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生产中苗木育种栽培技术的有效实施总结

作者: 刘洪军

现代社会中,林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已然成为农业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产要提高效益,就要重视苗木育种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带动产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围绕林业育苗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现代林业生产中几种苗木育种栽培技术

1、无土栽培技术

现代林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优化育种成效,确保后续苗木生长健康提升,研发出了新型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的运用大幅提高了苗木栽培质量,许多林业生产人员积极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的特征是让苗木植物栽培过程中脱离土壤,完全不需要土壤来提供营养物质,而是利用一些自制营养液充分为其提供生长养分,确保满足苗木初期发育生长需求。当前广泛应用的无土栽培技术分为两种常用方法,其一为气培法,其二为水培法。两种方式可单独运用也可融合应用,其技术原理也存在差异。比如,水培法是先制作一个营养液充足的培养容器,之后将苗木种子放入其中,使其吸收液体中的营养物质,促进茁壮成长,该方法在栽培苗木过程中,不仅要确保种子获得的养分足够,也要注意给种子提供满足需求的氧气,否则无法保证其生长状态良好。水培法的种子发芽后长势颇佳,故而当前应用的频率较高。而气培法则是会在苗木种子的根茎位置适当喷洒雾化处理的营养液体,之后使根部悬浮暴露在空气当中自由生长,但整个生长过程都要进行控制,这种栽培做法存在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因而整体来看对于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不利影响,且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时刻监测种子培育生长状态,否则容易出现死苗状况,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2、温室栽培技术

现代林业生产中苗木栽培经常会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其也是当前栽培效果最好的一种做法,对于一些区域面积较小的林业生产项目会更加适用,一些园艺植物的培育生长也能起到良好作用,故而得到了广泛运用。温室栽培技术的原理是为苗木植物提供一个温度合适且恒定的密闭空间,实现有效保暖,确保苗木生长始终有着良好外部条件,充分满足林业苗木的生长所需,对于具有观赏性要求的园艺植物来讲,有利于提高植物扦插生长质量,在温室条件下的栽培,苗木也便于预防各类病菌,防止病虫害造成影响,确保苗木健康生长。实际种植苗木前的42天,栽培人员还需全面检测土壤环境的酸碱度指标,确保其处于合理范围后才能开展苗木栽培种植,否则不予栽培,比方说若土壤偏酸性,则会导致苗木根部生长速度变得迟缓,对此可以在土壤内掺入一些石灰物质全面调节,之后再进行栽培,同时,酸性颇强的土壤条件也可进一步采用物理消毒法处理,其还能有效提高温室内种植土壤的内部温度,通过加热方式全面杀菌,解决土壤杂质过多问题,优化种植条件,全面提高苗木栽培质量。

3、嫁接育苗技术

在现代林业发展持续推进中,有一种新的育苗技术起到关键作用,也革新了林业生长的新方式格局,带动林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即嫁接苗木技术。这种技术是指将两个品种完全不相同的树种通过特殊栽培手段嫁接为一体,同时要保证嫁接后可正常生长,其能够极大地提高林业生产质量。具体在嫁接操作时,先要选择品种不一的两个树种,要注意充分分析其生长特性、优势以及规律等,确保优势互补、特性适宜以及规律相近,如此才能使嫁接后生长状态良好,发挥出技术作用。还要注意嫁接后要为苗木生长提供最适宜的外部生存环境,使得两个树种尽快融为一体,确保植株长势越来越好,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优良树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采用合适的育苗管理手段,嫁接育苗本就对环境有着很高要求,具体要结合其实际生长情况来建设外部环境条件,譬如有效调整温湿度、土壤酸碱度等,科学推进林业生产,促进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林业生产中苗木育种栽培的核心条件

1、栽培中的湿度条件

现代林业生产中,关于苗木育种栽培的核心条件之一即为湿度条件,要保证湿度适宜,才能确保苗木存活,后续生长也能保持健康状态。树种的不同对于土壤湿度和环境的湿润度要求也会存在差异,适宜湿度范围标准通常为20%-24%,这种条件利于苗木根部的发育,也能防范病害对树种的侵袭,还不会因湿度过高而导致细菌滋生,提高育种栽培水平。

2、栽培中的土壤条件

土壤条件是否适宜也会关系到苗木培育栽培的效果,要保证土壤条件的适宜性,首先要分析其是否受到污染,其次要检测评估土壤的营养物质、黏度、酸碱度以及湿度等,育种初期的苗木对土壤要求很高,为了最大化保障苗木成活的数量,需要认真检查土壤条件,避免其含有有害或有毒物质,同时尽量调节土壤环境条件。

3、栽培中的密度条件

苗木育种栽培的密度条件也十分关键,密度是指苗木种植的行距与间距,密度大小与苗木后期生长质量息息相关,从而影响到最终经济效益。例如,当种植栽培的苗木过于密集时,可能会导致苗木单位生长空间不足,还会相互抢夺营养物质,使得光合作用的效率进一步降低,造成长势欠佳,体形变得纤细瘦弱,而种植栽培的苗木过于稀疏时,则会导致苗木林间的杂草生长茂盛,还会浪费土地,土壤中部分营养物质流失,也会降低效益。调查发现,最为合理的苗木栽培密度标准为每亩地2500株,可以保证苗木正常存活且生长良好。

三、现代林业生产中苗木育种栽培技术的运用要点

1、选择合适的苗圃地

前期林木生产的苗木育种需要具有适宜环境,因此,关于苗木圃地的合理选择十分关键,将会影响后续栽培技术的运用效果。在苗木圃地选择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苗木实际生长的土壤环境,由上述分析可知土壤条件的重要性,树种的不同对于土壤营养物质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故而要在选地前充分了解林木品种生理特征以及生长规律,再选择适宜圃地,土壤情况要完全契合作物生长需求,提供最优的生存和生长环境,提高苗木实际存活率,促进后续健康生长。比方说一些树种在栽培时具有喜光特性,故而可以选择地势遮挡物较少、光照充足、广阔性较佳的育苗地区域,利于其生长,而若是树种在栽培时较为喜阴,则可以选择较为隐蔽、光线较弱的育苗地区域,亦或是可以在苗圃内加设些遮光结构,使得苗木生长过程中接收光照时间进一步缩短。苗木圃地需保证土壤内具有充足养分,且尽量保证附近条件便于开展灌溉和排水工作,土层应保证较为疏松、深厚,利于树木后续扎根,考虑到后续林业生产运输的经济成本,还要尽可能选择有较佳交通条件的苗圃区域,最大化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2、科学处理种植土壤

苗木圃地确定之后,为进一步确保苗木存活且前期生长状态良好,还需要科学处理种植土壤。比如说在正式种植前在土壤内部施加一定底肥,其目的是增加营养物质,肥料要符合苗木的需求,也可检测土壤营养元素比例与分布状况,再添加肥料,最好选择腐熟处理后的农家肥,其为绿色无公害肥料。若生产条件允许,培育人员需要详细统计分析氮磷钾营养元素的比值,再灵活调整,有针对性地补充,确保后续苗木生长具有较好条件;若生产条件不允许则可基于之前的种植经验推算土壤缺乏的营养成分,像是若苗圃头一年栽培树木时出现了叶片发黄问题,这表明生长土壤内的钾元素不足,若再加入一定农家肥后长势仍旧欠佳,则表明土壤内的氮元素较少,若树木生长到后续出现开花较慢、结果率偏低问题,则表明土壤内磷元素欠缺,通过推测来处理土壤即可,为苗木生长创造出最优环境条件。前期处理土壤过程中,应当开展整地作业,对土层进行深翻,清除土壤内部的各种杂物和垃圾,之后平整处理,既能使土壤具有一定的疏松性并强化蓄水能力,还能避免影响后续种植工作开展。实际整地操作时主要会使用耕犁方式,操控耕犁设备使其翻地的深度保持约30cm,内部土壤翻过来之后则是要晾晒超过3天,利用紫外线杀灭各种病菌和虫卵。此外,若苗圃规模小不适宜大面积翻地,则可以人工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另外,还可采用科学轮作手段,即多年开展苗木栽培的土地不能常年种植一种苗木,可适当更换,有利于促进土壤的活性增强。

3、科学选择苗木品种

林业生产的苗木品种选择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气候方面,我国地域辽阔且横跨的维度颇宽,故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其适合的树种也必然不一致,要科学选择适宜树种,才能保证苗木在环境中生长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也可适当人工干预调节苗圃内的小气候,促进苗木生长,对此要做好当地气候调研工作,比如山东滨州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空气常年较为温和、湿润,降水适中,日照时间较长,故而可选择白蜡、国槐以及枣树等树种,这些树种都能在当地气候下良好生长。二是经济效益方面,林业产业要推动发展还需以经济作为基础,对此,要选择能够创造较高经济效益的苗木树种,还可以采用杂交工艺,让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同时,不少苗木培育之后也会用在绿化工程中,因此也要考虑到美观条件,可基于市场需求来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苗木品种。

4、按要求处理种子

苗木育种栽培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还包括种子处理,该过程有利于增强种子的抗病性,确保种植后的苗木具有较高成活率,以此来提高苗木种植效益。种子处理需按照苗木育种的要求,首先应当从正规厂家购买品质较佳的种子资源,确保种子不存在病菌、损坏等问题;其次,在选定好种子后对种子实施晾晒,通过紫外线进一步杀菌消毒,一般控制晾晒时间不小于2天即可,晾晒过程可适当翻面,完成晾晒之后将种子集中存放到阴凉位置,让种子慢慢脱出,之后开展种子的二次挑选工作,确保每颗种子都能较为饱满,不存在病虫害问题,最终确认一批合格种子,开展种子精细化挑选有利于后续壮苗并促进发芽率的提高;最后,针对已经挑选合格的种子做催芽工作,实施催芽之前全面开展种子消毒处理,先用35℃到4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之后将种子捞出放在覆盖潮湿草席的木箱当中,控制该木箱催芽的温度维持在20℃左右,湿度则控制不小于60%,待到种子顺利出芽后将覆盖草席掀开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催芽过程都要做好监测工作,避免外部有害物质污染催芽基质,且要保证每日对种子进行一两次翻面,可以保证种子发芽率更高。

5、确定合理的育种周期

现代林业生产过程中,针对苗木育种栽培还应确定合理的育种周期,大多数林木育种时间都比较长,尤其是绿化所需的苗木其生长周期会更长,这期间也具有复杂要求,相关人员需提前开展各种情况预测,像是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树种具体情况,再确定育种周期,为提高经济效益,可灵活调整周期,需要注意,并不是育种周期越短带来的市场利益就越高,部分苗木若生长周期不足,则可能无法达到培育的预期目标,甚至会成为不合格产品,从而出现经济损失。

6、选定适宜的播种方式

现代林业育苗栽培可选择的播种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划分成人工播种与机械播种两类,对于栽培种植面积不大的苗圃可以选择人工播种方式,其效率偏低但成本也不高,机械播种速度快、效率高,但会额外增加成本,适合大面积种植的苗圃。机械播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三类,其分别为撒播、条播以及点播,通常来说种子的颗粒较大较饱满时建议进行点播,在播种时也要注意控制密度,调节好种植的坑穴间距,若间距太小,则苗木后续生长过密,会导致营养资源不足、光照欠缺,若间距太大,则容易造成土地的浪费,降低了整体种植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颗粒偏小的种子则是建议选用撒播手段,是指在固定种植区域内直接抛撒种子,之后统一覆土即可,在苗木种子出苗之后进一步移栽处理。对于一些中等大小的种子可进行条播,即统一开沟再机械播种,能够确保种植具有良好均匀效果。

7、做好苗木抚育管理

苗木培育生长过程中,需全面做好抚育管理,具体是围绕以下几点:第一,要确保树苗生长时始终有充足水分、养分,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定期检测,在此基础上酌情施肥或是补充水分,若遇到降水较多气候,则要做好排水工作;第二,生长期要按时开展除草作业,以免杂草过多影响树苗吸取养分,从而导致长势不佳问题;第三,树苗基本长齐后,要检查树苗长势,并及时将病苗、细苗及弱苗移除处理,只保留茁壮健康的苗木即可,待到苗木栽培满一个月时,要全面开展追肥,所选肥料按照生长情况确定,多数都会补充氮肥或磷肥,也可直接追加复合肥,之后的追肥频率是10-15天进行1次,确保苗木始终能正常发育,树苗渐渐长成后可适当将追肥间隔时间延长,进入成熟期后,每年只进行3次施肥即可。

8、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

苗木育种栽培过程中要重视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树木品种不同遇到的虫害也存在一些差异,病害感染则主要为菌类,可针对性防治手段,通常结合附近的水土环境,选择合适的绿色技术,譬如投放天敌抓捕害虫或是采用生物药剂,也可及时清理其生长环境,避免细菌感染。另外,苗木在运送到苗圃时以及移栽操作时,都可能会遇到损伤情况,这时要及时进行消毒并适当注入营养液,以保证苗木抵抗力的增强,迅速恢复到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生产过程中,关于苗木育种栽培有着许多要求,为保证栽培效益最大化,要科学选择栽培技术,包括无土栽培技术、温室栽培技术、嫁接育苗技术等。由本文分析可知,现代林业生产中苗木育种栽培技术的运用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苗木圃地、科学处理种植土壤、科学选择苗木品种、按要求处理种子、确定合理的育种周期、选定适宜的播种方式、做好苗木抚育管理、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苗木发展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