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背景下玉米种植的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作者: 姜洪昌 韩西红

农业机械化发展背景下玉米种植的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分析0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玉米在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着很大比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栽培管理过程中,通过积极推行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能够更好地引导种植户转变传统种植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今后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全程机械化种植的现实意义,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方案,切实提升种植效益和种植质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提高种植效率和品质

在玉米播种阶段,机械化栽培可以实现精确的播种密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均匀度,播种机械可以根据土壤条件和种子特性进行调整,确保种子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中生长,从而提高发芽率和均匀度。大田施肥期间施肥机械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进行调整,将肥料均匀地施用到土壤中,减少肥料的浪费,提高利用率。

2、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将繁重的农业劳动转化为简单的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在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中,从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到收割、脱粒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且劳动条件艰苦,特别是在收割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采用机械化栽培方式后,大部分环节都可以通过机械设备完成,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机械化栽培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

1、玉米优良品种选择

在玉米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品种的适应能力,生产潜力和当地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选择抗逆性强、高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品质优良、抗倒伏性好的优良玉米品种。目前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玉米品种主要有中单108、先玉335、鲁单20、郑单958、登海605等几种。

2、玉米种植前机械化翻耕整地

种植之前应该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平坦或微倾斜的地块,避免低洼积水地。另外,玉米喜光,选择光照充足的地块,不宜连作,最好与豆类、小麦等作物轮作。前茬作物收获之后要清理玉米种植地,清除杂草和残茬,然后进行翻耕整地,使用旋耕机或犁铧犁进行深翻整地,深度为25~30cm,翻耕后耙平土地,整细耙碎。结合整地做好基肥的深入工作,施入腐熟有机肥3~5t/667m2,并搭配使用复合肥20~30kg/667m2、过磷酸钙30~50kg/667m2、氯化钾10~15kg/667m2。基肥混合均匀之后撒入地表与土壤充分混匀。

3、玉米种植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

玉米播种时间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晚不能够超过5月中旬,推荐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选择使用精量播种机,精选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并进行药剂拌种,根据玉米品种和播种密度,调试好播种机的播深、株距和行距。紧凑型品种通常行距设定在60cm,株距在22~24cm,保苗4600~5000株/667m2;而稀植大穗型品种的行距也在60cm,但株距会放宽到33~35cm,保苗在3500~3800株/667m2,播种深度在3~5cm,播种量在2~3kg/667m2左右,播种后覆土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4、玉米田间封闭除草管理

玉米田化学除草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杂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玉米田封闭除草剂主要分为有机磷类、有机氮类和磺酰脲类,根据当地杂草种类和抗药性,可以选择单一成分的除草剂或复配成分的除草剂,其中复配除草剂可以提高除草效果和降低抗药性。一般可以选择72%异丙甲草胺(比如金都乐、金都宝)、90%乙草胺(比如封斯特、封地高)、莠去津等除草剂,用90%乙草胺(40~60mL/667m2)+38%莠去津(75~100mL/667m2)兑适量的水,然后进行喷施即可。芽前封闭除草剂的最佳施药时间为播种后3~5d内,确保杂草在出土前被消灭。可以选择背负式喷雾器、车载喷雾器或无人机喷洒等,玉米田封闭除草剂喷洒建议选择扇形喷头,以保证药液均匀喷洒。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用药量,将除草剂稀释在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使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确保喷洒到每个角落。

5、玉米大田查苗补苗管理

通常在播种后7~10d左右进行第一次查苗,后续每7~10d查苗一次,直到幼苗完全出齐。插苗时要查看大田出苗的植株数占播种总数的比例,观察幼苗是否健康,有无病虫害,叶子颜色是否正常,根系发育是否良好。如果发现有大面积的缺苗现象,需要立即补种,选择健康的种子,按照原播种点进行补播。通常采用手工补种,将种子浅埋在土壤表面,轻轻覆盖一层薄土,然后轻压,保证种子与土壤接触,补种后的幼苗需要额外关注要及时进行灌溉,保证墒情达标。

6、玉米间苗定苗工作

玉米间苗一般在玉米苗达到3~4片真叶时进行,约在播种后15~20d,去除过于密集的幼苗,确保每个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操作过程中首先确定株距为30~50cm,然后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保留,弱小或病虫害严重的苗子拔除。定苗通常在间苗后10~15d,幼苗长到5~6片真叶时进行,进一步优化株距20~25cm,确保田间通风透光,提高单株产量,根据间苗后的生长情况,再次调整株距,保证每个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同时去除过于密集的幼苗。

7、玉米苗期机械化追肥

在玉米苗期如果底肥使用量不足或者玉米出苗后长势较差,需要进行追肥以促进幼苗生长,此时可选择微耕机配合撒施肥料进行追施尿素3~4kg/667m2。拔节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追肥的目的是促进茎秆生长和增加叶片面积。此时可选择中耕机进行追肥选择高氮型的氮磷钾复合肥(15-15-15),追施10~15kg/667m2。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穗分化的重要时期,追肥促进穗部发育通常追施尿素10~12kg/667m2,并搭配使用磷酸二氢钾150g,兑水20kg利用无人机进行叶面喷洒。在进行追肥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科学灌溉,确保玉米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大田持水量能够达到65%~75%,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

8、玉米常见病虫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①玉米螟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昆虫,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作物的世界性害虫,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为灰褐色蛾子,具有明显的翅脉,雌蛾体型较大,雄蛾稍小,翅膀上带有不规则的斑点。玉米螟的幼虫期是其危害作物的关键阶段,幼虫为白色或淡黄色,身体弯曲,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幼虫主要在玉米的心叶、雄穗和茎秆部位为害,通过蛀食植物组织,造成营养和水分的输送受阻,导致玉米生长衰弱。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蛀入造成心叶出现孔洞,叶片展开后可见到成一排的小孔。随着玉米生长,幼虫转移到雄穗,钻入穗柄或雌穗着生节附近的茎秆内,造成折断。在玉米抽丝期,玉米螟幼虫可进一步蛀入雌穗,影响玉米的结实率和籽粒品质。玉米螟可在心叶末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者25%灭幼脲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控制在7~10d,每次药液使用量控制在30~40kg/667m2,连续使用2~3次。

②玉米蚜虫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蚜虫呈长椭圆形,体长约1.5~2mm,身体扁平,有绿色、黄色、红色等不同颜色,口器为刺吸式,用于吸食植物汁液。玉米蚜虫的若虫和成虫在玉米叶片的背面和心叶处为害,可造成叶片发黄、枯死,甚至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蚜虫在25℃、降雨充足的时候繁殖迅速。一般来说,玉米蚜虫在春季和夏季危害较重,因为这两个季节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有利于它们的繁殖和生长。此外,玉米蚜虫还喜欢在玉米植株密度大、生长茂密的地方为害,因为这些地方有利于它们遮蔽和逃避天敌。蚜虫危害叶片和雄穗上,叶片受害后出现黄斑、枯死等现象,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玉米的产量。雄穗受害会出现抽雄不全、授粉不良等问题,导致玉米结实率下降,籽粒不饱满。此外,玉米蚜虫还可以传播病毒病,进一步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蚜虫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用药间隔控制在7~10d,药液量控制在30~50kg/667m2,连续使用2~3次。

③玉米叶螨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叶螨俗称玉米红蜘蛛,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成螨体形椭圆,体色通常为红色或锈红色,卵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初产下的卵无色透明,后逐渐变为橙红色,孵化前出现红色眼点。初孵幼虫圆形,体色透明或淡黄,取食后体色变淡绿,幼虫蜕皮后变为若虫,体形椭圆,体色由橙红变红,背面两侧斑点明显。玉米叶螨一年可发生多代,以雌成螨在杂草根际、枯枝落叶和土缝中越冬。次年气温达到一定程度时,越冬成螨开始大量繁殖。它们主要通过爬行、风吹、水流和机械携带等方式扩散蔓延,先在杂草或其他寄主上取食,随后在6月上中旬开始迁入玉米田危害。在6月下旬至8月份,进入猖獗危害期。玉米叶螨主要在玉米叶片背面群集吸食,危害严重时会使叶片呈现灰白色,逐渐干枯。被害叶片会出现失绿斑点,随着危害的加剧,斑点会逐渐变大、褪绿变黄。在干旱年份,玉米叶螨为害尤为严重,可导致叶片完全变白、干枯,影响玉米灌浆进程,致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由于其体积微小且多在叶背取食,田间不易被发现,因此一旦发现往往已经较为严重。玉米叶螨可以使用20%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药物使用间隔控制在7~10d,药液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连续使用2~3次。

④玉米大小斑病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由真菌引起,对玉米叶片造成伤害,严重时也会影响叶鞘和苞叶。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在病株残体中以菌丝体形式越冬,翌年随着生长季节的到来,病原菌在病株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健康叶片上,进行侵染。玉米抽雄后,温暖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多雨、多露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玉米重茬连作、密植等不当的种植方式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发病一般从底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叶片上出现初为水渍状的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随后扩展成暗褐色、淡褐色或青灰色的长条大斑,病斑通常呈长纺锤形,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会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能发生,病原菌侵染叶部,但茎部和果穗的苞叶、籽粒也可被害,病菌通过分生孢子随雨水或气流传播,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病后叶片上出现褐色水渍状小点,扩展后形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的病斑,约0.5cm大小,病斑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叶鞘和苞叶上的病斑通常为黄褐色,边缘紫黑色或不明显,病部往往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严重时病斑可能导致果穗腐烂或下垂掉落,种子发黑。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控制在7~14d,药液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连续使用2~3次。

⑤玉米病毒病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病毒病主要是通过蚜虫、叶蝉等昆虫传播,这些昆虫在吸食感染病毒的植株汁液时,会将病毒带到健康植株上,进而侵染健康植株。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嫁接、种子等途径传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毒会迅速繁殖和扩散,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叶片花叶、植株矮化、生长受阻等。具体来说,叶片花叶表现为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纹,叶片变得粗糙,生长受阻。植株矮化表现为植株高度不足,茎秆细弱,叶片短小,生长停滞,严重时植株还会出现枯死、死亡等症状。玉米病毒病推荐使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控制在7~14d,药液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连续使用2~3次。

⑥玉米锈病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锈病是柄锈菌属和锈菌属等侵染引起,在玉米生长季节内侵染玉米叶片,有时也会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玉米锈病的发生通常在春末到秋初,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原菌的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移动,重复侵染玉米植株。病原菌的冬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或者在转主寄主上存活,待到条件适宜时再次侵染玉米,偏施氮肥和排水不良的田块更易发生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散生或聚生的淡黄色小点,这些小点随后会发展成为突起的病斑,病斑初期为黄褐色或褐色,表面散布铁锈色粉末(夏孢子)。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上会形成圆形或长圆形的斑点,颜色变为黄褐色至褐色,在后期病斑上可能会生长出黑色的冬孢子团,这些冬孢子团破裂后释放出黑褐色粉末,受侵染的叶片最终可能会干枯死亡,严重时整株植物会早衰,导致玉米产量下降。防控该种病害推荐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药物使用间隔控制在7~14d,药液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连续使用2~3次。

9、玉米机械化收获要点

玉米收获常见机械主要包括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联合式玉米收获机。在田间作业过程中应该检查收获机各部件是否正常,添加燃油和润滑油,缓慢进入田间。根据玉米的成熟度、水分含量和籽粒大小,调整收获机的工作参数如摘穗滚筒转速、清选风量等。驾驶收获机沿玉米行进方向行驶,收获机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同时摘取玉米穗轴并将其送入清选系统。清选系统将玉米籽粒与玉米穗轴分离,籽粒通过输送管进入籽粒箱。当籽粒箱装满时,驾驶员通过操作按钮将籽粒卸载到运输车辆中,作业结束后,将收获机驶出田间,清理收获机上的残留物。

相较于人工种植方式机械化种植能够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因此,在今后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从土地准备、大田管理、机械化收获等几方面入手,保证大型农机装备能够在玉米生产环节得以有效地推行和应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273100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小雪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273522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唐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