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技术在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中应用探讨
作者: 余敏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水稻作为国家的核心粮食作物,其种植方式正日益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水稻的种植效率。在这一进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种植方法在面对病虫害时往往力不从心,而农业机械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防治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深入探讨了农业机械技术在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中的关键作用。
一、水稻采用机械技术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的价值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将机械技术应用于水稻的种植与病虫害防治,不仅代表了农业科技的新进步,更深刻反映了现代农业对于效率和品质的不懈追求,机械技术的引入,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革新,它所带来的价值远超想象。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运用,显著提高了种植的精准度和效率。机械播种、施肥、灌溉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这种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水稻的产量,更在品质上有了质的飞跃,优质稻米的生产,直接回应了市场对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为农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机械技术的应用同样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大量的人力和化学农药,而机械化防治则能实现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这不仅提高了防治效果,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来看,水稻种植的机械化与病虫害防治的机械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它符合当前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农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从宏观角度看,这种技术革新还有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二、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要点
1、水稻机械化种植中的整地管理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中,整地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为后续播种和秧苗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确保整地效果达到最佳,通常在插秧前的10天左右着手进行整地工作,这一时间节点一般会落在3月下旬,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土地条件和使用年限,实行科学的轮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做法是采用3年轮耕制,其中前2年主要采取旋耕的方式进行土地翻整。在这个过程中,水稻田旋耕机被广泛使用,它能够有效地将田地翻整到适宜的深度,一般来说这个深度控制在15cm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这样的深度既能保证土壤得到充分的翻松,又有利于后续播种和秧苗根系的生长。到了第3年,则需要进行深翻处理,翻整的深度通常保持在20cm左右,如果遇到盐碱问题较为明显的田地,或者是土壤肥力较差的区域,就需要将翻整深度加深至30cm,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土层中的养分,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基础,翻地完成后,土壤的疏松程度和肥力状况对于秧苗的生长至关重要,在土壤疏松的时候,可以适量添加农家肥或者氯化钾等肥料,这些肥料能够迅速融入土壤中,为即将播种的秧苗提供充足的养分,这样的处理还能有效提高起苗率,确保播种后的秧苗能够快速、健康地生长。
2、机械化水稻种植选种、育秧管理
机械化水稻种植对选种和育秧管理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是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的关键步骤。为满足这些要求,农户需提前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通常建议提前一年开始准备育苗床土,最理想的准备时段是在水稻种植前一年的秋季。在选种环节应依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来精选适合的稻种,选定的稻种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包括晾晒、脱芒、筛种、消毒和脱水等步骤,其中,脱芒环节可以借助专业的脱芒机来完成,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稻种质量,为确保种子的发芽率,消毒过程需特别注意避免种子受到损害。接下来是浸种处理,这一步骤对于提高稻种的发芽率和生长势至关重要,推荐使用智能浸种设备,将稻种依次放入浸种箱中,并严格控制水温在12~15℃之间,浸泡时间为7天,浸泡结束后需将稻种充分洗净,以去除附着在种子表面的杂质和残留物,在催芽阶段可以借助喷淋催芽设备来加速稻种的破胸过程,应注意调整喷淋水的温度,通常控制在30~32℃之间,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经过12小时的喷淋,稻种将开始破胸,随后将温度调整至25~28℃,再经过12小时,稻种便可顺利出芽。整个选种和育秧管理过程中,对温度、时间和水质等关键参数的精确控制,能够显著提高稻种的发芽率和秧苗的健壮度,为后续的水稻生长奠定坚实基础,这些细致入微的管理措施,正是机械化水稻种植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
3、水稻机械化高效播种管理
在机械化水稻种植技术中,播种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借助一体化播种机械系统,可以高效地完成播种任务,并确保播种的质量和均匀性,这一系统通常与自动上料机、叠盘机等设备协同工作,以实现铺盘、装土、浇水、播种等一系列流程的自动化,为确保播种的准确性和效率,应根据插秧机的特性制定合适的分期播种方案,这样可以避免由于集中播种可能导致的秧苗超龄移栽问题,从而确保秧苗在最佳的生长状态下进行移栽。为提高秧田的利用率,播种前需进行周密的田间规划,预设好秧盘摆放的位置和密度,在秧盘上铺设约2cm厚的床土层,使用木尺将土层刮平,确保土层的平整性和均匀性,之后进行适量的浇水,以保障床土的水分适中,为稻种的发芽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播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预定的播种量和用盘量进行操作,以确保播种的均匀性和定量性,播种完成后需立即覆盖盖籽土,并暂停浇水操作。这是因为过多的水分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或种子腐烂等问题,从而影响稻种的正常发育。在整个播种管理过程中,机械化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通过精准的控制,确保了播种的质量和稻种的生长环境,这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为水稻的高产优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机械化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作用。
4、水稻机械化种植科学有效的除草管理
除草管理是水稻种植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施肥量的增加,草荒问题也日益凸显,杂草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水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学有效的除草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机械化农业的背景下,除草管理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水稻机插秧后的3~5天,是除草的关键时期,此时,可以选用60%的丁草胺作为除草剂,具体用量建议为1.8kg/hm2,与10kg细潮土充分混合后,利用喷雾机械均匀喷施于水田中,这种机械化喷雾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除草效率,还能确保药剂的均匀分布,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另外,30%的稻草克乳油也是一种常用的除草剂,用量为200~250mL/hm2,使用时需按比例兑水,然后利用喷雾机械或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田间喷施,这种机械化操作方式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除草的准确性和效率,在喷施除草剂后的5~7天内,田间应保持浅水层,以确保除草剂能够充分发挥药效,此时,可以利用水田灌溉机械进行适时的水分补足,以防范药害和串水灌溉问题,这些机械化的管理措施,不仅提高了除草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水稻的高产优质创造了有利条件。机械化除草管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和扩散,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机械化除草管理还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水稻机械化种植中的灌溉管理
灌溉管理是水稻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灌溉不仅能保证水稻的高产,还能提高稻米的品质,在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大背景下,灌溉管理也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依靠先进的抽水机械,如抽水机,可以高效地抽取江水、河水或地下水,并将其存储于大型储水罐中,这样一来,就能确保在水稻插秧期间有充足且稳定的水源进行灌溉,从而保障插秧的顺利进行。在完成插秧后,需要精确控制水田的水层深度,初期,水层深度应维持在4~5cm,以确保秧苗的稳定生长,当秧苗返青后,还需要进行1次灌水,此时的水深一般控制在3cm左右,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排水晒田,这个过程通常持续3~5天,可以有效避免无效分蘖的产生,晒田结束后,继续进行灌水,深度维持在3~5cm。在随后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来调整灌溉策略,例如,在种植后的15天,水深应控制在10~15cm之间;抽穗14天后,灌水深度调整为3cm,此后,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间歇性灌水,以满足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到了黄熟期,需要注意适时排水,以防止水稻受涝,特别是在洼地种植的水稻,更需要提前做好排水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6、水稻生长中肥水的科学化使用
肥水的科学化使用对于水稻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机械化施肥装置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水稻机械插秧的同时,利用侧深施肥装置,可以将适宜的肥料,如基肥、分蘖肥或分蘖穗肥,精确地施加到秧苗根部的侧下方泥土中,这种施肥方式的技术参数为施肥深度5cm,肥料距秧根侧向距离保持在3~5cm之间。侧深施肥装置根据其排出肥料的动力方式,主要可以分为螺旋推进式和气吹式两种类型,螺旋推进式采用直流电机强制驱动输送螺杆,确保施肥作业过程中肥料不易堵塞排肥口,提高施肥的均匀性和效率,而气吹式则依赖风机将肥料吹送至排肥口,但这种方式较易受肥料性质影响,存在堵塞排肥口和排肥不均匀的风险,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化技术不仅能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还能促进水稻生长,缩短秧苗返青时间,并降低成本,这一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施肥方式带来的污染大、投入大、草害大以及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在进行科学施肥时,应遵循“前促中稳后补”的原则,所谓“前促”,即在施肥初期注重氮、磷、钾等养分的均衡施用,以确保水稻的顺利生长,在水稻机插完成后的3~5天内,施用尿素约5~7.5kg/667m2,以促进水稻发稞。当水稻成功发稞后大约20天,即水稻即将成苗的阶段,再施用尿素7.5kg/667m2,以保证水稻在前期养分消耗完毕后能继续获得必要的营养,支持其正常成花,而在抽穗前18~20天,直至水稻成长至2叶期,此时施用的肥料被称为保花肥,施用尿素5~7.5kg/667m2,以确保水稻的稳产和高产,这种科学化的肥水管理,结合机械化的精准施肥,为水稻的高产优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7、水稻高效便捷的机械化收获
水稻机械化收获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主要的水稻机械化收获方法有三种:分段收获法、联合收获法和分段联合收获法。分段收获法是一种传统的收获方式,它通过将水稻收获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来完成,包括切割、打捆、运输、脱粒和清选等作业处理,这种方法对机械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操作简单,设备维护和使用也较为方便,然而,其缺点在于收获过程中的损失率相对较大,这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产量。与分段收获法不同,联合收获法能够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和清选等环节,大大提高了收获效率,这种方法对机械设备的要求较高,但投入的人力较少,且水稻损失率较小,因此,联合收获法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机械设备收获方法。分段联合收获法则是分段收获法和联合收获法的结合,它利用机械设备将水稻切割并放置成堆,以便后续处理;然后,再利用专门的收获机械设备进行水稻脱粒和清选处理,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水稻籽粒的饱满度,又能减少工作强度,然而,它也会增加作业的次数,且在降水天气下容易导致水稻籽粒发霉。
三、水稻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水稻病虫害防治是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随着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已经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机械设备来替代传统的人工防治方式,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无人机具备省时、高效、雾化效果好、药物喷洒均匀等诸多优点,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显著,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喷洒方式,植保无人机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确保药剂喷洒的均匀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病虫害。以往,水稻种植户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手动喷洒防虫药剂,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难以保证,如今,通过启用植保无人机进行作业,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例如,一架植保无人机1个小时内就可以喷洒约60亩地,这相当于5~6个劳动力一整天的工作量,对于200亩的稻田,植保无人机仅需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完成喷洒任务。除了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外,还需要结合其他农业管理措施来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在机插水稻苗成活后的3~5天内,秧苗已经能够直立成长,此时是防治杂草生长的关键时期,可以选择使用高效的除草剂进行喷洒,以提高除草效果。此外,对于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管理者还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需要防患于未然,因为虫害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难以承受且难以挽回的损失,了解水稻主要遭受的病虫害类型及其发生规律至关重要,针对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如螟虫、稻飞虱等,采用农药喷洒的方式进行防治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农业机械技术在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不仅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和产量,而且优化了肥水管理,实现了精准防治,有效提升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技术将在水稻种植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237299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