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机理和危害方式的综合防治策略探讨
作者: 廖育睿玉米种植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均有重要作用,但玉米病虫害类型多,导致玉米品质差、减产,妥善防治病虫害能够促进玉米提质增产,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强调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通过对常见玉米病虫害发生机理和危害方式的了解,探讨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内容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思路,针对不同病害和虫害采取防治措施,保障玉米栽培效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是我国重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对社会民生、农业经济发展均有影响。玉米病害有大斑病、枯叶病等,虫害有红蜘蛛、玉米螟虫等,感染病害或虫害的玉米植株长势差,质量和产量下降,影响经济效益,以何种方法防治玉米病虫害是亟需研究的课题。针对玉米病虫害类型多、危害严重的特点,下文探讨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为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保障。
一、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病虫害对玉米的影响在于破坏玉米正常生长状态,导致玉米品质差,大规模减产,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减少种植人员经济收入。玉米全生育期可能感染多种病害和虫害,采取全流程综合防治措施能够保障玉米正常生长,对种植户创收有益,避免因病虫害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水平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监测玉米病虫害,根据玉米栽培现状采取源头防治措施,促进玉米生长。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玉米病虫害防治也具有现实意义,若病虫害猖獗,不仅影响玉米植株生长,还可能破坏土壤和生态环境,削弱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病虫害防治过度依赖农药将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难度,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以绿色无公害理念开展病虫害防治措施,倡导综合防治原则,在玉米全生育期内科学防治,保障玉米正常生长的同时防护生态环境,提高玉米栽培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玉米大斑病防治措施
①玉米大斑病病害分析
凉爽区域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叶片、苞叶、叶鞘等部位均可能感染病害。叶片感染大斑病,危害范围沿叶脉逐步扩展,病害严重时整个叶片发生异常。田间温度20~25℃、高湿有利于玉米大斑病发生,部分受害玉米植株表面有灰黑色霉状物。
②玉米大斑病综合防治
合理选种,要求玉米品种具备抗病性,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健壮生长,抵御病害。适当早播,条件允许时实行轮作,减少田间带菌量。由于田间高湿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及时摘除底部2~3片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破坏玉米大斑病发病条件。在玉米全生育期做好田间管理,若玉米植株感染病害,尽快清理至田外指定区域统一处理。50%的多菌灵或50%的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可用于防治玉米大斑病,每隔10d喷施1次,连续2~3次。
2、枯叶病防治措施
①枯叶病病害分析
叶片感染枯叶病的主要症状是由初期水滴状灰色斑块发展为后期暗色大斑块,若未及时防治,斑块沿叶脉方向扩展,危害面积扩大,叶片脱水,出现纵裂棕色斑块,多个斑块融合至一起,叶面无法正常生长,最终变黄枯死。玉米植株感染枯叶病后的症状与环境有关。例如,降雨天气斑块存在黑色霉点。抗病能力弱的玉米品种感染枯叶病后,初期叶片脉络周边有小斑点,后续逐步扩大。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病害感染范围有扩大迹象,部分玉米植株直接表现为后期症状,种植户发现田间病情时玉米植株已经明显受害,防治难度大,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发育。
②枯叶病综合防治
选择抗性品种,依靠品种优势防治病虫害,要求品种适应田间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茁壮生长。田间通风条件差、湿度高时容易发生病害,种植户及时摘除植株下部2~3片叶,清理田间杂草,做好排灌,优化玉米生长状态,破坏发病条件,通过农业措施防治枯叶病。玉米秸秆携带病菌,玉米收获后集中处理秸秆,防止因田间带菌量多导致下一茬种植时频发病害。玉米感染枯叶病后,采用药剂进行防治。例如,800倍液的菌灵乳油或500倍液的多菌灵等均是常用药剂,每隔10d喷施1次,连续3次。
3、玉米圆斑病防治措施
①玉米圆斑病病害分析
玉米叶片感染圆斑病,初为水浸状病斑,后发展为带有同心轮纹的圆形大斑,病害颜色因病程不同存在差异,初期呈淡绿色或淡黄色,后期以褐色为主。玉米苞叶感染圆斑病,小斑点扩展,发展为圆形大斑。玉米果穗感染圆斑病,品质下降、减产,原因在于病菌侵染能力强,受害果穗变形弯曲,穗轴凹陷,籽粒干秕、发黑。
②玉米圆斑病综合防治
精选抗病品种,规范调种,加强检疫,利用拌种、包衣等方法处理种子,做好源头防治。玉米吐丝盛期,根据田间圆斑病发生情况采用药剂防治。例如,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00g药剂兑水50~75kg/667m2,用法为着重均匀喷施果穗,每隔7~10d进行1次,连续2次。
4、 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
①玉米粗缩病病害分析
苗期是玉米粗缩病高发阶段,最初症状为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玉米植株5~6片叶即可显症,症状由最初的心叶基部开始扩张,逐步覆盖整个叶片。除苗期外,玉米其它生育期也可能感染粗缩病,症状相对较轻。玉米植株感染粗缩病后,心叶无法正常展开,节间短粗,叶片背部叶脉有蜡白色条纹。玉米植株生长至9~10片叶,受害植株生长发育异常,顶部叶片簇生,植株矮化,不能抽穗结实,难以保障玉米品质和产量。
②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
根据种植条件选择抗病虫害玉米品种,剔除瘪粒及其他不具备生长潜力的种子,用内吸杀虫剂包衣和拌种,妥善处理种子,以间接方式防治玉米粗缩病,即防治可传播病害的灰飞虱,以免玉米苗期感染粗缩病。防治药剂采用5%蚜虱净乳油2500倍液,喷雾时间为玉米出苗后至三叶期前,喷雾范围包含玉米种植地块、田间地头杂草,根据病害防治效果控制喷雾频率,通常连续2次防效较佳,间隔时间约10d。玉米粗缩病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拌种和喷雾配合进行,通过多种措施保证防效。
5、黑粉病防治措施
①黑粉病病害分析
玉米感染黑粉病后,近地面的茎基部有小瘤状物。幼苗抵抗力差,容易感染黑粉病,幼苗高度达到0.3m左右时病害明显,幼苗长势差,甚至枯死。黑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植株生长的侵染性病害,叶片、气生根等具备分生能力的地上幼嫩组织均可能感染病害。玉米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感染黑粉病的症状不同。例如,拔节前的症状在于叶片有小菌瘿,分布规律是从叶片基部向上成串密生。
②黑粉病综合防治
除了通过选种、规范栽培等方法预防黑粉病外,玉米全生育周期内需要加强检查,及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已发生的黑粉病。病株率达到8%以上时,每7d喷施1次15%三唑酮可湿粉剂,连续2~3次,用量为药剂900~1200g/hm2兑水750~900kg,经过多次防治,全面控制黑粉病,也可采用0.3°石硫合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6、玉米纹枯病防治措施
①玉米纹枯病病害分析
玉米叶鞘感染纹枯病,病斑由圆形发展为云纹状,颜色由灰绿色转为黄色至红褐色,田间湿度高时可见病斑有白色霉状物。叶片等部位也可能感染纹枯病,受害部位生长异常。病害发生迅速、危害范围广、若防治不当,植株可能死亡。
②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
规范栽培,加强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水肥条件,促进植株生长,提升抗病性,破坏玉米纹枯病发生条件。田间病株率超过8%,利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例如,500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25~150mL/667m2、240g/L腈苯唑·噻呋酰胺悬浮剂30~40mL/667m2。结合天气预报确定喷雾防治时间,要求风力在3级以下,避免因风的吹动导致药剂防治效果变差;避免雨前施药,否则雨水冲刷导致药效变差,施药后4~8h内降雨需补喷;喷药时间选择早晚凉爽时段,避免午间高温时段喷药。准确控制药剂用量和兑水量,向病害部位均匀喷施,不可漏喷和过量喷洒。喷施1次能够较好控制玉米纹枯病,田间病害严重时增加1次,间隔时间7~10d。
7、玉米锈病防治措施
①玉米锈病病害分析
玉米主脉及叶片感染锈病,由初期淡黄色斑点发展为后期红褐色孢子,部分叶片布满孢子。锈病对玉米植株的危害体现在叶片干枯、籽粒干瘪等方面,是一种易导致玉米品质和质量双重下降的病害。
②综合防治
根据栽培条件,挑选抗病玉米品种,降低生长期间的病害发生率。种植人员重视田间管理,做好田间排灌,维持良好的土壤墒情,测土配方施肥,提供足够养分由植株吸收。田间维持良好通风条件和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提升玉米植株抵抗力。若田间发生锈病,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例如,每10d喷施1次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连续2~3次,针对玉米锈病危害严重的特点,搭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综合防治,尽快阻止病害的发生与发展。病株残体携带病菌,可能再次诱发病害,需要在玉米采收后及时清理干净。
三、玉米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1、红蜘蛛防治措施
①红蜘蛛虫害分析
玉米抽穗后容易发生红蜘蛛虫害,害虫侵害玉米植株的方式是刺吸叶片养分,影响叶片生长,受害部位有诸多黄白色斑点。红蜘蛛繁殖受田间环境影响,若田间干旱,红蜘蛛数量多,危害范围扩大。玉米植株遭受红蜘蛛侵害后,籽粒秕瘦,品质差、产量低,玉米栽培经济效益下降。
②红蜘蛛综合防治
精心选种,采用包衣方式处理种子。冬春季节,磙压、耙耱玉米栽培地块,红蜘蛛受到碾压作用后窒息死亡,减少田间害虫数量。深耕灭茬、翻除、清理红蜘蛛。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破坏红蜘蛛繁殖场所。根据红蜘蛛趋色性进行物理防治。例如,每667m2悬挂25张黄板或蓝板用于诱杀害虫,根据虫害分布和严重程度适当调整悬挂数量,加强防治效果。通过生物措施防治红蜘蛛,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避免污染和残留,具体措施包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田间红蜘蛛猖獗时,每隔7d喷施1次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连续2~3次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以与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等化学药剂交替使用,解决长期使用相同药剂导致红蜘蛛产生抗药性的问题。
2、玉米螟虫防治措施
①玉米螟虫虫害分析
玉米螟虫在玉米各生育期均可能发生,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危害能力强的害虫,受害玉米植株空秆倒伏,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幼虫危害心叶,初期未显现明显症状,待叶片展开后可见前期遭受虫害的部位有大量小孔。成虫取食茎秆、叶片等部位,主要危害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籽粒遭受虫害后,水分和养分含量降低,造成瘪粒,减产严重。
②玉米螟虫综合防治
根据种植条件推广抗虫品种,选种时注意株高、生育期等影响玉米抗虫害效果的生长因素。根据田间农业生产条件和玉米生长特性科学密植。深翻土壤,翻出与消灭害虫。测土配方施肥,少施氮肥,预防玉米植株贪青招虫。根据玉米植株生长阶段采取化学防治措施,新叶末期用50%巴丹150g/667m2兑水150kg喷雾防治,此阶段幼虫集中在新叶丛中,因此着重喷施心叶。玉米穗期,80%敌敌畏250mL和18%杀虫双500mL兑水120~150kg,每隔7d喷施1次,连续2~3次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螟虫。
3、玉米粘虫防治措施
①玉米粘虫虫害分析
玉米粘虫是一种杂食性、毁灭性害虫1年3代,繁殖速度快,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以第2代害虫尤为明显,短时间内叶片被害虫吃光,若田间温度高,虫害更加严重,遭受虫害的玉米植株仅剩光杆,部分田块颗粒无收。玉米粘虫喜温暖高湿环境,常见于栽培密度高、杂草丛生的地块,田间湿度高时更易爆发虫害。第1代粘虫随气流迁飞至田间,时间集中在5~6月雨水较多时,若未及时防治,6~7月、8月依次出现第2代、第3代粘虫,危害时间长,导致玉米大面积减产。
②玉米粘虫综合防治
若前茬为小麦,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秸秆,减少田间虫源。规范栽培,玉米出苗后深耕灭茬,控制害虫。在田间设置沾糖醋药液的草把,诱杀粘虫。幼虫3龄前,田间喷施菊酯乳油与水稀释后的药液,每隔7~14d喷施1次,连续2~3次。药剂拌土撒施能够减少害虫,应用效果较好的有辛硫磷乳油和高效氯氰菊酯类农药。
4、小地老虎防治措施
①小地老虎虫害分析
2龄幼虫取食玉米心叶,心叶不能正常生长,隔天心叶枯萎;3叶龄幼虫取食嫩茎;进入暴食期的4~6龄害虫危害能力增强,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小地老虎属于地下害虫,日间钻进土壤,夜间钻出,此习性加大防治难度。小地老虎在田间杂草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具备危害能力,危害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植株。例如,幼虫啃食玉米心叶,受害部位有针孔状小点,随着玉米生长,害虫啃食植株临近地面的嫩茎,若虫害严重,受害植株根茎断裂。小地老虎侵害能力强,侵害的玉米植株发生死亡后,转移至临近植株继续侵害,若防治不及时,将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生长。
②小地老虎综合防治
根据气候条件和玉米生长特性适时早播,错开幼虫危害期。播种前翻地,清理田间杂草,破坏害虫产卵场所以及减少杂草上的虫卵量。夏玉米田,及早除草。小地老虎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药剂40~100g兑水40kg/667m2,每隔7d喷施1次,连续2~3次,也可以采用9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等药剂防治小地老虎,时间以幼虫3龄前为宜,尽早防治以免虫害持续发生与发展。
综上所述,玉米病害和虫害类型多,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机理以及危害特点各异,均会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降低种植户经济效益,危及粮食安全。相关农业研究人员要重视玉米病虫害防治,了解病虫害特点,根据当地玉米种植条件推广绿色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为玉米种植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做好玉米全生育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筑牢农产品安全防线,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推动我国农业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550100 贵州省罗甸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