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生长需肥规律视角下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探讨
作者: 马珊珊在甘薯栽培管理过程中,就需要遵循甘薯的需肥规律,积极探究全新的施肥灌溉技术,以此来满足甘薯的生长需求,为提高产量和品质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甘薯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提升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借鉴和帮助。
在甘薯种植管理过程中,由于基层地区的农民群众一直坚持传统的种植习惯和种植模式,栽培管理较为粗放,尤其表现为水肥管理比较落后,化肥投入量相对较大,造成了化肥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在田间施肥过程中不能够结合甘薯的生长发育规律做到科学施肥,盲目地使用氮肥钾肥使用量相对较少,使得植株土壤地下块茎的正常生长和正常膨大受到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甘薯的需肥需求,应该坚持统筹基肥追肥的原则,对肥料使用料进行精准的把控,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淡水资源和肥料资源通过滴灌带直接输送到甘薯的根部,实现需肥规律和施肥方式的有效融合,以此来达到节水节肥的目的,更好地提高了水资源肥料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实现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提升,真正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一、甘薯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应用的优点
1、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甘薯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传统的浇灌方式相比,滴灌技术可以将水分精确地输送到甘薯根系附近,减少了水分在土壤表面的蒸发损失,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还能够有效防止土壤因过度灌溉而导致的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问题。此外,在传统的施肥方式中,肥料往往通过撒施或浇灌的方式施入土壤,导致肥料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均匀,难以被植物根系充分吸收利用。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则能够将肥料与灌溉水一起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使肥料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充分吸收,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还减少了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2、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减轻劳动力投入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的量和时机,可以满足甘薯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促进甘薯的健康生长。研究表明,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甘薯,其块根的膨大速度更快,块根的均匀度更高,单产量也显著高于传统栽培方式,再加上大田灌溉过程中水分和养分供应的均衡,甘薯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表现为淀粉含量增加,口感更佳。进一步探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甘薯栽培中的应用可以发现该技术还有助于减轻劳动力的投入,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灌溉和施肥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费时费力,而滴灌技术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灌溉和施肥的精准管理,减少了人工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环境友好,适应性强
传统的灌溉和施肥方式往往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肥料的流失,污染地下水和周边水体,滴灌技术由于其高效的水分输送和肥料利用方式,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滴灌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实现高效生产。而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滴灌技术同样还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水肥供应,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该技术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推广应用。
二、甘薯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1、甘薯的需肥规律
甘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量较大,其中钾的需求量最高,氮次之,磷较少。据研究,每生产1000kg鲜薯,大约需要氮(N)4.95kg、磷(P2O5)1.32kg、钾(K2O)10.51kg,氮、磷、钾之比约为1∶0.3∶2.1。苗期甘薯苗期吸收养分较少,主要是发根和幼苗生长。从分枝结薯期到茎叶旺盛生长期,养分吸收量增多,吸收速度加快,茎叶旺盛生长期氮素的吸收达到最高峰,此时茎叶生长迅速,薯块膨大期氮素吸收速度变慢,需求量减少;磷素的吸收利用达到高峰;钾素的吸收利用从开始生长到收获均较氮、磷高,尤其在薯块膨大阶段最为明显。因此在大田施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单独过量施用氮肥、钾肥,以免降低甘薯对钾肥的利用率和薯块烘干率,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甘薯生长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肥,以实现高产优质。
2、甘薯育苗的选择、处理
①甘薯品种的选择
选择适合的甘薯品种以及推广应用优质甘薯品种,需要考虑耐旱性、抗病性、适应性、产量、品质,现阶段在秦皇岛地区推广应用较好的甘薯品种,主要有商薯19、冀薯98、徐薯22平安1号、冀薯99、西龙43-1、徐紫1号等几种,但不管选择哪种甘薯品种,都应该确保经过了脱毒处理,不能够使用自留品种。
②种薯的选择与处理
在种薯选择过程中,要确保选择具有该品种皮色肉色形状特征无病无伤的种属要确保整个种属没有受到低温冷害凡是发软树皮上的凹陷存在病斑不鲜艳切面不存在枝叶存在黑金或者茎线虫病的均不能够作为种用。整个薯块的大小要均匀,块种,一般控制在150~200g为了防止薯块携带病原微生物在排除之前可以选择使用51~54℃的温水进行浸种处理时间控制在10min,或者使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浸润消毒5~10min。
③苗床的选择及整理
甘薯喜光,需要充足的光照,因此应该避免苗床周边大风侵袭,苗床土壤应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pH值适宜(5.5~6.5),选择未种植过茄科或薯类作物的田块,靠近水源,便于灌溉。苗床选择完成之后要进行整地施肥,深翻土壤30~40cm,去除杂草和残茬,耙平土壤,整细作畦,结合整地施用腐熟农家肥5000~7000kg/667m2,追施复合肥(N∶P∶K=15∶15∶15)100~150kg,撒施石灰粉100~150kg/667m2,调节土壤pH值。场地结束之后制作苗床,苗床宽度1.2~1.5m,长度根据育苗面积确定,苗床高度15~20cm。
④甘薯的排种方法
将处理好的种薯进行排种处理,可以按照头压尾,后排薯顶部压前一排种薯的1/3,充分利用苗床面积,也可以头尾先后相接,左右留些空隙,使薯苗生长茁壮,这样出苗均匀,通常排种量以20~25kg/m2 为宜,种薯大小以150~250g/m2为宜,大块入土深些,小块浅些,使薯块上面处于一个水平上,保证出苗整齐,分清头尾,切忌倒排。
⑤育苗水肥的管理
播种后及时浇透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幼苗生长适温为25~30℃,白天保持苗床温度在25~30℃,夜间温度不低于15℃,必要时可覆盖薄膜保温。幼苗出土后及时揭除薄膜,促进光合作用,但要注意适当遮阳,避免幼苗晒伤。幼苗3~4叶期追施尿素5~7kg/667m2,促进根系发育,5~6叶期追施复合肥10~15kg/667m2,当幼苗长至8~10片叶,高度15~20cm时,即可定植大田,定植前对幼苗进行摘心,促进分枝。
3、种薯的移栽定植
①甘薯种植地处理
甘薯种植地翻耕整地一般在秋季收获后进行,也可在春季播种前进行,推荐进行秋季整地、秋季翻耕有利于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翻耕深度为20~25cm,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甘薯根系生长,用拖拉机或人工翻耕,翻耕后,将土壤耙细、整平,以便后续施肥和起垄。结合整地做好底肥的施入,施用有机肥3000~5000kg/667m2,复合肥15~20kg/667m2,过磷酸钙30~40kg/667m2,硫酸钾15~20kg/667m2,将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翻耕入土。整地结束之后起垄,垄高度为20~25cm,垄宽20~25cm,垄距90cm,要做到垄直顶平,采用人工或机械起垄,确保垄面平整。水肥一体化设备主要涵盖了施肥装置滴灌带滴灌管过滤器安装装备时要做到合理布局主管要位于水源一侧与陇垂直进水口和施肥器相连,每一笼的笼顶上摆放一条滴灌带滴灌袋选用管径为16cm滴头间距30cm的单边议迷宫式滴灌带,支管主管选用内径5cm的聚乙烯软水管,沿垄面铺设滴灌带,滴头朝向垄沟,将滴灌带固定在垄面上,防止移动,然后将滴灌带与水源连接,确保滴灌系统正常运行。
②优质种薯的移栽
壮苗苗龄35~40d,百株苗重1kg,苗高20~25cm,苗粗0.5cm,叶片肥厚、大小适中、色泽浓绿,茎叶具有本品种的特性,汁液多,无气生根,根原基粗大,无病虫害,移栽定植时间一般控制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株距18~20cm,行距20cm,栽1.5万~1.8万株/667m2,采用斜深插法,深度以苗的3/5为宜,移栽后1周,薯苗成活后,及时查缺补苗,保证苗全和苗均匀生长。
③水肥一体化方案
在滴灌施肥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甘薯的生长发育规律设定好灌溉量,灌溉市场水肥比例,由系统自动执行甘薯栽植之后要灌溉一次透水,滴水量控制在10~15m3/667m2,在甘薯的解暑期和薯块膨大期结合滴灌追施尿素5~8kg/667m2,和硫酸钾5kg/667m2。进入连续阴雨天气之后要结合植株生长情况确定灌溉时间和施肥种类在滴灌追肥时应该将肥料倒入到施肥罐溶解好,先滴清水5~10min,然后再随水进行施肥,施肥结束之后在滴清水5min对管道进行有效冲洗。
④中耕除草
甘薯大田的中耕除草是保证甘薯生长良好、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一般在其生长阶段需要进行2~3次的中耕除草,第一次在甘薯移栽后缓苗期进行,第二次中耕在甘薯生长初期大约在移栽后30~40d进行,第三次中耕可以在封垄之前进行。甘薯移栽后缓苗期专攻除草主要目的是松土、除草、促进根系生长,中耕深度为2~3cm,行间和株间都要进行,生长初期主要目的是促进甘薯植株生长,提高产量,中耕深度为3~5cm,行间和株间都要进行。生长中期操作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杂草生长,保证甘薯植株正常生长,中耕深度为3~5cm,行间和株间都要进行。中耕时要注意不要伤到甘薯植株,以免影响生长,中耕后要及时浇水,可以滴湿一次清水,地挂量控制在10~15m3/667m2,以利于土壤恢复和甘薯生长。
⑤甘薯中后期的提蔓、翻蔓
提蔓的最佳时机通常是在甘薯生长的中后期,即薯块开始膨大的时候,一般选择在甘薯生长的6~8月份进行。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提蔓,避免在雨天进行,以免土壤过于泥泞,影响操作,仔细观察甘薯藤蔓的生长情况,找出茎节部位,用手轻轻提起茎蔓,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茎蔓,在茎蔓的茎节部位,用剪刀剪除多余的根,保留主根,将剪除多余根后的茎蔓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阳光和水分。翻蔓同样在甘薯生长的中后期进行,与提蔓相,最佳时机在6~8月份,目的在于促使甘薯茎叶基部分生不定根,吸收养分和水分,促进块茎膨大,第一次提蔓后7~10d进行第一次翻蔓,之后每隔10~15d翻蔓一次,共翻蔓2~3次。
6、甘薯常见病虫害防治
甘薯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常见病虫害主要包括了黑斑病茎线虫病根腐病,病毒病、蛴螬等地上害虫,针对上述几种病虫害,要注重做好病害的有效识别,然后实施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①甘薯黑斑病防治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上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壳在土壤、粪肥中越冬,通过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田间和窖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种薯储藏期间病菌能直接从幼苗根茎部侵入,也可从皮孔、根眼裂口及各种伤口侵入。连作重茬、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雨水多、贮藏期窖温偏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等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扩展。甘薯黑斑病病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菌侵入薯块后,会导致薯块内部变黑,降低食用价值,严重时病斑会扩展到整个薯块,导致薯块腐烂。防止该种病害推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