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种植的影响因素与各个环节科学化管理综合分析

作者: 王艳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主要生长于北方地区,我国的小麦种植主要是以冬季小麦为主。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食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冬小麦的种植环境是影响其品质和产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本文从冬小麦当前的种植技术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种植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对冬季小麦种植的影响因素以及主要种植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国内外对冬小麦的研究现状,在现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栽培技术,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地种植技术应用提供了参考。在提升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农民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投入,促进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冬小麦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的种植区域,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处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辽阔,约占全省面积的65%,非常适宜粮食作物的大范围耕种,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产地。同时,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比较集中,年均气温在11~14℃之间,春季日照适宜、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水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春季的水热气候条件为冬小麦的越冬和返青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冬小麦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山东省部分地区也种植了大量的冬小麦作物,作为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山东省的冬小麦生产状况对全国粮食供应具有重要影响。除了山东地区以外,在我国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也广泛种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长期达300天左右。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冬小麦的收割时间也会有所差异,在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也会因为地区差异有所不同,冬小麦的种植技术因地而异。针对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农村基层地区要加强对种植户绿色种植管理技术的指导,及时解决田间栽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冬小麦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升。

一、冬小麦种植的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种植对自然气候环境的要求较高,在田间管理方面,要有较高的施肥与田间灌溉技术水平,农药喷洒和水分的灌溉都要严格按照有关种植标准执行,同时还要注意肥料、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的要求,以保证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除了以上的人为影响因素外,冬小麦的种植与生长还会受到气候、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影响,因此想要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要注重外在人为因素的影响,还要随时监控气候条件,做好天气的预测预防工作,避免因天气的影响而造成产量的大幅度减少与损失。接下来针对影响冬小麦种植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例如,气温、降水、日照等多个影响因素。

1、气温

气温是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冬小麦的生长习性分析,冬小麦的生长发育需要有较为适宜的温度环境,在夏季,如果气温较高,冬小麦的产量反而会降低,因此,想要提升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就要在不同的季节利用人工干预的手段调节冬小麦生长的温度。一般情况下,春季和秋季的温度较低,一般在5℃左右,而冬天的平均气温在-7℃,过低的温度会直接影响到冬小麦的正常生长。但也并不是气温越高越好,夏季高温天气会导致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减弱,会影响到冬小麦的正常生长,秋季的寒冷天气则会使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对于我国北方大多数种植冬小麦的地区来说,气温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光的照射强度、空气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过多已经超过了冬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正常水分量,种子无法正常发芽,甚至植株会出现枯萎。同时,近年来空气环境质量的日益下降,污染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与弊端逐渐显现,自然环境中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成分和氮素化合物含量严重超标,进一步增强冬小麦植株在霜冻后的枯萎与死亡速度。

2、降水

植物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降水量充足,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也离不开水分的补给,冬小麦不同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在春耕时期,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一是为了避免土壤出现盐碱化,二是为了能让冬小麦根系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根部活动能够快速运行,以保证整个植株正常的营养供给。在冬小麦播种之前,要做好田间管理,规划好田间的排水工作,避免地表水的流失,降低地下水位,保证春耕期间正常的水分供给。尤其是在雨季,是绝佳的储水季,但同时也要避免水分过多造成植物根部发生病害。雨天的施肥要注重施肥的方式方法,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为了避免冬小麦在生长期被过量的雨水冲刷,在播种之前,种植户要整理田间土地,在种植地周围开挖排水的沟渠,分流过量的雨水,合理安排沟渠位置既能够充分利用雨水的灌溉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冬小麦被雨水冲刷。

3、日照

冬小麦的正常生长会受到温度、湿度、阳光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光照足够强烈的前提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反而在下降,植物根系生长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导致冬小麦的产量也在逐渐减少。在正式播种前要对冬小麦的种子进行预处理,提高种子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降低水分蒸发的速度。同时在播种前可以施用适量含磷钾的肥料,可以有效增强冬小麦种子的抗逆性,避免在生长期间病虫害的发生。在播种时要将种子均匀地撒入土壤中,保证土壤的湿润性,避免因为天气原因而导致枯萎和后期出现黄化的现象,促进其能够正常平稳地生长发育。冬小麦是经过春化作用后在长日照条件下才会开花的农作物,春化过后的温度越低对于越冬植物开花才会有诱导和促进作用,冬小麦作为一种越冬农作物,是在秋季萌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物质生长后可以度过寒冷的冬天,在第二年夏季初开花结果。如果在春季播种冬小麦,很有可能只会长茎和叶,会出现不开花或者延迟开花。

二、冬小麦的主要种植技术

冬小麦的主要种植技术是指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的播种、施肥、浇水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冬小麦的种植技术要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的土壤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适宜当地土壤生长环境的冬小麦种子,并在适宜的时间内播种,即合适的播种期,随后控制播种数量,以及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等都属于种植技术的范畴。首先是播种期的确定,在种子的选择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农业种植标准要求来执行,满足当地生长环境、自然条件,要充分考虑并研究冬小麦的生长特性。因而,在播种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掌握当地的土壤环境,并做出详细科学的分析,制定出良好的种植方案,以保证能够实现冬小麦作物的高产。其次是田间的管理工作,田间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避免杂草的出现,保证冬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监控冬小麦的生长,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升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选择优质品质种植

冬小麦的品种将直接影响到后期产量的多少和品质的高低,那么就要筛选冬小麦品种,选择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在种子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种植地的土壤肥沃程度、气候条件和光照强度等。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期较短,在短时间内冬小麦要实现产量的有效增收,那么就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首先要选择抗旱性、抗病性都要强的优良品种。选种后,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对种子进行处理,可利用饱和食盐法,筛选掉虫蛀、干瘪、霉变的种子,以确保种子发芽率。于播种前7d,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种子晾晒,一般晾晒3d左右。具体方法:以防水布做铺垫,将小麦种子均匀摊铺于防水布上,厚度保持在5~7cm,及时翻动,以此来提高种皮透性,灭杀残留病原菌、虫卵。另外,为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可使用35%吡虫啉悬浮剂或30%戊唑醇悬浮剂,于播种前15d进行拌种。拌种过程中,需确保拌种均匀,拌种完成后,将种子存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此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实现绿色优质高产目标。

2、土壤的处理

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的营养含量和肥料的养分供给是影响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土壤处理方面,首先要对土壤的营养成分结构进行深入分解和剖析,主要通过对土壤的有机物质和矿物质进行检测,根据土层分布的特点和土质情况进行改良,采用合适的方法改善土壤质量,可以为冬小麦提供强有力的土壤营养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肥料成本投入。可使用深耕与深松两种方式对种植地进行处理。深耕可使下层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深耕深度应控制在30cm以下,完成土壤深耕后,第一时间对种植地进行镇压处理,确保土壤结构满足小麦生长条件,防止水分蒸发和风蚀。小麦生长后期,通常会出现倒伏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为犁底层较浅,针对此类种植地,可以进行深松处理,打破犁底层,深松深度为30cm左右,以此来增加土壤的松软度与通透性。

3、播种时间与合理密植

为确保小麦绿色优质高产,综合考虑小麦品种特性、种植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根据小麦的生长习性,最佳种植时间为每年10月上中旬,此段时间内温度、湿度等能够促进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具体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季降水量与土壤保水性做适当调整,若年降水量较多,土壤保水性好,可以适当提前播种时间;若气候干旱,可适当延迟播种时间,但是最晚播种时间不得超过10月下旬。

合理密植能够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与养分供应,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可根据小麦品种以及种植地环境,确定适宜密植度。如,大穗型、成穗率低的小麦品种,密植度可设定为18万~20万株/亩;中穗型、分蘖量高的品种,密植度可为15万~17万株/亩。

另外,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确定密植度:我国黄淮冬麦区,光照充足,地力较高,可将种植密度控制在15万~20万株/亩;北部冬麦区,因温度较低,可将种植密度控制在20万~25万株/亩。

三、冬小麦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在冬小麦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土壤的肥力下降、农药化肥施用量过多、病虫害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后果最为严重的就是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到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而,想要提高冬小麦作物的产量,就必须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开展必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当前,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人工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去除病虫害,二是,采用生物防治措施来达到去除病虫害的目的,在种植区域内释放病虫害的自然天敌来解决。这两种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而后者则是采用生物措施进行防治,使病虫的危害降到最低。在对冬小麦进行病虫害防治前,应充分了解每一个病症或虫害的基本情况,对症下药,不可盲目对冬小麦进行药物防治,因为药物不仅对病虫害产生威胁,还会对冬小麦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因此,病虫害防治必须充分考虑病与虫对冬小麦的威胁。

1、物理与化学防治

冬小麦的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在种植区域喷洒农药化学药剂和有机肥等方式,喷洒化学药剂,可以有效去除冬小麦田间的害虫,防止害虫的进一步繁殖和病菌的继续传播,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性。在喷洒杀虫剂时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以及不同的害虫种类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当前冬小麦的杀虫药剂主要有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所面临的病虫害不同,所施用的化学药剂也不同。常见的病害有全蚀病,这种病通过种子处理可以解决,特别严重时可以施用硅噻菌胺,不严重时可以喷苯醚甲环唑。另一种常见的病虫害是纹枯病,纹枯病相较于其他病害,其治理非常简单,很多三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的治理非常有效,但是此类药物的用药时间要控制好,一般要在拔节期前后使用,如果等到小麦出穗以后发现有了纹枯病,此时再喷洒药剂,已经达不到治理的目的。还有一种常见的疾病是白粉病,这种病害一般情况下只要控制在顶端3片叶上没有明显的病斑可以不用喷洒化学药剂,在灌浆期可以不用治理。如果病斑已经蔓延到叶片上端,那么就要及时打药。因而在冬小麦的生长中后期,抽穗扬花期的一喷三防非常重要。

2、生物防治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的案例非常多,生物防治是在不喷洒化学药剂的前提下,采取生物方式对作物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从而达到减少病虫害的目的。冬小麦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有:一是培育天敌,以小麦蚜虫为例,可以在田间释放锥孔蜂、蚜茧蜂等,可以达到减少小麦蚜虫的数量;二是培养寄生线性虫,可以侵入小麦害虫体内对其进行寄生,使小麦害虫死亡;三是采取微生物制剂的方式,比如病毒、菌株等对小麦害虫进行灭杀,以达到防治效果。同时,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考虑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严格按照农作物生长种植的要求,对杂草的数量进行有效控制。

冬小麦的种植除了要选择合适的种子,最重要的是在于生长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想要提高冬小麦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种植户的专业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当地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农户农学知识的培训,让农户能够掌握先进的生产栽培技术,并且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种植户有了充分的农业知识储备,就能够知道如何利用生物环境这一自然资源为冬小麦生长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能应对一些突发和常见的病虫害,减少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注重每个生长节点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提高冬小麦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