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综合运用和精确实施病虫害防治策略
作者: 万林
本研究聚焦于花生的高效栽培与高产技术,以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文章详细探讨了品种筛选、土壤改良、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的防控措施,并着重指出了早期诊断的关键性。通过持续的监测和精确识别病虫害的特征,我们能够迅速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显著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有效缓解了农户的经济损失,并确保了花生的高产和稳定生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花生优质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在追求优质高产的花生栽培实践中,品种选择环节至关重要,需要综合考虑本地环境适应性、预期产量、产品品质以及病虫害抗性等多个核心因素。以下是具体实施策略的分析:①对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病虫害历史进行详尽评估,以此为依据筛选出适应本地环境的花生品种。这一步骤是确保品种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稳定生长并达到预期表现的关键。②借助科学研究的支持,通过查阅最新的农业研究报告、分析过往品种试验结果,或咨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专家意见,筛选出既高产又具有优良品质特性的花生品种。这有助于提升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和精准度。③对于新推出的或经过改良的花生品种,建议采用小面积试种的方式进行验证。在控制条件下,仔细观察并记录这些新品种的生长状况、实际产量及品质表现,并与当地广泛种植的传统品种进行对比分析。试种不仅有助于直观评估新品种的适应性和优势,还能为后续大面积推广提供重要依据。④为确保种子质量,应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处采购优质种子。在这一过程中,需严格检查种子的健康状态与纯度,避免病害种子或混杂其他品种的种子进入生产体系,从而保障花生栽培的起点质量和整体效益。适合辽宁地区种植的高产品种包括花育21号、花育22号、花育23号、花育26号、花育34号、阜花8号、阜花12号、青花308号、冀花18号等。
2、土地处理
合理处理土地,旨在构建一个优化的土壤环境,是确保花生茁壮生长的关键。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精细的操作策略,具体阐述如下:①对土地实施深翻作业,旨在打破土壤紧实层,增强其疏松性,进而提升土壤的透气性与渗水功能。此举措不仅有助于根系的有效伸展与发育,还促进了土壤内部的气体交换与水分循环,为花生植株的根系生长奠定了坚实基础。②在翻耕后的土壤中,适量施加有机肥或复合肥,提升土壤肥力并优化其结构特性。有机肥的引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而复合肥则能全面补充土壤所需营养元素,促进花生植株的均衡生长。③对土壤酸碱度(pH值)的调节亦不可忽视。对于酸性土壤,可适量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中和酸度;反之,对于碱性土壤,则可采用硫磺等酸性物质进行调节。通过精细调控,确保土壤pH值处于花生生长的最适范围内,从而保障其健康生长。花生适宜微偏酸性的土壤,pH值以6.0-6.5为好。④针对土传病虫害的防控亦至关重要。通过实施轮作制度,可以有效打断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在土壤中的积累与传播。同时,对于已感染病害的植株残体,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也能显著防止病害的再次发生风险。⑤根据土壤湿度的实时监测结果,适时进行灌溉或排水操作,以维持土壤湿度的动态平衡。因此,科学调控土壤湿度,对于保障花生生长环境的稳定性与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
3、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提升花生发芽率、促进健康生长及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中,细致而周密的操作步骤对于确保花生种植的成功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这些步骤的详细阐述:①精心筛选种子:首要步骤是筛选种子,剔除那些不健康、未成熟或受病虫害侵害的种子。通过严格筛选,确保留下品质优良、活力充沛的种子,为后续处理及播种奠定坚实基础。②彻底消毒种子:为减少病原体的携带与传播,对筛选后的种子进行彻底消毒至关重要。可采用适宜的杀菌剂进行化学处理,或利用热水的高温效应杀灭潜在病菌与病原体,从而有效预防种子带病引发的苗期病害。③科学浸泡种子:将消毒后的种子置于含有适宜营养成分或生长刺激因子的溶液中浸泡,通过外源补充促进种子内部生理代谢,加速发芽过程并优化早期生长表现。合理的浸泡处理对于提高花生发芽率及幼苗质量具有显著效果。④包衣处理种子:为进一步增强种子的抗逆能力并确保其生长过程中营养供应充足,采用合适的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一般选用多菌灵拌种,可对花生茎腐病、根腐病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另外还可以使用根瘤菌拌种,以提高种子的抗逆性。⑤晾晒准备种子:在播种前,需将包衣处理后的种子进行晾晒,以调节其内部水分含量至适宜水平。适宜的湿度是保证种子在播种后能够迅速萌发至关重要。通过晾晒处理,确保种子在播种时处于最佳状态,为高产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4、适时播种
在花生栽培的精细管理中,种植时间的精准选择是确保作物优质高产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与综合应用,具体策略阐述如下:①需根据当地气象数据分析,结合当地特有的气候条件、土壤温度动态以及降水量,科学确定最佳的播种时机。花生适宜在春季末霜冻彻底结束后,土壤回暖且温度稳定的环境中播植。此阶段播种,不仅能有效提升种子的发芽效率,还能为花生幼苗的茁壮成长奠定良好基础。②必须充分考量花生特定的生长周期与区域光照条件的适配性。通过合理规划,确保花生在生长季节内能够获得充足阳光,吸收足够的光热资源,从而满足其生理生长对光照和温度的需求。同时,应严格避免在土壤湿度过高的环境下进行播种作业,以防因水分过剩导致的种子腐烂或生长受阻现象的发生。③鉴于不同年份间气候条件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播种时间的确定还需灵活融入当地长期的种植实践与经验总结。在当地花生播种最佳时间为5月中上旬,在适播期内要及时抢播,以5cm深度,平均地温维持12℃~15℃,持续5~7天为宜。
5、科学播种
在农业实践中,适期播种是确保作物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其成功实施涉及对播种深度、种植密度及种植方法的精细调控。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阐述:①播种深度的科学设定。播种深度的确定需充分考虑土壤类型与湿度的差异性。一般而言,适宜的播种深度维持在5~7cm之间,这一范围旨在确保种芽能够顺利穿透土壤表层,实现破土而出,进而促进幼苗的健壮生长。通过合理调整播种深度,可有效避免因过浅导致的种子暴露于地表而遭受损害,或因过深造成的发芽困难及幼苗生长迟缓。②种植密度的优化调整。种植密度的设定则需依据作物品种特性及田间管理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理想的种植密度应确保植株间保持足够的空间,以促进光合作用的有效进行,进而提升作物整体的光能利用率。通常而言,种植密度控制在13~15万粒/667m2,这一范围有助于实现作物群体的合理布局,减少因密度过大导致的竞争压力,以及因密度过小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③种植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在种植方法上,确保种子的均匀分布是核心要义。根据种植规模的不同,可选择人工或机械播种方式。对于大面积种植而言,机械播种以其高效、均匀的优势成为首选,能够显著提升播种作业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在整个播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播种深度与种植密度的控制,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发芽不良或植株生长受限问题。此外,还应根据天气变化及土壤条件的实时反馈,灵活调整播种策略,以应对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确保播种作业的顺利进行及作物生长的稳健态势。
二、田间管理
1、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策略在花生栽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障其良好生长状态、实现高产优质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精确控制栽培行距在18~25cm之间,以及穴距维持在20~23cm的范围内,这种适度的种植密度不仅为花生植株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还极大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显著提升。在花生出苗后,及时而有效的田间杂草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清除杂草,不仅能够减少害虫的潜在栖息地,还确保了花生植株能够充分接受光照并获取必要的养分,为其后续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定期的虫害防治工作是维护花生高产不可或缺的环节。及时采取除虫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害虫对花生植株的侵害,避免因虫害导致的产量下降。针对田间出现的空缺区域或长势不佳的植株,及时进行间苗和补苗操作,以确保田间植株分布均匀,进一步保障花生植株的健康生长。
2、出苗期管理
花生出苗阶段,一般紧随播种后的10~15天,此期间内,补种工作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农户在此阶段需细致核查田间缺苗情况,并立即着手进行补种作业,确保所补种的品种与原有作物保持一致,以维护田间作物的一致性。为提高补种的成功率,建议在补种前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待其发育至两片真叶阶段后,采取带土移植的方式,将其精准放置于缺苗处,以优化种子成活环境,减少移栽后的生长压力。同时,出苗期亦是杂草滋长的关键时期。针对此现象,推荐采用中耕除草的方式进行管理,中耕不仅能够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还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为花生生长创造更为有利的土壤环境。在进行杂草控制及田间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对幼苗的保护,谨慎选择并施用药剂,确保所采取措施不会对幼苗造成潜在伤害。
3、初花期管理
在花生的生长周期中,初花期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发育阶段,对最终的花生结荚量与品质产生了深远且显著的影响。因此,该阶段的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水分的精确调控是首要任务,需根据实时的天气条件与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灵活灌溉,确保花生植株既能获得必要的水分支持,又能避免因水分过剩而诱发的根部病害风险。在施肥策略上,初花期应偏重于钾肥的施用,因为钾肥对于促进花生花果的形成与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适量补充磷肥与氮肥也是必要的,以维持植株整体的健康生长状态,确保其能够充分吸收并利用各类养分,为后续的产量提升与品质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病害防治
1、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民间俗称烂脖子病或倒秧病,是一种由特定病原真菌引发的植物病害,主要影响花生的茎、根、子叶和荚果。此病害的侵害部位通常位于根茎与表土层的交界处以及茎的基部。作为花生种植中的一大威胁,茎腐病对植株的茎、根、子叶和荚果造成严重损害,其特征性症状首先在花生植株的基部茎秆上显现。初期表现为茎秆出现水浸状软腐现象,随后颜色转为黑色并干枯,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植株枯萎甚至死亡。这种病害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药剂拌种等。在病害始发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药剂处理至关重要。发病初期,可选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80g/667m2,喷淋花生茎基部或灌根,使药液顺茎秆流到根部。发病严重时,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以800倍液的形式,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以1000倍液的形式进行喷洒。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交替施用,药液喷足淋透,兼治根腐病、冠腐病等病害。
2、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在花生的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花期达到发病高峰。花生青枯病主要为害根部,特征性症状是植株急性凋萎和维管束变色。病株地上部最初是主茎顶梢叶片中午失水萎蔫,1~2天后,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下垂,整株青枯死亡,叶片暗淡,仍星青绿色,后期病株叶片变褐色枯焦,病株易拔起,可见根部发黑、腐烂。从发病到枯死,快则2~3天,慢则21天以上,一般7~15天,病菌从主根尖端开始向上扩展,主根变褐色湿腐,根瘤墨绿色。纵切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浅褐色至黑褐色;湿润时挤压切口处,可溢出浑浊的白色细菌脓液,将根茎病段插入清水中,可见从切口涌出成烟雾状混浊液,病株上的果柄、荚果呈黑褐色湿腐状。在花生生长期间,一旦发现感染青枯病的植株,应立即采取拔除并焚烧的处理方式,以阻断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与扩散。对于病害高发区域,可运用化学防控手段,如采用20%悬浮剂以2250~3000ml/hm2的剂量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以1.5~3.0kg/hm2的剂量,对花生根部进行均匀喷洒或浇灌。此过程需每隔7~10天重复1次,连续实施2~3次,以确保防控效果。
四、虫害防治
1、棉铃虫
棉铃虫,作为一种对花生构成严重威胁的害虫,其危害范围广泛,涉及多种农作物,主要通过侵害叶片、花朵及幼果等关键生长部位,严重时能够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乃至引发整株植物的枯萎与死亡。为有效应对棉铃虫的危害,一系列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防治方面,当棉铃虫虫口密度达到较高水平或虫害发生初期,适时喷洒适宜的杀虫剂是迅速控制虫害的有效手段。可选择20%氯氰菊酯乳油以1000~1500倍液的浓度或2.5%溴氰菊酯乳油以3000倍液的浓度进行喷洒。定期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同时,化学药剂的施用需严格遵守规定的剂量与方法,以确保药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地老虎、蛴螬
地老虎与蛴螬作为花生生长周期中的关键地下害虫,其活动周期自出苗期起,严重威胁着花生的初期生长。这两种害虫会取食刚萌芽的花生种子,并损害幼苗的根茎部位,直接导致缺苗现象与根系断裂,对花生的初期构成重大挑战。此外,随着植株进入结荚阶段,地老虎与蛴螬会继续蛀食荚果,不仅降低花生产量,甚至引发空壳现象,从而显著影响最终的花生产量。针对上述害虫的防控,研究指出最佳防治时期应锁定在1~2龄幼虫阶段,此时幼虫刚入土,活动深度较浅,为有效防治提供了有利条件。化学防控方面,推荐采用15%毒死蜱颗粒剂,以15~30kg/hm2的剂量或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以30~60kg/hm2的剂量,沿垄沟撒施并进行灌根处理,以实现针对性的化学防治。
综上所述,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为花生种植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指导,对于提升花生种植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125100辽宁省兴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