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科学分析
作者: 时淼近年来,生猪养殖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疫病发生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尤其是病毒的变异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得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传播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对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临床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并为猪养殖业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猪养殖业的生产能力和猪肉的质量,减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保障人们的生活。基于此,本文就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猪群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概述
1、病原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B类动物疫病,在我国属于二类动物疫病,引发该病的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属于动脉病毒科的动脉病毒属,在国内主要有CH-1a、BJ4、JXA1、NADC30-like等多种毒株,而毒株的复杂以及多样化也使得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2、流行病学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呈现隐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①隐性感染指病毒可以在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情况下长期存在于宿主体内,这使得病毒在养殖场内难以察觉但频繁传播;②持续性感染意味着病毒可以在感染后持续存在并复制,无论是在季节变化下还是养殖环境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疫病,但是夏秋季节的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不仅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还能减弱猪的免疫力,从而助长病毒的快速传播。此外,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出现疫病,往往迅速蔓延,对养殖场和整个猪肉生产链条造成严重威胁。在不同年龄段的猪群中,病毒感染后表现的临床症状和致死率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繁殖母猪可能会突然流产,严重影响繁殖性能;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则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死亡情况。随着猪的生长,感染后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成年猪可能表现为隐性感染,成为疾病的主要传播源,这加大了疫病控制的难度和复杂性。
3、发生原因
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多,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饲养管理,尤其是养殖场存在的通风不良、猪舍内空气污浊、清洁消毒不到位等问题都会增加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风险,尤其是废弃物处理不当、污水排放不规范等遗失的猪群饮水和饲料的受污染,进一步加剧病毒的传播;②养殖密度较大,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猪群之间的接触频繁,病毒易于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途径快速扩散,而且密集的养殖条件也使得病毒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更快,从而增加了疾病爆发的可能性;③饲料发霉变质,发霉的饲料可能含有毒素或细菌,这些物质不仅直接影响猪的健康状况,还可能降低猪群的免疫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④气候剧烈变化,气温骤降或骤升、湿度变化剧烈等都可能导致猪群应激反应增加,从而加重了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二、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1、急性表现型
疾病在早期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影响了猪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咳嗽、喘息等症状。体温升高是感染的另一个常见标志,一般在41℃以上,有时甚至可达到42℃以上,过高的体温会对猪的机体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机体代谢加快,抵抗力下降;可以观察到病猪的耳朵、腹部和外阴变为蓝紫色,孕期母猪感染会出现流产、早产和产下死胎或木乃伊胎的症状;患病仔猪则出现食欲下降、嗜睡、严重的呼吸困难和肺炎,由于仔猪群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症状更为严重,急性型病死率通常高达50%以上。
2、慢性表现型
慢性期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持续的轻度发热,呼吸频率增加,并伴随咳嗽和轻度呼吸困难;妊娠母猪可能会表现出繁殖能力下降和抵抗力减退的现象,导致产仔质量下降,产弱胎的情况较为常见,种公猪可能出现精液品质下降和精子畸形率增加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繁殖效率和猪群的遗传质量;仔猪往往表现为食欲不振和生长缓慢。慢性型病例的临床症状虽然相对急性期来说较为缓和,但病情持续时间长,对猪群的长期生产力和健康造成了持续的影响。
3、隐性表现型
在隐性表现型中,临床症状通常并不明显,有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咳嗽或其他轻度呼吸道不适。这使得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往往很难及时发现和诊断,从而延误了治疗和防控的时机,因此隐性感染通常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来源,未经治疗的隐性感染可以在猪群内持续存在,逐渐积累,并最终导致疾病的爆发,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大、管理条件不佳或者病毒株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情况下,隐性感染的猪群可能成为病毒在养殖场内扩散的重要媒介。而且未被有效控制的隐性感染在后续阶段转变为急性或慢性表现型,尤其是在一段时间后因外界应激或免疫力下降而导致病情加重,发展为明显的呼吸困难、高烧或其他临床症状,进而影响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环境管理
①科学选址
场址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养殖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场址应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例如远离城市污染源、交通便利等,以减少外界病原体的输入和传播风险,且良好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对于建设安全的猪舍和有效的排水系统至关重要,有助于预防因地势低洼或水土流失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另外,充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也是科学选择场址的重要考量因素,养殖场周围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空气质量等,对猪群的生长和免疫功能都有直接影响,优质的空气环境和清洁的水源能有效减少病原体的滋生,有利于猪群的健康。
②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不仅可以提高养殖场的规范性,还能够为疫病防控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具体需要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比如生产区应包括猪舍和配套设施,如饮水系统、饲料供给系统等,为了避免疾病交叉感染,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应有明确的分区管理;生活区的设置涉及到养殖场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和管理设施,包括员工宿舍、办公区、员工休息室等,确保工作人员能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工作,同时减少疾病由人员传播的风险;隔离区的设立则是有效隔离和管理疾病的重要手段,应按不同生长阶段或健康状况划分区块,避免健康和患病猪群的交叉接触,并将疑似或确诊患病猪只进行隔离,防止疾病扩散到整个养殖场;消毒区是保证养殖场内环境卫生的重要一环,包括设施和设备的定期消毒,以及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定期的消毒能有效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维护猪群的健康状态。
③猪舍设计
猪舍是猪群主要活动进食的场所,在设计上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空间设计,足够的生活和活动空间能够减少猪群之间的竞争和压力,有助于维持其健康状态,在猪舍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猪只的体型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确保每头猪有足够的站立、躺卧和活动空间;其次,要做好猪舍的分区设计,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或健康状态进行明确的区分,比如幼猪区、育肥猪区、繁殖母猪区和种公猪区应该分开管理,避免不同阶段猪只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再次,要合理设计猪舍的设施,比如通风系统,良好的通风系统能有效排除猪舍内的湿气、氨气和病原微生物,保持空气新鲜和流通,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现代化的猪舍通常采用屋顶通风或侧壁通风系统,配备自动调节功能,根据气温和湿度实时调整通风效果,确保猪舍内的空气质量始终符合健康要求,再就是自动饮水和采食设备的设置,充足清洁的水源和适量的饲料供给可以确保猪只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减少疾病通过饮水和饲料传播的风险。自动化设备不仅提高了喂养效率,还能减少人为操作对猪群健康的潜在影响;最后,应配备完善的粪便处理系统,以便可以及时清除粪便和废水,减少病原微生物和臭气的滋生,提升猪舍的卫生水平。
2、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良好的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体在养殖场内的存活和传播,是防止疾病爆发的第一道防线,养殖场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场地和设施的清洁消毒,特别是在猪群转场、疫苗接种后或疾病爆发前后,加强消毒工作的频率和彻底性。在消毒过程中应做好对消毒剂的选择,消毒剂应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并且对猪群、人员和环境安全无害。常用的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和醇类消毒剂等,选择时应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和消毒对象的不同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并合理应用表面喷洒、浸泡、喷雾等多种消毒方式,确保消毒剂能均匀覆盖并充分接触到所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和设施表面。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消毒不仅限于场地和设施,还包括养殖设备、饲料器具以及运输车辆等,这些设施和设备在使用前后应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以防止它们成为病原体的携带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在不同猪群之间的转场过程中,对运输车辆和装备的彻底消毒显得尤为重要,避免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除了设施和设备的消毒外,还需重视人员的卫生和消毒管理,养殖场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操作规程,特别是在与猪群接触后,应彻底清洁和消毒衣物、鞋具和工具,以防止人为因素成为疾病传播的桥梁。
3、强化猪群的营养供给
①合理配置饲料
合理配置饲料是营养供给的基础。猪群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状态下对营养需求有所不同,因此饲料应根据其需求量和营养成分进行科学配比。成本合理、营养均衡的饲料能够有效提升猪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此外,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设计特定的饲料配方,如幼猪初乳、育肥期和繁殖母猪期的特定饲料,有助于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殖需要。
②定时定量饲喂
科学的饲喂管理应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设定合适的饲喂计划和饲喂量,确保猪只能够按时、充分地摄取到所需营养。定时饲喂有助于维持猪只的食欲和消化系统的健康运作,避免因饲喂不当导致的生理压力增加和消化问题,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③保证饲料质量
优质的饲料应具备良好的营养成分、消化率高和无污染等特点,以确保猪只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中的营养成分。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和供货商,定期进行饲料质量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是保障猪群健康的重要步骤。尤其是要注意饲料的储存环境,避免发霉变质,导致猪群的健康受到威胁。
④加强饮水管理
清洁、充足的饮水能够促进猪只的新陈代谢和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有助于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和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施,确保饮水无污染和维持流通性,对于预防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4、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程序
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群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接种程序可以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猪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针对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防控,首先要了解该疾病的流行特点,包括其传染途径、潜伏期、临床表现等信息,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符合猪群具体需求的免疫计划,免疫程序的制定应考虑猪只的年龄、生产阶段、健康状况和接种历史,以确保接种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且疫苗使用时需特别注意控制疫苗质量和使用环境,接种时间的安排也应根据猪只的生长周期和疫苗的免疫程序来确定,比如可以选用灭活疫苗,可以在仔猪出生后的第21d进行首次接种,30d后再次接种;对母猪而言,需要在配种前进行免疫接种,且应避免在妊娠之后接种,否则会影响防病效果;种公猪则是每年接种1次。接种前,必须确保疫苗的保存和处理符合规范,避免疫苗失效或变质,接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头猪都能够接受到适量的疫苗。此外,接种后应对猪群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确保免疫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接种后的效果评估也是免疫程序制定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健康监测和抗体检测,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并根据结果对免疫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5、加强引种检疫
现代养殖场大多会通过引种来扩大养殖规模并改善养殖水平,但是引种过程中增加了猪群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导致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生越加频繁,因此还需要养殖户能够重视起引种检疫工作。①要做好引种地区的检疫工作,避免从疫区引种,对引入的每一头猪进行全面的检疫,确保引种猪的健康状况符合规定标准,避免引入潜在的病原体和疾病;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疫流程,包括前置检疫和隔离检疫两个关键步骤,其中前置检疫是指在引种猪进入养殖场之前,在原产地进行的全面检查和筛查,包括检测常见的传染病如猪瘟、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等,确保猪只不携带这些疾病,隔离检疫则是指引种猪到达养殖场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和检测,一般30d左右,确保猪只没有潜伏期感染的疾病,并通过定期检测确认其健康状态。
6、紧急治疗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并无特效药物,因此在发病初期可以采取紧急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一般在发病初期可使用剂量为5~15mg地塞米松进行注射,同时使用剂量为200~400g/t替米考星或120~160g/t氟苯尼考进行拌料来饲喂病猪,或者是肌内注射清开灵注射液100ml,头孢噻呋钠10ml,1次/d,连用3d,以此来促进其恢复,治疗期间要注意做好隔离与防护,加强对猪群的营养供给,以便可以增强猪群的免疫力,提高其对该病的抗性,从而更好的促进病猪的恢复。
综上所述,针对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疾病特点,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养殖户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开展防控工作,提高生猪养殖效益,进一步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