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改造及实施探究
作者: 仝冬梅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农业领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节水灌溉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对于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改造的必要性、主要改造方向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如何有效改造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成为了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现状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灌溉系统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关键信息,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整灌溉策略,实现精准灌溉。在部分先进地区,智能化灌溉系统已经实现了远程控制和无人值守,极大地提高了灌溉管理的便捷性和效率。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4.1亿亩,较十年前增长显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农业用水量,还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为农业节水增效树立了典范。
二、 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1、水资源现状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农业领域,尽管农业用水占据了总用水量的相当大比例(约69%),但其有效利用率却相对较低,仅为47%左右,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传统的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还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土壤板结等问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2、传统灌溉方式的问题凸显
传统灌溉方式,如漫灌、沟灌等,虽然操作简便,但容易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灌溉过程中水分蒸发和深层渗漏现象普遍,传统的地面灌溉有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形成不了良好的田间小气候,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较差,浪费有限的耕地,劳动力消耗大等。
3、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与潜力
节水灌溉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滴灌、喷灌、微喷灌、渗灌等,它们能够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减少水分蒸发和深层渗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同时,节水灌溉技术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盐碱化和板结现象,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从经济效益来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也意味着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社会效益来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向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作为农田节水改造的核心,旨在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
1、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通过塑料管道系统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再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或孔口,将水以水滴的形式缓慢而均匀地滴入作物根部的土壤中。滴灌技术,以其直接作用于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深层渗漏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的灌溉中。
(1) 实施要点
①合理设计滴灌系统
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设计滴灌系统的布局、管道直径、滴头间距等参数,确保灌溉均匀性和有效性。
②严格水质管理
滴灌系统对水质要求较高,需对灌溉水进行过滤处理,以防止滴头堵塞。同时,应定期清洗滴灌管道和滴头,保持系统畅通无阻。
③精准控制灌溉量
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精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避免过量灌溉或灌溉不足。
④结合施肥管理
滴灌系统可与施肥系统相结合,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通过滴灌系统将可溶性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
⑤加强系统维护
定期检查滴灌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的部件,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同时,做好系统周边的杂草清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2) 技术优势
滴灌技术能够直接将水分送达作物根部,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中的深层渗漏和地表蒸发,水的利用率可高达95%以上,相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40%-70%;由于滴灌能够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准灌溉,既保证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又避免了过量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和养分流失,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滴灌系统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由于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也间接降低了灌溉成本;有助于保持土壤疏松,减少土壤板结,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2、 喷灌技术
(1)基本原理
喷灌技术是通过专门设备将灌溉水加压或利用自然落差,形成具有一定压力的水流,再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洒落在农田土壤表面,为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该技术具有节水、增产、省工、省地、保土、保肥等多重优点,尤其适用于大面积农田的灌溉。
(2)系统规划与设计
在实施喷灌技术前,需对农田进行详细的勘测,收集土壤性质、地形环境、水源条件、作物种类及生长周期等基本资料。这些资料是后续系统设计与规划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喷灌系统的适用性和灌溉效果。
①水源选择与工程确定
水源是喷灌系统规划设计的前提,可选择河流、湖泊、小水库、渠道、池塘、蓄水池、井等作为水源。规划时需考虑水源的水量、水质及其季节性变化,确保满足喷灌需求。同时,根据地形条件,确定是否需要建设提水工程或利用自然水头。
②喷灌系统选型
喷灌系统类型多样,包括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等,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在选择系统类型时,需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田块大小、地形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例如,对于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农田,可采用中心支轴式或平移式喷灌系统;对于小地块或地形复杂的农田,则可选择移动式或卷盘式喷灌机。
③喷头与管道系统设计
喷头是喷灌系统的核心部件,其选型直接影响灌溉效果。在选择喷头时,需考虑作物的种类、灌区的土壤条件、喷头的组合和运行方式等因素。管道系统则包括干管、支管、竖管等部分,需根据田块布局和灌溉需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水流顺畅、压力分布均匀。
(3)施工要点
①材料选购与布线
选择质量好、耐用的管道、阀门、喷头等材料,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布线时,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保证管道走向合理、接头密封严密。对于地埋管道,还需开挖沟槽,确保埋设深度和坡度符合规范要求。
②安装与调试
安装过程中,需按照先干管后支管、先主管后辅管的顺序进行。安装喷头时,需确保喷头高度一致、方向正确,以保证喷洒范围均匀。安装完成后,需进行系统调试和检查,确保各部件运行正常、无漏水漏气现象。
(4)后期管理维护
定期对喷灌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包括清理喷头堵塞物、检查管道接头是否漏水漏气、更换损坏部件等。对于地埋管道,还需注意防止机械损伤和腐蚀。
3、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通过低压管道系统,将水及可溶性肥料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1) 科学规划与设计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及需水量等因素,合理确定灌溉面积、灌溉设施布局及管道走向。通过精确计算,确定每株作物的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确保既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避免过量灌溉导致的浪费。
(2) 合理配置灌溉设施
灌溉设施的配置是微灌技术实施的关键。应根据作物类型、生长期及根系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灌溉设备。例如,对于根系较浅的蔬菜作物,可采用滴灌方式;而对于果树等根系较深的作物,则可能需要结合微喷雾技术进行灌溉。同时,应选用高质量的灌溉管材和灌水器,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减少漏水和堵塞现象。
(3) 加强管道系统建设
管道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提高管道的防渗能力和抗压能力,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损失。可采用“三面光”渠道或“U”型砼渠等结构形式,增强渠道的防渗效果。同时,合理设置管道阀门和放水口,便于管理和维护。
4、渠道防渗技术
农田渠道防渗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在渠道内壁或底部形成一层或多层防渗层,以阻断或减少水分在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
(1)防渗技术种类
①混凝土防渗技术
混凝土防渗技术是最常见的农田渠道防渗方法之一。该技术通过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板,对渠道底部和边坡进行衬砌,形成坚固的防渗层。现浇混凝土防渗层具有整体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但施工周期较长;预制混凝土板则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易控制等优点,但需解决板间接缝的防渗问题。
②石料防渗技术
石料防渗技术主要包括干砌石料防渗和浆砌石料防渗两种形式。干砌石料防渗利用石块间的自然嵌合作用形成防渗层,施工简便但稳定性较差;浆砌石料防渗则在石块间填充水泥砂浆,形成更为紧密的防渗结构。石料防渗技术具有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耐久性好等优点。
③塑料薄膜防渗技术
塑料薄膜防渗技术利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等塑料薄膜作为防渗材料,铺设在渠道底部和边坡上。塑料薄膜具有质地柔软、重量轻、易铺设等优点,且防渗效果显著。然而,其缺点在于易老化、易破损且难以修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加强保护和管理。此外,为了提高防渗效果和使用寿命,还可将塑料薄膜与玻璃纤维布等复合材料结合使用。
④沥青防渗技术
沥青防渗技术是利用沥青材料良好的粘结性和防渗性,通过喷洒或涂刷等方式在渠道内壁形成一层防渗层。沥青防渗层具有耐久性好、施工简便等优点,但施工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注意沥青材料的选用、配比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等因素。
(2)技术优势
采用防渗技术后,农田渠道的渗漏量大幅减少,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据统计,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渠系水利用系数可提高至0.6-0.85,相比传统土渠灌溉方式节水效果显著。防渗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使得更多的水资源能够到达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的保障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出台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均强调了提高农业和园林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性,并明确了通过财政补贴、技术支持等手段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政策为灌溉技术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户。
(2)扩大补贴范围与提高补贴标准
针对灌溉技术改造项目,政府应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等纳入补贴体系。同时,提高补贴标准,确保补贴资金能够覆盖灌溉技术改造的主要成本,减轻农户和园林管理者的经济负担。
(3)完善技术服务与产业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加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同时,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2、推广示范与培训
(1)推广示范
通过树立典型、展示成效,激发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通过集中展示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让农民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节水灌溉的好处。同时,积极引进和试验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如膜下滴灌、浅埋滴灌等,通过集成应用水肥分控、精准导航等新技术,实现节水与增效的双赢。
(2)技术培训
通过举办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建立技术咨询服务站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3、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应当看到,部分老旧灌溉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效率低下;传统泵站设备陈旧,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高效、精准灌溉的需求。此外,水肥一体化技术虽已逐步推广,但覆盖范围有限,且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技术瓶颈和管理难题。基于此,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农业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确保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大技术创新,提升效能,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灌溉渠系、泵站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灌溉效率和节水效果。
4、改进田间灌溉管理
通过精准的水量调控,既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能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加强灌溉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确保灌溉系统正常运行,减少因设施老化、损坏等原因造成的水资源损失;通过举办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班、发放节水灌溉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节水灌溉知识,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灌溉观念,树立节水意识。只有当农民真正认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节水灌溉实践中来,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才能取得实效。
总言之,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改造与升级,是应对水资源短缺、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进田间灌溉管理、结合农业节水措施等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74000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