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作者: 张林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很高。为了满足市场对玉米质量和数量方面的要求,高产玉米的研究与种植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高产玉米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了高产玉米的种植技术,在此基础上,又对高产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和策略,希望可以为农业领域的从业者和关注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高产玉米的基本情况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也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通过改进玉米种植技术、提高科技和资金投入、培养种植人才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并培育出了高产玉米的品种。高产玉米提高了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能够满足消费市场庞大的需求量,有助于社会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为种植户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水平,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受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玉米的种植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缩减,再加上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病虫害的影响,使得高产玉米出现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的问题。探索和研究出高效的种植技术,对玉米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做出科学预防和治理,能够推动高产玉米种植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

二、高产玉米的种植技术

1、种植地点

种植地点的选择是开展高产玉米种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选择一处适合高产玉米生长的种植地点是种植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可以为高产玉米的高质与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玉米的适应性较强,大部分地块和区域中都能进行种植,但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应该根据玉米的生长习性选择最适合的种植地点。玉米是喜温、喜光、不耐阴的短日照作物,因此在选择种植地点时要尽可能在气候温热的热带或温带进行种植,日照时间最好在8到10个小时左右,这样可以满足玉米开花结实的光照需求。生长期间的玉米对水量的需求也较大,旱涝均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再加上灌溉需要,玉米的种植地点应该尽可能靠近河流等水源,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在土壤方面,玉米的要求并不严格,土质较为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的土壤条件都可以进行玉米种植,究其根本,要在土壤肥力较强、土地较为肥沃、且酸性较低的地区进行高产玉米的种植。除此之外,种植地点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

2、种植时间

区域内不同时间的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条件均不相同,为了保证高产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要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和玉米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玉米的生长速度和植株品质。玉米的生长周期大约为100-120天,如果选择在春天进行播种,一般会在4月或5月进行播种,在8月份左右收获;或者在6月份播种,收获秋玉米,保证全年各个时间段的玉米供应。对高产玉米的种植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保证高产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种植人员在结束一年的玉米种植之后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使高产玉米的种植规律化、规范化、科学化,实现对高产玉米种植的精细化管理。

在考虑生长周期的基础上,也要将气温因素纳入规划范畴内。玉米发芽的温度大约为6℃左右,气温过低可能会出现低温冻害,延缓发芽时间,客观上增加了玉米的生长周期;气温过高种子容易在降水和气温的双重条件下被泡烂,影响出苗率。

3、种植品种

①选择种植品种

确定种植地点及种植时间之后,要确定具体的种植品种。尤其是对高产玉米种植,品种的选择更加重要和关键。在选择种植品种时,一定要事先对种植环境有着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和调研,在当地气温、降水、光照、土壤肥力、酸碱程度、地形条件、地势起伏、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选择早熟且生长速度较快的玉米品种,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缩短生长周期来提高玉米的产量。

②正确处理种子

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之后,为了提高出芽率应在种植之前对种子进行处理。首先是晾晒工作,通过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将玉米种子上的细菌杀灭,尽最减少种子上携带病虫害的概率,确保种植顺利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需要将种子铺平进行晾晒,并且定期进行翻动,保证所有种子都能接受到充足的光照。然后是浸泡工作,一般会选择一些利于玉米生长的农业药剂进行浸泡,为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提供支持。最后是挑拣环节,目的是将其中性状不佳,如干瘪、发霉的种子进行剔除,进一步保证高产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4、合理施肥

科学合理的施肥工作可以为玉米提供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成分,既可以将土壤中缺乏的物质进行补充,也能够为玉米重点提供营养所需,使玉米植株能够茁壮成长。玉米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种类和剂量均不相同,因此,在玉米植株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注意施肥的种类和数量,避免产生施肥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反而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一般来说,玉米对肥料的要求较少,拔节期之前的肥水需求量均较小,在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之间,只需要适当增加养分,满足玉米的生长所需即可。大喇叭期之后的玉米对肥水的需求量最大,尤其是在吐丝期前后,这一关键时期一旦营养供应不足,会导致玉米植株的营养不良,生长势头减弱,进而导致抽雄授粉困难,降低玉米产量,因此在大喇叭口期之后需要加大施肥量。

5、田间管理

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种植人员要做好查苗和补苗的工作,以免出现缺苗现象。种植人员应该随时对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在幼苗出现后对植株距离进行测算,避免因种植密度过大产生玉米植株营养不良的现象,并对长势不好的幼苗进行拔除。

杂草会和玉米植株抢夺营养物质,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玉米植株的营养不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因此种植人员要定期进行除草工作,将田间地头中生长的杂草进行清除。这项工作除了能够保证玉米植株吸收充足的营养物质、茁壮生长之外,还可以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和透水性,使玉米植株的成长更加茂盛。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是为了保证玉米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进行生长,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灌溉。灌溉时,土壤含水量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灌溉水量。种植人员也要做好田间排水的工作,减少水分在田间滞留,一旦田间的水分过多,玉米容易产生倒伏现象,影响最终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三、高产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策略

1、病害

①瘤黑粉

瘤黑粉病会导致玉米植株的各个位置长出病瘤,影响玉米植株的正常、健康生长。瘤黑粉病的致病机理和根本原因是在玉米植株种植活动中的施肥环节出了问题,肥料中氮的含量过多,导致玉米植株的生长组织发生突变,再加上没有及时清理,最终导致瘤黑粉病的产生。为了避免瘤黑粉病的产生,种植人员在施肥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肥料成分和剂量的控制,可以使用一定的绿色农药技术对施肥工作进行把控。在发现玉米植株出现瘤黑粉病时,要立刻对病株进行销毁,避免进行传播和扩散,并且要翻整病株附近的土地,消除在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和致病菌,阻断瘤黑粉病的发病途径。

②大斑病

大斑病的致病机理是玉米植株感染了凸脐蠕孢菌,主要的性状是在玉米植株的叶片产生数量较多的斑点,且斑点之间大小不一。如果种植人员发现较晚,或采取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差,大斑病产生的斑点会进行扩散和蔓延,覆盖植株整个叶片,造成植株的产量下降,甚至使玉米植株死亡。要想做好大斑病的防治工作,关键是开展良好的田间管理工作,随时关注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植物出现大斑病,立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选择最适合实际情况的抑菌药剂。除此之外,在种植环节适当增加玉米植株的间距,保证种植区域内通风情况良好,阳光照射条件较好,植物可以得到充分的光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大斑病的效果,减少大斑病发生的概率。

③赤霉病

赤霉病会对玉米的叶片和植株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玉米产量。赤霉病与其他病害不同,在发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病症和性状表现,所以很难被发现,只有在切开植株根茎之后才会发现其颜色发红,其伴随有长方形的斑块一同出现。赤霉病主要依靠昆虫和大雾、风等部分自然现象进行传播。就赤霉病的防治而言,目前缺少效果极好的防治措施。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并且在处理种子的环节加强对种子的抗病处理和消毒杀菌工作,利用这种手段来提高玉米植株抵御赤霉病的能力,降低玉米植株感染赤霉病的概率。在此基础上,种植人员还应该经常在种植区域开展消毒工作,使用石灰等消毒剂,避免赤霉病的致病细菌在田间残留。

④黑穗病

黑穗病主要在抽穗期发病。在感染黑穗病之后,玉米穗不会吐花丝,并且穗子会缩小,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整个玉米穗变成黑粉,极大地影响了玉米的产量。病株玉米穗上的黑粉可以被风吹送到周围的植株上,扩大黑穗病的范围。在开展玉米种植时,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可以配合种衣剂进行使用,进一步增加抗病性。采取倒茬轮作的耕种方式也可以减少黑穗病的发病概率。比如在种植玉米的同时进行豆类或薯类,降低黑穗病的产生。

2、虫害

①蝗虫

蝗虫会啃食玉米的叶肉和叶心,造成玉米植株发育不良。如果在玉米根茎发育尚不完全时遭受蝗虫侵害,则会导致玉米植株内的枝茎折断,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正常、健康生长。部分蝗虫幼虫会啃食玉米果实,使玉米内部出现腐烂现象。治理蝗虫可以使用相应的化学药剂进行处理。以3%呋喃丹颗粒剂为例,将其放置在玉米出露的位置,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起到防治蝗虫的作用,还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生长质量,增加产量。将呋喃丹颗粒剂应用在播种工作之前,还可以消灭过冬的蝗虫虫卵,在根本上避免蝗灾的发生。

②蚜虫

蚜虫属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虫害之一,其蚜虫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较快,对玉米植株的影响较大。蚜虫会吸食玉米汁液,并在植株上排泄大量会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蜜露。由于缺乏光合作用,玉米植株会被霉菌寄生,导致植株营养不良、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蚜虫的传播速度极快,并且蔓延范围较广,一旦不能及时进行治理,就会迅速向周围扩散,影响周围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玉米植株的大片死亡,使种植户颗粒无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蚜虫的防治工作格外重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法,通过培养蚜虫的天敌进行防治。例如食蚜蝇,就可以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避免玉米植株遭受蚜虫的侵害。

③小黏虫

小黏虫会啃食玉米叶子,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会导致玉米叶片残缺,严重时会将得病玉米植株的叶子全部啃食,使玉米植株只剩下主干部分,降低玉米的产量,甚至是颗粒无收。小黏虫在吃光一片玉米地后,会转移到下一片玉米地继续危害玉米的正常生长。通常情况下在地势较低、杂草较多的种植区域常见。并且小黏虫的生长和繁殖能力较强,在环境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能够持续进行繁殖,危害较大。在防治小黏虫时,采取的主要方法分为生物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两种。生物防治法是将小黏虫的天敌引入玉米植株内,通过天敌防治的方法治理小黏虫。化学防治法主要使用灭菌酯乳油,将其与水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在玉米生长期内将混合后的药剂喷洒在玉米植株的表面,防止小黏虫的生长和繁殖。还可以将苦参碱、甲维盐等药剂喷洒在种植区域的土壤表面,可以杀死在土壤中存在的小黏虫幼虫。

④红蜘蛛

红蜘蛛多在玉米的抽穗期出现,威胁玉米植株的正常健康生长,危害较大。别名火龙、火蜘蛛,属于螨类。当玉米植株上出现红蜘蛛时,叶片营养成分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被红蜘蛛吸收,导致玉米叶片缺乏营养,在表面出现密集程度较高的白色和黄色斑点。如果种植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或者防治措施采取不及时,白色斑点会渐渐转变为黄色,当玉米叶片表面完全呈现为黄色时,玉米植株会因为营养流失过多、严重缺乏营养而死亡。为了减少红蜘蛛对玉米植株造成的伤害,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法。将35%乐果乳剂与19.5%三氯杀螨醇进行混合,将混合后的药剂喷洒在玉米植株叶片的表面,可以对现有的红蜘蛛进行灭杀,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⑤玉米螟

玉米螟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虫害,通常情况下会在玉米抽穗时趁机进入玉米植株内部进行啃食,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速度和品质,使植株营养不良,最终造成玉米减产,损害种植户的经济效益。由于玉米螟虫有着较强的抗药性,施加农药并不能有效消灭玉米螟虫,因此在进行玉米螟虫的防治工作时一般会采用物理方法和生物防治。物理方法主要是指在种植区域内设置聚光灯,将玉米螟虫集中起来并进行消灭。这种方法对玉米螟虫的杀伤力较大,效率较高,能够有效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生物防治则是在种植区域养殖玉米螟虫的天敌,通常会养殖赤眼蜂进行玉米螟虫的防治工作。

总之,在进行高产玉米种植之前,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种植地点、时间和品种,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在玉米的生长期要做好施肥、除草、灌溉和排水等田间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对常见的玉米病虫害进行防治,尽可能阻断病虫害的发生。在玉米植株感染病虫害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保障高产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作者单位:553106贵州省威宁县秀水镇农业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