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与推广途径分析
作者: 李玉成
我国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其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们积极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举措旨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为增进农民经济收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科技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采用最新的技术和先进的农机设备。有效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手段,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能够节约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中,这一举措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
1、增加粮食产量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旨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相较于传统技术,农业机械化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益,更释放了大量可用劳动力,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采用多种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生产操作,如深度翻耕、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以及机械化药物防治等,不仅改善了生产环境,还有效减轻了传统农业对土壤的不良影响。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而且为农民创造了更良好的工作条件。农民能够更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和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也使农业生产更为可持续,更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的需求。这一综合的机械化农业管理手段有助于提升土壤耕作层深度,为农作物根系在纵深方向上更为健康有力地生长提供了牢固基础。通过这样的农业机械化实践,能够确保农作物在生长中后期不易发生倒伏现象,有效防止产量减损的问题。综合运用机械化播种、收获以及农药防治技术使得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播种和收获操作,从而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通过机械化手段,不仅实现了高效率的播种,同时也在保证作物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收获效率。这样的操作方式有效防止成熟后的作物因为长时间收获而导致的营养流失,为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提供了可观的保障。
2、促进农业技术转化
以玉米种植为例,当前在整个玉米生产过程中,成功实现机械化操作的工作环节已经超过70%。农机设备作为关键的支持工具,在玉米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精准播种、保护性耕作、深度翻耕、病虫害防治以及机械化收获等。其中,农机设备的广泛应用被视为推广这些技术的关键。农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现代化和高效,而且在农村地区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迅速的提升。通过农机的使用,农民能够更迅速、更高效地完成诸如播种、耕作、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任务,大大减轻了劳动负担。这种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助于改良土地质量,最终实现产量和收益的双重增长。机械化精准播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确保了播种的深度一致以及种子的均匀分布,同时提高了肥料供应的一致性。通过这一技术,实现了深施肥和种肥分离,有效提高了施肥的精度和效果。这种方法不仅精准地满足了玉米生长的养分需求,还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由于机械化精准播种技术的应用,玉米种植者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种子和化肥的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节约玉米种子和化肥的用量,生产者不仅在经济上受益,还在环境方面贡献了一份力量。这种高效的播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作物生长的整体品质,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抵御自然灾害发生几率
通过农机设备实施抗旱减灾措施,配合运用无人植保机、抽水泵、施药机、收割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以确保在种植、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关键环节提供强大的抗灾能力。这一综合的机械化应对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应对抗旱方面,采用高效的抽水泵系统能够有效提供灌溉水源,确保农田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无人植保机和施药机的应用则有助于精准、及时地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产量损失。现代收割机的运用可提高收获效率,快速收集成熟农作物,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强大的应对灾害的能力。面对农作物受灾的情况,可以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在受灾环境中实施抢收,提前收割受灾农作物来减少农民的损失。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较大,仅依赖人力来对付各种极端天气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农机设备的强大生产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成功应用的技术正在为农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支持农作物高产、城市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在不断发展中整合了生物、工程、信息和环保技术,以实现多方面的目标。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土地的产出率,通过精准的施肥、灌溉和作业,确保农作物能够获得最佳的生长环境。同时,农业机械的应用也旨在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降低农业生产中的人力需求,释放出更多的可用劳动力。这一综合方法的成功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推动农业向着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措施
1、大力发展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过程中,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四大关键难题:用地、用油、用钱和用人。这包括帮助合作社解决土地流转问题,解决农忙期间燃油供应不足的困扰,提供资金支持以增强其经营能力,并提升社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注意:
①服务主体
必须大力支持不同形式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如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大户、股份合作公司以及专业协会等,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化格局形成。同时,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售后和维修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培育,以确保在机械使用后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模式和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将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得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更为高效和可持续。
②服务内容和模式
为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其中,发展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服务中心和农用无人机服务队伍是具有前瞻性的方向。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服务中心可以集中资源,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支持,提供高效的育秧服务。农用无人机服务队伍则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田进行监测、植保等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通过集中供秧和统一植保策略,能够解决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繁琐和强度大的问题。这种集中化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这也有助于规范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确保其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最大效益。通过不断演进,可以有效保障粮食生产机械的安全可靠性。
2、实施项目推进工程,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传播效果
项目将致力于加强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成为该领域的有效推动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将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传播效果,各方正在积极展开工作。推动各省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提升项目和农业示范项目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注重项目的规模和数量,更着力于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的深度研究与创新。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实践,努力使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更加贴近实际生产需求,确保其在各地农业生产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社会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一努力旨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而促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为推动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致力于拓展机械化种植技术示范培训,服务农业大户和农机大户,并提供广泛的技术支持。向从业者推广机械化种植的优势和未来前景,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并应用先进的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技术培训和实地示范服务。特别关注农机使用者在农忙时期可能遇到的故障处理问题,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深入推进种植技术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标准种植示范田地及机耕通道等基础设施,以此为载体,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性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活动将重点关注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传播和推广,旨在为地方农业从业者提供有效支持和指导,以提升其生产技术水平,推动粮食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加快和扩大农业技术传播速度与范围
面对耕地减少的挑战,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使培养农机手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农机手在农业生产中变得愈发重要,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技术,还需具备高效操作的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农机手的操作水平成为解决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通过积极推动农机手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可以有效解决谁来从事耕种的问题,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是农业生产体系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可持续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提升农机手的操作水平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可以培养更多熟练的农机手,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推动整个农业系统朝着更现代、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应当重点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以示范带动更广泛的技术应用和普及。为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着眼于支持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农机合作社成员参与农机学习。特别强调培训有影响力的人士,以发挥其在农业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机械化技术在地方的普及。通过召开现场会议、机具展示和技术培训等实际操作,致力于深化农民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理解,使他们更加亲身感受和领悟机械化技术的实际优势。同时,巧妙利用地方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宣传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诸多优点,以期在社会上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技术推广的氛围。
除此之外,加强对基层农民的培训,旨在提升他们对先进农业机械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接受度。这种全方位的宣传和传播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粮食生产向更高效、智能的方向迈进。
4、完善粮食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增强技术推广能力
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意义,可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水稻种植业中,尤其是在水稻机插技术的应用中,关键的工作环节在于育秧。然而,机械化育秧存在成本较高和工序繁琐的问题,成为水稻机插技术推广中最大的限制因素。解决机械化育秧的问题将对水稻机插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积极影响,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水平。因此,寻找解决机械化育秧困难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水稻机插技术传播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解决水稻机插技术推广中机械化育秧困难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技术研究,特别是在集中供秧、基质育秧示范推广方面进行深入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展开对条形播种、长毯状秧苗以及麻纤维育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以降低机械化育秧的成本。同时,应强化群体调控、插后肥水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全面展示水稻机插技术的成本低、产量高的价值。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能够为水稻机插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支持,促使该技术更广泛地在水稻生产中得以推广和应用;通过强化机械化育秧和插秧的能力,已经成功改善了农田生产中秧苗的生长状态。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方面,我们应积极倡导以地养地的理念,即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这一理念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土地生态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普及。同时,要加强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和检修工作,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这种全方位的推动机械化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为减少机械设备生产中的损失,必须强化宣传与培训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坚持推广与研发制造两手抓,通过引导和支持,全面推进产、研、用的协同工作。这需要调动企业骨干和科研团队的积极性,根据地域需求进行研发,特别注重农业机具及关键零部件的适应性,以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工作重心放在提升机械化设备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宣传,使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好地了解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农业机具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损失就意味着提高产量,因此有必要尽可能减少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的损失,以提升最终的粮食产量。在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确保机械收成的效率和精度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科学的收获管理策略以及培训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能够有效降低损失率,实现粮食生产的最大化。这不仅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高度关注着农业生产,将其视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全面推广和应用农机技术,并逐步实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使用是非常必要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农业化技术的推广效果。目前,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已经成为评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各级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广泛推广这些技术,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
(作者单位:154841黑龙江省依兰县道台桥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