猪养殖中常见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及治疗方法和综合预防措施

作者: 刘蕊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土地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682.3mm,具备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猪养殖业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猪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传染性呼吸道病,影响生猪的正常生长,降低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科学防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猪养殖中常见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分析疾病的危害及临床症状,提出治疗方法和日常饲养管理中的预防方法,旨在保障生猪健康生长,降低发病率以及减轻疾病对生猪产生的危害,促进猪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一、猪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概述

猪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较多,可能由于多种病原的共同侵染而导致生猪混合感染,但统称为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均以呼吸系统症状和病变为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气喘病等均是常见的猪传染病,可能危害各品种、各年龄、不同性别的生猪,但病症以抵抗力较差的仔猪最为严重,病猪表现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症状,饲料利用率较之于正常状态明显降低,生长发育迟缓,若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死亡率高达15%~20%,出栏量降低,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猪传染性呼吸道病的发病机理、发病原因以及症状较为复杂,需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常见的疾病类型及其危害、病因、病症,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好猪传染性呼吸道病的防治工作。作为生猪养殖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认识猪传染性呼吸道病的危害,树立综合性防治理念,了解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的特殊性,准确诊断疾病,制定科学可行的防控方案,力争在源头上避免疾病的发生以及在发生疾病后快速处置。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危害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侵染生猪后导致其患病,主要症状为厌食、发热,部分病猪耳朵发绀,因此又称之为“蓝耳病”,怀孕后期的母猪发病后面临流产、死胎的风险,流产率达到30%左右。仔猪发病率为100%,死亡率约为50%。患蓝耳病的生猪可能存在免疫抑制现象,病猪的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容易遭到其他病毒与细菌的侵染,继发感染多种疾病,病猪的生理状态持续变差,免疫抑制愈发严重,疾病治疗难度加大,死亡率大幅提高。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临床症状

传染源以带毒耐过猪和病猪为主,携带病毒的病猪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物传播病毒,健康猪与之接触后,容易患病。患病公猪的精液中也含有病毒,因此若健康猪与之交配,也将感染。不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将增加疾病的发生率以及扩大疾病的传播。例如,猪场卫生条件差、环境差、饲养密度高时均易发病。若饮用水或饲料中携带病毒,健康猪在采食后也将发病。病猪从恢复期开始便产生免疫力,但耐过猪与病毒共存,且在日常采食、活动中均有可能向外界传播病毒,导致病害持续发生。

母猪发病初期,主要症状为发热、厌食、精神倦怠,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病时,面临早产和死胎的风险。母猪患病后,可能不孕,部分患病母猪伴随肢体麻痹性神经症状,耳朵发紫。仔猪患病后,多数表现出打喷嚏、嗜睡、肌肉震颤、后肢麻痹等症状,少部分仔猪的躯体末端皮肤发绀,耳朵发紫,早产仔猪患病后易死亡。育肥猪患病后的主要症状在于腹泻、双眼肿胀、结膜炎,病症严重时继发感染肺炎。公猪患病后的主要症状在于呼吸急促,食欲不振,打喷嚏,咳嗽,射精量少,精液质量差。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治疗方法

根据中西医结合的原则采取治疗措施,使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适时补免。由于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病猪普遍存在混合感染,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同药物的疗效各异,正式治疗前做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药物,确定用法用量。为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需要交替使用多种药物。通过黄芪多糖治疗病猪时,药剂应优先选择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向其中掺入适量抗菌药物,保障疗效。防疫方面,可选择育肥猪制备的自家组织活疫苗,首免、二免分别注射20~30mL、40~60mL,两次的间隔时间为8d,使猪体内有足量的抗体,提升生猪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二免10d后,连续8h只给水而不喂料,对此部分猪只采血,应用青、链霉素制备血清,按照每头10~15mL的用量要求向患病猪肌肉注射高免血清,14d后按每头3~4mL的用量要求向健康仔猪肌注血清,并向饮水中掺入抗应激药物电解多维或其他可提升病猪生理机能的营养成分。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预防方法

一是严格检疫引进猪,做好隔离观察,确保生猪不携带病毒后才可引进。

二是高致病性蓝耳病对生猪的危害较大,发病后再采取治疗措施可能因时间不及时、方法不科学等原因而造成严重的危害,要求兽医和养殖户培养正确的疾病防控意识,做好疾病的监测、预防、控制工作,掌握蓝耳病的临床特征,在源头上控制疫情。

三是交配是蓝耳病的重要传播途径,若母猪患病,公猪将感染病毒,并在后续的交配中将病毒传播至其他母猪,导致生猪大规模患病。若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公猪遭到感染,在预防疫情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四是科学的免疫方法能够大幅降低发病率。种公猪,按2头份/头肌注,每年2次;母猪配种前、仔猪断奶前,每头肌注蓝耳病活疫苗1份,4个月后再次免疫1次。根据全面性的原则做好生猪蓝耳病的免疫工作,定期检测抗体,评价免疫情况,若检测结果反映生猪的抗体滴度较差,说明免疫效果相对有限,需要结合检测结果加强免疫。考虑到继发感染将加重危害的特殊性,还需做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疾病的免疫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现疑似病猪后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小疾病的传播范围,快速治疗病猪。

三、猪气喘病危害与防治措施

1、猪气喘病主要危害

一是细菌和病毒均是引起猪气喘病的病原体,细菌包含巴氏杆菌、副结核杆菌等,病毒包含猪传染性鼻炎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可单独或共同感染生猪,发病机制复杂,病症较多。

二是猪气喘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其中细菌以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为主,病毒除了上述两种传播方式外,还可通过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多种途径扩散至猪养殖场,易爆发大规模疾病。

三是病原体感染生猪的呼吸道系统,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喘息等气喘症状,鼻腔、咽喉、气管等呼吸道器官均会遭到感染。

四是猪气喘病可能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猪龄的生猪,但以幼猪尤为明显,原因在于幼猪的免疫力较弱,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有限,容易感染疾病。从饲养的角度来看,幼猪普遍为高密度的集中饲养方式,也会增加病原体的传播风险,扩大疾病的影响范围。

五是猪气喘病的临床症状包含流鼻涕、打喷嚏、喘息、咳嗽、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多样化,部分生猪患病后,生长受限,生猪出栏品质下降,降低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2、猪气喘病病因分析

①生猪病原体感染

副结核杆菌、巴氏杆菌等细菌和猪肺炎支原体等病毒均是引起猪气喘病的重要病原体,类型较多,且传播途径丰富,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方式大范围扩散至健康生猪,导致猪群患病。

②生猪免疫状态差

若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疫苗免疫不足,生猪的免疫力差,容易遭到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发生猪气喘病。

③生猪饲养管理方法不科学

水源中含有较多污染物、饲喂的饲料营养不均衡、饲养密度过高时,生猪的抵抗力较差,难以抵御病原体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发病。

④生猪养殖环境差

生猪养殖场通风条件差、空气污染严重、高温、高湿时,饲养环境较差,病原体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患病风险高,防治难度大。

3、猪气喘病临床症状

①急性型猪气喘病

哺乳仔猪、妊娠母猪易患急性猪气喘病,且首次感染该病的生猪通常表现为急性型,主要症状在于维持腹部呼吸,喘气急促,体温波动大,存在痉挛式咳嗽,部分病猪仅有哮喘声而无其他症状。若病症还遭到其它病原体的攻击,将发生继发感染,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体温升高。急性猪气喘病的持续时间约为1周,发病迅速,病程较短,若防治不及时或方法不合理,病猪可能窒息。

②慢性型猪气喘病

后备母猪、育肥猪容易患慢性型猪气喘病,此类型疾病主要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猪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强,主要症状在于咳嗽、痉挛,且症状以清晨时期尤为明显。患慢性型猪气喘病的生猪被毛粗乱,体温变化不大,但生长状态较差,体形消瘦。老疫区更易发生慢性型猪气喘病,病程持续时间约为2个月,严重时延长至6个月,虽然病程较长,但对生猪的危害相比急性型更轻,死亡率更低。需注意的是,若慢性型猪气喘病的治疗不及时,病猪可能继发感染,致使病猪急性死亡,且患慢性型猪气喘病的病猪携带病原体,易传染至健康生猪。

③隐性型猪气喘病

隐性型病猪的症状不明显,对病猪的生理状态无过多的影响,但剖检结果显示病猪肺部有病灶,此类型的猪气喘病在老疫区病猪群体中较为常见。隐性型病猪症状不明显,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不易察觉,因此即便采取全面的防控措施,也仍然有可能存在该类疾病。部分患隐性型猪气喘病的生猪存在咳嗽的症状,养殖人员在察觉到该情况后,需要分析是否还存在其他的症状,判断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咳嗽,再根据判断结果采取处治措施,切不可掉以轻心。

4、猪气喘病诊断方法

①猪气喘病流行病学诊断

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阶段的生猪均有可能患哮喘病。对于存在疫情的养殖地区,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是幼龄仔猪;对于出现疫情感染的猪群,则以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患病率较高,若防治不到位,病猪容易死亡。患病猪只和隐性感染带菌的生猪是猪气喘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通过呼吸道发生传播,若饲养环境恶劣、饲养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生猪均容易患气喘病。

②猪气喘病临床诊断

猪气喘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5d,部分情况下达到15d乃至更久,在临床上无准确的潜伏期。患病猪只的主要症状在于喘气、咳嗽,按照症状程度的差异,主要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种类型的猪气喘病:

急性型猪气喘病:绝大部分发生在首次感染患病的猪只中,病猪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部分患急性型猪气喘病的猪只采食量骤减,口部存在白沫,机体日渐消瘦,病猪的长势差,若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病症于短时间内加重,容易死亡。

慢性型猪气喘病:病程通常达到2~3个月甚至更久,病程较长,主要症状为咳嗽,以运动后、采食后、早间和晚间最为明显。若未及时治疗,患病猪还存在痉挛性咳嗽、呕吐的症状。若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为患病猪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以及改善猪舍环境,病症将逐步减轻,较快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反之将加重病症,死亡率大幅提高。

隐性型猪气喘病:患病猪只无明显的病变,存在气喘和咳嗽的症状但不明显。X光检查结果表明,患病猪只的肺部存在肺炎病变,不同患病猪只的病症严重程度各异。若为患病猪提供科学配比的饲料、改善猪舍环境,患病猪的生产性能基本无异常变化,但仍需要关注的是此类病猪属于疾病的传染源,即便病猪自身无异样,也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至健康猪只,危及养殖安全,因此仍要科学治疗隐性型猪气喘病。

5、猪气喘病治疗方法

卡那霉素20kg50万U/支肌内注射,此治疗方法见效快,在延缓急性症状方面有突出的作用,但治愈率仅有50%左右,复发率高,难以从根源上治疗疾病。猪喘平按4万U/kg·bw,按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的频率进行肌内注射治疗。交替使用卡那霉素与土霉素时,能够发挥出两类药剂的优势,改善疗效。

按照每日2次、连续5d的方式混合肌肉注射氟苯尼考5~10mg/kg与复方鱼腥草10~15mg/头。

按5d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的方式用林可霉素按50mg/kg·bw进行治疗,病症较轻时,根据200g/t的用量要求加入饲料,连续饲喂3周,使病猪逐步恢复至正常的生理状态。

6、猪气喘病预防方法

①猪气喘病综合预防措施

严格管控猪只来源,禁止从外地输入猪只,养猪场遵循“自繁、自养、自育”的原则,从源头上预防疾病;建立并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规范化管理猪只进出,避免病原接力传染;注重科学管理,饲喂优质全价饲料,均衡营养供给;改善猪舍环境,保持干燥、通风、清洁;定期进行卫生防疫和消毒;建立长效的监测机制,密切监测猪舍中各猪只的生理状态,若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消毒、针对性治疗等应对措施,缩小疾病的发生范围,尽快使患病猪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②已发生疾病的猪场预防方法

以查呼吸、听咳嗽的方法检出猪场的早期病猪。喂食和运动属于关键的观察时机,可以较为准确地检出病猪。猪群休息时,评价其呼吸深度,记录呼吸次数。及时隔离检出的病猪,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养猪场爆发大规模疾病。

对新生仔猪和种猪接种猪气喘病弱毒冻干疫苗,频率以每年2次为宜。仔猪的免疫时间安排在6~15日龄和60~80日龄,分别进行首免和二免。若仔猪群中已经有部分猪只患病,需要精准检出病猪,二免前连续饲喂1周的0.1%土霉素碱。猪气喘病的防疫工作持续进行,连续注射疫苗3年。若猪场中部分生猪的气喘病较为严重且必须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此时适宜的免疫程序为1~5日龄、10~20日龄分别进行首免、加强免疫,同时隔离发病猪,密切观察其生长状态,做好治疗,此外还需带猪消毒和转群消毒,减少病原体。

综上所述,猪肉及猪肉制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对猪养殖业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但生猪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猪死亡率较高,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作为养殖户及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正确认识传染性疾病对猪养殖产业产生的危害,确定病原体的类型、疾病传播规律及症状,根据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采取防治措施,加强免疫,注重科学饲喂、猪舍通风、消毒清洁,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生猪的健康生长,增加生猪出栏量,提高猪肉及相关制品的品质,如此才可推动猪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