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策略及减药增效技术实践探讨
作者: 李光芬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和栽培模式的改变,玉米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给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再加上基层地区的农户在玉米病虫草害防控过程中,一直坚持化学药物防治为主的手段,不注重做好药物的科学使用和科学防治,导致病虫草害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变差。新时期在玉米病虫草害防控过程中,应该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方案,严格控制化学药物的使用,明确病虫草害的防治原则,从品种选择、科学栽培、适时开展化学除草、明确各生育阶段的化学药物使用方法等几方面入手,大大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真正实现减药增效,推动玉米种植的高效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及减药增效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提升种植效益和种植质量有一定帮助。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北,是大理州东大门,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1月平均气温6.3℃,7月平均气温22.7℃,年降水量约900mm,主要集中在5~10月,十分适合玉米的栽培种植。玉米是祥云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阔,产量较高,种植面积约为133.3km2,产量约为500~600kg/667m2。近些年,随着当地玉米种植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栽培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一凸显其中病虫害因素十分突出。目前在当地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病虫害主要有大斑病、叶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玉米螟、蚜虫、草地贪夜蛾、蓟马等,基层地区的农户在玉米病虫草害防控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存在着一些用药不规范的现象,所以在今后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从综合角度入手,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技术方案,严格控制化学药物的使用,真正实现减量增效,提高玉米的栽培效益和栽培质量。
一、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原则
1、玉米科学栽培原则
针对玉米生态系统,应通过选育具有较强病虫抗性的品种、实施轮作和深松、培养健壮的幼苗、科学施肥和灌溉、精细耕作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增强玉米的抗病虫害和抗逆境能力,以预防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应将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与无害化生产标准相结合,从而提升玉米的品质、安全性以及市场竞争力。
2、防治安全控制原则
病虫草害防控期间通过采取生物多样性措施如间作和混作、利用色诱或光诱技术来诱捕害虫、机械或人工方式捕杀害虫等物理手段,以及选用低毒性的生物农药、释放天敌等生物手段,加强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和作物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化学防治方面,严格限制范围内使用部分合成化学农药,并坚决禁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性、高残留农药。
二、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及减药增效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①选择抗病良种玉米
在玉米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充分考量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素,选择抗旱、抗热、抗倒伏、抗病虫害、高产稳产潜力较好、生育期适中、籽粒饱满、大小均匀、粒重较大、经过当地试验验证并在相同或类似生态环境下表现良好的品种。目前在祥云县推广应用较好的玉米品种主要有川单99、敦玉810、大天2302、盛和005、豪单398、中禾609、匀粒718、匀粒4号、尚玉999、正兴606、大天2416、罗单297、亲瑞189。
②玉米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在玉米种植地选择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当地的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种植地以砂壤土或壤土为宜。前茬作物收获之后进行深翻,深度约20~25cm,将翻耕后的土壤破碎,去除大土块,以便于播种和出苗,在低洼地块设置排水沟,以防止积水。结合土壤翻耕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kg/667m2、尿素15~20kg/667m2、过磷酸钙20~30kg/667m2、硫酸钾10~15kg/667m2。将基肥混合均匀后撒施在翻耕后的土壤表面,然后进行旋耕,使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为预防苗及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对于病虫害发病较为严重的种植地,在播种之前还需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播种前15~20d进行土壤消毒,化学消毒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药液量控制在60~100kg/667m2,生物消毒可施用生物有机肥或生物菌剂(如木霉菌制剂),使用生物有机肥或者生物菌剂20~30kg/667m2和3~5kg/667m2。
③玉米科学播种管理
祥云县玉米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4月中旬,播种前要深耕翻土,通过深耕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蓄水和保肥能力,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减少病虫害和杂草,有利于促进玉米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播种地块翻好土后进行细耙,然后理墒、打塘、施底肥,盖土,适时播种。玉米播种行距控制在50~60cm,株距控制在20~25cm,播种深度以2~3cm为宜,播种量一般控制在2kg/667m2,保苗量控制在3500~4000株/667m2。
④玉米田间除草管理
在进行玉米田间除草工作过程中,应该采用芽前封闭除草或者苗后茎叶处理的方法,第一种方法使用较为方便,玉米种子种下后覆盖薄膜,省时省力,时效时间相对较长,此时用药能够有效控制玉米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草块,一般在播种到出苗前进行,可以选择使用960g/L的精异丙草胺乳油或者40%的异丙草秀悬浮剂,使用量分别为170g/667m2和250mL兑水45kg/667m2,进行大田喷雾。对于没有进行封闭除草的大田,可以在玉米出苗之后进行杂草防除。在玉米生长到3~5叶期一年生杂草可以选择使用40g/L的烟嘧磺隆悬浮剂100mL兑水45kg进行杂草茎叶喷雾,阔叶类杂草可以选择使用20%的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0mL兑水45kg/667m2进行喷雾。
⑤玉米大田中耕培土
玉米大田中耕培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玉米生长、疏松土壤,加速养分交换,提高作物抵抗力和产量有很大帮助。一般在玉米出苗后大约10~15d左右,土壤板结开始形成进行第一次中耕,目的是破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深度控制在3~5cm。结合玉米定苗进行第2次中耕处理,疏松土壤深度控制在7~10cm,玉米拔节前进行第3次中耕处理,深度一般控制在5~7cm,主要以保护根系为主,不宜过深。在第三次中耕后进行培土操作,将两侧的土壤向玉米根部培撒,形成一个小土堆,培土高度控制在8~10cm,以保护根系,防止倒伏。
2、玉米虫害的物理防治
①杀虫灯防治玉米虫害
杀虫灯防治玉米虫害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杀虫灯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吸引害虫飞向光源,当害虫接触到灯泡附近的高压电网时,会被击杀,不仅能吸引到玉米田中的害虫,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杀虫灯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玉米种植区,尤其是面临玉米螟、草地螟、粘虫等害虫威胁的地区。杀虫灯应安装在玉米田中间或边缘,距离玉米植株大约50~100m。安装高度以高于玉米植株顶部30~50cm为宜,确保光线能有效覆盖到整个田块,每盏杀虫灯能够控制1~1.2hm2的玉米,因此该种防治手段适合于集中连片的玉米田。杀虫灯应在玉米田间的害虫活跃期使用,通常是晚上开启,早上关闭,在害虫发生严重的季节可以连续使用。应用期间应该做到每间隔1~2个月检查杀虫灯的电网是否正常工作,灯泡是否损坏,及时更换损坏的部件,每季度至少清理一次集虫袋,防止堵塞和影响诱杀效果。使用期间,还需要监测田间的害虫密度,评估杀虫灯的使用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②色板防治玉米虫害
色板防治玉米虫害是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性,通过设置特定颜色的板子来吸引害虫,进而达到控制和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对环境友好,不会污染环境,同时也不会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不同的害虫对颜色的偏好不同。例如粉虱喜欢蓝色,蚜虫则对黄色有更强的趋性,通过在玉米田地里悬挂这些颜色的粘虫板,可以吸引害虫前来,一旦害虫接触到色板被粘住,从而避免了害虫对玉米的侵害。色板防治法适用于多种玉米害虫,尤其是在玉米螟、玉米叶蝉、玉米夜蛾、玉米红蜘蛛、玉米蚜虫、粉虱等害虫防治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成效。根据目标害虫的趋色选择合适的颜色,色板的大小通常为25cm×40cm或类似尺寸,将色板悬挂在玉米植株上方,高度大约距离地面1.5~2m,确保色板高于作物20~30cm,以便害虫能看到并飞向色板。根据田地的面积和害虫的密度,需要悬挂色板20~30块/667m2,之间应保持20~30m的距离。色板应在害虫活跃的季节悬挂通常在玉米生长的中,前期应用较为常见,应用期间每间隔2~3周更换一次色板。
③性诱剂防治玉米虫害
性诱剂防治玉米虫害的原理是利用特定害虫的性信息素来吸引雄性害虫,从而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属于生物防治避免了传统化学农药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问题的产生。性诱剂通常在玉米螟等害虫防治中应用较为常见,制作一个直径约30cm的塑料水盆,水盆中盛满清水并加入适量的洗衣粉以增加表面张力,保持诱芯距水面2cm。使用三角架将水盆支撑在田间。对于第一代玉米螟,将诱捕器放置在玉米田的外围,每个诱捕器之间保持30m的距离,放置诱捕器约3~5个/667m2,对于第二代玉米螟,则将诱捕器放置在田间内部,放置2~3个/667m2。在玉米螟成虫出现的初期,即越冬代玉米螟开始出现的时候,将诱捕器放置在玉米螟的主要交尾场所,诱捕器应保留约30d,定期检查诱捕器,及时补充水盆中的水量,并清除诱捕到的蛾子。
3、玉米虫害的生物防治
①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防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赤眼蜂这种天敌昆虫来寄生和繁殖在玉米螟等害虫体内,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在应用期间应该根据当地玉米螟的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较好的赤眼蜂品种。赤炎峰的释放时间通常选择在玉米螟的产卵期进行放蜂,具体时间可根据玉米田百株玉米的产卵率来确定。当产卵率达到1~1.5片时,后推10d进行第一次放蜂,间隔5~7d进行第二次放蜂。将赤眼蜂蜂卡均匀分离,每个蜂卡约含有70粒橡胶蛋,每粒橡胶蛋可出70~80头赤眼蜂,一般赤眼蜂的释放量控制在2~3万头/667m2,应用期间应该将蜂卡固定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的中间背光处。选择玉米植物的中部叶片,将叶片向下卷成筒状,用牙签或针线在圆筒内固定蜂卡,设置释放点2~3个/667m2,均匀分布在整个田地。在进行放蜂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晴天早晨进行,避免中午或大风天气,如果遇到大雨,可延期放蜂,并将蜂卡放在凉爽的黑暗处保存,待天气晴朗后立即补放。同时,避免将蜂卡放在烈日下暴晒,以及与化学试剂、农药、化肥等有刺激性物质接触。确定放蜂时间后,应该确保4h内必须准时到田间放蜂,如遇特殊情况可延期,但需将蜂卡放在阴凉处保存。此外,放蜂后要注意观察田间的玉米螟防治效果,如防治效果不理想,可考虑适当增加放蜂次数或调整放蜂时间。
②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
针对玉米螟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这些生物农药具有对玉米螟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抗药性。玉米螟的幼虫期是其对生物农药敏感的阶段因此在玉米螟的幼虫期使用生物农药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般来说玉米螟的幼虫期在玉米的生长周期的大喇叭口期至心叶末期。应用期间应该根据农药说明书推荐的用量,将生物农药与适量的水混合均匀,制成悬浮剂或喷雾剂,对于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还可以与细土混合,制成颗粒剂进行撒施。采用喷雾器将制备好的生物农药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上,重点喷洒心叶和叶片背面,确保喷洒全面,不留死角。例如在玉米的心叶末期选择使用16,000IU/mg的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g混合细沙3kg/667m2,撒到玉米心叶当中,每株使用1~2g,有效防治玉米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