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玉米常见病虫害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
作者: 马强
夏玉米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为进一步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做好“三夏”生产相关工作,推动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现对夏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一、夏玉米病虫害整体发生情况
分析当地气象条件、夏玉米栽培模式以及县市区测报点诱集成虫基数等情况可知,近几年夏玉米种植过程中主要病虫害均为中等发生。其中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主要为南方锈病)为中等偏轻发生,感病品种田偏重发生;玉米茎基腐病、瘤黑粉病、纹枯病和粗缩病偏轻发生;玉米螟中等发生;草地贪夜蛾、黏虫偏轻发生;玉米苗期蓟马、地下害虫等中等发生。
二、常见病害的发病特点及防控技术
1、褐斑病的发病情况与有效防控技术
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玉米果穗以下茎秆、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染病部位会长出白色或淡黄色点状斑点,之后逐渐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椭圆形病斑,严重会相互连结形成不规则形状的红褐色大斑,导致叶片出现局部干枯或全叶枯黄败落。该病害在高温、高湿、通风透光性差的条件下易迅速发生传播,会导致玉米田减产8%~10%,严重的减产30%以上。该病害喜高温高湿环境,7~8月份正值当地雨季,夏玉米大喇叭口期,人工防控较困难,头几年发生普遍,现由于土地流转,包地大户适时监控,飞防及时,现发生较轻。
根据山东省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选择适应能力广、抗病能力强、高产、稳产的优质玉米品种,如郑单958、伟科702、伟科966、鲁单510、登海605、德单5号、农大372等,从根源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播种前对地块进行灭茬处理,或将前茬农作物秸秆打捆带离农田,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及其他覆盖物,以破坏害虫栖息、生存环境,减少土壤中病虫源基数。田间发病时,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片喷雾治理,7~10d/次,连用2~3次,效果较好。
2、南方锈病的发病情况与有效防控技术
玉米锈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茎秆、叶鞘以及苞叶等。病初叶片上出现呈散落状分布或聚集状分布的淡黄色斑点,随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变为红褐色凸起疱状堆,后变为黑色冬孢子堆,常导致叶片枯黄凋零,玉米株早衰,影响籽粒灌浆。受气流影响,南方锈病在当地时有发生,危害较重,该病害在高温、高湿、光照不足及氮肥缺乏等情况下均可能发病,不仅会被周边玉米锈病病原菌侵染,且易受远距离传播的孢子侵染发病,轻者玉米减产10%~20%,重者整田减产50%以上。
选用良种,轮茬耕作2年以上。夏玉米播种时,应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播种后做好中耕除草、追肥、灌溉、清沟排水等各项管理工作,以培育壮苗,提高玉米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威胁。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离田处理,并选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8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3000倍液或18%戊唑醇微乳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7~10d/次,连用1~2次,药物交替使用,效果较好。
3、茎基腐病的发病情况与有效防控技术
玉米茎基腐病多发生于玉米灌浆期,主要危害玉米植株根部、茎部,使之发生腐烂,引起植株黄枯、青枯。植株茎基部染病后,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次生根减少,病部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叶片染病时多从茎基部叶片逐渐向上蔓延扩展,叶片、叶鞘变黄变枯,心叶卷曲萎缩,呈水渍状枯黄、腐烂。根据病菌种类的不同,可将玉米茎基腐病分为细菌性茎基腐病和真菌性茎基腐病。细菌性茎基腐病主要表现为玉米茎秆、叶片末端出现浸水腐败和组织软化现象,并且可闻到浓烈的恶臭味。真菌性茎基腐病玉米植株多会提前出现枯死、倒伏等症状,玉米穗籽粒松瘪、果穗下垂、穗行数减少。后期染病的玉米植株一般不会发生倒折现象,但病部器官会急性枯死。种子带菌、田间寄主残体等是该病害的主要传播源,其病原菌危害时间较长,多在雨后气温急升时呈暴发式增长。该病近几年发生普遍,且不断有蔓延趋势。
玉米可与花生、甘薯、蔬菜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传病害菌源的积累,降低玉米茎基腐病等病害的发生率,深翻土地,清除田间病残体。播种前24h内,可用持效期长的杀菌、杀虫复配剂拌种或包衣,如用9%吡唑醚·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200~300g/10kg包衣处理或用29%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46.8~56mL/10kg拌种,可有效预防玉米褐斑病、茎基腐病、瘤黑粉、蓟马、蛴螬、金针虫等多种病虫害。田间玉米发病时,可撒施75kg/hm2木霉菌颗粒剂于土壤中和玉米根部,治疗效果可达30%左右,使玉米增产约12%。
4、瘤黑粉病的发病情况与有效防控技术
玉米瘤黑粉病多在夏玉米抽雄吐丝期、灌浆期雌穗上发生,雌穗上长出形态各异的肿胀囊包或角状肿瘤,常呈单个或多个堆叠生长。病瘤初时多为白色,部分白中带紫,触摸质地柔软,撕开可见内里包裹大量黑粉。后期颜色变黑,破裂后黑粉随空气四散传播。瘤黑粉病菌孢子可在土壤、粪肥、病残体内越冬,次年随空气、雨水等传播至各处,再次侵染农作物。田间玉米植株过于密集、通风性差、氮肥施用量过大、玉米品种抗病性弱、温度达到26~30℃、相对湿度超过98%时,极易造成瘤黑粉病菌孢子侵染,全面暴发显症,导致玉米减产。
选用良种,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及土壤条件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改善通风效果,增加光照。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尤其在抽雄吐丝期,需水量达到高峰,需及时灌溉,确保植株生长壮硕。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时应及时将其拔除,带离田后深埋或焚烧处理,避免其危害其它健康玉米株。冬季需深翻晾垡,灭除越冬孢子,减少来年侵染菌源。药物预防时,可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选用43%戊唑醇乳油300~450g/hm2兑水450~600kg均匀喷施于地表,玉米长至5叶期后,选用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50~750g/hm2兑水450kg进行茎叶均匀喷雾预防。玉米长至抽雄前1周左右,选用43%戊唑醇乳油450~600g/hm2兑水600kg全田均匀喷雾,预防效果较好。田中发病后,需及时拔除病株,选用50%戊唑·咪酰胺水乳剂600~900g/hm2兑水650kg全田均匀喷雾治理。
5、纹枯病的发病情况与有效防控技术
玉米纹枯病又称为花脚杆,属于高温高湿病害,最适宜发生的田间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条件中。发病时主要侵染玉米叶鞘和穗部,多从叶鞘部开始,逐渐蔓延至穗部。病部初时出现云纹状、水渍状病斑,空气中湿度较小时,病斑整体为黄褐色,边缘呈灰色,当湿度较大时,病斑部位长出较多白色菌丝体和绒球,颜色由黄褐色逐渐变为红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并相互汇合,颜色加深,最终导致叶鞘全部变为深色,并逐渐腐烂,整个植株极易弯折、倒伏。病斑在扩展蔓延的同时会形成菌核,菌核颜色由灰白色逐渐变为黑褐色。
往年纹枯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与豆科作物轮作倒茬,以减少病原菌基数;选用抗纹枯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播种前每2.5kg种子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兑水200g拌种,运用宽窄行或缩小株距扩大行距的种植方式播种,增加田间通透性。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田间管理,播种前和秋收后均需机械翻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雨水较多时做好田间排涝工作,避免湿度过大,及时摘除植株上的病叶、老叶,离田深埋或焚烧处理。玉米发病时,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hm2进行茎叶喷雾治理,间隔7d喷治1次,连喷2~3次,若喷后遇雨,需在雨后补喷1次。
6、粗缩病的发病情况与有效防控技术
玉米粗缩病是由粗缩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在玉米田间主要由灰飞虱传播。该病可危害玉米根系、茎秆、叶片及雌穗等全株部位,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植株矮化、茎节粗壮或缩短,高度不足健康植株的1/2。危害根系时,表现为玉米根须稀少、短小,抓地不牢,易被连根拔起。危害茎秆时,茎秆节间变粗、肿胀、缩短,穗位降低;感染粗缩病毒的叶片呈深绿色,叶片堆叠生长,叶片皱缩、畸形,叶尖缩短,质地硬脆,叶脉较乱,叶鞘和叶背面的叶脉可见蜡白色条状突起。果穗生长发育不良,雄穗无法抽穗或抽穗后花粉量减少,雌穗缩短,花丝量减少,接穗率、结实率降低甚至不结穗,导致玉米严重减产。
玉米粗缩病毒只在杂草、小麦和灰飞虱体内越冬,应做好小麦丛矮病的防治,及时清除田间及田边杂草,减少灰飞虱数量。选用粗缩病高抗玉米品种,调整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播种,5月上中旬,选用25%扑虱灵750g/hm2兑水75kg均匀喷雾,以灭杀灰飞虱,若田间灰飞虱危害严重,可选用45%农达水剂8.25g兑水68kg喷施在易长杂草的田边地头,尽量避免喷施于玉米行间,以防损伤植株。
三、玉米常见虫害的发生特征及其防控技术
1、蓟马的发生特征与有效防控技术
蓟马主要会导致玉米茎秆、嫩叶变硬变黄,逐渐卷曲枯萎,导致植株玉米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枯死。
提前进行秋耕、冬灌,灭杀越冬虫源,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枯枝败叶,并集中烧毁和深埋,以消灭越冬成虫、若虫。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利用蓟马趋色性,在田中设置蓝色粘虫板以诱杀蓟马成虫,按照糖∶醋∶酒∶水=3∶4∶1∶2的比例配制糖醋酒液,再加入适量敌百虫溶液,混合均匀后倒入敞口容器中放置于田中诱杀蓟马,也可将糖醋酒液倒在稻草上放置于玉米田中,诱导害虫成虫产卵,最后集中带离田烧毁。
2、玉米螟的发生特征与有效防控技术
玉米螟是山东省夏玉米种植区域重要虫害,近年来平均每年发生面积均超过133万hm2。玉米螟每年发生1~6代,主要以幼虫啃食玉米叶片、茎秆、果穗为害,常造成玉米叶片孔洞、茎秆髓部空虚而倒折、果穗籽粒减少或发生霉变,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其幼虫在玉米秸秆、芯内以及周边杂草茎秆内越冬,于翌年6~9月份温度达到16~30℃、空气湿度达到60%以上时快速生长发育,并达到危害高峰期。
可于6~9月份在田中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安装1盏/3.33hm2,每天18:00至次日凌晨5:00开灯,可有效诱杀玉米螟、草地贪夜蛾、黏虫等成虫,减少田间卵虫量,降低害虫对玉米的危害。在田中释放赤眼蜂或茧蜂来控制玉米螟数量,一般玉米田可释放赤眼蜂或茧蜂6万~9万头/hm2,间隔7d再释放1次,放蜂量9万~13.5万头,可有效减少田间害虫数量,降低对玉米的危害。玉米喇叭口期,使用50亿~100亿个孢子/g的白僵菌粉剂45~75kg/hm2掺拌细沙撒入玉米心叶中或用Bt乳剂1.5~2.25L兑水50L依次灌入玉米喇叭口内,效果较好,利用害虫的天敌如鸟类、蛇类等来捕食害虫,有效减少害虫数量。
3、黏虫的发生特征与有效防控技术
黏虫主要以幼虫啃食玉米叶片进行危害,其幼虫多聚集在玉米叶片避光处啃食叶肉,3龄虫后食量增加,5~6龄虫进入暴食期,可将整株玉米叶片啃食殆尽,仅剩茎秆、老熟叶脉。老熟幼虫会钻进土壤内化蛹,羽化成虫后多昼伏夜出,并于夜间产卵于农作物或草株上,其繁殖性能极强,单只雌成虫可产卵1200~2000粒。
防治黏虫可在其低龄幼虫期,玉米田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760mL/hm2兑水45kg均匀喷雾或用2.6%氯氟氰菊酯乳油400mL兑水40kg喷雾或用85%敌百虫1600g与炒香麸皮23.5kg掺拌均匀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分撒在玉米种植行间,3龄期以上的黏虫,使用47%毒死蜱280mL/hm2兑水60kg喷雾防治,成虫产卵前,将干草或小麦干秸秆扎成梱,玉米田插放150梱/hm2,便于雌成虫在上面集中产卵,间隔3d更换1批,离田烧毁。
4、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特征与有效防控技术
草地贪夜蛾属于外来入侵物种,近年来在山东省农作物种植区域发生较为频繁,危害也较重,现已成为夏玉米种植中的重点防治虫害。草地贪夜蛾属于夜蛾科灰翅蛾属,其成虫只在夜间活动,并于玉米顶部叶片上产卵,孵化后的1~3龄期幼虫多聚集在玉米鲜嫩叶鞘、心叶部位啃食。4~6龄期幼虫会四散爬至玉米植株各个部位,虫体可长至35~40mm,背毛整体呈黑色,长有原生刚毛,腹部末节长有4个类似于正方形的黑斑,此阶段不仅取食各叶片,导致植株80%以上的叶片受损,也会啃食玉米果穗,造成严重减产。
在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可于田内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盏/hm2或安装30套性诱捕器诱杀其成虫,按照糖∶醋∶酒∶水=1∶2∶1∶8的比例配制糖醋酒液,装在敞口容器内按照90个/hm2的密度悬挂在田中,每日定时清理诱集成虫。玉米长至喇叭口期,使用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180g/hm2或5%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270g撒施在叶心内,可起到较好防治效果。在出苗至大喇叭口期、雌穗形成期,使用0.5%虱螨脲乳油2500倍液或2%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或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500倍液进行茎叶均匀喷雾,间隔15d喷治1次。
5、地下害虫的发生特征与有效防控技术
夏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多危害刚播种的玉米种子、嫩芽、根和茎,导致幼苗发育不良或枯死。
播种前做好田块耕翻工作,深翻土地,破坏地下害虫产卵和生存的场所,将害虫翻到地面,利用阳光、自然风、鸟类等减少害虫数量。使用生物源制剂防治时,可用150亿个孢子/g的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3.75~4.5kg/hm2与细砂土掺拌均匀后顺行撒施,可有效减少地下害虫数量。
玉米是山东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发生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其产量与品质,降低种植效益。种植户应充分了解当地夏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积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源基数,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在解决病虫害相关问题的同时,减少对农业生产区域的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山东省玉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74100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