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田作物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阐述

作者: 袁佳

提升大田作物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阐述0

为了提高大田作物水稻种植产量与品质,获取更多的种植经济效益,本文首先针对四川广安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之后分析了大田作物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同时详细阐述了岳池县大田作物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播种时间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优化水稻种植技术,促进岳池县农业良好发展。

一、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农业发展现状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是西南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因盛产优质稻米素有“银岳池”之美誉。岳池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1048毫米,天然水资源总径流量为6.207亿立方米。土壤多呈中性或微酸性,由于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种植生产,目前主要的粮食作物包含小麦、洋芋、豌豆、水稻、玉米、红苕、大豆、高粱等,不同季节会种植不同的粮食作物,还会根据需求适当种植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促进了岳池县的农业经济发展。

二、大田作物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

1、光照因素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光照是促进植株生长的重要条件,充足的阳光能够让水稻植株茁壮成长,也是获取能量的来源,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水稻日照情况会直接影响种植产量与品质。因此种植过程中要控制好植株密度,确保接受足够的光照,完成有机物沉淀,若光照不足水稻植株的发育便会受到限制。水稻本身为喜光作物,每天最少接受6-8小时的光照,才能促进水稻植株快速生长,所以优先选择光照充足的地块种植,避免引起产量下降、品质不佳等问题。

2、温度因素

对于水稻种植来说温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适当的温度有利于促进水稻的生长,达到缩短生长周期的效果,当温度条件超过水稻种植标准时,便会降低水稻种植产量。一般来说水稻种植温度要保证在20-30℃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慢水稻植株的生长速度,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植株死亡,从而引发大面积减产,因此种植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采取有效的温度调节措施。

3、土壤因素

水稻适合种植在黏土地质条件下,由于黏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强,所以不会轻易造成养分流失,加上有机质分解速度较慢,满足了水稻植株的生长需求,同时黏土温度变化小,能够保证水稻幼苗生长一致。土壤内的水分含量同样至关重要,不同含水量的土壤条件,最终产量与质量存在较大差别。土壤含水量超过种植标准的情况下,水稻有机物沉淀就会受到影响,产量也会随之降低,除此之外土壤肥力、渗透性都是制约水稻种植的因素。

三、当地大田作物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1、水稻种植面临着成本上涨和种植技术差异的挑战

随着化肥、农药及劳动力价格的逐年攀升,四川广安当地农民在种植水稻时承受的经济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人工费用的显著增长,使得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此外,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以及进口大米的冲击,也给广安地区的水稻种植带来了不小的市场风险。尽管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些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户所面临的经济困境。

2、 广安地区的种植技术参差不齐

这与当地的地形、气候和农民的传统习惯密切相关。不同地理环境对农艺的要求不尽相同,导致山区与平原、老辈与新辈在种植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虽然现代农业技术逐渐被引入,比如直播技术和机械化种植,但是这些新技术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农民群体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培训,使得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四、大田作物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策略

1、土地选择与处理

水稻种植对选地与整地的要求较高,这也是决定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在地块选择上尽量保证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并且通风向阳、周围杂草较少、种植地块土壤养分含量高、距离周边水源较近、水质符合种植条件,从而促进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测试,主要了解土壤质地、养分含量以及排水情况,若排水能力差应及时疏松土壤,或采取引水排泄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另外做好灌水工作,部分地区较为干旱,无法满足水稻后期生长所需水分,因此要在水稻移栽前进行灌水。大田作物水稻种植整地,目前主要采用深耕、翻地、旋耕等技术,深耕技术会根据水稻种植特点,将深度控制在25厘米左右,结合种植地区气候环境,适当延长耕种时间,促使水稻在深耕种植技术下良好生长,有利于促进水稻秸秆腐烂分解,为下一周期的水稻种植提供养分,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翻地技术利用拖拉机牵引铁制大犁进行翻地,整地效率高、效果好,深浅会根据需求随时调节,比如人工插秧地块深翻,高速插秧机插秧地块则适当浅翻,避免来年移栽陷车。旋耕技术可以在原茬进行作业或秋翻后作业,旋耕深度大多控制在15厘米,主要采用翻2年旋1年的整地方式,对于秋旋耕的地块来说,第2年水整地时,通过手扶拖拉机整地即可,无需再次采用搅浆机作业。

2、种子选择与处理

水稻种植选种是影响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水稻品种能够有效抵抗病虫害,适应不同的土壤条件与气候条件,不过仍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因素选择品种。气候干旱的地区尽量选择耐旱品种、耐高温品种,并且保证该批次水稻种子纯度大于95%,促使萌芽率大于80%,为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创造有利条件。对于病虫害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优先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并经过多次试验与专家鉴定,比如米梗12号水稻品种,平均产量可达每公顷8079.7公斤,相比普通水稻品种而言产量大幅提升,每年都能增产8.9%,幼苗生长速度较快,由此可见选择适当的水稻品种,是影响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确定水稻品种后,需要提前进行药液浸泡与晾晒处理,杀灭细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将瘪种、坏种剔除,使用3%杀菌灵药液浸泡,随后进行晾晒与催芽处理,当种子萌芽超过50%,长度大于3毫米的条件下,即可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播种。

3、合理把控播种时间

水稻种植对播种时间有着严格要求,不同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会采取不同的播种时间。播种前应考虑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海拔400米的地区每年2-3月适合播种水稻,海拔400-800米的地区则适合在3月下旬播种,这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温度环境,以便满足水稻植株生长需求,提高大田作物水稻种植存活率。

4、水稻育苗与移栽

播种结束后需要进行育苗处理,目前主要采用水育秧法、旱育秧法、温润育秧法,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与水稻种植需求,针对性选择水稻育苗技术,切实提高水稻种植产量。育苗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土壤中均匀施加优质肥料,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土壤结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大田水稻种植土壤的pH值应控制在4.5-5.0之间,当超过该标准时可以采用3.5-4公斤浓度为95%的浓硫酸,搭配500公斤的营养土进行处理,酸化前注意测定苗床pH值,再使用酸碱平衡物质,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在水稻植株移栽中,必须把控好育苗期苗床的内膜温度,通过观察水稻1-2叶期,温度要控制在20-25℃,进入3叶期后会在夜间覆盖地膜保温,当秧苗产生泛白等现象时注意喷水,适当减少移栽灵的使用量。除此之外合理控制水稻秧苗的栽种密度,不同品种会采取不同的移栽密度,移栽过程中会采用水稻垄系栽培技术,能够起到垄系水肥的作用,同时满足水稻种植过程中光照、营养以及热量等需求,移栽时注意观察土壤水、气、营养成分含量控制,保证渗水通气效果,利用水稻垄系栽培技术增强土壤透气性能,防止大土块,降低水稻产能。

5、科学控制密集度

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有效措施,能够促进产量与品质的提升。以往在大田作物水稻播种过程中,会在每个坑穴内播撒多颗种子,虽然能够适当增加水稻种植产量,但会受到种子数量过多的影响,导致植株过于密集无法完全照到阳光,并且种植地块的透风性较差,而水稻对于生长环境要求相对较高,过于密集的生态环境反而影响了种植效益,并且会提高植株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因此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植株密度,结合多方面因素,包括自然、土壤、气候以及温湿度等,合理确定水稻植株密集度,防止影响农作物生长。水稻适合温暖的气候环境,不同的生长周期对温湿度有着不同的需求,种植人员应密切关注水稻植株的生长状态,根据气候变化采取处理措施,如气温较低的条件下,采取防冻保暖措施,促使生长环境与水稻植株的生长习性相匹配,当气候条件较为稳定时,即可适当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

6、重视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水稻种植产量有着直接影响,若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必然会降低水稻种植效益,部分病害还具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缺乏预防可能会引发大范围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大田作物水稻种植过程中,应明确病虫害的流行特点与应对方法。

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可知,水稻出现概率最高的病害包括纹枯病、白叶枯病以及稻曲病等,目前主要采用药剂喷洒等方式进行防治,对于症状较为轻微的病害可适当减少药物用量与频次,喷洒2-3次药剂,根据用药规范避免喷洒过多,避免化学药剂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一般来说水稻病害预防主要从选种阶段入手,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虽然抗病性能较强的种子价格稍高,但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盲目节省成本选择抗病能力薄弱的水稻种子,反而会造成减产。当地农业部门应做好宣传普及,帮助农户明确抗病种质的优越性,并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确保农户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种子,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虫害方面主要存在稻飞虱、水稻螟虫、稻苞虫等,同样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理,根据虫害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药物类型与剂量。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病虫害类型、发生规律存在差异,种植人员要联合农业部门掌握具体的病虫害流行规律,提前做好防治措施,号召农户加强病虫害防治。由于大田作物处在露天环境下,病虫害的威胁明显更大,农业部门可以采取病虫害监测防控机制,联合其他部门形成合力,将水稻种植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贯彻落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田间展开调查,明确病虫害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法,将易感病品种、病虫害发生重的田块列为关键防治对象,尤其在水稻进入齐穗期、灌浆期时,农业技术人员要根据当地水稻种植情况统防统治,抓好关键时期指导病虫害预防。

7、引入节水灌溉技术

大田作物水稻种植对灌溉有着严格要求,也是促进水稻植株生长的关键环节,每个生长阶段的水稻所需水分不同,必须结合水稻的生长规律进行灌溉,目前主要采用间歇性灌溉方法,根据水稻植株的生长状态进行灌溉,当达到灌溉标准后停止,观察水稻植株生长状态确认缺少水分后再实施灌溉。为了解决更多水资源,应从其他方面入手引入节水灌溉技术:首先,选择适当的水稻品种,优先采用耐旱性强的品种,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较少,适用于水资源紧张的区域,适当浇灌即可保证产量。其次,采用精准浇灌技术,对水稻生长实际需水量、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湿度等条件展开调查分析,经过准确计算确定灌溉时间、次数、用水量,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精准浇灌是在传统间歇性浇灌的基础上而来,通过精准控制用水减少浪费,并且在水稻植株不同生长阶段补充适当的水分,有利于提高种植产量与品质。精准灌溉技术搭载了现代传感器与自动控制设备,实现对水资源的精细化控制与调节,动态化监测土壤湿润度,促使灌溉方案的灵活性增强,根据水稻植株生长状态及时调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我国还在目前大范围推广滴灌技术,这也是比较适合水稻种植的节水灌溉方法,需要构建完善的滴灌系统,将管线网络布设在水稻植株根部,按需灌溉到土壤内,减少水分的蒸发与流失,同时还能减少水稻叶片与地面的湿润度,遏制病虫害的发生。

8、做好种植除草工作

杂草是影响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过多的杂草会抢夺水稻植株生长所需养分,限制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因此种植户必须做好除草工作。以往农户在除草时会使用除草剂,虽然效果较为可观,但化学药剂本身会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并且无法将杂草全部清除,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除草方法,在使用化学药剂时注意剂量,在保证除草效果的条件下,避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另外搭配机械设备除草,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广,人工除草费时费力,因此要采用机械除草,搭配化学药剂以小面积人工除草,为水稻种植创造有利环境。目前主要使用的除草剂包括二甲戊灵、丁草胺、双草醚、灭草松、西草净等,每种除草剂每季最多使用1次,并且不同的除草剂适用于不同杂草类型,以二甲戊灵为例,主要清除马唐、狗尾草、千金子、马齿苋等阔叶杂草,通过土壤喷雾等方式除草,能够有效抑制杂草的芽与次生根形成。在使用除草剂时,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砂壤土,必须采用低剂量,土壤黏重或有机质含量超过2%的条件下,推荐使用上限剂量,从而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

总言之,水稻是岳池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种植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产量与品质大幅度下滑,因此岳池县加强了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改进,其中大田作物水稻种植技术,让水稻产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大田作物水稻种植过程中应把控好自然条件、种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等环节,从多方面入手了解种植问题,从而减少水稻种植损失,保证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另外重视病虫害防治与肥水管理,运用正确的水稻种植方法与管理技巧,为水稻种植品质与产量带来积极影响,实现水稻丰产的目标,推动岳池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638300四川省岳池县西板农业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