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无公害露地芹菜栽培管理技术实践应用的深入剖析

作者: 白黎明

夏季无公害露地芹菜栽培管理技术实践应用的深入剖析0

本文阐述了夏季露地栽培芹菜的具体环节,深入剖析了地块选择、种子预处理、精细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等。同时,针对夏季高温多湿易发病虫害的特点,本文还着重探讨了病虫害的识别、预测预报及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力求在保障芹菜品质与产量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当地露地芹菜栽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块选择

在研究芹菜生长的优化条件时,适宜的环境参数显得至关重要。芹菜偏好阴凉湿润的生长环境,这有助于其健康成长和发育。然而,环境温度过高不仅会促使芹菜植株过度生长,还会显著提升病虫害的风险,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在选择种植地时,必须综合考量多种因素以保证芹菜生长的最佳条件。地块应选择地势平坦且具备优良排灌系统的区域,以保证水分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土壤应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并且土质疏松通透,以促进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重茬栽培问题已成为芹菜病虫害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多种病菌能在土壤中越冬并重复传播,因此在选择芹菜种植地块时,应避免使用前茬种植过芹菜、卷心菜、茄子、油菜、胡萝卜等十字花科及茄科作物的地块。为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建议在前茬种植过芹菜的地块采用轮作制度,优先与小麦、玉米、大豆等豆科及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以降低连茬种植带来的病虫害风险。在种植准备阶段,施肥和土壤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土地应施入1000-1500kg/667m2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配合50kg的三元复合肥。施肥后,需均匀撒布并翻整土壤,然后进行暴晒处理。这一过程旨在进一步消灭土壤中的病菌,为芹菜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生长环境。

二、种子处理

1、种子选择

芹菜的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耐热性较弱,更倾向于在阴凉的条件下生长。在夏季进行芹菜栽培时,需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势特征以及温度变化等环境要素,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策略。选种环节至关重要,应优先选择那些具备良好耐热性、强大抗逆能力、广泛适应性和高产优质特性的芹菜品种进行种植。以喀左县为例,当地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旱风,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雨稀较寒冷。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在栽培芹菜时可从多个优良品种中进行挑选,如旱芹、冰柜芹菜等,不仅适应性强,还具备较高的产量和品质;此外,红箭芹菜、冬芹、红芹1号等品种,也因其突出的耐热和抗逆性能,在该地区有着良好的种植表现;意大利冬芹,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优秀的品质,同样值得推荐;正大脆芹,则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高产特性,成为种植户的另一优选。

2、种子处理

芹菜种子的种皮特性显著,表现为坚硬厚实,这直接导致了其休眠期相对延长,同时透水性不佳,进而影响了种子的出芽速度。在选定了适宜的芹菜品种后,为确保种子的高发芽率和健康状态,必须进行系统的浸种催芽与消毒处理。此过程首先涉及晒种步骤,建议选择在晴朗天气进行,持续时间为1d,通过太阳光的温和加热作用,提升种子的发芽潜力。种子需被置于50℃的温水中浸泡30min,这一步通过温热作用初步软化种皮,促进水分渗透。浸泡结束后,种子需用清水轻柔搓洗,以去除种皮上的黏膜,同时有效清除附着其上的病菌,从而增强种子的抗病性。洗净后的种子需仔细控干表面水分,随后用湿润的纱布包裹,并置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待观察到约60%的种子已初步萌芽时,即可进行播种操作,以确保最佳的种植效果。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种子的发芽速度和健康度,还可考虑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浸种处理。具体可选用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配制成800倍液,或0.1%的多菌灵盐酸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配制成500倍液,将种子浸泡于上述任一溶液中约20min。处理完毕后,需用清水充分冲洗种子,以去除残留的药剂,从而促进种子的快速健康发芽。

三、培育壮苗

1、苗床准备

在准备苗床的过程中,首要步骤是选择适宜的土壤环境,即土壤需肥沃、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同时确保地块能够保持通风且处于阴凉状态。随后,进行施肥处理,苗床区域均匀撒施腐熟有机肥2kg/m2或选择三元复合肥500g作为替代。施肥后,将肥料与土壤进行彻底混合,并通过耙细整平的方式确保土壤均匀细腻,为后续育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既定规格制作苗床,苗床的畦宽设定在1.2m-1.5m之间,长度则在10m-15m范围内,同时设置10cm的垄高以确保苗床结构稳固。此阶段完成后,为预防土壤中的病原菌对幼苗造成潜在威胁,需对床面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操作为喷洒99%浓度的噁霉灵溶液,其稀释比例为1:3000,全面覆盖苗床表面以达到有效消毒目的。另一种土壤消毒方法是采用化学药剂与细土混合的方式。是将4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以8g/m2的用量,与等量的细土充分混合,形成药土。随后,将此药土均匀撒布于苗床之上,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减少土壤中的细菌来源,为幼苗的健康生长提供进一步保障。以上步骤均遵循科学规范,旨在优化苗床环境,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2、播种育苗

在芹菜播种前的准备阶段,首要任务是确保苗床获得充分的水分。应在播种前对苗床进行彻底灌溉,直至水分均匀渗透至土壤深层。接着,等待水分自然渗透,以防止积水导致种子霉变。此时,将已发芽的种子与适量细土仔细混合,确保种子被细土均匀包裹后,轻轻且均匀地撒布于苗床。播种后,立即在种子表面覆盖一层约1-2mm厚的细土,以保护种子免受外界环境的直接影响,并促进种子均匀萌发。覆盖细土后,轻轻拍打土壤表面以压实土层并减少空隙,然后立即铺设黑色遮阳网,以调节光照并控制苗床温度。为保持苗床土壤适宜湿润,需定期用喷壶喷水。在芹菜幼苗出土前,应保证每天至少喷水1次,这对于防止苗床表面干燥、维持土壤湿度至关重要,从而有效避免对芹菜出苗率的不利影响。幼苗完全出土后,应立即采取遮阳措施,通过调整遮阳网或增设遮阳设施,维持苗床土壤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这一湿度条件有利于芹菜根系的发达与生长,进而促进幼苗的健壮成长。随着芹菜幼苗的生长,当其达到2-3片真叶时,可适时移除遮阳设施,让幼苗接受更多自然光照进行光合作用。此时,应同步进行第一次间苗工作,通过细致的间苗与除草管理,及时拔除过密、弱小、病弱及受虫害侵扰的幼苗,并人工清除苗床内的杂草,以优化幼苗的生长环境,确保每株幼苗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与养分。当芹菜幼苗长至3-4片真叶时,需进行第2次间苗操作,以进一步调整幼苗密度,促进植株间的均匀生长与发育。通过这一系列精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显著提升芹菜幼苗的成活率与生长质量,为后续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3、定植移栽

在芹菜的栽培管理中,当幼苗生长至5-6片真叶阶段,需执行移栽操作,将其从苗床转移至大田环境中。移栽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需在移栽日的清晨对苗床进行充分灌溉,确保水分完全渗透土壤,以促进根系与土壤的分离,减少移栽过程中的机械损伤。随后,待日间气温渐趋和缓,大约在当日17:00之后,方可开始执行移栽作业。移栽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既定的种植规格,即行距设定为20cm,株距则控制在1cm,以确保植株间既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芹菜的健康生长。在起苗时,应特别注意采取带土移栽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幼苗的根系免受损伤,这对于提升移栽成活率及后续生长速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定植过程中,埋土深度需严格控制,不宜过深,以免对幼苗根系造成不必要的压迫,影响其正常呼吸与养分吸收。适宜的埋土深度有助于促进幼苗移栽后的快速缓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风险。定植完成后,应立即浇施定根水,以促进根系与周围土壤的紧密结合,加速幼苗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支架的搭建可为芹菜植株提供必要的支撑,防止其在生长过程中因负重过大而发生倒伏现象;而遮阳网的覆盖则能有效调节光照强度与温度,避免强光直射与极端高温对芹菜生长的不利影响,从而为芹菜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稳定的生长环境。

四、田间管理

1、肥水管理

在芹菜的栽培实践中,其生长特性显著表现为对湿润土壤环境的偏好,这一需求贯穿于整个生长周期,因此,确保土壤持续保持适宜的湿度成为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实现这一目标,灌溉工作的科学规划与实施至关重要,需精确调控灌水量,以优化水资源利用并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芹菜在定植后的5-7d内进入缓苗期,此阶段内对水分的需求较低,故一般推荐减少或暂停灌溉,以避免水分过剩对幼苗造成不利影响。缓苗期过后,则应根据土壤的实时墒情灵活调整灌溉频次,维持土壤处于适度湿润状态,这是促进芹菜健康生长的关键。在时间选择上,清晨或傍晚是较为理想的灌溉时段,能有效避免正午高温时段灌溉可能导致的水分迅速蒸发及植株热害风险。在灌溉策略上,强调“小水勤浇”的原则,旨在通过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既满足作物需求又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避免大水漫灌可能带来的土壤板结及根系受损问题。雨后则需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影响作物生长。对于具备条件的田块,推荐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以实现更精准的水分管理,提高灌溉效率。此外,芹菜作为需肥量较大的作物,其养分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在施肥策略上,除了确保基肥的充足施用外,还应辅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以提供全面均衡的养分支持。氮肥的施用需合理控制,以防芹菜因氮肥过量而出现徒长现象。同时,适量增施磷钾肥,有助于提升芹菜的抗病性,增强其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根据芹菜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水需求的差异,灵活调整施肥方案,确保养分供给与作物生长需求相匹配,是实现高产优质目标的重要保证。在缓苗后15d左右进行首次追肥,每亩施用尿素8kg、硫酸钾5kg,以满足芹菜恢复生长及初步营养需求。当芹菜株高达到20cm,进入旺盛生长期时,其需肥量显著增加,此时应加大施肥力度,可每隔10d追肥1次,每亩追施尿素和硫酸钾各10kg,以保障芹菜快速生长所需养分。最后,在芹菜植株封行前,还需进行中耕培土作业2-3次,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但培土高度需严格控制,避免过高导致叶柄被埋入土中,进而影响芹菜的正常生长及品质。同时,在施肥、松土、除草、采叶等田间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对芹菜根部或植株造成损伤,以防止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引发病害,确保芹菜生长环境的卫生与健康。

2、环境控制

芹菜作为一种作物,其适宜的生长温度区间严格界定在20℃-25℃之间,这一温度条件对于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当光照强度超出适宜范围时,会显著引发芹菜植株的徒长现象,具体表现为叶柄中纤维含量的异常增加,这不仅影响了芹菜的口感与质地,还加剧了田间病虫害的滋生,最终导致产量与品质的双重下降。

鉴于此,针对夏季高温强光的特定环境,降温与遮光成为芹菜栽培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策略。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业实践中广泛采用遮光率为60%-70%的黑色遮阳网进行田间覆盖。此措施的多重益处显著:①它有效减少了太阳辐射对田间环境的直接影响,降低了田间温度,维持了一个相对阴凉湿润的微环境,这对于芹菜的生长尤为有利;②遮阳网的使用还显著减弱了光照强度,避免了因光照过强导致的芹菜生理胁迫,促进了叶柄与茎叶的柔嫩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芹菜的商品价值和市场接受度。

3、病虫害防治

夏季芹菜栽培中,核心防控策略聚焦于生理性病害与土传性细菌性病害的综合管理,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确保科学且及时的干预措施。生理性病害的典型症状包括空心、叶柄开裂及烧心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土壤pH值的预先测定显得尤为重要,若遇酸性土壤环境,应及时喷施0.5%石灰水溶液以调节至适宜范围。对于已出现空心的芹菜植株,应在叶色变淡时叶面喷施0.1%尿素水溶液,重复2-3次;而叶柄开裂的情况,则推荐喷施0.1%-0.3%的硼砂水溶液加以缓解。细菌性病害方面,斑枯病、软腐病及病毒病为常见类型。针对斑枯病,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代森锰锌500倍液或杀毒矾600倍液进行喷雾处理,每5-7d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对于芹菜软腐病,推荐使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同样遵循5-7d施药1次的频率,持续2-3次。病毒病的初期治疗则包括使用20%病毒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双效灵水剂400倍液、病毒必克8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进行喷雾,施药间隔与次数同上。在化学药剂防治过程中,应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确保在采收前10-15d停止所有药剂使用。此外,夏季芹菜还面临蚜虫、潜叶蝇等虫害威胁。针对这些虫害,优先推荐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黄板及昆虫性诱捕器等物理防治手段。在必要时,可选用50%抗蚜威粉剂可湿性粉剂1600倍液或10%吡虫啉12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而潜叶蝇的防控则可使用1.8%齐墩螨素乳油3000倍液、1.8%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或10%灭蝇胺悬浮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处理。这些综合措施旨在保障芹菜夏季栽培的健康生长,提升产量与品质。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合理的露地芹菜夏季无公害栽培管理,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芹菜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希望广大种植户能够积极采用这些技术,共同推动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122300辽宁省喀左县大城子街道蔬菜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