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区核桃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不同阶段针对性防治

作者: 王珂 蒋君 黄宇豪 杜蕾

本研究针对横断山区核桃树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其发生特点。针对这些病虫害,本文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不同阶段针对性防治措施几个方面,旨在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和减少核桃病虫害的发生。这些防治措施不仅注重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也兼顾环境保护和核桃产量及质量的提高,为横断山区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横断山脉,亦称横断山系、横断山区,是我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川、滇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其介于北纬22°~32°05′,东经97°~103°。横断山区地形崎岖,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核桃作为该区域的重要经济作物,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主要林产品之一,核桃销售也是当地农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横断山区的核桃亚麻酸、亚油酸含量更高,棕榈酸含量最低,所产核桃油质量优于其他产区。近年来,当地核桃生产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严重影响,核桃黑斑病、核桃举肢蛾、核桃果象甲和核桃潜叶蛾等主要病虫害严重威胁着核桃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研究并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横断山区核桃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核桃黑斑病

核桃黑斑病是由黄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细菌病害,此类病原体仅在核桃属植物中寄生并引发疾病。研究表明,该病原菌的生长与活性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6.7~32.2℃,能够在最高温度37.2℃和最低温度1.1℃的极端条件下生存,但其活力在这些极端温度下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在直接阳光照射下,该病原体在30~45min内即可失去活性,而在干燥环境中能够存活10~13天。值得注意的是,该菌在枝梢溃疡组织内能够维持1年以上的生存周期,但一旦落入地面,大约6个月后便会死亡。

核桃黑斑病主要侵袭核桃幼果、叶片、嫩枝及花序,具有明显的病变特征。在核桃幼果初期,病害表现为黑褐色的微斑,无明显边界,随后斑点呈现出扩散趋势,发展成接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色病斑。危害随之加重,其外围形成似水渍的晕环,导致果体开始从外部向内部腐败。在叶片感染早期,首现于叶脉及其分支点处的黑色微点,这些小点后期扩张成直径大约为3~5mm的近圆形或多边形黑褐色病斑,病斑外圈带有半透明晕环,并在叶片背面显现油亮光泽。在病害程度加剧时,病斑会进一步蔓延,造成叶片出现褶皱、焦枯现象,中心部位转为灰白色,并可能伴随穿孔般的损伤,致使叶片出现不完整,提前脱落。在嫩枝部位,病斑呈现为长圆形或异形的褐色凹区,有时可围绕枝梢周围,导致枝条干枯或节间裂开。

2、核桃举肢蛾

核桃举肢蛾,属鳞翅目举肢蛾科,是对核桃树幼叶和果实构成重大威胁的农业害虫。在横断山脉区域,此虫每年仅产生1代。成熟幼期的昆虫往往选择将其茧置于表土1.5~3cm处以顺利进入越冬状态,然而这一过程也可能在杂草丛生区、裂缝遍布的瓦砾、岩石间隙以及草堆之下完成。个别实例显示,老树树皮裂缝亦可成为冬眠之地。随着季节的更替,次年6月初~6月中旬,这些越冬幼虫将开始蜕变为蛹,此蜕变周期持续大约7天;到了6月中旬,成虫开始陆续羽化。6月下旬~7月上旬进入成虫羽化后的活跃高峰。这些成虫呈日隐夜出的行为模式,在昼时隐匿,夜间活动。成虫在产卵时倾向于选择果实之间的接触部位,在果梗的凹陷处或萼部的空隙内产卵。6月下旬~7月中旬,幼虫的孵化进入高峰期,这一时间是幼虫大量侵袭果实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实施树冠喷洒农药进行有害生物管理至关重要。新孵化的幼虫最先沿着果表爬行,其后很快从果实背光侧钻入。受害果实内部通常会有5~6条幼虫,幼虫的粪便堆积其中,蛀孔外常会渗出透明或琥珀色的液体。大约30~45天后,幼虫成熟,脱离果实进入土壤过冬。脱果期通常发生在7月下旬~8月下旬,其中8月上旬为脱果的高峰期。被幼虫侵蚀后的果实会逐渐变为琥珀色,最终变黑,因此被称为“核桃黑”。

3、核桃果象甲

核桃果象甲,学名为核桃长足象,隶属于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种主要侵害核桃果实的害虫。成虫主要损害植物的幼芽和嫩枝。在横断山区,该害虫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通常选择树干基部朝阳一侧的粗糙树皮缝隙或是向阳的地表杂草和表层土壤中躲避寒冷。根据田间监测数据显示,当核桃树开始萌发新芽时,核桃果象甲成虫开始逐渐离开其冬眠地,攀爬至树上,开始取食新生的幼芽和嫩叶。进入6月上旬~6月中旬,成虫活动量显著增加,此时也是它们产卵的高峰期。观察表明,卵期大约持续5天。孵化的幼虫会侵入果实内部,取食果皮和果仁,同时排出褐色粪便及汁液,这种行为严重影响果实的发育,最终导致大量果实脱落。从产卵到果实脱落的整个周期大约需要20天,因此6月下旬~7月上旬成为核桃掉果的高发期。

4、核桃潜叶蛾

核桃潜叶蛾,隶属于鳞翅目细蛾科,是针对幼年核桃树叶片的重大蛀叶性害虫。该种害虫的成虫阶段会在嫩梢或叶脉边缘产卵,其后代幼虫则侵入叶片表层,专门蛀蚀叶肉,造成核桃叶片上下表皮分离。幼虫在叶内形成的蛀道初期为弯曲的银白色,宽度约为1~2mm,随着幼虫的成长,其取食路径呈现出向前弯曲的趋势。在幼虫的高峰期,其不再延伸取食路径,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内大量取食,导致叶片内部表皮与叶肉之间发生片状分离。其排泄的黑色颗粒状物质会在蛀道一侧积聚。此外,核桃潜叶蛾幼虫还能够穿透叶脉进行取食,最终只留下叶片的上下表皮,引起叶片的表层脱离、卷曲、干枯、变黄并脱落。当叶片受到严重侵害时,一个叶片可能同时被多条幼虫侵害,超过60%的叶肉遭受损失,导致叶片完全枯萎并脱落。这一破坏过程削弱了叶片的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引发植株严重的营养缺乏。核桃潜叶蛾幼虫的盛行期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此时期害虫对核桃树的伤害达到高峰。到了9月份,进入老熟阶段的幼虫会在土壤中化蛹,继而在10月份进入土壤中过冬,次年的5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并开始产卵,6月份时幼虫孵化,开始新一轮的危害。

二、横断山区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核桃病虫害的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考虑农业和物理防治方法,同时辅以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应尽量避免使用。在不得不采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应选用高效性、低毒性及低残留性的产品,以最大程度减少施用频次,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1、农业防治

在生产过程中,因横断山区土地资源匮乏导致普遍种植密度较大,应当采取一系列科学化管理措施,诸如通过控制种植密度同时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形修剪,提高核桃园整体通风性,可以改善黑斑病的发生;通过定制化施肥方案、综合肥水管理以及中耕除草等,增强核桃树的生长态势和提升其对病虫的抗性能力。特别是对于受病虫害影响的枝条,建议在每年9月份核桃收获结束后,在执行标准化整形修剪的基础上,进一步剪除枯死和受病虫害影响的枝条,并对其进行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春季或秋季进行树盘的挖掘工作,可以有效破坏核桃举肢蛾和核桃果象甲等害虫的越冬虫卵,扰乱其正常的生存环境,从而阻断其羽化过程,显著减少来年的虫害发生率。此外,对于落果和受病虫害影响果实的管理也至关重要。核桃举肢蛾与核桃果象甲的幼虫阶段主要对果实造成侵害,并导致果实脱落。这些掉落果实内的幼虫,会持续在果实内部存活,并在此环境中完成其蛹化至羽化的转变。鉴于此,从每年6月中旬开始,务必细致清除核桃树及邻近地面上所有被害果实,以及施行专业措施,诸如利用50%的马拉硫磷乳油以800倍稀释度进行浸泡处理。此法能显著降低后续害虫数量。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核桃病虫害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是利用天敌或其他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在核桃园中,可以通过引进或增殖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等,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针对核桃举肢蛾,可以采用天敌猎蝽(Zelus luridus)和寄生蜂(Chelonus spp.)进行生物控制。此外,微生物制剂如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和木霉菌(Trichoderma spp.)等,也是控制核桃病虫害的有效手段。这些生物制剂可以直接喷洒在核桃树上,或通过灌溉系统施用,对病虫害造成致命影响,同时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较小。引入和应用这些生物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能提高核桃园的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核桃病虫害综合管理中的又一重要措施,其主要利用物理方法或装置来直接消灭或驱避病虫害。例如,利用黄色粘板吸引并捕获核桃潜叶蛾成虫,减少其在核桃园内的繁殖。同时,利用树干环剥或粘虫带的方法阻止害虫爬上树木,保护幼嫩的枝叶和果实。在技术创新方面,发展和应用物理防治装置,如性信息素诱捕器、光诱捕器等,可以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核桃园的主要害虫。此外,结合信息技术,如物联网(IoT)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核桃园病虫害的精准监测和管理,提前预警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大幅提高防治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化学药剂施用,为核桃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化学药剂防治

为精确管理和控制核桃树在关键生长周期内的病虫害问题,建议基于病害及虫害的特异性种类、发生规律及其对核桃树的危害程度,实施针对性的化学防治措施。该防治策略应在每年的4月末~5月中下旬之间,执行1~2次的专业化学喷施。具体来说,推荐采用72%农业级链霉素可湿性粉剂稀释至1500倍溶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至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稀释至800倍液以及20%乙酸铜可湿性粉剂稀释至1600倍进行施药。这些药剂的选择基于其对特定病虫害的有效防控能力。进入6月中旬后,为进一步增强核桃树的防护能力,建议进行2~3次喷施。可选药剂包括60%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稀释至1000倍液、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稀释至1200倍液、8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与72%农业级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分别稀释至1000倍液和15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至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稀释至800倍液,以及20%乙酸铜可湿性粉剂混合20%高氯马乳油或20%氰戊马拉松乳油、均稀释至12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同样稀释至1200倍液使用。通过应用此类精选并调配的药剂进行喷施,可有效预防与控制核桃黑斑病、枯梢病、举肢蛾、果象甲及潜叶蛾等多种病虫害,从而确保核桃树的健康成长与优质高产。

三、横断山区核桃病虫害不同阶段针对性防治措施

1、休眠期(12月~翌年3月)

防治对象:核桃黑斑病、核桃枝枯病、核桃煤污病、核桃黑斑蚜、山楂红蜘蛛、介壳虫等。

防治措施:①核桃树的管理。剔除患病及枯死枝条,清除落叶、果皮和杂草,集中处理植物残留物,推荐烧毁或掩埋。②秋季管理。11月上旬~12月中旬,核桃树干涂白处理,推荐比例为生石灰、盐、石硫合剂与水按25:3:2:70配制。此方法可防止寒害,抑制越冬期病虫害活动。③春季管理。3月中下旬,核桃树芽萌发前,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除冬季休眠期间的病虫害,减少初始病虫害数量。需在3月底前完成,避免对新芽造成伤害。

2、萌芽期至新梢生长期(4月下旬~6月下旬)

防治对象:核桃黑斑病、梨圆蚧、桑盾蚧、草履蚧等、云斑天牛、芳香木蠹蛾等。

防治措施:①防治核桃黑斑病,推荐使用80%代森锰锌、4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按200~300或500~600倍稀释,每10天喷施1次,连续3次。开花前喷施农用链霉素等,开花后和幼果期可选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药剂。②为防治虫害,推荐2.2%甲氨基阿维菌素、1.8%阿维菌素、40%毒死蛑、1%苦参碱、3%高渗苯氧威或4.5%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建议交替喷雾,减少抗药性。③对于森林害虫的直接防治,可采用阿维菌素、毒死蛑、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化学剂处理。将药剂浸渍后塞入虫道,封闭土壤毒杀。也可注射药液到虫孔中灭虫。

3、果实发育期(7月~9月下旬)

防治对象:金龟子类、蛴螬。

防治措施:①蛴螬孵化盛期和低龄幼虫期,7月中下旬~8月初为最佳防治期。可使用48%天达毒死蛑长效缓释剂250~400 mL,与20~25 kg细炉渣或粗沙混合后开沟穴施,或兑水40kg喷淋濯根。施药后需立即浇水,也可使用40%辛硫磷颗粒剂1.0~1.5kg随水浇灌。②毒饵防治:将炒熟的谷子或芝麻与5%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混合均匀,晾至半干后,下午撒入田间并浅耕,可有效防治蛴螬。③果实生长期至近成熟期,每隔15天喷1次杀虫、杀菌混配剂,连喷3次。可选40%毒死蛑乳油2000倍液、40%丙溴磷乳油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与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混配。果实采收前15天停止喷药。

4、采果后(10月~12月)

防治对象:核桃黑斑病、炭疽病、介壳虫、尺蠖等各种越冬病虫。

防治措施:①收获修剪时,应去除受病虫侵害的枝条和枯死枝节,特别是在核桃树10月落叶前。剪除患病或虚弱的干枯及死亡枝条,并集中处理。②从10月下旬~11月中旬,建议对树干进行涂白处理,以预防冬季冻害和控制越冬期间的病虫害。③结合施肥,深翻树冠周围土壤,破坏病虫害越冬环境,降低其发生率。

横断山区核桃树面临的病虫害问题复杂多变,单一防治手段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本研究提出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农业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相互配合,为横断山区核桃病虫害管理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防治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还能促进核桃树的健康生长和产量提高,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为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