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应用分析

作者: 刘超华

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应用分析0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且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水稻种植结构存在较大差别。为了探究符合广西地区特点的水稻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质量,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本文以广西地区水稻种植为例,分析广西水稻种植基本条件,并阐述当前广西地区水稻种植的基本结构,从而针对该地区水稻种植情况,提出符合广西地区水稻种植技术,以期提高水稻种植质量,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并保证粮食安全。

近些年,我国越发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出各种助力农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广西地区水稻种植在先进栽培技术的支持下,广西地区的粮食产量实现了突破式的增长。从相关资料中看出,20世纪70年代的广西地区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实现了产量的提升。新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发展迅速,这也给水稻质量与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广西地区的水稻种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稳住现有产量的基础上,针对性改善中低产田,力争实现本区域水稻产量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目前广西地区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一、广西地区水稻种植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又称为“桂”。东部与“粤”相邻,南部与北部湾相接,西部与“滇”相连,东北部与“湘”相连。该省面积可达23.7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占本省面积的1/6。从地形来看,该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端,西部与两广丘陵为邻。地形构成较为复杂,有山脉、平原、石山、台地及平原等,且有四大水系(珠江、长江、红河、沿海)流经区内。整体地势为斜坡状西北角,由西北向东南地势减缓。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时间较长,冬季时间较短,气候暖热,如北海市、玉林市。

1、土壤

土壤是影响水稻生长主要因素之一。广西的土壤较为贫瘠,低洼易涝,土壤耕性较差。但是土壤具有较大潜力,农业种植发展空间较大。通常为了供给水稻茁壮生长所需的营养,在栽植之前伴随着磷、生物肥等开展耕翻作业,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

2、水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岩溶地貌较多,因此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较为便利,提供了较为稳定且丰富的水资源。据统计,广西各地的年降水量超出1070mm,大多区域年降水量为1500~2000mm,满足了水稻的生长需要,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却制约了水稻种植的发展。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常有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使水稻的稳定生长得不到保障。

3、光照

光照对水稻生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水稻的优质生长,也可促使水稻颗粒更加饱满,使得水稻产量与质量均得到稳定提升。据分析,广西地区的平均气温均超10℃,积温处于5000℃~8000℃之间,属于国内高积温省区,充足的光照及热量是水稻正常生长的基础。

4、温度

广西地区气温较高,根据历年气候数据可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可以达到20℃左右,并且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42.5℃、-8.4℃。幼苗最佳萌发温度在30±2℃,最优分蘖期平均温度22.0℃~30.0℃,最优穗温25±5℃,最优穗轴分化温度以及开花适宜温度约29.5℃,气温在低于20.0℃和高于40.0℃则会使得授粉质量降低。因此,广西的气候温度适宜水稻生长。

二、广西地区水稻种植的主要结构

1、多生长周期共存

由于地域广阔,南北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水稻种植结构多种多样。一般地,根据水稻的种植周期以及种植时间差异的不同,多会有早稻、晚稻以及中稻等类型。其中,早稻播种在春季,而晚稻在秋季,中稻种植时间处于上述二者之间。此外,以水稻的年种植频率为分类依据,水稻还可以分为春秋季稻与一年三次种植的水稻。一般地,水稻的生长与种植周期与当地的地形地势以及气温、光照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水稻种植结构,也给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造成了影响。广西地区现有的水稻种植结构多为早稻、中稻、晚稻以及两季水稻。

2、多品种水稻共存

我国地域辽阔,水稻种类也多种多样,其中较多的主要是籼稻和粳稻。这两种水稻的生长状态存在差异,因此年种植频率也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相比粳稻而言,籼稻的生长周期较短,因此一般一年三熟;而粳稻生长周期则较长,一般一年一熟。由于粳稻的淀粉量要高于籼稻所含淀粉量,二者的口感例如黏糯度等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国家的水稻种植状况,仅有我国满足同时种植籼稻和粳稻的条件,广西地区早已实现多品种水稻种植。

3、以杂交水稻为主

我国水稻种植业中,常规水稻以及杂交水稻均有种植,且常常出现混合种植的状况,一般杂交水稻占据较大比例。即使一个区域中水稻的种类多种多样,杂交水稻占比也时常占据上风。如广西博白县,其中杂交水稻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博白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是国家“双杂制种南方基地”、广西杂交水稻最大的制种基地,2019年通过自治区级杂交水稻种植基地认定,2022年获评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博白县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植基地。

三、广西水稻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水稻种植生产基础问题

在广西地区普遍存在水稻种植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并且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广西地区多为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带,而小规模的机械设备对于个体农户来说具有较大的资金投入难度,而且许多农户对于机械化技术与器械的接受能力也较低。

2、育秧问题

作为水稻种植的关键,水稻的育秧工作十分重要,但许多农户并没有掌握相应的高效育秧技术,缺乏对于品种特性的认识,也没有注重田地的实际肥力和区域气候因素。而是一律应照传统的育苗方法进行浸种催芽,这将极大影响水稻秧苗的出苗率和质量。影响水稻育秧效果的还有水稻品种质量及其适宜性,优质且适宜当地气候的品种更能实现高质高产,但许多农户在进行水稻品种选择时受制于地区水稻品种产业化水平和水稻育种能力,稻种的选择面较窄,并且许多农户都会对于优质稻种自留自用,极少进行复壮提纯,使得水稻品种特性受到混杂或难以保持。

3、施肥与管理问题

在水稻种植环节中,合理的施肥与田间管理也十分重要,这将直接影响水稻的产出品质与产量。但许多农户在实际的田间管理中,并没有科学的按照施肥方法和管理技术针对性地优化水稻的生产,存在盲目施肥的问题。许多农户在施肥中并没有结合自身种植区域和品种需求进行科学施肥计量,而是单纯的根据自身经验盲目施肥,也忽略了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的施用。而且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也出现盲目防治和忽视防治的情况,对此会导致两个方向的问题出现,其一是农户没有重视病虫害的防治,而导致出现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后期防治效果不佳的情况。其二是农户过于重视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而加大对于农药的用量或盲目选用农药,这种超计量或错误农药使用,不仅可能会导致水稻防治效果不佳,还会出现对于周围土壤空气水源的污染,影响水稻品质和后续的种植管理。并且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许多农户没有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管理组织,各管理防治生产环节过于松散,导致生产规模较小,生产品质较低,生产效益不高。

四、水稻种植的关键栽培技术

1、种子选择和播种

水稻种子选择极其重要,在种植中选择优质种子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还能有效抵御病虫害。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其处于南方,水分相对充足,气候潮湿,所以在选择水稻种子时需要考虑气候条件,比如选择野香优9号、Y两优2号等,能够适应广西地区气候,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水稻播种要注意选择合适时期,广西地区一般在每年的3月和7月份是最佳播种时期,即分为早晚两个季节。播种后需要做好管理工作,为水稻苗床提供最佳的湿度、温度以及光照条件。另外,播种过程中需要控制播种密度,以便于后期移栽。

2、合理育秧

合理育秧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首先要保证水稻育秧的环境,并且要靠近水源。对于广西地区来说,要尽量选择土壤营养丰富、地势相对平缓、向阳避风以及土质疏松的区域。另外,在育秧之前,需要整理苗床,处理厢面,通过碾碎方式获得一定量的细土,用于后期育秧覆盖,同时还要保证排水设施安全可靠,避免后期水分过多导致育秧失败。育秧需要选择合适的播种量,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可以按照1kg/667m2的规格育秧。育秧播种过程中需要注意播种方式,必须要将水稻种子撒在苗床上,然后浇灌一定量的水,控制水分透过苗床即可。完成播种后再用前期碾碎的细土覆盖表面,并用薄膜覆盖。需要注意的是,育秧过程还需要严控温度,广西地区比较湿热,所以当育秧温度过高时,需要打开薄膜,确保良好的通风,以此降低苗床的问题。当水稻出苗时,最好保证苗床温度在25℃±1℃,为水稻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当育秧在二叶一心期前,要控制温度在20℃,当育秧在三叶一心期前,则需要做好保温准备,一旦出现低温天气,则立即采用盖膜方式来保温,当天气晴朗时,则要及时炼苗;当育秧到四叶期后,要开始准备移栽,及时移栽能够极大提高水稻秧苗的存活率。

3、做好整田工作

水稻秧苗移栽之前,需要做好整田工作,按照田地的大小开设排水沟。在开设过程中,首先需要施加足量的基肥,并且每隔5m左右开设一条“井”字型或者“十”型排水沟,控制排水沟深度为15cm,宽度为30cm。若存在排水不良的水稻田,则需要在晒田过程中,深度处理排水沟,增加排水沟深度,保证水稻田在连绵阴雨天气时可以及时排除水分。另外,晚稻通常秧龄为2周时间,秧苗生长到4叶时就可以开始抛秧,但要选择晴天下午进行,抛秧必须要均匀,每公顷抛秧270万蔸左右。待完成抛秧3天后,要进行合理密植,开展查苗和补苗工作。

4、强化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水稻栽培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做好田块水肥管理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对于广西地区而言,晒田工作是水肥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分蘖苗数达到每公顷210万株时,则需要进行晒田,晒田能够极大改变稻田土壤的环境,提高土壤的肥效,促使水稻根系健康生长,同时水稻多露轻晒还能提高其抗病能力。当水稻达到灌浆成熟期时,要及时采取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保证水稻生长所需水分,并且要在收获前一周左右断水。

另外,还需要做好施肥工作。第一,水稻栽培需要施加足量的基肥。具体施加量为:抛秧前按照普钙、碳铵有机肥比例为450kg/hm2、450kg/hm2、1500kg/hm2进行施肥,并用机械耙平;第二,水稻抛秧后要及时追肥。第一次追肥一般是在抛秧后1周左右,主要施加75kg/hm2氯化钾和112.5kg/hm2的尿素;第二次追肥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主要施加复合肥、氯化钾以及尿素,施加量均为112.5kg/hm2。施肥需要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适当调整,在前期追肥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的量,保证水稻能够早生快发,提高其分蘖数;在水稻生长中期时,则主要以尿素和钾肥为主,施加量分别为75kg/hm2、112.5kg/hm2,到了水稻生长后期时,要增加钾肥的施加量,控制尿素施加量,当在幼穗分化第7~8期,需要减少钾肥和尿素的施加量,控制在52.5kg/hm2。

5、病虫害综合防治

①化学防治措施。稻瘟病和稻曲病是水稻最常见的病害,其中稻瘟病发病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7月上旬之间,广西博白地区水稻种植结构为早稻和晚稻,并且以杂交水稻品种为主,所以晚稻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也会出现稻瘟病。对稻瘟病防治主要是对种子进行消毒,并且选择抗病品种,从根本上减轻稻瘟病发生频率,比如采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对水稻进行喷洒,每666.7m2地用量约25g。稻曲病发生时期主要在水稻的始穗期,危害谷粒,主要防治措施是采用抗病品种,如野香优9号、Y两优2号、泰丰优208等,并且采用纹曲清或三唑酮进行防治,另外,增施一定量的钾肥或者磷肥,也能起到防治效果。另外,由于广西博白地区水量充沛,所以经常出现烂秧问题,该病害主要发生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导致水稻根、芽出现腐烂,在防治上需要加强水稻排水管理工作,并且结合硫酸铜、敌克松等药物辅助防治。比如,采用硫酸铜·钙+叶枯唑对发病水稻植株进行处理,77%的硫酸铜·钙30g、20%叶枯唑30g用15kg水稀释后,灌根使用,但控制用量为120g左右。水稻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虫等,其中二化螟、三化螟发病时间主要在5月中下旬或8月上中旬,化学防治方式主要是喷洒杀虫双、康宽、三唑磷等,如每666.7m2稻田喷洒130-160mL三唑磷(20%)。卷叶虫发病时间在5月下旬或8月中旬,该病危害水稻的叶片,防治措施为合理施肥,同时采用凯恩、阿维菌素等进行防治,如每666.7m2稻田喷洒0.4g3%阿维菌素的1000倍稀释液。

②物理防治措施。根据水稻田块大小,合理设置杀虫灯和黏虫板等装置,一般每667m2设置2盏灯和5个粘虫板,以此来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基数;另外,在水稻田里开展养殖,也能起到防止病虫害作用,比如在田里养鸭或者鱼,提升养殖技术,增加鸭、鱼养殖数量来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频率,达到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目的。广西博白地区降水充沛,非常适合开发稻田养殖。但是,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养殖技术和养殖环境开发,稻田养殖要保证鸭或者鱼不会对水稻造成损坏,因此,每667m2控制幼鸭的数量,不得超过25只,并且鸭产生的粪尿作为水稻的肥料,能够减少化肥的用量,实现节本增效。

目前,水稻在我国种植范围日益广泛,并且由于种植地区环境特点,使得国内水稻种植结构也相对复杂。广西地区水稻种植结构也因地而异,不同地区水稻品种选择差异性较大,并且同区域内还存在多种水稻共存的情况,这种区域性的特点,也使得水稻栽培技术存在差异。本文深入对广西地区水稻种植结构和栽培技术研究分析,提出从种子选择、合理育秧以及强化田间水肥管理等方面技术来提高当地水稻种植水平,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解决广西地区水稻种植瓶颈,奠定该地域水稻高质量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537600广西自治区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