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科学有效防治策略深入研究
作者: 孙亚峰
随着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病虫害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大棚内环境相对封闭,湿度较高,通风不良,这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生态失衡,病虫害抗性增强,进一步加剧了病虫害的严重性。
大棚蔬菜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包括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以及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等多种虫害。这些病虫害不仅影响蔬菜的生长和产量,还可能导致蔬菜品质下降,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针对大棚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棚蔬菜综合防治技术策略
1、大棚蔬菜的农业防治措施
①选择抗病虫性强的品种
选用抗病虫性强的蔬菜品种是农业防治策略中的核心要素。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虫品种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品种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选育和试验,不仅具有高产、优质的特性,更具备强大的抗病虫能力。例如,在番茄种植中,可以推广种植“东农704”等抗病性强的品种,它们能够有效抵御常见的番茄病毒病和青枯病,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在黄瓜种植中,“津优35”等抗虫性较强的品种则能有效抵御黄瓜蚜虫和粉虱的危害,降低虫害对黄瓜生长的影响。通过推广这些抗病虫性强的蔬菜品种,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障蔬菜的安全与品质,还有助于提高蔬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这些抗病虫品种的推广也有助于推动东营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当地蔬菜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在推广抗病虫品种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品种的适应性和搭配种植问题。不同品种对气候、土壤等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同时,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再次发生和传播,还需要注意合理轮作和间作,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
②制定科学的轮作计划
合理轮作和间作是大棚蔬菜生产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减少病虫害传播和积累的有效手段。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和种植模式的单一化,病虫害问题逐渐凸显,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通过合理轮作和间作,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促进蔬菜的健康生长。
在轮作方面,关键在于制定科学的轮作计划。通过了解各种蔬菜的生长周期、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将蔬菜分为几大类,如叶菜类、果菜类、根茎类等,并安排它们在不同的季节进行种植。例如,春季可以种植菠菜、生菜等叶菜类蔬菜,夏季则种植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秋季再种植萝卜、白菜等根茎类蔬菜。这样的轮作方式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存周期,减少它们在土壤中的积累。
轮作时还应注意土壤的养护。每种蔬菜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长期种植同一类蔬菜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因此,在轮作计划中,应安排一些具有养地作用的绿肥作物或豆科植物,如苜蓿、紫云英等。这些作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下一轮蔬菜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在间作方面,可以通过在大棚内同时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来实现。间作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蔬菜组合,以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将韭菜与大蒜间作,可以利用大蒜的气味驱赶韭菜的害虫;将芹菜与莴苣间作,可以利用芹菜散发出的挥发性物质抑制莴苣的病菌生长。此外,一些具有特殊香味的蔬菜,如香菜、薄荷等,也可以作为间作作物,用于驱赶害虫。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间作时,应确保不同蔬菜之间的生长周期和需肥特点相协调,以避免因养分竞争而影响蔬菜的生长。同时,还应根据大棚内的空间布局和光照条件来合理安排间作作物的种植位置和密度。
③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措施,尤其在土壤盐碱化问题显著的地区,对蔬菜生长和病虫害防控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农民们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节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肥力,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且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环境。
针对土壤盐碱化问题,农民们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来逐步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不仅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还能有效中和土壤中的盐碱成分,降低土壤的pH值。此外,石灰等物质的适量施用也能起到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使土壤环境更适宜蔬菜生长。除了调节土壤酸碱度,合理施肥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农民们应根据蔬菜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在施肥过程中,应注重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均衡供应,同时补充微量元素,确保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全面而均衡。通过科学配方施肥,不仅可以促进蔬菜的健壮生长,还能提高蔬菜的抗性,使其在面对病虫害侵袭时更具抵抗力。
需要密切关注蔬菜的生长需求和天气状况,以便合理安排浇水时间和浇水量。在蔬菜生长旺盛期,如幼苗期和结果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大,此时应增加浇水频率,保持土壤湿润。而在蔬菜生长缓慢期或休眠期,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少,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避免土壤过湿导致蔬菜根部腐烂。浇水时还需注意控制水量,避免一次性浇水过多或过少。浇水过多会导致土壤过湿,影响蔬菜根部的呼吸作用,容易引发根部病害;而浇水过少则会使土壤过于干燥,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降低其抗性。因此,农民们应根据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蔬菜的实际需求,合理控制每次的浇水量。在浇水管理中,农民们还应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如降雨情况、风向风速等因素,灵活调整浇水策略。例如,在降雨充足的季节,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而在风力较大的天气,应注意增加浇水次数,以保持土壤湿度稳定。
除草是田间管理中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杂草的生长速度快,竞争能力强,它们会与蔬菜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导致蔬菜生长不良,产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杂草还可能成为病虫害的宿主和传播媒介,给蔬菜的生长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农民们需要定期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的整洁。除草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等。在选择除草方法时,农民们应根据蔬菜的生长阶段、杂草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
除了除草,松土也尤为重要。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同时,松土还能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蔬菜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在松土的过程中,农民们还可以将土壤中的病虫害和杂草种子翻到地表,通过日晒、风吹和雨淋等方式将其消灭,进一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进行除草和松土时,农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除草和松土的时间应选择在蔬菜生长的适宜期,避免对蔬菜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其次,除草和松土的力度要适中,既要达到除草和松土的目的,又要避免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最后,除草和松土后应及时清理田间杂物,保持田间的整洁和美观。
2、大棚蔬菜的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方法作为一种环保、无害的虫害防治手段,在大棚蔬菜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利用色板、色纸诱杀以及杀虫灯诱杀等物理方法,对大棚蔬菜中的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色板、色纸诱杀是一种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进行诱捕的方法。在大棚蔬菜生产中,我们可以根据主要害虫的种类和习性,选择相应的色板和色纸进行诱杀。例如,针对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可以使用黄色或蓝色的色板进行诱捕。这些色板可以悬挂在蔬菜植株的上方或周围,吸引害虫前来,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杀虫灯诱杀则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捕和杀灭。在大棚蔬菜生产中,我们可以设置专门的杀虫灯,利用害虫夜晚活动的习性,吸引它们飞向灯光,进而被杀灭。杀虫灯不仅可以有效杀灭害虫,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除了色板、色纸诱杀和杀虫灯诱杀外,物理防治方法还包括其他多种形式。例如,利用高温蒸汽或热水对土壤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利用防虫网将大棚与外界隔离,可以防止害虫飞入大棚内危害蔬菜;利用人工捕捉的方法,对少量害虫进行直接清除等。
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防治方法虽然具有无害、环保的优点,但其防治效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使用物理防治方法时,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蔬菜种类和生长阶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灵活运用。同时,物理防治方法也需要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虫害防治体系,以提高防治效果,保障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3、大棚蔬菜的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方法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它利用天敌昆虫和微生物来对抗病虫害,对环境和蔬菜无害,符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理念。在大棚蔬菜生产中,生物防治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引入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天敌昆虫能够直接捕食或寄生害虫,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当地害虫的种类和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入天敌昆虫。例如,针对蚜虫这一常见的害虫,可以引入瓢虫、食蚜蝇等天敌昆虫进行防治。这些天敌昆虫能够有效地降低蚜虫的数量,减轻其对蔬菜的危害。
除了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工具。微生物制剂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来抑制或杀灭害虫和病菌。可以使用Bt生物农药等微生物制剂来防治害虫和病菌。这些微生物制剂具有高效、安全、无污染等特点,对环境和蔬菜无害,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实施生物防治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确保引入的天敌昆虫和使用的微生物制剂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和繁殖。合理控制天敌昆虫的释放量和微生物制剂的使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还需要定期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生物防治策略,以确保防治效果。
4、大棚蔬菜的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作为病虫害防控的一种手段,在病虫害严重发生时,确实能够起到迅速而有效地控制作用。然而,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持以谨慎和负责任的态度,确保既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蔬菜和环境的污染。
选择适当的农药是至关重要的。在大棚蔬菜生产中,我们应当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这类药剂往往对病虫害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同时对蔬菜和环境的影响也较小。此外,还需关注农药的使用说明,确保按照正确的用量、方法和时机进行施药,以充分发挥其防治作用。
然而,仅仅依赖化学农药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我们需要采取轮换用药的策略。这意味着需要定期更换不同种类的农药,以防止病虫害对某一种农药产生适应性。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如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来形成一个综合的病虫害防控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要确保施药工具的清洁和卫生,避免农药残留对蔬菜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施药后要及时清理现场,防止农药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此外,还要关注农药的安全使用问题,确保施药人员佩戴好防护用品,避免农药对人体造成危害。
二、加强大棚蔬菜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是大棚蔬菜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于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保障蔬菜的健康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建立健全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尤为重要。
需要定期对大棚蔬菜进行病虫害调查。这包括对蔬菜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土壤湿度和温度等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同时,我们还应建立病虫害档案,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地点、种类和程度等信息,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为了提高病虫害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智能识别等。遥感监测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对大棚蔬菜进行远程监测,实时获取病虫害发生的信息,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智能识别技术则可以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对病虫害进行自动识别,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除了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强病虫害预警系统的建设也至关重要。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病虫害监测数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进行防治。这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对蔬菜的损害,还可以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预警信息的发布方面,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农民。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农民与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农民能够随时向专家咨询病虫害防治问题,提高防治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大棚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物防治以及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等多个方面。在东营市的大棚蔬菜产业中,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我们能够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保障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平衡。
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防治技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更加环保、高效的新型防治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民培训,增强他们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
(作者单位:257000山东省东营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