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要点和常见病害防治的系统性探讨

作者: 张玉伟

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要点和常见病害防治的系统性探讨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确保小麦质量和产量,迫切需要加大优质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并积极开展小麦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只有在掌握先进种植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田间管理措施,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和化学方法,构建小麦病害绿色防控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的产量潜力,提升产品品质,实现小麦生产的减量增效。本文将重点阐述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要点,并就小麦常见病害防治策略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促进我国优质小麦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要点

1、选择适宜的品种

通常情况下,优质小麦播种量以每公顷180-220公斤为宜。播种量过低,单位面积穗数不足,难以获得高产;播种量过高,植株密度过大,群体矮化、倒伏风险高,也不利于产量品质的提升。因此,要根据品种的分蘖力、成穗率等特性,合理确定播种量。

即便是优质小麦品种,也要经过严格的审定和适应性试验,才能投入大面积推广种植。一方面,要选用国家和省级审定的优质品种,这些品种往往经过了系统选育和多点试验,综合性状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在当地进行小区试验和生产试验,全面评价品种的丰产性、高品质、抗逆性,并对种植时间、密度、施肥等配套栽培措施进行优化,使其充分发挥良种良法的协同增效作用,最终实现优质小麦的丰产优质目标。

2、合理施肥

科学施肥必须遵循“测土配方、均衡施肥、适时适量”的基本原则。在施肥数量上,一般每公顷施纯氮120-180公斤、纯磷60-90公斤、纯钾60-90公斤。其中,氮肥要分次施用,基施占30%,拔节期追肥占40%,孕穗期追肥占30%。这样的施氮比例和时期,能够很好地满足小麦生育前中后期不同的需肥规律,促进小麦根系发达、茎秆健壮、叶片挺立、穗大粒饱。而磷、钾肥则主要在基施时一次性施入,保证小麦苗期根系健康、抽穗扬花正常。但在小麦生长后期,也要酌情追施磷、钾肥,促进籽粒充实饱满。

在肥料种类上,除了常规的化学肥料外,还要科学配施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施用优质农家有机肥,如厩肥、沼肥等,每公顷用量在1.5万-2万公斤,可显著提升土壤的团粒结构和保水保肥能力,为小麦的高产优质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翻压绿肥,如紫云英、毛豆等,每公顷鲜草量3万-4万公斤,腐熟后可为土壤补充大量有机质和氮素,减少化肥施用量。接种根瘤菌、固氮菌等有益微生物,可促进根系吸收土壤养分,肥料利用率提高5%-10%。

3、控制灌溉

作为一种典型的旱作物,小麦对水分的敏感性较高,必须在关键生育时期给予适时适量的水分补给。通常采取“四水”灌溉模式,即播前水、分蘖水、拔节水、灌浆水。播前蓄水沟播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亩均蓄水30-50立方米,可增加土壤墒情,促进种子出苗整齐。

分蘖期和拔节期是小麦需水的两个高峰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就要及时灌溉,亩均灌水30-50立方米。分蘖水有利于促进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拔节水则能够促进茎秆快速伸长,增加节间长度,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要进行及时浇灌,亩均用水40-60立方米。灌浆水可促进养分向穗部转运,增加千粒重,以提高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

同时,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也是科学调控小麦水分的利器。覆膜栽培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20%以上;喷灌能够均匀地向小麦群体喷洒细小水滴,灌溉效率高;滴灌则通过管道和滴头直接向作物根区供水,与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50%。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让宝贵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

4、土壤改良

土壤是小麦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改良土壤,才能为优质小麦的高产优质提供坚实的保障。土壤改良的首要任务是定期开展土壤检测,全面了解土壤的理化性状,找准土壤肥力的“短板”,从而制定有的放矢的改良措施。比如,对于酸化严重的土壤,可施用石灰、白云石粉等碱性物质进行调理,将pH值提高到6.5左右的适宜范围;对于板结度高的土壤,则要进行深松作业,破除犁底层,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

秸秆还田、植被覆盖和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方面非常有效。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与土壤充分混合并腐熟,每公顷可增加土壤有机质3000-5000公斤,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孔隙度,增强耕层的蓄水保肥能力。免耕播种不仅能减少机械对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结构,还能利用残茬覆盖抑制水土流失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二、优质小麦常见病害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

①合理轮作

通过科学设计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方案,可有效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繁衍,从源头上阻断病害的流行蔓延。当前,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油菜等轮作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模式通过改变寄主作物,破坏病原菌的寄生链,达到减轻病害发生的目的。

除主栽作物外,轮作体系中可种植其他作物,以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地生产力,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紫云英、油菜等绿肥作物,其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当然,轮作防病并非简单的机械轮替,还要因地制宜、因病制宜,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在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小麦-水稻轮作可有效控制赤霉病;而在北方旱地,则以小麦-玉米、小麦-棉花轮作为主,对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更为有利。

②选用抗病品种

通过种植对特定病原菌具有抗性的品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侵染,将病害影响降到最低水平。以小麦秆锈病为例,携带抗病基因Yr9、Yr10的品种,其抗病性较为突出,田间发病率显著低于一般品种。而对于危害性很强的条锈病,则要积极选用携带Lr9、Lr19、Lr26等基因的品种,才能有效阻断病菌侵染,保证小麦安全生产。当前,我国小麦主产区白粉病和纹枯病多发频发,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选用携带Pm2、Pm4、Pm8等基因的品种,可显著降低白粉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对于纹枯病,一些培育的抗病新品种如济麦22、鲁麦7号等,则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病性和丰产潜力,可有效防控纹枯病。

同时,在选用抗病品种时,还应立足当地小麦病害的优势流行种类,有针对性地选育和推广复合抗性品种。这就要求在小麦育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小麦病害的发生规律和流行趋势,整合多个抗病基因,培育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品种,才能为小麦稳产高产提供坚实的品种支撑。

③适时播种与收获

通过合理调控小麦播种和收获时间,可有效规避病害高发期,最大限度地减轻病害危害。一般而言,南方麦区宜适当提前播种,北方麦区则要适当延后播种,以避开秆锈病、叶锈病等主要病害的危害高峰期。具体到播种时间,南方麦区要力争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完成播种,北方麦区则要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完成播种,既要让小麦苗全面进入雨季前完成安全越冬准备,又要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机会。

收获时间的掌握也至关重要。适时收获不仅可以降低小麦籽粒病害的发生风险,还能有效控制茎秆病害的蔓延。据研究表明,适时收获可使小麦秆锈病的损失降低5%-8%。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小麦成熟进程,及时开展系统观测,准确把握籽粒水分、茎秆青干程度等成熟指标,一旦达到适宜收获标准,就要抢抓农时进行机械化收获,减少小麦病害发生率。

2、物理防治

①声光振动

声光振动技术是一种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物理生物学原理,对小麦病虫害进行环保防治的新兴方法。该技术通过智能设备发出特定频率和波长的声波、光波和机械振动,精准干扰小麦病虫害昆虫的生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根据昆虫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感受器官的特点,设计出能够误导和驱赶昆虫的声光振动组合信号,使其失去取食、交配、产卵、趋性等能力,难以完成正常生活史,种群数量最终得到控制。同时,声光振动还能诱导小麦植株体内产生特殊的次生代谢物质,增强对病原菌和害虫的抗性。利用太阳能电池、振动发生器、高精度传感器、物联网控制系统等先进设备,结合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病虫害发生规律,能够实现声光振动防治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与传统农药防治相比,该技术具有专一性强、持效时间长、无污染、不产生抗性等优点。

②臭氧处理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直接灭活病原菌,阻断病害流行。在小麦生长后期,可采用臭氧发生器定期对麦田进行臭氧熏蒸处理,使小麦植株表面和麦田空气中的臭氧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抑制病原菌侵染。研究表明,臭氧处理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秆锈病等病害,防治效果可达70%-80%。与化学农药相比,臭氧处理安全环保、残留少,符合优质小麦生产要求。但臭氧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使用时应严格掌握浓度和时间,做好相应防护。

3、生物防治

①利用拮抗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是防治小麦病害的重要生物资源。它们或与病原菌争夺养分,或分泌抑菌物质,多管齐下,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病保产的目的。在小麦病害防治中,经常会用到芽孢杆菌、链霉菌、木霉等拮抗细菌和真菌。以芽孢杆菌为例,它可产生多种抑菌物质,对小麦白粉病、锈病等防治效果显著。施用拮抗微生物时,可将其与小麦种子混合播种,或在小麦生长期喷洒到田间。这有助于拮抗微生物在小麦植株表面和根部土壤中大量繁殖,从而提高小麦抗病性,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②释放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顾名思义,就是以小麦病原菌为食的昆虫。它们或捕食病原菌,或取食病菌孢子,从而阻断病害的流行。七星瓢虫的成虫和幼虫都能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通过大量取食病原菌,明显降低病害发生程度。草蛉幼虫则偏爱锈病夏孢子,能有效降低锈病的危害。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人工大量繁育这些天敌昆虫,并投放到田间。通过提高天敌昆虫的田间种群数量,可有效压低病原菌密度,最终减轻病害危害程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农田景观设计,合理搭配作物和非作物植被,创造有利于天敌昆虫栖息的环境,如此一来,天敌昆虫种群可以持续稳定,在小麦病害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应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由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在小麦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方式。这些生物农药或直接杀灭病原菌,或抑制病原菌生长,效果非常好。印楝素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显著,多肽类生物农药则对付小麦锈病很有效。生物农药与常规化学农药、物理防治措施等联合使用,可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研究表明,井曲霉素与咪鲜胺联合使用,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同时所需药量减少约30%,既提高了防治效果,又降低了农药用量。生物农药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环境友好性。天然植物或微生物提取物多为生物农药原料,施用后环境降解快,残留少,风险低,符合优质、安全、绿色小麦生产理念的要求。

4、化学防治

①选择高效低毒农药

选择高效低毒农药是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的关键环节。针对小麦白粉病,可优先选用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等药剂,这类药剂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和较低的毒性。针对纹枯病,戊唑醇、丙环唑等三唑类药剂是理想选择,其具有内吸传导性,可有效抑制病菌的侵染和扩展。针对锈病,吡唑醚菌酯、丙环唑等药剂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在选择农药时,应优先考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如吡唑醚菌酯等。这类新型药剂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对环境友好,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此外,采用新型药剂和制剂,可有效克服小麦病原菌的抗性问题,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30%左右,降低生产成本。

②合理用药时间与剂量

农药施用时间应紧紧围绕小麦病害关键防治期,做到适时适量。一般在小麦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等关键生育期,选择喷施保护药剂,可有效控制病原菌侵染。对严重发病区域,可根据病情发展适当增加施药次数,延长药剂保护期。农药用量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结合小麦长势、病情轻重等因素科学确定,做到足量足效。通过准确计算病害发生面积和程度,合理制定施药方案,即可在最小施药量的基础上,达到最佳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剂量过大,不仅会增加防治成本,还可能引起药害,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而用药剂量过小,则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用药剂量,是农药使用的关键所在。

③交替使用不同类型农药

交替使用不同类型农药是延缓小麦病原菌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的有效策略。一般选用2-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保护杀菌剂与内吸杀菌剂、多位点杀菌剂与单位点杀菌剂交替使用,既能减缓抗性发生,又能扩大防治谱。如甲基硫菌灵与吡唑醚菌酯交替使用,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延缓药剂抗性发生5年以上。同时,要加强混合制剂的应用,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复配,协同增效、相互补充,减少单一药剂连续使用引起的抗性风险。在小麦病害防治过程中,要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将化学防治纳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防治措施的协同增效作用,遏制小麦病害流行蔓延,保障优质小麦丰产优质。

总而言之,优质小麦的高产优质离不开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品种,优化栽培措施。同时,针对常见病害,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元化的综合防控策略,最大限度减少病害损失。只有不断探索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种植和防治技术,才能保障优质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061000河北省沧州市农业项目规划与监测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