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与施肥技术要点应用分析

作者: 陆书洋 程亚男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确保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建设是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水稻是我国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近年来各种新型技术在水稻栽植中的应用,水稻栽植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实现了水稻高产和优产目标,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一、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价值

现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使得水稻栽植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更新和优化。而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对于粮食需求量也较大,因此,加强对水稻栽植技术的研究分析,提高水稻栽植技术水平,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措施。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农业种植历史的农业大国,水稻在我国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对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栽培技术,以此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便是对水稻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农业影响较大,但是由于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较慢,而加强研究水稻栽培技术的力度,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水稻种植与施肥技术应用要点

1、选种合理性

在选种阶段需要结合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宜的、质量优良的、并且能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的水稻品种。

在开展水稻选种作业时,也应结合当地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确保当地的气候条件、平均温度,能够为水稻种植作业的开展提供便利性支持,使水稻品种与当地环境条件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适应性。

2、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

由于水稻种植对土壤环境的要求较高,所以为了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便需要对水稻的种植区域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种植区域环境问题对水稻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水稻种植应保障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量,所以在水稻种植区域选择时,应首先对灌溉条件进行保证。此外,水稻种植区域是否受到重金属污染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只有水稻种植区域的土壤没有被重金属污染,才可以对水稻的种植品质进行保证。

3、种子科学处理

首先,在筛选种子品种的过程中,要确保具备优良质量,在挑选合适水稻种子之后,需要对其予以充分晾晒,将种子内部的多余水分予以排除,确保种子能够被全面晒干,从而达到抑制种子生长的效果,避免种子提前发芽。在晾晒过程中,需要确保温度设置的适宜性。最后,在充分对水稻种子进行晾晒之后,还需要将其放置于温水当中,为其设置优良的保存环境,促进种子存活率全面提升。

4、整地

在水稻从发芽到田地生长的过程中,整地是最重要的环节,整地的效果与水稻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的发生率,以及最后的种植效益都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整地过程不够良好,必然会影响水稻的收成。在整地阶段中种植人员应当认真做好每一亩地的整地工作。首先进行翻耕,并保证翻耕的深度最低不低于15cm,最高不高于20cm,保证翻耕后土地的松软,避免土地内部存在异物,影响水稻生长;完成翻耕后,可以将生石灰均匀地撒到土地上并进行阳光暴晒,从而杀灭土地内部藏匿的病虫害;在一切工作结束之后应处理剩余的生石灰,并准备进行播种。

5、旱育秧

在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开展过程中,想要确保水稻种植质量得到提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水稻秧苗的种植地,要求种植地始终保持疏松且通气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水稻旱育秧大田中应该准备足够的苗床,每公顷应该准备120m2,种植土壤一定要保持弱酸性,pH值在4.5-5.0为最佳状态。在对水稻进行播种之前,需要提前对苗床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使用已经腐熟的有机肥,同时还需要根据苗床的实际状况进行苗床的调酸以及做床,在苗床选择时,最好选择背风向阳、整体地势平坦、地下水位低、水源相对较方便的地方,土壤应该做到疏松且肥沃,没有杂草和石块。在苗床进行培肥、调酸与做床过程中不能使用碱性肥料,可以选择酸性肥料,如硫酸钾型肥料1-1.5kg最佳。还有一种方法是对苗床进行调酸,选择育秧肥1kg,将其直接拌匀并且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然后撒施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时,要求其整体入土1-2cm,应根据不同秧床的大小来进行施肥,一定要确保施肥足量。

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浸种催芽。在正式培育秧苗之前需要对水稻种子进行浸种催芽,要求在催芽前提前晾晒种子,晾晒时间为1到2天,目的是帮助种子结束休眠期。使得种子自身的生命力以及新生代谢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有效激活。与此同时,晾晒也可以有效地杀死部分细菌。在水稻播种与盖膜的过程中,抛秧应该在软盘孔内撒入占据盘体2/3的营养土,并且利用播种器进行播种,在播种完成后需要立即用过筛的细土盖种刮平,并且将播种好的秧盘置于苗床内,应该尽量定期补充适量的水分,确保孔隙本身处于相对温润的状态,可以利用迪克松进行消毒,然后选择双膜拱盖管理,要求所有的旱育秧在播种之前必须做到水浇足、浇透,确保整个苗床土壤处于湿润的状态。在播种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保温、保湿以及灭鼠,根据天气状况进行苗床的科学管理,如果在播种过程中遇到了低温寒潮,苗床湿度相对较大,需要及时移除内膜进行排湿播种,时间应该在播种后的5-7天;如果秧盘内土壤处于相对干燥的状态,则需要及时进行水分的补充,确保秧苗的出芽能够整齐划一,处于一致状态。在播种时,还需要做到尽早一点播种,但是不能过早,当气温稳定在6℃时,就可以开展播种工作。结合水稻旱育秧播种工作的实际状况分析发现,根据当前的技术,大多数情况下,播种时间应比传统的播种期提前15天,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水稻秧苗进行适时的移栽以及播种。而在进行苗床管理过程中,也需要确保膜内的温度适宜,不能超过35℃,在阳光十分强烈的中午,膜内温度有可能超过35℃,这时需要揭开两头透气降温,可以在膜中间漏1-2个空隙,避免出现高温导致烧苗状态。一叶一心至三叶一心之前,需要预防青枯死苗,可以利用移栽灵、磷酸二氢钾、生根剂等进行兑水施肥,其目的是防止青立枯病的出现。而在进行旱育秧苗的整体管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水稻种植地的湿润度,不能出现明水,即便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土壤也需要始终保持干旱状态,其目的是保证水稻栽植土壤的通气性,以实现有效的控温以及控湿,以便为水稻在生根发芽过程中其根系发育提供最为有利的条件,水稻在出苗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扎根,而水稻的根系生长与土壤中所含有的氧气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在水稻栽植过程中,氧气的供应主要是利用土壤获得。为此在整个苗期管理过程中,不能出现明水或者是板结的现象,在肥水管理时一定要注意浇水次数不能过勤,最好是早晚浇水,保持盘硬、盘孔泥土不发白即可。如果早上时发现秧苗夜间有露珠,则不需要进行补水,但在补水时一定要实现一次性补足。三叶后则可以根据水稻苗的情况进行补施追肥,一般情况下,可用粪水加上少量的尿素浇灌即可,不宜大水大肥。在揭膜时,应该先从两边揭起,揭膜时温度和湿度也尤为重要,应该根据天气状况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在4月上旬前后,也就是常见的最后一次寒潮天气来袭之前,全部完成揭膜,或者是半揭膜,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分散失过快,避免出现秧苗萎蔫或者导致死苗出现。在温度过低时,盖膜可以防止秧苗遭受冻害,不能够揭膜过早,这也是育秧成功的最关键内容之一。

6、机插秧

机插秧种植模式是指在配好的苗床土中播种处理好的种子,利用育秧盘培育出带土毯状秧苗,对秧苗施行统一管理,再用插秧机将秧苗移栽到大田。机插秧取代了以往的人工移栽方式,但对插秧机的要求较高,需加强对播种密度与出苗状况的把控,以确保插秧成效。机插秧的优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可保证秧苗质量;二是比人工插秧的播种定量更加精准,用种量小,劳动强度低,种子利用率高;三是毯状移栽秧苗的播种密度高,可减少农药与肥料的使用,从而保证稻米质量;四是机械插秧的插秧密度可把控,确保通风透光,从而保证秧苗群体质量与产量。机插秧技术流程及要点如下:

在秧田选择方面,育秧田应地面平整,便于秧苗运输、排灌及管理。按照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为1∶100-120来准备。在扣棚方面,用大棚或中棚育苗,扣棚时做好秧田的规划建设。在苗床土配制方面,用无药害的旱田土或水田土、草炭土等床土原材料。碎土后进行过筛与拌肥的处理,严格把控pH值。在种子处理方面,建议在晴天晒种,再在智能催芽车间进行浸种催芽处理。控制11-12℃的浸种水温和80-100℃的积温,浸泡7-8天,直至种子破胸露白。在播种方面,将苗床土倒入育秧盘内,控制2-2.5cm的厚度。播种前一天,在秧盘内灌水,在底土吸水湿润后排干。合理控制播种量,播种后用细土覆盖种子,覆土后用覆膜封闭,覆膜后铺盖稻草,防止高温伤苗。在秧田管理及育秧时应加强温度与水分及病虫害防治的管理。根据旱育秧和保持床土湿润的要求及时补水。棚内温度应低于32℃,出苗后温度以22-25℃即可,做好通风与遮阳的处理。插秧前施用农药,防治返青期的病虫害。

7、促进田间灌溉作业开展

开展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应突出灌溉管理环节的重要性。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在开展田间灌溉作业时,坚持节约用水等基本原则,采用湿、浅、干等灌溉方法,在交替使用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灌溉成效。

例如:在插秧过程中,应从分蘖期入手,采用浅水灌溉的方法;当处于分蘖盛期时,需要使用湿灌溉法和浅灌溉法;在处于分蘖末期时,需要确保灌溉操作的适宜性,采取有效控制方法,加大对无效分拣环节的控制力度,实现对病虫害问题的有效预防。

对于孕穗到初穗直至开花这一阶段,应加大对水层深度的控制力度。在一般情况下,水层深度需要保持在6cm~7cm的区间范围内,能够助力初穗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的灌溉效果。

在灌溉的后续阶段,同样需要以浅、湿、干等3种方式为主,使用间歇式的灌溉方式,替代前期的交替灌溉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提高结实率的效果,还能够促进作物早熟。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阶段应避免断水时间过早。

8、控肥技术

为进一步控制生产投入的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应对施肥环节加以重视。控肥技术主要以控制氮肥的用量为主,在水稻的生长过程当中,氮肥对其有一定促进作用,若不精确用量,将阻碍水稻的生长。根据以往的水稻种植经验,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为提升产量会选择加大氮肥的使用量,极大提升了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并且导致成穗率低,与实际目标发生偏离。要提升控肥技术,一方面应在水稻初步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时,应结合实际生长情况科学选择,以免出现无效分蘖的现象。另一方面,水稻在生长后期应加大对氮肥用量,提升水稻生长速度。控肥技术的全面优化,为实现生产目标提供了基础保障。

虽然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肥料,但是一味增加肥料施用量,尤其是化肥的使用会带来严重的土壤板结问题,并且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控肥的基础是充分发挥氮肥的利用率,同时要有效减少农药的用量。

采用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普遍存在施肥过多的现象,有的与生产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不仅大大浪费了肥料资源,还会引起病虫害问题。在种植水稻时,并不是使用氮肥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合理掌控氮肥施用量或施用比例。如果施用氮肥不当,就会增加病虫害感染风险,同时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和成穗率会降低,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水稻的健壮生长和产量。

建议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施用氮肥时,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先施用少量的氮肥,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根据长势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这有利于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吸收能力。通过科学控制氮肥施用量,能在减少氮肥成本的同时,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实现高产优产的目的。

在施用肥料时不加以控制主要表现在施肥种类繁多和施肥过量两个方面,并且没有系统数据和准确的数量。建议技术人员大力宣讲控制氮肥施用的重要性,让所有种植水稻的农民都能够正确掌握施肥技术,根据田间肥力和水稻长势合理施肥,确保施肥最优化,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种植效益。

9、加强水稻优异种质创制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加强国内外优异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加快推进评价鉴定与资质认定,规模化发掘并精准鉴定、创制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材料;加强水稻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智能设计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促进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保持水稻育种技术领先优势。着眼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资源共享与协作攻关,培育满足国家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突破性水稻新品种。

总之,随着新时代农业的发展,水稻种植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为实现水稻质量与产量的有效提升,在实际优化水稻技术时,应尽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156200黑龙江省绥滨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156200黑龙江省绥滨县乡村振兴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