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中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实践和效果分析

作者: 谢磊

在当今农业生产中,水肥一体化技术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马铃薯栽培领域,该技术的应用备受关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着水资源浪费、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马铃薯栽培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应用可以实现精准施肥与灌溉,根据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控,避免了传统施肥灌溉中的“一刀切”与“盲目施肥”的情况。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使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利用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总之,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马铃薯栽培中的实践,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对于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实践中,传统的施肥灌溉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该技术充分考虑了土壤水分、作物需水需肥的特点,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精准施肥与灌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水平。同时,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的智慧农业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与精准性,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总的来说,马铃薯栽培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应用,是当前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水肥一体化技术”简述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水肥资源合理的配置,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精准施肥与灌溉的农业技术,通过实时的监测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状况,结合上农艺措施,精准的调控水肥供应,以达到节水、增产、优质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将水肥看作一个整体,科学管理并合理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一方面,强调了施肥与灌溉的协调性,根据作物对水肥的需求量与需求时机进行统一调控,避免了传统农业生产中施肥与灌溉的分散性与盲目性。另一方面,它注重了水肥的精准施用,精准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肥资源的精准投入及利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与水分的效率。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应用中,首先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了土壤的水分状况,结合气象数据与作物生长状态,科学的确定灌溉量与时机。然后,土壤养分测试与作物营养诊断相结合,精准的确定施肥量与施肥时机,实现针对性的施肥,避免了施肥过量或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结合生长与需水、需肥特点,科学制定水肥配比方案,还实现水肥的协同供应,提高了作物产量与品质。

二、马铃薯栽培中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1、节约水肥资源

水肥一体化技术能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及施肥量,科学测定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结合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需肥量,合理制定灌溉与施肥方案,避免过量灌溉与施肥,减少水肥的浪费,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在灌溉过程中,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将肥料溶液与灌溉水混合,直接施肥给作物根系,实现了水肥的同步供应,避免了传统施肥方式中肥料的流失和浪费。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地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时间、剂量和频率,提高了施肥和灌溉的精准度和效率,进一步节约了水肥资源。

2、水肥供给更加均匀

马铃薯栽培中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实现均匀施水肥的目的,采用先进的精确配水配肥系统,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求,精确地调节水和肥料的供应量,实现水肥的均匀施给。再使用土壤传感器监测土壤的水分含量和养分水平,实时的反馈给控制系统,系统自动调整灌溉和施肥的时间,使水肥均匀施肥。通过流量均衡控制技术,保证灌溉和施肥设备各处的水和肥料流量均匀分布,避免因管道阻塞或压力不均等问题导致的水肥不均匀施给。水和肥料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施肥,使每个作物株苗都能获得相对均匀的水分与养分供应,再通过科学设计,保证水肥能均匀地输送到每个作物的根系区域。

3、降低烂种率

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情况,科学确定灌溉量与时机,水肥一体化技术能精准调控灌溉,使土壤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减少了由于土壤过湿导致的烂种现象。通过精准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导致的烂种问题,水肥一体化根据土壤养分测试与作物营养诊断,科学的确定施肥量、施肥时机,避免了过量施肥引起土壤中有害气体的产生,从而减少了烂种的发生,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能得到与之匹配的水分与养分供应,减少了由于水肥不匹配引起的烂种现象。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马铃薯栽培中的具体应用

1、科学选种

选种应从健康、高产、抗病性强的种子开始,意味着要选择经过严格筛选、无病无虫、生长健壮的种薯作为种子,通常来自专业培育、繁殖的良种,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根据栽培区域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品种。不同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不同,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病虫害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品种。还要注意选择早熟、高产、抗逆性强、性状优良的品种,选择这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品质。此外,对于有需要的种植者,通过人工杂交或选择育种的方式进行选种,根据需求与目标,选育出更加适合当地生长条件与市场需求的新品种,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然后进行种薯的拌种处理,将种薯与适量的肥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种植,既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又减少了施肥量。在拌种过程中,根据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原理,调整肥料的种类与比例,使每块种薯都能得到适量的养分供应,促进种薯的生长发育。在种植前对种薯进行催芽处理也十分重要,提前促进种薯的萌发,增加萌发率与生长势,提高产量与品质,过程中,根据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需求,合理的控制水分与养分的供应,为种薯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合理灌溉

在马铃薯栽培中,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溉是为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降低水分浪费,确保作物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采用滴灌、微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相比传统的灌溉方式,滴灌技术能精确控制水分的释放量与灌溉范围,减少水分的蒸发流失,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从而节约了水资源。结合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的监测土壤水分状况,再根据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灌溉量与灌溉的时机,避免了传统灌溉中“盲目灌溉”的问题,实现了对土壤水分的精准调控,从而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还可以利用物联网、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实时的监测数据,实现智能化的灌溉管理。通过分析土壤水分、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科学的制定灌溉方案,实现对农田灌溉的精准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农业生产的水平。对于采用滴灌系统的地块,到了现蕾期、块茎形成期与块茎膨大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3%时,要及时的进行灌溉,以保证马铃薯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同时也要追施水溶肥,以维持作物的生长需求。而在收获前7天要停止灌溉,对于采用垄膜沟灌系统的地块,则更严格地控制土壤水分,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8%时,应及时进行灌溉,且不要浸泡到垄膜,灌水后还要进行中耕除草,以保持地表的透气性,减少水分的蒸发。另外,对于旱地种植马铃薯的地块,采用全生物降解膜进行覆盖,同时还要在膜上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保护地表土壤。

3、确定覆土深度

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覆土是为了保护地上部分的茎与叶,促进地下茎块的形成与生长,从而提高产量与品质。具体来说,根据土壤湿度与作物生长情况,确定最佳的覆土深度,一般覆土深度应该在3cm—4cm左右为宜,既保护了地上部分的茎与叶,减少受灾机会,又促进了地下茎块的生长,提高了产量与品质。采用分次覆土的方法,每次覆土的厚度以12cm为宜,分次覆土使土壤松散,增加通气性,有利于地下茎块的生长与发育,还保持了土壤湿润度,减少水分蒸发与流失,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此外,结合施肥,将肥料与覆土同时进行施用,这样保证地下茎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得到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提高产量与品质。

4、及时追肥补充作物所需营养

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追肥是为了及时的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马铃薯的健康生长与增产增收。具体来说,追肥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施用基肥时,每亩可用优质有机肥2500kg—3000kg,为马铃薯提供丰富的有机质与养分,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还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种肥专用复混肥每亩15kg—20kg,为种薯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种薯的发芽与生长,种肥复混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满足种薯在发芽初期的养分需求,为马铃薯的壮苗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早施追肥时,氮肥占施氮量的30%,钾肥占总施钾量的20%,满足了马铃薯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根系与地下茎块的形成与生长。根外追肥每7—10天叶面追施1次0.1%硫酸镁、0.3%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三十烷醇混合液,及时的补充马铃薯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与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的健康生长。特别注意的是,马铃薯属忌氯作物,在追肥时应避免施用氯含量过高的肥料,以免对马铃薯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5、常见病虫害防控方法

①蚜虫防治方法。在马铃薯栽培中,常见的蚜虫病害主要有绿蚜和毛蚜两种,绿蚜体色为淡绿色,聚集在叶背面和嫩叶腋部,吸食叶汁造成叶片黄化卷曲,严重时甚至导致叶片萎蔫枯黄。而毛蚜则以毛细管吸食马铃薯的汁液,引起叶片畸形生长,叶片发生扭曲、翻卷等异常现象,同时还分泌蜜露,为黑粉菌等真菌繁殖提供了生长条件,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它们吸食植物的汁液,导致马铃薯叶片黄化、卷曲,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分泌的蜜露吸引蚜虫、黑粉菌等其他害虫和病菌的繁殖,使病害扩散加剧,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此外,蚜虫还能成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针对蚜虫的防治,可以引入如瓢虫、茧小蜂等天敌进行控制,也可通过放置黄板、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手段来降低蚜虫的种群密度,化学防治方面,盛期可用10%吡虫啉或25%吡蚜酮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吡虫啉与吡蚜酮是常用的绿色杀虫剂,对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②小地老虎防治措施。小地老虎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害虫,以幼嫩植物的根部为食,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小地老虎的特征是体形较小,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或淡黄色。生活在土壤中,以植物的根部为食,导致植株根系受损,影响作物的吸收营养与水分,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植株的死亡。为了有效防控小地老虎的危害,可以使用含有杀虫剂的土壤拌施到幼苗的根部周围,以杀灭地下的小地老虎,有效地控制小地老虎的数量,减少其对植株的危害。或者制作含有杀虫剂的毒饵,放置在田间,诱捕与杀死地下的小地老虎,毒饵诱杀是一种比较环保的方法,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在早上6—7点、下午5—6点这两个时间段进行防治,这时小地老虎活动较为活跃,喷洒农药效果更好,选择50%嘧啶氧磷乳油制成5%的毒土,撒在幼苗基部或四周的土面上,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③马铃薯炭疽病。马铃薯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地上部分,尤其是叶片与茎部。马铃薯炭疽病的特征是叶片与茎部出现黑褐色的病斑,病斑边缘清晰,呈现不规则的形状,受病害严重影响的叶片会出现枯黄、干枯甚至脱落,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光合作用与营养吸收,导致产量下降。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炭疽病,在播种前使用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10分钟,杀灭种子表面与种内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播种时,使用25%炭特灵可湿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浸种,将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传播。除了化学防治还可以通过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或者是采用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定期的巡视田间,及时的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扩散与加重。

④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环腐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危害马铃薯的地下茎块,导致腐烂与腐败。马铃薯环腐病的特征是地下茎块表面出现黑色腐烂斑点,斑点边缘呈现清晰的环状,故称为环腐病,环腐病最适生长的pH值为6.9—8.5,最适生长温度为22℃—30℃,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病害会迅速扩散。马铃薯环腐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马铃薯地下茎块的腐烂与腐败,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质量与产量,甚至使得整个田块的收成受损。可以在播种前每100kg种薯中加入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280g,并进行干细拌种,有助于杀灭种薯表面与内部的病菌,减少病害的传播。或者使用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制成1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有助于杀灭地下茎块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与扩散。

综上所述,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马铃薯栽培中的应用是十分可行且有效的,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还减少了水肥资源的浪费,保护了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此外,水肥一体化技术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应该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与不同作物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