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运用及优化推广措施
作者: 费明扬 周仁会 汪洁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粮食作物是否高质高产不仅能体现出当下生活水平,更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粮食安全。就水稻种植而言,其具备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特点。经长期种植经验积累,积极探索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是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以改善过去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不足,如高耗能、低效益等,满足新时代绿色食品、健康饮食需求。与此同时,相关企业单位及人员还需加强技术推广,将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全面普及应用,以全方位推动各地区水稻产业健康发展,促使水稻产量、质量得以整体提升。
一、常见水稻栽培技术
1、盐碱地海水稻栽培技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滩涂及盐碱地区域,进行水稻的种植。“海水稻”具备较高的生态及社会价值,将其种植于盐碱地不仅能够净化盐碱水,也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整合各类先进技术与地下排灌网络,形成集成排灌系统。同时,将农业用水与碱性水相结合,以促成各类物质的平衡。暗管排水发挥着诸多作用,如回收灌溉水、提升农业层盐分淋洗效率、规避盐碱回流问题、节约水资源等。以“海水稻-海红米”为例,沿海滩涂区域不适用于普通作物,而作为海水稻,海红米更适应在此地生长。不仅如此,其营养价值也相对高于普通大米。在栽培技术实践上,主要是将海红米充分浸泡于海水中,同时做好去虫害处理,如除草、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等,以保障种植效率。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发挥盐碱地海水稻栽培效益,还可以开展立体种养模式并搭配土壤改良,从而促进品种改良,如“海红米+鱼”“海红米+禾虫”等,达到高质、高效种植效果。
2、水稻直播技术
该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具备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特点,主要采取直接播种的方式,不需要耕种或育苗即可以达到栽培目的。生产步骤相对较为简单,能够有效减少时间及人工成本,获取高利润、高效率。对比水稻播种,直接播种效率更高,且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方式。具体在成本减少的技术措施上,直接播种技术主要是依托水稻适应性、高抗倒伏性等方式提高水稻生产效率。需注意的是,该技术虽然能够降低时间和劳力成本,但若未能有效控制杂草或严格管理田间灌溉和排水系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产量。
3、稻-鱼共生水稻栽培技术
该技术融合了水稻种植与养殖业,即种植水稻的同时,在稻田浅水环境中养殖水生生物,使稻田种养效益最大化。这种栽培技术有机统一了种植与养殖,在该体系模式下,所生产的稻米更加健康、安全,水产品品质更高,各类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就养殖作用而言,鱼类可以为水稻打造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如清除昆虫、杂草、捕获水稻害虫等。不仅如此,在鱼类的作用下,其排泄物、活动行为等还有助于疏松土壤、促进水稻生长,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在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选择种植密度时需要从水稻基本生长环境需求的角度进行考虑,确保水稻密度适宜,以便最大化改善稻田环境,提高鱼类饲料利用率。比如,采取低密度耕种、低密度播种等策略,以增加鱼类活动空间,减少叶片阴影面积,为共生系统创造良好的溶解氧条件和水温。
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苗,合理选地选种
①绿色水稻种植区域选择
保障水稻高质高效栽培的首要因素在于种植区域生态环境是否良好,这包括土壤环境、气候环境、地势条件等各个方面。优渥的生态条件通常包括且不限于无污染空气环境(包括工业排放、污染物等,以规避此类因素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土壤肥沃且养分充足、地势平坦(便于田间管理、灌溉排水,防止水土流失)、病虫害发生率低(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绿色水稻生产)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立足新时期绿色食品生产,选择符合生产要求的区域栽培水稻。
②高产抗逆优质良种选择
种子的选择应优先考虑适应力强的品种,以保障其生长率。一般而言,当地水稻品种抗逆抗病性更强,可更好地适应种植地土质及气候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种植区域角度出发,选择生育期适中或是早熟的品种,以保障其更快适应种植条件。根据种子品质差异及品种特征,为进一步增强种子选择的科学性,在选择种子时还应重点关注区域土壤条件、水文气候、种子产量及发育状态等。通过科学分析历史种植数据、品种特点,结合种植经验、区域条件选择高品质的种子。另外,也可以优先考虑相关部门积极推广的品种,如辽丰、隆兴、单垦、香稻、宁粳、绿旱1号、长粒香等。
③适时育秧,培育壮苗
育秧环节,可提前进行播种并控制好秧龄,以20℃恒温为播种条件,适时育秧即可。温床是较为常见的育秧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为种子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促使种子在更加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快速发芽、生长。然而要想维系适宜种子生长的温度和湿度,还需要把握好两个要点:一是温床结构牢固,二是灌溉水源供给充足。在育苗期间,保证幼苗养分需求尤为关键,要求相关人员在施肥时充分考量栽培区域土壤情况,同时结合水稻生长情况适当施加有机肥或无机肥,防止因施肥不当对幼苗及苗期产生不利影响。
种子种植环节,需要全面关注播种前后。播前应做好各项栽培准备工作,如使用合理配比的药剂进行消毒、清洁处理等。后期播种期间则需要将重点落实到种植密度的把控与苗床管理工作上。前者应注意密度控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播撒种子时确保种子均匀并覆盖细土;后者是保障科学育苗的关键所在,确保苗床温度、湿度满足播种、育秧各环节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室内温度以30℃为宜、空气湿度维持在90%以上即可。
针对秧苗后期成长环节,需结合实际情况去除地面覆盖膜,控制下调温度或借助通风设施进行降温处理,将温室温度维持在25℃左右即可,以保障苗床湿润,从而促进秧苗根部发展,使之更好地实现健康生长。
在“一叶一心”生长阶段,可以适当调配多效唑水悬浮剂进行喷洒处理,以控制植株高度,促进植株根部发展、增加其侧枝,避免受病虫害侵袭。3叶期阶段,则可以帮助植株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如采取炼苗(半揭或全揭温室薄膜)的方式促进秧苗适应外界环境等。
2、科学管理,打造高产群体
①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为提升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价值最大化。基于绿色水稻栽培,在施肥环节应以有机肥为主,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具体而言,以施肥总量60%~70%为基肥用量,余下肥料可进行分次追施,同时结合水稻生长情况,在灌浆期进行叶面施肥即可。底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机肥、专用肥或磷肥。施肥环节以“深翻耕田后、耙地整地前”为主,注意肥料播撒的均匀性、深度适宜性(一般为地下10~15cm),以此降低硝化作用,确保肥料价值充分发挥,促进水稻扎根。分蘖肥通常用于移栽后,结合除草进行追施处理,以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施肥后1周,针对弱苗进行二次补施,确保全田平衡生长。对于穂粒肥的管理方面,应注重“巧”与“精”。结合追肥作用与时间,合理施加促花肥(出穗前30d施尿素150kg/hm2+钾肥75kg/hm2或45%复合肥225kg/hm2)或保花肥。同时,根据苗情,在施穂粒肥时,还需注意适当减少氮肥,如前期底肥充足且生长旺盛、苗数较多的田块可适当减少氮肥;而针对群体不足的田块,则需要增加施肥量。
②科学灌溉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灌溉管理亦不可忽视,应注意把握好干湿交替原则,适时搁田,促蘖强根。移栽期间,可在浅水进行栽养,在深水处进行护秧立苗处理。返青分蘖期可采取浅水湿润灌溉的方式,保持20~30mm水层,提高分蘖初期大田表层水温和土温,从而促进分蘖,使之形成较多大穗。在实际灌溉过程中,需及时关注苗情变化,结合苗情发展特征灵活调整灌溉策略。比如,当全田总颈蘖数满足预期数量要求一定比例时,则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脱水晒田作业,通过多次轻晒处理,以促进通风、壮秆保叶养芽。若营养过旺,则需要进行重晒处理,使之田边发白、田间叶色褪淡、白根上翻即可;若田块发苗不足,则可以适度轻搁、推迟搁田,分化期全部结束搁田即可。另外,在孕穗至抽穗期,田间需维系浅水层,齐穗后1周至灌浆期,确保田间湿润,采取干湿交替的方式进行灌溉,以增强根系活力,近成熟时自然落干田水即可,避免因过早断水导致叶片早衰等问题发生。
3、做好病虫害防治处理
①科学用药
化学药剂是防治病虫害问题的主要处理方式,但要想将药物作用最大化,则需要结合具体防治情况科学用药。这就要求相关人员需充分了解当地病虫害情况,可采取监控登记等方式,对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予以了解,以便确定化学药剂使用时间和使用剂量。通常情况下,需做好播前药剂拌种、移栽前带药下田等防治工作。前者可用于防控白背飞虱、灰飞虱等虫害;后者则需要结合水稻生长情况合理用药。比如,在生长前期尽量避免用药,重点针对水稻倒三叶抽生期(用于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虫害)和剑叶抽出时进行药剂防治处理,主要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虫害,并达到预防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目的。需注意的是,杀虫剂应优先选择低残留、低毒性的药剂,以保障稻米质量与安全。同时,药物种类注意适当区别,避免产生抗药性影响用药效果。
②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处理方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耕作与灌溉、种子选择、幼苗生长以及施肥与浇水等。首先,在耕作与灌溉上,可以采取深度耕作与灌溉的方式,增强水的渗透率,以此消灭大部分蛹和害虫。与此同时,及时收集并处理(如火烧、掩埋等)稻根与稻草,避免发生稻瘟病、纹枯病等疾病。若野草面积较大,则可以借此方式促使野草快速生长,待一定时间后,再对野草进行翻地清除作业即可。其次,在种子选择上,优先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并对其进行烘干、筛选处理,进一步增强种子病虫害抵抗力、发芽能力。期间还需注意做好种子消毒处理,与2.5%咯菌腈相混合。再次,在幼苗生长上,可以通过构建防护网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对幼苗的危害。最后,在施肥与浇水上,前者应遵循“前促、中稳、后控”原则,把控好肥料使用量,确保水稻健康生长;后者应结合水稻实际生长阶段及其水分需求情况,灵活调控灌溉量,以实现水分的科学管理,优化水稻根部生长环境。
③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依据,利用系统中的天敌实现对病虫害有效控制的目的。比如,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培养蜂蜜类植物(蜂蜜资源丰富、开花时间久的植物)并将其种植在稻田附近;或是栽培具有诱杀作用的植株(如“香根”等),用以吸引病虫害到田间产卵,进而通过释放毒性降低田间害虫危害;再或是结合田中虫害特点,释放一定数量的赤眼蜂,并把控好释放时间,借此降低稻瘟病菌数量等。
三、优化推广措施
1、创建示范样板
建立示范基地、创设示范样板有助于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绿色高质高效水稻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使农民更加真切地对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栽培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到绿色水稻栽培作业当中,使绿色高质高效水稻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推广措施上,发挥好示范性、引领作用十分必要。现阶段已有多数地区实现了示范推广,且种植区逐步呈多样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使水稻种植更加科学、规范且高效。比如,通过开展副业养殖丰富稻田、提升稻田价值;通过统一安排种子并进行施肥栽培,以实现水稻栽培标准化等。
2、打造绿色品牌
产业品牌是实现推广宣传的重要媒介。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宣传中,亦可以依托品牌优势为产品提高附加值。通过打造纯天然健康食品,为水稻及其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宣传。比如,选择高产优质品种并结合绿色种植技术,将化学农药及化肥弱化处理,通过降低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以提升水稻品质及产量。在此基础上,使用绿色加工技术、精细加工技术,以保障水稻品质和口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效实现了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水稻,也能够发挥核心品牌优势,为水稻产品增加附加值,从而满足大众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3、强化宣传培训
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措施上,做好技术宣传推广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采取示范活动、举办培训活动等方式,邀请专家团队针对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开展培训活动。采取现场示范与指导的方式,鼓励种植户参与其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逐步掌握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操作方法,以此实现技术有效推广。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及企业、专家人员还可以围绕水稻栽培技术编写相关宣传资料、宣传手册,将水稻种植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等纳入其中,以供相关人员了解并学习水稻栽培技术。此外,还可以制定水稻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手册,以此指导种植户高效种植、科学防控。另一方面,可以立足新时代背景,借助新媒体平台对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享与宣传,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优势,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推广效率。
水稻栽培技术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稻栽培质量。常见水稻栽培技术主要有盐碱地海水稻栽培技术、直播技术、稻-鱼共生水稻栽培技术等。为满足绿色高质高效栽培需求,在使用栽培技术时需把握好几个要点,包括如合理选地选种、科学管理水稻、做好病虫害防治处理等方面。只有将各个要点全面落实,才能够更好地培育出符合要求的高品质水稻。此外,针对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建议从多个角度采取措施,如创建示范样板、打造绿色品牌、强化宣传培训等,以全方位推进水稻种植规模,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作者单位:224133江苏省盐城市上海东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24133江苏省盐城市上海东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24153江苏省盐城市上海海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