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套种大豆优势及提高产量的管理技术运用分析

作者: 张金鹤

玉米套种大豆优势及提高产量的管理技术运用分析0

在粮食种植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已经在农业种植领域内广泛推广,且在实践期间,此技术不仅能够增加单位面积内的作物产量,更可提高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使用玉米套种大豆,以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配置区域光热资源,让同一块田地内可以种植两种作物,获得双倍收益,提高玉米和大豆的总体产出率。

一、选取良种

玉米和大豆种子在选择期间应结合区域内的情况,选择株型相对紧凑,且具有高产稳产特点的种子。以优良品种来保证玉米的种子发芽率是>15%的,而大豆的出苗率是>90%的。

1、玉米品种

在选取玉米品种时,可以结合它的生长情况,以株型紧凑、株高较矮的玉米品种为主,保证它的果穗在成熟后较大并且尽量选择成熟期相对较早的玉米品种,以尽快丰产。同时,尽量不选择株形较高或在生长过程中株形相对松散的品种。可选择优迪919、德育丰568、三联399、吉农玉719、翔玉998以及金园007等品种的玉米种子套种大豆,实现高产和高效栽培。

2、大豆品种

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可注重它的抗倒伏能力以及耐阴性,尽量选择分枝较少、茎秆相对硬的大豆品种。确保大豆在成熟后,主茎会有多个结荚,以中期晚熟或者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为主,优选垦豆64、垦豆43、黑农52以及中黄30作为我地区主要的大豆品种。

3、良种处理

在完成大豆与玉米种子的挑选活动后,方可开展种子晾晒工作。在进行种植前期,需在天气晴朗时将种子进行晾晒,尽量将晾晒的天数控制在1-2日之间,时长为3h-4h,尽量避免太阳暴晒对玉米和大豆种子带来影响。然后,开展对玉米和大豆种子的拌种处理,对于玉米种子可采用包衣拌种的手段,而大豆进行拌种时,需要在种植之前利用烯效唑开展拌种工作。将大豆以每千克为单位,利用含量为6%的烯效唑16mg-20mg,装进袋子搅拌均匀即可。

二、合理整地

使用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时,应注重土壤的选择。尽量在土壤疏松程度高,深度较厚的区域种植大豆与玉米。加强控制土壤层厚度在1m左右,让玉米套种大豆区域的活土层厚度约为30cm。在保证当地矿物质以及有机质充足的条件下,提高区域内的保水以及保肥性能,使玉米与大豆能够在中等偏上的土壤中生长。

1、可以加强对选地整地工作的重视,确保区域内的田地是具有地势平坦特点的。具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尽量选择沙壤土作为玉米套种大豆的栽种区域,使该地前茬未种植豆科或禾本科的作物,选择3年以上非豆科作物的轮作区域。也不可选择前茬播种葫芦科作物的田地,以翻、耢、耙的方式,开展种植活动。

2、在完成选地工作后,方可在冬季封冻之前利用机器设备进行对土地的深翻处理,并通过迪克松以及土菌净等药剂,消杀土传病菌。待开春解冻后,方可利用机械设备平整地块并按照170cm-200cm进行带型做垄操作。也可结合地力、品种之间的差异,开展秸秆深翻、覆盖以及碎混还田操作。待前茬的作物完成收获后,及时将秸秆进行粉碎处理,使其长度≤10cm。采用深翻入土的方式,使耕翻的深度为30cm-35cm左右。间隔3年-5年开展1次深翻处理,利用机械化连片的翻耕手段,提高区域整地效果。调节垄距离,使垄距保持在60cm-65cm以内。若采用秸秆的碎混换填方式,需提高灭茬机的利用率。让散落、根茬等完成深度破碎操作,借助起垄机,使碎混的秸秆能够及时与土壤融合,完成起垄、翻耕操作。通过秸秆覆盖的还田方式,让秸秆进行粉碎并覆盖到地表上即可。

3、通过地面处理的方式,使土壤深耕并保持土层是松散的,让玉米与大豆后续生长期间的透气性有所保障。然后,确认套种的方法,以选育的方式,实现对玉米的培育,保证其种子大小均匀并运用活力较强的玉米种子开展套种活动。待玉米种子下地后,方可在缝种之间增加2颗-3颗大豆种子的使用,与玉米的行间距离在15cm-20cm之间,保持缝种深度≤2cm即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对区域内的土壤肥力及结构造成破坏,在处理地面时要保证土壤是有助于作物发育的,在套种期间还要确认套种密度及时间,使大豆和玉米可以进行协调生长,以增加大豆和玉米的产量。

三、播种处理

尽量选择春季时节对玉米进行播种,具体可根据当地的地区天气情况,选择适时播种的方式,处理玉米种子。大豆尽量选择在夏季时节进行播种。若为南方地区播种时间需要在4月下旬-6月下旬以内;北方地区尽量选择4月下旬-5月中旬,具体还需根据地域的天气情况,选择降雨前后期,开展抢墒种植工作。

1、选择播种方法

进行玉米种植工作时可通过机械直播、人工点播以及肥团育苗移栽的方法。采用双株播种玉米或单株播种玉米的方式,完成玉米的播种活动。而在大豆种植期间,可利用机械直播与橇窝点播的方式,实现对大豆种子的播种工作。利用免耕机,以机械直播的手段,在每个穴内完成3粒-4粒种子的播种工作;利用免耕橇窝点播的方式,在每个穴内完成4粒-5粒种子的播种工作。

2、确认播种密度

根据区域地理位置,结合温度、光照等条件,实现对玉米与大豆种子的合理种植。首先,加强控制玉米的播种密度,尽量在667m2内完成3000株-3500株玉米的种植工作。以双株的方式,配合窄行、宽行的相间玉米排列手段完成玉米种植工作。若区间的宽窄行比例是155∶45,则该地的穴距尽量在38cm-44cm以内;若以120∶40的宽窄行比例进行种植,则该地的穴距尽量在47cm-55cm以内。若区域内的穴内留有单株,区域内的穴距需缩减到双株的1/2。其次,进行大豆播种活动时,还需加强考虑其密植情况。在667m2内完成9000株-12000株大豆的种植,若以相间的方式,排列种植大豆,在其宽窄行比例为155∶45,则当地的宽行需要完成3行大豆的种植,使地块穴距需要在25cm-33cm以内;若其宽窄行比例为120∶40,则当地的宽行需要完成2行大豆的种植,使地块穴距需要在20cm-28cm以内。如若区域内的土壤肥力充足,还可通过扩大种植密度的方式,增加大豆植株的数量,反之则需减少田间大豆植株的数量。

四、田间管理

1、现场清理

在开展田间管理活动时,还需结合区域内的情况,在播种的前期,采用整地等方式,实现对杂草的清除工作。若已经完成播种工作,尽量选在苗前利用含量为150 mL的乙草胺乳油,均匀对玉米以及大豆植株进行喷洒,提高对行间杂草含量的重视,使乙草胺乳油可以实现对农田杂草的有效控制。若处于作物的生长环节,可配合使用人工除草方式,或运用专用除草剂对玉米及大豆,开展定向喷雾活动,以清理现场,让大豆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杂草的影响。

2、补苗处理

若要合理应用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需要增加对实际生产活动的考虑,保证大豆与玉米都能实现优产,以确保种植区域内的产量有所提高。

①加强利用土地资源

要想保证田地中玉米与大豆的出苗率有所提高,还需加强对现场情况的观察。在发现有缺苗或者断垄情况时,必须第一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通过补充幼苗的方式,在缺苗的区域内,预留双株。而且,开展补苗操作前期,还需加强对种子催芽、浸泡等工作的重视。利用增强补栽的方法,强调区域内的补苗效果。

②适时开展补苗工作

通常情况下,可以在玉米或者大豆的幼苗长出2-3片叶子后,开展补苗操作。通过直接栽种的方式,完成对大豆或者玉米幼苗的培育工作,使作物可以在密度较大的田地中进行生长。若发现有缺苗情况,可采用幼苗移植的方式,及时补苗并观察新补栽幼苗,连续观察5日,根据幼苗的实际成长情况,发现幼苗发育状况较差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施肥。确保所补植的大豆或玉米幼苗不会与之前所种植的大豆或玉米幼苗出现较大的生长差异。

3、定苗处理

根据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情况待其长出3-4片叶子时,则可结合幼苗的长势开展定苗工作。利用间苗以及定苗的操作手段,结合幼苗的生长情况,在发现幼苗长势不好时,可以通过晚间苗以及晚定苗的方式,延长幼苗的生长时间。待20日后,方可将地穴内的弱苗进行清除,使每个穴内都可保留1-2株健壮的玉米幼苗和3株大豆幼苗。

五、水肥管理

1、水分管理

结合玉米和大豆的苗期情况,若作物植株相对较小,可以适当地增加区域内的水量。若完成播种操作后,一直未降水,则容易造成玉米和大豆因为缺水,而发生叶片的干枯问题。在发现此问题时需第一时间进行浇水以确保玉米和大豆植株的苗齐和苗全。

若在玉米和大豆的生长中期,还需结合其中期的需水情况,明确玉米的穗期、大豆的结荚期,为其生长中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其所需水分较多,所以,需要控制土壤内的含水量,使其是≧60%的。若发现区域内存在水量不足的情况,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浇水。但应以滴灌等小水浇灌的手段,开展区域内的浇水工作,禁止大水漫灌,从而保证作物的生长要求得到满足,以避免由于水分过多,而影响作物的生长。而在后期的管理活动中还需注重玉米籽粒以及大豆谷粒的形成方式,若其快要达到成熟阶段,还需通过防早衰促灌浆的方式,以加强对大豆以及玉米作物的生产管理,通过浇水排涝等技术措施,确保玉米和大豆粒多、粒饱满。

2、肥料管理

采用科学施肥的方式,针对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情况,不可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对其管理,而是采用科学的施肥手段,根据作物具体的生长情况,利用土壤测量仪器实现对区域土壤养分的测量。确保采用科学的施肥手段,控制大豆与玉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施肥量。通常情况下,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增加28kg的三元复合肥。而在大豆进行生长过程中,可以通过施用12kg 的三元复合肥,并进行1-2次的追肥处理,确保大豆与玉米在不同阶段的生长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其中玉米进行追肥时,需根据其叶片数量进行实施,待其到达4个-5个叶片时,进行首次追肥管理,可按照每亩施加10kg的肥料 ,加强对施肥量的控制。而待玉米植株到达 9 个-10个叶片时,则可通过每亩施用17kg 的肥料,保证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是充足的。而大豆进行施肥时,需根据其生长周期在大豆开花时进行首次追肥处理,每亩可以追施4kg左右的肥料。在下一次追肥时可以结合大豆的生长状态,确认是否需要再次追肥。

六、病虫害处理

玉米套种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过程中,还需通过病虫害防治这一系统化工程考虑作物品种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应对病虫害问题。

1、玉米病虫害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蚜虫、玉米螟、叶锈病以及叶斑病。

①蚜虫

蚜虫对玉米的影响较大,在其抽穗时期,蚜虫会集中在玉米植株的幼叶部位。为实现对其的防治,还需使用3000倍液含量为40%的氧化乐果药剂,兑水750kg/hm2,在出现蚜虫的区域进行喷雾1次。也可配合使用含量为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g/hm2兑水700-1125kg/hm2稀释,在区域内进行1次喷雾施用,降低蚜虫所带来的影响。

②玉米螟

玉米螟通常会发生在玉米的拔节期,对玉米植株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且,常规的药剂很难对其进行消杀。利用甲维·噻虫嗪等,对玉米螟进行防治。此时,需要按照每亩使用含量为5.7%甲维·噻虫嗪的30ml,加100ml水进行稀释,均匀喷洒在患病植株上1次即可。

③叶锈病

对于常见的玉米叶锈病,还需通过抗病品种的选用,加强对区域内的管理,及时将田间杂草清除。通过预防喷药的方式,在玉米出现叶锈病前期,利用2000倍液含量为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连续在现场内喷雾7日-10日,连续完成1次-2次喷雾即可实现对玉米叶锈病的预防。

④叶斑病

针对于玉米的叶斑病,可以通过收集病残体进行烧毁的方式,降低叶斑病对于玉米所带来的影响,也可结合叶斑病的发病情况,使用1000倍液含量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在区域内间隔10日进行1-2次防治即可。

⑤联合防治

为减少玉米病虫害在预防期间的农药使用量,还可通过物理防治的手段,从源头将病虫害进行去除。如将枯枝、枯叶以及已经死亡的玉米植株进行清除,让玉米植株体表的病虫害不会在田间繁衍。从源头防治病虫害对玉米植株造成过多影响。配合使用人工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手段,在田间投放捕虫灯并通过多种防治方法,增加田间害虫天敌数量等。借助害虫的趋光性将其杀死,以防止害虫对玉米植株造成影响。

2、大豆病虫害

大豆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灰霉病、食心虫以及黑豆病的影响。其中灰霉病会对大豆的豆荚、叶片进行侵染,容易在患病的区域,引起灰色菌丝层,让其叶片出现灰褐色病斑并第一时间蔓延。所以,在该病害防治期间,还需采用选择良种的方式,利用具有抗灰霉病的大豆种子,强化其抵御灰霉病的效果。也可配合使用地套轮作、合理密度等方式,防止灰霉病的传播。而且,还需通过喷洒三唑醇等药剂,在容易出现灰霉病的区域,利用含量为70%的三唑醇可湿性粉剂完成l次喷药,在间隔7日后再次喷药1次,即可实现对灰霉病的防治。

而对于大豆的食心虫来讲。只要采用与玉米螟相同的方法治疗即可。对于黑豆病来讲,要采用精选大豆种子的方式,从正规途径购买优质的大豆种子,利用轮作倒茬的方式,实现对土壤环境的改良,采用轮作3年的方式进行大豆植株的种植,保证病害可以降低对大豆的影响,同时配合使用药剂防治方法,在田间已经出现黑痘病时可通过1000倍液含量为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的使用,在田间连续进行2次-3次的防治工作,共间隔7日-10日,则可完成对大豆黑豆病的治理,提高区域内的玉米套种大豆效果。

此外,还可通过间套种植地的规划,合理选择玉米与大豆,利用“一个大行、一个小行”的种植模式,让玉米与大豆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0cm,也可提高间套区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玉米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于种植领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农田的优势所在。实现农田的高产与增收,所以,为满足玉米及大豆的高产要求,还需采用加强对技术的探究,采用选取良种、合理整地、播种处理、田间管理、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处理的方式,确保大豆玉米的优产与丰产。

(作者单位:756501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