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及科学防控办法

作者: 李忻睿

蛋鸡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及科学防控办法0

在蛋鸡养殖管理期间,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不仅会对蛋鸡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到蛋鸡的成活率,而且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将病原菌传播给人类,造成人类出现腹泻等症状。沙门氏菌是自然环境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在整个蛋鸡群当中大范围传播流行,其中附着在种蛋表面的沙门氏菌如果在孵化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清除,就可以通过孵化进入到胚胎内部导致孵化出来的雏鸡天然携带有沙门氏菌,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发病症状,降低育雏率。为更好保障蛋鸡的科学生产就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沙门氏菌病的科学防控方面,明确该种疾病的流行特点,科学诊治,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本次研究结合实际发病病例,探讨了蛋鸡沙门氏菌病的感染症状、诊断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降低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率,有一定的帮助。

沙门氏菌病是由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的一种或者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慢性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的总称。该种病原菌在自然环境当中广泛存在,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当鸡的身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强时,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蛋鸡生产阶段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污染严重,有毒有害气体积累,导致鸡群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免疫能力不足时,肠道当中的沙门氏菌就会趁机繁殖,产生毒素引发严重的致病性,最终导致蛋鸡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蛋鸡不同生长阶段感染沙门氏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严重程度和致死率会存在一定差异性,雏鸡阶段的易感性和致死率最高,随着蛋鸡年龄的增加感染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产蛋阶段的鸡受到沙门氏菌感染时产蛋率会降低,导致整个鸡群达不到产蛋高峰期,不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并且患病鸡所产生的鸡蛋会携带有大量沙门氏菌,极容易通过销售渠道向着人类群体传播蔓延,不利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蛋鸡养殖管理期间,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沙门氏菌病的科学防范方面,注重做好疾病的有效识别,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将病情控制住。

一、蛋鸡沙门氏菌的发病经过

2023年云南祥云县下庄镇某蛋鸡养殖场当中出现了传染性疾病,先是在雏鸡群体当中出现发病情况,患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羽毛杂乱,严重的腹泻,排出的粪便当中夹杂有大量的血块,泄殖腔周围被带有血液的粪便所堵塞。初期发病期间养殖户尝试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均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病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随后该类疾病在产蛋鸡群当中相继发生,但蛋鸡的临床症状较为缓和,没有出现严重的死亡现象,但是产蛋率显著下降,有个别患病鸡甚至会停止产蛋,养殖场雏鸡的死亡率达到了30%以上。兽医接到报告之后到达养殖场对整体发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查,该养殖户采用舍饲笼养养殖管理方式,养殖密度较大,雏鸡舍当中的鸡群年龄不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垫料板结,污水横流,发病初期没有做好鸡舍的有效清理和卫生消毒,排出的粪便极容易传播病原,造成该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蔓延,随即对病死病例进行了进一步解剖观察,采集病料之后进行了实验室诊断,最终判定为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在明确病原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避免损失进一步加大。

二、蛋鸡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

1、蛋鸡沙门氏菌的病原学

沙门氏菌为杆状细菌,长度通常在1~5μm之间,宽度在0.5~1.5μm,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生长,但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更为良好,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细胞壁结构使得革兰氏染色时染料不能进入细胞内。沙门氏菌属能在温度范围为5~45℃之间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pH值适应范围为3.8~9.5,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耐受胆盐,并能在水中、土壤中以及动物肠道内等多种环境中存活。此外,它们能产生硫化氢(H2S),这是它们的一个典型生化特征。沙门氏菌显示出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水中可以生存2~3周,而在冰箱中则可存活3~4个月。即使在自然环境中,如粪便中,沙门氏菌也能存活5~7d。沙门氏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家禽是主要宿主,另外细菌也可以通过其他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消化道传播。

2、蛋鸡沙门氏菌的流行特点

蛋鸡沙门氏菌病主要通过感染鸡的消化道黏膜,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沙门氏菌繁殖过程中能够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等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可以引起肠道炎症反应,损害肠道组织,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导致鸡只死亡。传染源主要是携带沙门氏菌的鸡只,包括健康的带菌鸡和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病鸡,沙门氏菌可以在鸡的肠道内长期存在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因此,即使是健康的鸡只也会是传染源。该类病原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通常情况下鸡与鸡之间的直接接触,粪便污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另外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饲料、水、垫料、设备和携带沙门氏菌的蚊子、苍蝇中间传播媒介叮咬而传播病源。此外,沙门氏菌可以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导致孵化出来的雏鸡携带沙门氏菌。从易感群体来讲所有年龄和性别的蛋鸡都可感染沙门氏菌,但雏鸡和免疫力较低的鸡只更容易感染。从流行季节来看沙门氏菌病在温暖潮湿的春末和夏季更容易流行,因为这些条件下更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传播。在蛋鸡场当中鸡只密集饲养、卫生条件差、饲料和水污染、缺乏适当的通风、鸡群没有接种疫苗,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都可以加重该种疾病的传播蔓延,使得疾病更难以控制。

三、蛋鸡沙门氏菌的临床症状

在养殖场当中,不同年龄的蛋鸡受到沙门氏菌感染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会存在一定差异性,雏鸡感染之后大多表现出鸡白痢,急性病例表现为怕冷、扎堆的现象,随后出现下痢,排出石灰样或绿色的稀粪,有时粪便粘在肛门周围的羽毛上,形成“糊屁股”。雏鸡出现食欲减退或拒食,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生长发育受阻,严重病例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慢性沙门氏菌感染导致慢性下痢,体重增长缓慢,鸡只生长迟缓,外观瘦弱,部分鸡只出现神经症状,在鸡舍当中抽搐、盲目运动等。成年鸡感染沙门氏菌后大多表现出鸡伤寒或副伤寒,成年鸡出现食欲减退或拒食,下痢粪便为绿色或棕色,带有恶臭,精神沉郁,体重减轻,产蛋量下降,蛋壳质量变差,鸡蛋内容物异常。有的患病鸡还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成年鸡的死亡率通常较低,但感染后生产性能会受到较大影响。慢性感染状态之下,会导致蛋鸡出现输卵管炎,影响蛋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停止产蛋,鸡只出现间歇性下痢,体重减轻。

四、蛋鸡沙门氏菌的病理变化

病死鸡解剖之后能够发现肝脏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肝脏会出现肿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或浅黄色坏死灶,小肠、盲肠和直肠出现充血、出血和坏死。肠道内容物含有黏液或血液,导致腹泻;脾脏会出现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灶。心包膜出现炎症,心包腔内积聚液体。产蛋阶段的鸡群还会出现卵黄囊发炎,严重时卵黄泄漏,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在一些病例中,还会出现关节炎,导致关节肿胀和疼痛,将肿大关节切开之后,可以发现内部存在浑浊的液体。

五、蛋鸡沙门氏菌的实验室诊断

1、病死鸡的病变肝脏组织涂片染色

取病死鸡的病变肝脏组织,均匀涂抹在玻片上,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涂片相同,确保菌体均匀分布。将涂有菌体的玻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采用酒精灯火焰固定,将玻片置于结晶紫染色液中,覆盖菌体,染色1min,然后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冲洗,去除多余染料,上期中滴加碘液,媒染1min,紧接着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然后滴加蕃红进行复染,染色5min,用水洗去番红染色液,将染好的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最后油镜观察,观察菌体染色情况,判断革兰氏染色反应性。在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短棒状杆菌,单个存在或者成对的存在,有时能够观察到菌体两端存在夹膜。

2、病死鸡的肝脏、脾脏或肠道内容物病原分离培养

从病死鸡的肝脏、脾脏或肠道内容物中采集样本,将采集的样本接种到选择性沙门氏菌培养基上如SS琼脂平板,使用梅花针或接种环将样本涂抹在培养基表面,培养温度控制在37℃,放入到恒温培养箱当中,培养24~48h,培养24h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形成菌落,分离得到的菌落通过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培养,对纯化后的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在SS琼脂平板分离的白色,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致病菌菌落,有时菌落中心可能呈现深色,这是沙门氏菌的硫化氢产生的黑色沉淀,菌落大小不一,直径通常在1~5mm之间,质地黏稠,有时呈现奶油状。生化鉴定结果可以发现分离得到的病原能够发酵多种糖类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产生酸和气体,能够分解蛋氨酸产生硫化氢,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氧化酶和甲基红试验为阳性,能够产生靛基质,结合上述菌落形态和理化鉴定结果,可以判定病原为沙门氏菌。

3、蛋鸡沙门氏菌的平板凝集试验

试验之前准备好沙门氏菌属的多糖抗原、稀释剂(如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But凝集剂(如聚苯乙烯凝集剂)、疑似感染蛋鸡的全血。将玻片或平板划分为若干小格,每一个小格分别滴入1滴标准凝集血清,在每个小格内加入1滴疑似感染蛋鸡的全血,用接种环或牙签轻轻搅拌,使血清和全血充分混合,在室温下静置10~15min。血清和全血发生凝集,形成明显的絮状物判定为阳性,血清和全血不发生凝集,保持均匀悬浮状态判定为阴性,血清和全血发生部分凝集,絮状物不明显或呈细颗粒状判定为可疑,需要重复检测。结合上述判定依据,可以将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类1+凝集絮状物细小、稀疏,2+凝集絮状物较明显,密度适中,3+凝集絮状物大而致密,悬浮液清澈,4+凝集絮状物最大最致密,悬浮液完全澄清。

六、蛋鸡沙门氏菌的科学治疗

当前由于不规范的药物使用行为,沙门氏菌对很多抗生素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因此,针对蛋鸡沙门氏菌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药一定要小心仔细,在用药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发现药物治疗无效,应该及时更换药物,交替使用多种抗生素,避免长时间单一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同时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鸡群的年龄和产蛋阶段,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明确休药期和弃蛋期。对于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雏鸡沙门氏菌病,可以选择使用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剂,饮用水添加4g/L,每天饮水2次,连续使用3d,或者选择使用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剂饮用水添加0.25g/L,每天饮水1次,连续饮水5d。对于产蛋阶段的蛋鸡推荐使用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剂,饮水添加3.33g/L,每天饮水1次,连续饮水5d,该种药物的休药期为5d,弃蛋期为2d。另外在抗菌消炎的同时,还可以联合使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缓解患病鸡的腹泻症状,推荐使用白头翁口服液,每只雏鸡使用2mL,成年鸡使用3mL,每天口服2次,连续使用7d为1个疗程。另外在整个鸡群的饮用水当中添加黄芪多糖和维生素C,饮水分别添加200mg/L和500mg/L,混合之后让鸡群自由饮水,连续饮用5d。按照上述方案,对养殖场的鸡群进行了为期6d的抗菌治疗和为期9d的辅助治疗,病情得到了很好地控制,雏鸡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蛋鸡逐渐恢复健康,恢复到原有的产蛋水平。

七、蛋鸡沙门氏菌的预防措施

实施免疫策略是预防肉用鸡疾病的关键手段。目前,国内市场上可用的疫苗仅限于进口的活衰减性肠炎沙门氏菌疫苗(Sm24/Rif12/Ssq株),而重组疫苗与亚单位疫苗尚处于研发阶段,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疫苗接种后建议避免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因其可能灭活病原体,削弱免疫效力。并且基于疫苗接种的基础上,还需加强养殖管理,优化养殖环境。在养殖环境管理方面,应严格控制养殖场的卫生条件,定期清理粪便,及时清除各类污染源,阻断病原体的滋生。同时,保持鸡舍干燥、通风良好,有助于排除有害气体,降低呼吸道刺激,减少发病率。另外在养殖管理期间,恒定的温湿度对维持鸡群健康至关重要,尤其在气候多变时期,稳定的舍内环境可减少鸡只应激,提高其体质,降低疾病发生率。定期消毒是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措施,除了对鸡舍进行消毒,还需对人员、车辆和工具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时,避免直接向鸡只面部喷洒,而应向空中喷洒,让消毒剂均匀覆盖鸡只背部及鸡舍内部,确保无死角。进入养殖场的人员须通过消毒通道全面消毒并更衣,方可入场,车辆则通过消毒通道或消毒池消毒,必要时对车身执行喷洒消毒。此外,养殖场内部最好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在蛋鸡出栏后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空置期通常为一个月,以彻底根除沙门氏菌。同时,应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防止过度密集养殖导致疾病发生。一般1周龄以内的雏鸡养殖20~30只/m2,随着鸡年龄的逐渐增加,要调控好养殖密度,产蛋阶段的鸡群,养殖数量不能够超过10只/m2,一般控制在5~8只/m2。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病是蛋鸡养殖场当中的常见病和高发病,发生之后会对育雏和蛋鸡的科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提高蛋鸡的营养水平,改善鸡舍的管理条件,要为鸡群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注重做好生物安全防范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降低疾病的发生流行概率。当蛋鸡群当中出现感染病例之后,应该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及时将病情上报进行科学有效的诊断,然后选择合理的药物对病鸡进行治疗,并在疾病控制过程中增加消毒频次,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

(作者单位:672105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