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豆及黄瓜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作者: 黄丽 郭立富 毕秋兰 蒲建林

芸豆和黄瓜是一年四季人们餐桌上主要蔬菜品种,也是山东省荣成市主栽的蔬菜品种。随着栽培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年来保持着产量稳、质量优的佳绩,给菜农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生产中,及时有效的防治芸豆和黄瓜的主要病虫害,是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基础措施之一。

一、芸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芸豆学名菜豆,俗称二季豆或四季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豆类蔬菜,危害芸豆生长发育的主要病虫害有锈病、炭疽病、灰霉病、斑潜蝇、红蜘蛛、蚜虫等。

1、锈病。芸豆锈病是生产中一种常见病害,苗期不发病,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其分布广、危害大,对芸豆的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影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蔓和豆荚也可受害。

(1)发病条件。引起芸豆锈病高发的主要条件是连作、高湿、昼夜温差大、长时间结露,尤其是在开花结荚期,气温18-22℃,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条件下,易引起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品种抗性差、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等也可引起锈病的发生。秋播芸豆发病高于春播。

(2)传播规律。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气候、湿度等条件适宜时萌发,靠气流传播,具有重复感染的发病特点。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是85%,潜育期9-12天。

(3)发病症状。叶片发病初期,病叶背部生出浅黄色病斑点。发展后斑点扩大成突起状黄褐色疱斑,后期疱斑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物。病部对应的叶片正面有褪绿斑点。病害严重时病叶干枯脱落。叶柄、茎蔓和豆荚染病,病症类似于叶片上的,疱斑稍大,荚上疱斑较隆起。

(4)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法效果较好。

①农业防治:首先选用抗性强的芸豆品种,合理轮作,加强菜田管理。适时中耕除草,及时追肥补肥,提高植株抗性。雨天雨季时,及时清沟排水,保持土壤湿度在合理状态,可以有效减少叶面结露,使田间小气候得以改善,降低发病机率。

②药剂防治:病害初期,可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用70%硫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1000倍液,或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等喷洒防治,8-11天喷1次,连喷2-3次。

2、炭疽病。芸豆炭疽病是生产中常见且高发的重要病害,具有发病快、范围广、危害重的特点。可危害叶片、茎、叶柄、豆荚。常发区一般减产在20%-30%,高发年份、高感品种减产可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芸豆的产量和品质。另外,炭疽病在贮运期间也可发生。

(1)发病条件。多雨、湿度大,重茬连作,土壤粘重,排水、透气、采光性差的地块,植株间距过小等条件下都会引起炭疽病的高发。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7-21℃,相对湿度95%以上。当温度高于27℃,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不易发病。

(2)传播规律。病菌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是引起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菌源。可通过风雨、昆虫、灌溉水进行传播,具有再侵染的发病特点。

(3)发病症状。幼苗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茎下部生出红褐色小斑点,发展后呈凹陷状的长条形病斑,病斑表面破裂后呈凹陷溃疡状,后期多个病斑连合,严重时环绕茎基部,造成幼苗倒伏、枯死。成株期发病,先在病叶背部生出红色条状病斑,后变成黑褐色多角形网状斑,叶柄和茎上生有红褐色条斑,发展后形成凹陷状龟裂锈褐色细条形斑,全叶萎蔫;病豆荚染病初期,病荚上出现褐色至黑褐色近圆形病斑,病斑中间凹陷,周缘有红褐色晕环,高湿时病部有粉红色黏质物溢出。

(4)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法效果要远远高于单一防治法。

①农业防治:前茬作物收获后需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深耕,可以有效减少土壤里的菌源。选种抗病优良品种,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合理轮作。播前精心筛选种子。高畦栽培,加强栽后管理。花期浇水不宜过多,开花后适时浇水和追肥。结荚期需要及时追施磷肥。加强田间发病监测,一旦发现病叶病株,要立即摘除病叶、拔除病株和病荚。储运前剔除病荚。

②药剂防治: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的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25%咪鲜胺(施保克)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25%溴菌腈(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药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斑潜蝇。斑潜蝇是危害芸豆的主要虫害之一,除危害芸豆之外,还可危害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豇豆、西瓜、丝瓜、大豆等110多种植物,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1)生活习性。斑潜蝇在北方露地不能越冬,北方温室里是翌年露地栽培时唯一的虫源。

(2)危害特点。成虫刺伤植株叶片,取食、产卵。幼虫进入植株叶片、叶柄,造成蛇形白色虫道,影响光合作用。病株的病叶脱落。虫害一旦发生,害株率在100%,叶片受害率在70%以上,减产在10%-30%,严重时可造成50%以上的减产量。

(3)防治方法。育苗前可用22%敌敌畏烟剂,按每亩300-400g的用量熏烟法,对育苗棚进行消毒烟熏处理。充分利用斑潜蝇的趋光性,设置黄板进行诱杀,黄板高度应与苗同高或高于10cm。药剂防治时,可用抗生素农药,药效好且对作物危害小,如1.8%的齐螨素。

4、红蜘蛛。红蜘蛛是危害芸豆的主要虫害之一,受其危害的植物多达110多种。红蜘蛛具有分布广、食性杂、危害大的特点。主要危害豆科、葫芦科、百合科等多种作物。

(1)生活习性。害虫以卵或受精雌成螨在植物枝干裂缝、田间落叶围浅土层处越冬。6月下旬-7月上旬危害最重。高温干旱条件下危害严重,因此要提前加以防治。

(2)危害特点。成虫、幼虫在叶背面刺吸叶片汁液,使被害叶片出现黄白斑,发展后病斑呈红色,后期脱落。虫害严重时,植株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早春时节及时深耕翻耕,清除杂草,减少害虫食物源。

②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害虫天敌,如有中华草蛉、瓢虫、捕食螨类、小花蝽、小草蛉等。

③药剂防治。可用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或用50%三氯杀螨乳剂1000-1500倍液,或用1.8%齐螨素乳油6000-8000倍液,或用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进行防治,8-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二、黄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种植黄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病虫害,对黄瓜果实、茎叶、幼苗产生影响,为了保障黄瓜产量,就要做好黄瓜病虫害防治,危害黄瓜生长发育的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霜霉病、病毒病、白粉虱、根结线虫等。

1、灰霉病。黄瓜灰霉病在国内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花、瓜条、叶、茎。如防治不及时,就会导致烂花、烂瓜,造成减产。尤其是大棚、温室栽培黄瓜,病害严重时可造成20%-30%的减产量。

(1)发病条件。适宜灰霉病发生的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引起灰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地势低洼,连作连茬,春秋多雨,多雾多露,高湿低温,缺少光照,植株密度大,透气性差,排水不良,菜田管理不到位,植株长势不良,缺少养分等也会引起灰霉病的发生。

(2)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株残组织在田间越冬,可通过气流、雨水反溅、农事操作等传播。残花是最适合的侵入部位,另外,伤口、薄壁组织也是病菌侵入植株内部的主要部位。灰霉病具有再侵染的发病特点。

(3)发病症状。花期发病,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并引起花瓣腐烂,发展后生出灰褐色霉层,后期扩展至幼瓜;病花病瓜蒂部初期为水渍状,发展后病部软缩,逐渐腐烂,表面生有灰褐色霉状物,后期花瓣枯落。瓜条染病,初期病部变黄,生有灰色霉,发展后霉层色泽变淡,病瓜停止生长,严重时病瓜腐烂或脱落。叶片染病,初期病叶上出现灰褐色水渍状病斑,发展后病斑中间出现边缘明显的灰色霉层,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严重时病叶脱落;茎部发病,初期茎节腐烂,严重时瓜蔓腐烂,折断,病株干枯、死亡,病部生有灰褐色霉。

(4)防治方法。防治黄瓜灰霉病应以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园或棚室,深翻(20cm以上),减少菌源。以腐熟有机肥为底肥,播种密度要合理。浇水时宜在晴天的早晨至上午进行,不可大水漫灌。提高田间排水能力,保持排水畅通,避免雨后积水。适量增施磷、钾肥,不可偏施氮肥。及时中耕,改善土壤通透性。出现病叶、病株、病瓜时要及时摘除,减少菌源。棚室栽培,要注意增强光照,及时通风、保温。

②药剂防治。棚室栽培,可用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在发病前进行熏棚防治,5-6天熏1次,连熏2-3次。发病初期,可用50%灰霉宁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与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混合液等喷洒防治,8-10天喷1次,连喷3-4次。

2、霜霉病。霜霉病是危害黄瓜的最重要的病害,各产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茎、花序也可受害,在苗期至成株期都会染病。一旦发病,一般7-15天植株大部分叶片干枯死亡,瓜田呈现大片枯黄。黄瓜霜霉病具有发病和传播快、范围广、危害大的特点。

(1)发病条件。品种抗病性差,连作,瓜田地势低,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过于密植,通风、透气、采光性不佳,浇水过多,土壤湿度过大,多雨多露,昼夜温差大,养分不足,疏于管理等条件下,都易引起霜霉病的高发。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5-25℃最适宜,相对湿度为70%-80%以上。尤其是温室栽培,夜间温度低、湿度大的情况下,更易引发病害及流行。

(2)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病残组织、种子内越冬或越夏。可通过气流传播、雨水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的发病特点。温室栽培多发生在3-5月、9-11月,露地栽培多发生在4-6月。

(3)发病症状。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花序也可受害。苗期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褪绿色黄斑,并发展为不规则状病斑。湿度大时斑上出现灰黑色霉层,后期病叶枯黄;成株期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水浸状浅绿色病斑,发展后扩大为黄绿色转淡褐色的多角形病斑,后期多个病斑连片,病叶上卷、枯干。湿度大时,病叶背面的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全株叶片干枯死亡枯死;茎、花序发病初期,出现褐色不定形病斑,花序畸形,病部生有黑色霜霉层。

(4)防治方法。防治黄瓜霜霉病,必须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植保方针,才能提高防治效果。

①农业防治。选种抗性好、产量稳定的优良品种,可与大葱或玉米实行2-3年的轮作,避免在地势低洼地块栽培。种植密度要合理,利于通风、透气、采光。浇水时一定要结合天气、降水、土壤湿度等,使田间湿度及土壤水分保持在合理范围。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科学追肥,多施有机肥,适量增施磷钾肥,氮肥不可过量,及时补充微肥,增强植株抗性。保持排水畅通,以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

②药剂防治。目前防治霜霉病没有特效药,因此必须以防为主。而且一定要在发病初期用药。播种前,可用种子量的0.3%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和5%病美双按1∶1混合后拌种,要拌匀,以提高药效。发病前,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喷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等加以预防,8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可用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或用25%嘧菌酯悬浮剂,或用64%恶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用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3、白粉虱。白粉虱是危害黄瓜的主要害虫,黄瓜产地均有发生,更是保护地栽培黄瓜过程中的重要害虫。除危害黄瓜之外,还可危害大葱、白菜、辣椒、番茄、豆类、冬瓜等多种植物。

(1)生活习性。白粉虱食性杂,不耐低温,在温室越冬,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扩散至室外露地。成虫聚集在叶背部,具有趋黄性,不善飞。

(2)危害特点。虫害发生后,病叶褪色发黄,逐渐萎蔫,导致光合作用下降。严重时,病株枯死。白粉虱吸食植物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体内,滋生出的霉菌污染叶片、果实,造成减产减质。另外,它还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介体。

(3)防治方法。防治黄瓜白粉虱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为宜。

①农业防治。播种前,清除育苗地杂草及作物残枝,与菠菜、茼蒿、油菜、芹菜等蔬菜进行合理轮作,避免连茬连作,减少虫源。成虫趋嫩,会随着植株生长向上移动。从植株顶部嫩叶至下部老叶,依次有成虫、卵、若虫及蛹;因此,要及时摘除叶片并集中深埋。

②物理防治。充分利用成虫具有趋黄性的特点,在棚室或田间设置黄板驱虫,在棚室放风口放置避虫网。

③生物防治。保护害虫天敌,如草蛉、丽蚜小蜂等。

④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立即用21%灭杀毙3000倍液,或用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或用50%克蚜宁乳油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6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25%扑虱灵乳油1500倍液,或用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或用10%吡虫威400-600倍液等喷雾防治,6天喷1次,连喷2-3次。

一是病虫害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总方针,化学药剂防治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芸豆锈病防治药剂可加腈菌唑,炭疽病可加苯甲醚菌酯、苯甲丙环唑;三是黄瓜灰霉病可选择吡唑啶酰菌胺、多抗霉素、异菌脲等药剂混合使用。

总而言之,生产中,只有对芸豆和黄瓜的各种病虫害加以提前有效的防治,才能减少病虫害对植株及果实的影响及危害,才能稳产量、保质量、保收益。

(作者单位:264300 山东省荣成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