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疾病诊断方法与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讨论
作者: 陈谷
猪作为我国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然而,猪在养殖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疾病的侵袭。因此,了解猪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于维护猪群健康、提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猪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展开讨论,以期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常见的猪疾病类型及其症状
在养猪业中,猪可能会遭受多种疾病的困扰,其中一些常见的猪疾病包括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各不相同,但通常会表现出发热、呼吸困难、皮肤病变、消化系统问题等共性特点。例如,猪瘟可能导致猪只高烧不退、食欲减退,呼吸道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而猪蓝耳病则可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出现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都可能严重危及猪只的生命健康,给养殖场带来巨大损失。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样化的猪病症状,主要是由于不同病原体的侵袭机制和作用器官各不相同所致。有的病原体更倾向于攻击猪只的呼吸系统,导致呼吸困难;有的则更容易引发猪只的消化系统紊乱,造成食欲下降和腹泻等症状;还有的则可能引发皮肤及全身性的病变。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各类猪病的典型症状特征,养殖场才能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针对性地防控措施。
二、猪疾病的诊断方法
1、临床观察诊断
在猪病诊断的过程中,临床观察是一种基本且关键的方法。养殖场管理人员和兽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猪只的外观、行为、食欲、排泄物等各方面表现,综合考虑猪只的日常饲养管理情况,从而初步判断猪只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以及可能患有的疾病类型。例如,当猪只出现持续性高烧、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时,就高度提示其可能感染了某种呼吸道疾病,如猪流感、猪肺炎等;而如果猪只表现出食欲减退、腹泻、消瘦等消化系统症状,则更倾向于提示其可能患有某种肠道疾病,如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2、实验室检查诊断
尽管临床观察可以为猪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方向,但由于许多疾病的症状相似或不典型,仅凭临床表现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因此,实验室检查成为猪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通过采集猪只的血液、粪便、尿液、病变组织等各类样本,利用血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多种实验室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客观地判定疾病的病因和性质,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例如,对于猪瘟、猪流感、伪狂犬病等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病毒中和试验、病毒分离鉴定等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直接检测和分析致病病毒的存在与否,判断感染状态和抗体水平;而对于由细菌引起的猪病,如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等,则可以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等微生物学技术,明确致病菌种类型、毒力特点和药物敏感性,为后续的抗菌治疗和疫病防控提供关键依据。
三、猪疾病的治疗手段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无疑是猪病治疗中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由细菌引起的各类猪病,如猪肺炎、猪痢疾等,可以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敏结果,选用适宜的抗生素进行靶向治疗,快速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而对于由病毒引起的猪病,如猪瘟、猪流感等,尽管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一些症状缓解药、免疫调节药等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抵抗力,延长生存期。此外,对于一些继发性疾病或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改善猪只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治疗效果。药物治疗能够针对性地控制病原体,缓解临床症状,在猪病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①要严格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把控好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的副作用或治疗失败。
②要加强用药监测,密切观察猪只的临床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③还要重视药物残留问题,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确保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④针对一些复杂疑难的猪病,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效果有限,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手段,如饲养管理、免疫预防等,多管齐下,全面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非药物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采取非药物治疗的措施来帮助患病猪只恢复健康。
①要为患病猪只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通风,适当控制温度和湿度,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
②要保证饲料和饮水的质量,提供营养均衡、易消化的饲料,必要时添加一些治疗性饲料添加剂,如益生菌、酶制剂等,以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力。
③要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将患病猪只与健康猪只分开饲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对猪舍、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良好的饲养环境和营养供给可以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切断疫病的传播,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治愈病原体感染,但可以从多方面为猪只创造有利条件,辅助药物治疗,共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非药物治疗手段更加注重预防,可以从根本上降低猪群发病风险,这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障肉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免疫预防与治疗
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是现代化猪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猪病的发生,控制疫病的传播,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养殖业的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免疫预防主要是通过接种疫苗,激活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保护性抗体或细胞免疫,从而达到预防感染、阻断传播、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目前,针对猪瘟、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常见猪病,都已经研制出了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根据不同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饲养管理模式、免疫程序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免疫方案,定期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同时,免疫治疗也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应用治疗性疫苗、抗体制剂、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品,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达到辅助治疗、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的目的。
四、猪疾病的防控策略与建议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免疫力
在现代化的集约化猪场中,饲养管理是维护猪群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基础和前提。
①养殖场需要严格控制猪舍内的饲养密度,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体型大小,合理调配猪舍空间,确保每头猪都有足够的活动区域,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猪只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引发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②猪舍的环境条件也是影响猪群健康的关键因素,养殖场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猪舍的通风和光照条件,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这不仅有助于猪只保持呼吸道的健康状态,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几率,而且还能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促进猪只的健康生长和体质增强。
③科学合理的饲料配置和营养管理是提高猪群抵抗力的重要手段。养殖场应当选用优质、安全的饲料原料,根据猪只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求,精准调控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的比例,确保猪只能够持续获得均衡充足的营养供给,从而增强其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④养殖场还需要重视饮水卫生和水质管理,为猪只提供充足、洁净的饮用水源,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和水槽消毒,避免因水源污染而引发的消化道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同时还要关注水温、水压等因素,确保饮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为猪只创造安全、卫生的饮水环境。
⑤为了确保猪只的健康,养殖场还应加强猪舍的日常清洁工作,定期清理粪便和残留饲料,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⑥对猪只进行定期的体检,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管理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为猪场的稳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2、定期开展疫苗接种与驱虫工作
在猪病综合防控体系中,疫苗免疫是一项基础且长期性的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各类猪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养殖场需要制定科学系统的疫苗接种方案,在猪只断奶后、保育期和育肥期等关键节点,开展多轮次的免疫接种,持续强化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免疫屏障。
②在选择疫苗产品时,养殖场要充分考虑疫苗质量和免疫效力等因素,尽可能采用优质、高效、安全的疫苗,以确保免疫接种的效果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疫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风险。
③除了疫苗免疫外,驱虫也是预防和控制猪病的另一项关键措施。养殖场需要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驱虫药物的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驱虫计划,定期开展内外驱虫处理,选用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严格遵循用药说明和操作规范,确保驱虫效果和用药安全,这不仅能有效清除猪只体内的各类寄生虫,减轻寄生虫对猪只健康的危害,而且还能改善猪只的营养吸收和饲料转化效率,提高猪只的生长速度和饲养效益。值得强调的是,疫苗接种和驱虫工作必须由专业的兽医或防疫人员来执行,他们要全程参与疫苗免疫和驱虫过程,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同时做好相关的疫苗免疫档案和驱虫记录,便于后续开展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及时优化和调整防疫方案。
3、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在现代化猪场的疾病防控体系中,生物安全始终处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养殖场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各项隔离、消毒、防疫等措施,构建起一道坚实的生物安全屏障,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具体而言,养殖场要定期开展全面彻底的场区消毒工作,对猪舍、饲养设备、通道等区域进行严格消毒,采用有效的消毒药物和规范的消毒程序,最大限度地杀灭环境中的各类病原体,切断疾病传播的环境载体。同时,还要加强人员和车辆的出入管理,建立专门的消毒通道和隔离设施,对所有进入场区的人员和车辆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有效防范外源性病原体的传入风险,这就要求养殖场必须建立严格的人员和车辆准入制度,明确各类人员的进出路线和消毒流程,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和防护用品,确保人员和车辆在进出场区时都能得到全面、规范的消毒处理。在日常管理中,养殖场还需要重视外来物品的管控,对于饲料、垫料等各类物资,要严格执行供应商评估、进场查验、储存消毒等程序,切断物品携带病原体进入猪场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养殖场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和验收制度,对供应商的资质、产品质量进行严格审核,对进场物资进行全面的查验和消毒,对物资的储存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资带病传病的风险。此外,对于病死猪只的处理也要严格遵循生物安全原则,防止疾病通过病死猪只传播,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养殖环境,为猪只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4、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与报告制度
疾病监测和报告是现代化猪场疾病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及时发现潜在疫病、有效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手段。养殖场需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科学规范的疾病监测和报告制度,通过定期开展猪群健康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动态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流行趋势,这就要求养殖场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兽医和防疫人员,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各类猪病的临床诊断技术和实验室检测方法,能够敏锐观察和准确判断猪只的健康状态变化,一旦发现可疑的疾病症状或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送检等措施,并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疫病报告,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与此同时,养殖场还需要建立完整规范的疫病信息档案和数据管理系统,详细记录每一起疾病事件的发生经过、诊疗过程、处置结果等关键信息,为后续开展疫病分析、流行规律总结、防控策略优化等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要建立起区域性的疫病监测网络,整合各养殖场的疫病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还可以根据疫病信息调整养殖策略,减少经济损失。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整个养殖行业的防疫水平,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疾病防控意识
养殖人员是猪场生物安全和疾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防疫意识直接关系到各项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效果。因此,养殖场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其对猪病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技能。一方面,养殖场可以定期邀请兽医或防疫专家开展理论培训,系统讲解各种猪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这不仅能帮助员工全面掌握疾病防控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对猪疾病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为及时发现和应对疫病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养殖场还需要通过实践演练、案例分析等方式,强化员工的实操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这样不仅能确保他们在疫病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地采取应对措施,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增强他们主动防控的意识。另一方面,养殖场还应当营造重视生物安全、严格执行防疫制度的工作氛围,这需要通过制度约束、考核奖惩等手段,增强员工的主动防疫意识和规范操作的自觉性。比如,可以将生物安全和疾病防控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其与工资、晋升等切实利益挂钩,激励员工自觉遵守各项防控措施。同时,还可以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综上所述,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且需要专业知识的过程。养殖者需要密切关注猪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生物安全措施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猪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同时,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疾病防控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猪群的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作者单位:537600广西博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