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与针对性防治措施的科学探讨
作者: 徐畅
近几年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林业发展逐渐得到高度重视,随着各地林业的不断发展,病虫害问题也随之而来,并得到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病虫害会对整个林业产业造成严重危害,对林业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所以针对其发生与防治进行探讨有重要意义。在美国白蛾病虫害的防治中,为了能从整体上提高防治效果,需事先针对其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了解此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这样才能通过针对性方法加强防治,减少美国白蛾对林业产生的危害。美国白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虫害,当造成危害后,如果没有及时通过相关措施加以防治,就会导致其危害性进一步加大,对整个林业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所以要从多个方面加强病虫害分析,采用针对性措施加强防治,这样才能减轻林业遭受的危害,对当地林业发展进行有效推动。
在林业的常见虫害种类中,美国白蛾是一种全球性生长类型,这种虫害的危害性较大,在当前的林业事业发展中,需要对其防治工作给予重点关注。这几年社会各行业都在不断快速发展,而林业产业也因此得到蓬勃发展,各地都在不断扩大整体经营规模,其涵盖面积变得更加广泛,但病虫害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努力,近几年已基本掌握了美国白蛾的发展规律,并结合此规律探索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在实践中应用,也获得了一定成效,控制住了这种害虫的危害。为了能更好地促进林业发展,此背景下需要不断加强美国白蛾的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到此类虫害的发生与防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危害,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一、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
此害虫会以蛹的形式,在墙缝、树皮、表土等区域内越冬。这种害虫具有喜湿、喜光的特点,同时还有明显的趣味性,一般在气味重、光线强的区域经常聚集,害虫的成虫通常在黄昏时期进行羽化,同时于凌晨时期交尾,在寄主植物的叶背处产卵。1~2龄的幼虫,通常会在叶背聚集,并对叶片进行取食,在吐丝结网的情况下对叶片造成危害,导致叶片表现为透明纱网状,只有叶脉能够存留,产生的危害比较严重。害虫达到3龄时,对叶片造成侵害后会使其变成缺刻状,在网内4龄的害虫会分散取食,当达到5龄后,会冲破网幕然后分散危害。随着害虫已经达到暴食期,其食量会明显增加,对整个植株叶片造成严重侵害,使叶片被完全吃光。针对其整体特性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比较广的取食范围,同时还有广泛的传播途径,所以在进行防治时难度较大。
针对害虫发育进行分析,温度、光周期都属于重要因素。一般发育的起始温度在10℃左右,生命史周期完成通常为50d。各种害虫具有滞育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外界温度协同光收期发挥作用,滞育的解除要经过一段低温诱导。害虫的发生世代,主要由光周期进行决定,在维度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其临界光周期更长。光周期会对交配持续时间造成影响,两者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同时还会对形态特征造成影响,滞育蛹通过短日照诱导,在完成羽化后,害虫前翅会有黑斑出现。
二、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
1、不同环境下白蛾繁殖能力强
此类害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同时也有超强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顺利地生存下来。结合危害较为严重的林区实情可以发现,这种害虫并没有较高的生存环境温度要求,能够顺利生长在高低温的条件下,高温可以超过40℃,而低温能达到-15℃,在这样的温度区间内都能够正常存活,和其他林业病虫害相比,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就算当地区域有较大的环境温差,也能够顺利存活并造成危害。这种害虫具有较广的分布范围,同时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也具有超快的反应速度,所以防治起来难度较高。
2、美国白蛾的传播途径广泛
此类害虫的实际生长中,可以在不同途径下进行幼虫传播,其繁殖数量、危害范围、传播途径都不能忽视。针对其繁殖期间进行分析,顺利完成结茧而产生的幼虫,不仅可通过农作物、树木植物进行传播,还能够通过自然界车辆、生态环境、人体而进行迁移,尤其在进行迁移时,会寻找到适合的环境孵化成幼虫,导致当地区域受到此类虫害危害。这种害虫的发生有明显的规律性,其自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也会受到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限制。对于幼虫羽化时期来说,光照条件较为重要,具体的光照效果会对羽化效果造成影响,同时羽化的时间也会因为环境中湿度、温度而受到影响,最后使羽化出现推迟。所以在实际的防治期间,要与当地天气情况结合,最好在气候湿润、温度回升的春天展开。
3、美国白蛾的危害性大
美国白蛾和其他病虫相比,在繁衍速度、适应能力、生存环境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其自身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所以在不同环境内,都能够顺利存活。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在此害虫的防治方面,并不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天敌对其给予制约,其中涉及的相关防治手段不能及时进行改进,导致整个害虫群体密度,会不断快速发展。因此,这种害虫的控制与防治,在当前林业工作者的工作中,成为重点关注话题。
三、林业害虫美国白蛾防治对策
1、美国白蛾的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一种环保且有效的害虫管理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物理原理和技术手段直接干扰害虫的生活习性、阻断其繁殖路径或直接捕杀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密度、保护农作物及生态环境的目的。首先,灯光诱杀是物理防治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基于害虫对特定光谱的趋光性,通过模拟自然光源或利用害虫偏好的光波长度,吸引几种害虫,进而采取适当措施将其消灭,黑光灯作为一种典型的诱虫光源,因其发出的紫外线对多种害虫具有强烈吸引力,被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中,实施时,需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和密度分布,合理规划诱虫灯的安装位置与数量。通常,在害虫活动高峰期前,于虫害严重或易发区域悬挂黑光灯,确保灯光覆盖范围内无高大障碍物遮挡,以提高诱杀效率,每个灯具之间保持100~200m的间距,既能保证诱杀效果,又能避免光源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定期收集并记录诱杀数据,如成虫数量、种类及诱杀效果等,为后续防治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诱捕器诱杀则是利用害虫对特定气味、颜色或形状的偏好,设计制作出能够吸引并捕获害虫的装置,其中,放置菊酯类药物棉球的诱捕器是一种常见类型,尤其针对成虫期雄虫效果显著。菊酯类药物具有低毒、高效的特点,能迅速麻痹并杀死接触到的害虫,诱捕器应根据害虫的活动习性和分布特点,每隔150m左右设置1个,确保诱捕范围覆盖整个害虫发生区域,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太阳能杀虫灯与智能诱捕器的结合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不仅节能环保,还能根据害虫活动规律自动调整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诱捕效率和防治效果,这类设备在果园、林场等大面积种植区域尤为适用,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2、美国白蛾的人工防治
在针对特定害虫如美国白蛾的人工防治策略中,关键在于把握害虫的生活习性与栖息特点,采取直接而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并阻断其生命周期。一方面,针对害虫幼虫期在网幕内活动的特性,特别是美国白蛾1~3龄幼虫阶段,实施网幕剪除或摘除成为一项重要手段。此阶段幼虫尚未分散,且网幕明显,便于识别与处理,对于高大树木,尤其是第1代幼虫网幕主要分布于树冠下部的情形,人工剪除尤为适宜,能够有效控制害虫初期扩散,而对于树冠过高,难以触及的第2、3代幼虫网幕,则需灵活调整策略,相比之下,幼小的果树苗木和低矮树木,在整个1~3代幼虫网幕期间,均可通过此方法实现高效防治,体现了根据树体高度与害虫代数灵活施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针对害虫的越冬习性,开展彻底的清园工作是另一项关键的人工防治措施,冬季至春季,是害虫以不同形态越冬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全面清扫果园及林地的枯枝落叶、杂草等,同时细致刮除老树皮,集中收集后烧毁,以期最大限度地消灭藏匿于其中的越冬虫源。此外,利用害虫化蛹前的行为习性,于秋季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约1m高处绑缚稻草,形成一个人工诱集区,吸引幼虫在此集中化蛹,待幼虫完成化蛹后,及时解除并烧毁这些草把,不仅能有效减少越冬虫口基数,还能对来年的害虫发生起到显著的预防作用,这一系列措施,不仅体现了对害虫生物学特性的深刻了解,也展示了人工防治在精准施策、综合防控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保护农作物及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3、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
在探索生物防治的路径中,针对特定害虫的有效控制,可以从精细化利用天敌资源与巧妙设置诱捕器两方面深入实施。首先谈及诱捕器的巧妙布置,鉴于目标害虫对树枝的偏好吸食行为,诱捕器的最佳悬挂位置被选定在树枝间,尤其是利用性信息素作为诱饵,精准诱捕成虫中的雄虫,这一策略不仅能显著降低成虫数量,还能有效减轻害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卓越的防治效果已在众多地区得到验证并广泛推广。接下来,深入探索天敌控制的生物防治策略,自然界中存在着诸多对该害虫构成天然威胁的天敌,如白蛾黑基啮小蜂、白蛾周氏啮小蜂等,它们成为生物防治的宝贵资源,在实际操作中,抓住害虫化蛹初期及老熟幼虫期的关键节点,按照天敌与害虫1∶3的比例进行科学释放,并根据防治进展适时补充天敌数量,同时优化其增殖条件,以期最大化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能,显著提升防治成效。此外,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害虫,采取差异化的生物防治手段:卵期虽可尝试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但因寄生率有限,实际应用较少;低龄幼虫期则采用美国白蛾NPV病毒制剂喷洒,防治率高达94%以上;老熟幼虫期和蛹期,则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针对性防治。进一步地,生物防治还涵盖了利用苏云金杆菌对4龄前幼虫进行喷施,浓度控制在1亿孢子/mL,以及采用仿生制剂如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24%米满胶悬剂、卡死克乳油、20%杀铃脲悬浮剂等对4龄前幼虫进行喷洒,均展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于低龄幼虫,植物杀虫剂如1.2%烟参碱乳油也是有效的选择,通过喷雾防治实现害虫控制。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进行成虫期诱杀,特别是在轻度发生区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诱捕器的高度:春季设置在树冠下层枝条(2.0~2.5m),夏季则移至树冠中上层(5~6m),每100m布设1个诱捕器,诱集半径50m,并定期更换诱捕器内的敌敌畏棉球,确保诱杀效果,诱芯的高效利用也是关键,通过妥善保存,第二代仍可继续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生物防治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4、美国白蛾的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为害虫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利用化学药物的特性,对害虫实施精准打击,以达到迅速控制害虫种群、保护作物健康的目的,然而,化学防治的实施需谨慎,既要确保防治效果,又要尽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农药喷洒是化学防治的常规做法,其显著效果在于能短期内迅速遏制害虫蔓延,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精确控制药物剂量至关重要,这要求防治人员根据害虫密度、树木受害程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用药量,防止因剂量不当而对树木造成额外伤害。在执行化学防治时,喷雾法因其操作简便、覆盖均匀而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害虫幼虫期,通过专业人员精准喷洒,选用低毒、环保的药剂,如青虫菌乳剂、苦参碱乳油等,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喷洒时,应重点针对树木低矮部位,这样不仅能降低药物成本,还能进一步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为最大化化学防治的效益,选择适当的防治时机尤为关键,通常,4~8月是害虫活跃的生长阶段,此时进行防治,结合人力、技术与环境条件的综合保障,能有效降低雌害虫对林业的破坏,在此期间,应密切关注桑树、悬铃木、臭椿、榆树、金银木、桃树等易受害虫侵扰的树种,一旦发现幼虫危害,应立即对整个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并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在药剂选择上,推荐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倍液、Bt乳剂400倍液以及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这些药物均被证明对此类害虫具有高效的控制作用,能够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害虫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美国白蛾的检疫管理
在美国白蛾的传播机制中,幼虫的爬行与成虫的飞行构成了其自然扩散的主要途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害虫在短距离内的自主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其远距离传播往往依赖于人为因素,鉴于此,加强针对未受侵害区域的检疫管理,便成为阻断美国白蛾传播链、防止其危害范围扩大的关键一环。具体而言,地方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行动,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检疫调查措施,构建起严密的防控网络,其中,对母树林、种子园及标准地产地等关键区域进行定期检疫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区域作为林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遭受美国白蛾的侵袭,不仅会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可能成为害虫进一步扩散的源头。通过专业的检疫调查,可以及时发现美国白蛾的踪迹,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先机,一旦发现害虫,相关部门应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害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其进一步蔓延,这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隔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害虫威胁,减少损失。此外,加强检疫管理还应注重公众教育与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美国白蛾危害性的认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害虫监测与报告,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与公众三方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固的检疫防线,有效阻止美国白蛾的传播与扩散,保护生态环境与林业资源的安全。
总而言之,针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时,不但要将害虫检疫、预测工作做好,还要加强此类害虫防治的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将防范意识提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不同方式相结合,对此害虫实现综合防治,这样才能让害虫对林业产生的危害减轻,缓解对林业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
(作者单位:117000 辽宁省本溪市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