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实施策略综合分析

作者: 宋庆强

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实施策略综合分析0

广西贵港甘蔗种植面积较大,如何在生产中控制成本并提高甘蔗的品质,成为种植户需探究的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化肥减量增效不仅可减少种植成本,还能实现栽植优质甘蔗的目标。文章针对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价值、策略加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户需改良土壤,科学培育甘蔗苗,并高效施肥、适度施肥,还要发挥化肥、农家肥混合应用的优势,亦需使用蔗叶还田、以沼促农、水肥一体化技术,继而助推广西贵港甘蔗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广西贵港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甘蔗,但是,有些种植户存在随意使用化肥的问题,所以会影响到甘蔗的品质与产量,并不利于贵港地区甘蔗种植产业良性发展。基于此,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助推广西贵港甘蔗产业与时俱进,探析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价值

第一,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推广可控制成本,主要源于使用该技术手段能减少化肥用量,进而降低化肥采购费用。实践证明,在化肥减量增效的基础上,甘蔗可增强抗性,那么其抗病力将有所提升,这样有助于农户减少药剂的用量,亦可降低喷药、撒药的频率,达到控制药剂成本、人力成本的目的。第二,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推广可保护生态环境,因为化肥用量减少,并能被甘蔗充分吸收,所以在自然界存留的化学成分就会变少,这使得化肥对水源的污染程度有所降低,亦会降低毒害动植物的概率,实现生态保护目标。第三,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推广可改善种植结构,促进种植技术、设备等升级迭代,以水肥一体化为例,这种技术手段能减少化肥用量,还能优化肥料使用效果,为了实现水肥一体化目标,广西贵港积极研发与推广配套的仪器设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科学控制化肥与水量,在提高水肥利用率的同时可以助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朝着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策略

1、改良土壤,达到控制化肥用量的目的

广西贵港有些地区的土壤急需改良,改良后的土壤可满足甘蔗生长需求,那么在甘蔗生长期间的化肥用量就会减少,达到控制化肥使用总量的目的。广西颁布的关于中低产甘蔗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这为贵港地区解决土壤改良难题提供了依据。在改良前需采集土壤样品,对样品进行检测,用以了解土壤的属性以及主要成分,在此前提下,科学选择改土材料,并展开改土活动。中低产甘蔗地土壤改良技术相关规程指出,土壤样本需有代表性,将甘蔗地划分成若干单元,通常各单元为200亩左右,每个单元取样1份,自上而下垂直取样,确保上层、下层比例相同,约为1千克。土样处理过程包括凉土、制备分析、改良土壤属性等,根据种植区域的土壤成分使用氯化钾、钙镁磷肥、五水硫酸铜等材料。在选定材料后,需根据改良土壤面积确定材料用量。在耕作前,将各类材料均匀撒在地表,而后用旋耕机把土壤、改土材料充分混合到一起,还要用拖拉机犁翻。因为土壤改良举措无法一劳永逸,亦不能用一个标准或方案反复展开改良活动,所以人们应定期开展土壤成分检测工作,根据检测结论制定改良计划,指导农户解决土壤肥力不强的问题,进而实现增强地力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控制化肥用量。要做好测土施加配方肥这项工作,实践结果表明,根据甘蔗地肥力使用配方肥能助力化肥减量增效,这就需要各地针对施肥情况进行调查,确保取土化验流程规范,可指导农户配合完成田间试验任务,根据试验结果调整配方肥中营养成分的占比,使得配方肥更具实用性。

2、科学育苗,提高甘蔗幼苗抗性并减少化肥用量

通过对农户盲目使用化肥的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有些农户因为担心甘蔗长不高、长不好,所以想要通过多施肥的方式助力甘蔗生长。若甘蔗长势好、有抗性,那么农户就无需追加化肥用量。基于此,广西贵港地区注重科学育苗,加大甘蔗育苗技术应用推广的力度。种植户应选择芽眼饱满、健壮、长度约为70厘米的梢头作为种苗,在斩蔗种期间选取双芽苗,主要源于此类芽苗更为粗壮,还能在生长过程中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出芽无先后之分。有些农户用多芽苗种植,芽苗互相争夺养分,这就会影响到甘蔗幼苗的长势,不得不通过追肥的方式满足甘蔗生长需求,这显然不利于减少化肥用量。有些种植户认识到了多芽苗的不足,改用单芽苗,在育苗期间,农户会发现单芽苗两侧都有切口,失水率较高,还容易感染病虫害,营养物质亦会从切口流出,出现幼苗无法茁壮成长的情况。基于此,在培育幼苗时要选用双芽苗。斩种时要留意芽苗下部甘蔗的长度,通常为节间长度的70%,确保能为甘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减少化肥用量。上部通常为节间长度的30%,这可达到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的目的。在斩种时要先把生长点下部6~7厘米位置的幼嫩部分去掉,再依照2节1段标准操作,要求操作时垫板坚硬,斩刀利而薄,用力均匀,切口平滑,表皮、嫩芽均完整,根据芽的状态分别堆放,通常按照嫩、中、老的标准加以区分,而后分别浸种、消毒、催芽、种植,有效培育壮苗,继而在苗木生命力旺盛的条件下控制化肥用量。

3、高效施肥,应用机械化深度施肥技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

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过程中改进施肥方式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施肥方式会影响到化肥的用量与使用效果,相较于人力施肥,机械施肥效率高、成本低,基于此可应用机械深施技术解决化肥用量过高且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除了控制化肥用量以外,机械深施还能保障每株甘蔗营养均衡,作物能深植土壤,生长整齐、均匀。甘蔗机械化深度施肥技术有着综合性,集施肥、松土、除草等作业于一体,可增强土壤肥力,确保土壤透气性,微生物与菌群活性较强,改善土壤机能,保证甘蔗根须与土壤充分接触。种植前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深耕深松处理,充分去除种植区域的硬土,深度约为50厘米。在种植时需考虑到深耕施肥需求,广西贵港通常每亩种植5000株甘蔗,并根据分蘖情况与品种确定种植密度。机械化深度施肥建立在开沟的基础上,在应用机械设备开沟时需保护好甘蔗的根茎,沟的深度通常超过15厘米,相较于以人力、畜力为主的5~10厘米中耕施肥,机械化深度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还能解决甘蔗倒伏的问题,利于旱季甘蔗增产增收。

4、适度施肥,满足各个时期甘蔗生长需求

甘蔗科学施肥要依据立地条件以及产量预期、土壤肥力等因素明确化肥用量,以钾、氮、磷为主,适度补充锌、镁、钙等微量元素。若需要施加氮肥,那么以酰胺态氮肥、铵态氮肥为宜,避免使用或极少使用硝酸态氮肥。针对土壤酸化严重的区域可使用土壤调节剂、钙磷镁肥及其他的碱性肥料。施肥建议有以下几点:第一,若每亩产量超过6.5吨,那么每亩施加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为23~28千克、10~12千克、18~20千克,若每亩产量不足6.5吨且超过5.5吨,那么可施加氮肥20~23千克、磷肥8~10千克、钾肥15~18千克,若每亩产量低于5.5吨且高于4.5吨,氮、磷、钾三种肥料用量分别为18~20千克、6~8千克、14~16千克;第二,若土壤肥力较弱,可增施15%左右的肥料,若肥力较强,那么要减少施肥量,约减少总量的20%;第三,适时施肥。一是底肥,化肥、有机肥混用,通常每亩施加复合肥20~30千克,腐熟农家肥1500~2000千克,在种植甘蔗前通过深翻的方式保障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二是提苗肥,根据苗期甘蔗对氮的需求每亩可施加5千克高氮水溶肥。三是攻蘖肥,在分蘖期使用高氮高钾肥,通常每亩5千克,满足分蘖需求。四是攻茎肥,在甘蔗茎秆生长旺期施肥,不仅可实现高产目标,还能提升甘蔗抗倒伏水平,通常要追施一定量的高氮肥,具体用量根据长势确定。五是壮尾肥,通常每亩施加5~10千克高钙钾肥。有些种植户对甘蔗化肥减量增效做法有误解,认为“减量”就是要减少用量,事实上“减量”是有前提的,与甘蔗品种、地力、气温等方面有关,化肥减量应不影响甘蔗生长。

5、肥料混用,发挥化肥、农家肥混用优势

在应用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期间需加大肥料混用的力度,通常农家肥用量多,化肥用量少,二者优势互补,发挥改良土壤、减少肥力流失、提升保水保肥能力等优势。当前化肥生产有着规范性,农家肥生产方式较多,有些农家肥可能因腐熟不彻底内含病毒、细菌或虫卵而影响施肥效果,甚至阻碍甘蔗健壮生长。这说明甘蔗种植户需掌握农家肥腐熟技术,为化肥减量、农家肥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农家肥腐熟技术主要有三个:第一,疏松堆积,选定积肥场地,将场地圈起来,并堆放新鲜畜禽粪尿,粪尿与空气接触,在高温作用下可腐熟分解,该技术有着腐熟速度快的特点;第二,紧密堆积,在制定的积肥场地堆放畜禽粪尿,在堆放的同时要压紧压实,若粪变干了,那么可加水保湿,堆肥高度通常为2米左右,堆积完毕后封好,确保堆肥温度超过15℃,使用此法制作堆肥可增加肥料中的腐殖质,氮素损失量较小,腐熟周期超过6个月;第三,疏松、紧密兼顾,应用此法可压缩腐熟时间,还可减少氮素流失量,农户需在特定地点堆放畜禽粪尿,以松堆为主,高度约为1米,等到2~3日堆肥温度超过60℃再继续堆肥,达到逐层压实的效果,总高度约为2米,而后用泥土封住,以免空气进入堆肥内部,还可避免水分蒸发,通常4个月可完全腐熟。

6、蔗叶还田,有效减少化肥用量

蔗叶还田即蔗叶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在蔗叶机械化粉碎还田作业技术相关规程指导下,种植户可以用蔗叶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达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为了提高蔗叶还田有效性,一般情况下,要求作业田地可满足拖拉机及其他机械设备顺畅运行的需求,田间坡度不超过15度,内无电线杆、树桩、大石块、水泥墩及其他影响机械作业的障碍物,同时地表植被与地形地貌都适合应用机械设备粉碎蔗叶。对于新种甘蔗的地块来讲,可在整地期间使用蔗叶粉碎还田技术手段。通常在宿根蔗发芽前完成蔗叶还田操作,此时土壤含水率适中,有一定的坚实度,以免机械设备陷入土地且无法运转。一般选用功率大于36千瓦的拖拉机,同时拖拉机具备粉碎、深耕等功能,其轮距、工作幅宽与甘蔗行距相匹配且性能良好、安全稳定。在蔗叶粉碎还田前,农户应检查地块,依据宿根蔗、新植蔗的生长情况制定作业流程,还要根据地块面积设计作业路线,作业前做好检查工作,先小范围的试验,在试验中留意设备状态以及粉碎效果,再改进操作对策,优化技术方案。对于新植蔗来讲,在粉碎蔗叶期间若叶片较少,那么可使用可碎叶的旋耕机,边碎叶边把碎片埋到地里,若蔗叶较多,那么要用专业的蔗叶粉碎还田设备,确保粉碎后的蔗叶能均匀铺在地表,而后用拖拉机深翻入土,要求深度超过20厘米。在粉碎蔗叶时还可运用有裁剪功能的设备,该设备可以裁断地表交叉在一起的杂乱蔗叶,裁剪范围为设备工作幅宽,在运行幅宽内的蔗叶都可以被吸入设备并进行粉碎处理,在此基础上撒抛在地面,而后用深松机、深耕犁等设备将粉碎的蔗叶翻入土层,深度为20~35厘米。对于宿根蔗来讲,在粉碎蔗叶期间,若叶片较少,那么可在中耕培土环节把蔗叶埋入土层,深度约为20厘米,若蔗叶较多,则可使用有裁剪功能的机械设备处理杂乱蔗叶,并将粉碎后的蔗叶铺撒在地表,在此前提下运用中耕培土机或平茬破垄联合作业设备把蔗叶翻进土层,深度为15~20厘米。

7、以沼促农,用沼肥代替化肥

沼液原料为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及其他有机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可得到残留液与沼气,这些沼液属于农业生产所需液态肥。从甘蔗化肥减量增效角度出发,种植户应强化“以沼促农”的意识,用沼液替代化肥,不仅可达到循环利用蔗叶的目的,还能助推甘蔗种植业绿色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需积极建设沼液池,加大厌氧发酵的力度,这就需要将蔗叶长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并且在沼液内浸泡超5日。若想实现蔗叶快速降解的目标,那么可以推行“猪粪+蔗叶”的物料组合模式,降解率超83%,同时可增加沼液内的营养成分,并为甘蔗生长提供养分。

8、水肥一体化,用新技术落实化肥减量增效目标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中,应在水肥一体的基础上控制化肥用量。将水肥一体化视为重点之一,要求在施肥的同时浇水,每亩田块氮、磷、钾用量分别为20~23千克、8~10千克、15~18千克,这些肥料分4~6次施加,根据甘蔗生长期调节用量,以苗期为例,氮、磷、钾的用量分别是总量的10%~20%、20%~30%、5%~15%。近年来,广西贵港地区加大力度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设多个示范基地,实现科学用药、施肥以及节水、省力的目标。对于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来讲,可应用地膜覆盖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甘蔗生长情况定量、定位、定时提供营养物质。农户需根据种植区域的空间面积、地形地貌等条件设置滴灌带与支管,确保施肥、滴灌协调同步,继而在水肥一体化的条件下助力化肥减量增效。

综上所述,在广西贵港地区可应用甘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该技术有着综合性,不仅可用沼液代替化肥,还可通过增强土壤肥力、水肥一体化等做法减少化肥用量,并提高化肥利用率,继而在种植甘蔗过程中合理施肥,解决了化肥施加过量污染生态环境以及降低土壤质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助推广西贵港甘蔗种植业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537118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农业农村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