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建设中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杨红梅

当前,在林业资源建设发展实际中,在供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林业资源的良好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对于社会与经济的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于林业资源与森林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社会日常生产生活对于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林业产业经营管理工作实际中,可以借助木材进口的方式促进发展,但是,木材进口的难度比较大,要想合理处理这一问题,林业部门需要重视森林的培育工作,有效提升林业产品的供需能力,以此为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一、森林栽植与培育技术的要点分析

1、育苗技术

在容器苗的培育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科学的育苗流程开展培育工作,以实际的生产经验为基础,完善育苗技术系统的制定流程。例如,脂松容器苗,通常将幼苗分成三个期间,分别是建成期、高生长期,以及木质化期。此外,在其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开展,旨在保证苗木达到期待的效果,如,种子催芽、容器选择、施肥浇水、封顶管理,以及育苗基质的制作等诸多方面。

2、种子处理技术

在种子处理方面,要结合不同的树种,采取针对性的种子处理方式与处理技术。在种子的处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种子的采集时间、存储环境、处理手段、播种时间,萌芽的生长环境等方面因素,进而开展相关的技术手段,保证种子处理技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体胚苗技术

我国在森林培育栽种方面已经储备了完善的针叶树体胚生产技术,而品质优良的针叶树种为该技术的主要材料,利用体胚发生系统,进而获得体胚,并在相关筛选工作完成之后,通过包衣技术,实现相同规格体胚的培养,进而制作出人工种子,如此,便可以在温室环境或者大田内完成相关的育苗与播种流程。针对体胚苗,我国已然在开展深度研究,多数树种仍然在体胚发生系统中进行建设工作。尽管一些树种的体胚苗生产体系已经跨过了建设初期,可仍然需要进行优化。

4、苗木施肥技术

在容器苗施肥过程中,需要以苗木鲜重控制制度为基础,待测定工作完成之后,结合苗木的营养供应,以及实际的生长情况,获取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而实现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苗木鲜重的测定工作,以不同时期苗木实际增重情况为基础,判定是否开展施肥工作,进而实现施肥数量与种类的确认。

5、灌溉水质控制

在我国林业灌溉水质控制方面,已然实现了部分精准化,一些林业苗圃会开展定期测定工作,检测灌溉水的酸碱度、金属离子是否超标,以及藻类等诸多方面。此外,一些林业苗圃还能以灌溉用水的规定和要求为基础,保证水质过滤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灌溉用水的水质方面,尚有很多内容未能实现完全掌握,所以,现阶段,我国在灌溉水质的控制与调整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的原因

1、森林经营理论和政策

森林经营中利用林学理论的过程中,因为运用自然恢复理论,导致森林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使得森林的质量不断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自然恢复论基础上的森林经营活动,不适合那些人多林少,森林资源短缺的地区,使得森林质量不断下降,对于生态效益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其次,有关的林业经营部门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森林培育的观念与森林培育工作的急切感,没有正确地选用森林经营理论,使得森林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再次,有些地区的森林经营实际中,因为现有的森林培育与分类理论比较落后,缺乏相关健全的政策,使得森林培育工作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导致产生森林培育质量降低的状况,使得森林培育的效果比较差。最后,因为森林培育工作中需要的正向指导与反向限制的创设与落实缺乏实效性,使得现存的林业政策存在不足,受到经济效益的影响,使得森林培育质量问题更加严重。

2、传统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影响

森林培育工作方案运行实际中,由于以往的工作理念与行为习惯的不良影响,使得森林培育工作的落实受到阻碍,导致森林培育的质量逐渐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对森林培育与运营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适时地更新思想观念,缺乏对森林的科学管理,使得森林培育的质量不断下降,导致培育效果和实际经营缺乏高效性,使得森林培育质量问题不断增加。其次,在森林培育经营实际中,有些工作人员比较重视经济效益,缺乏对森林培育质量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过度砍伐取材,导致森林培育的质量逐渐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森林培育经营理论和技术的普及

提高经济效益与森林质量的关键点在于加强森林培养管理,这一工作贯穿林木生长的始终,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涉及的技术举措比较多,涵盖的问题较多。因为自然条件不断变化,在实际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宣传推广,让人们高度重视森林培育工作,需要为林业职工与林农推广人员宣传相关的培育技术与知识等,让其对以往的工作观念进行革新,对以往的森林自然生长,林木周期长与效果差等思想进行革新。不断摒弃以往的“只造不育”,“重造轻管”的管理理念,要立足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林业部门需要逐步构建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逐渐养成持续经营的发展观念,构建营林思想,有效培育良好的壮苗,以此提高森林质量,借助合理的经营模式,为社会的建设发展创造效益。

2、优化资源,搞好分类经营

林业部门要想获得林业效益需要有比较好的森林资源,然而,森林培育经营是比较关键的策略。营林是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满足客观条件,借助点播,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多元化的方式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森林逐渐融入到农区与城市,使得山水林田路,城乡一体化逐渐得到整合。让那些比较分散的林区逐渐集中到一起,以此有效地突显出森林资源的总体效能。

3、落实森林培育经营的技术

森林培育工作需要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需要运用多元化的培育经营技术与手段,同时有效落实这些方法,以此构建平稳的森林体系。在此期间,营林在森林培育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在目前的造林工作实际中,森林培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需要选用质量比较高的树苗,同时,这些树苗需要满足当地的土壤条件,不能由于树苗问题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森林培育经营工作实际中,抚育是比较重要的阶段,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立足于“三分造七分管”的工作原则,把这个原则运用到森林培育工作实际中,造林抚育的频次是每年三次。在对比较高效的森林资源进行培育的过程中,林业部门需要重视那些珍稀的树种,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需要运用复合型的经营模式,以此推动森林体系的良好运转。此外,在森林经营方案规划工作中,需要立足于实际状况,促进方案的有效落实。就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以此实现森林体系管理的高效性。

4、强化科技支撑

森林体系是生态系统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因此,林业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目前,在森林培育工作实际中,需要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森林培育经营工作的高效性,需要将一些新兴技术融合其中,运用到森林建设体系的各个阶段之中。比如说,在对竹林与低产林等培育的工作中,就目前的行业发展实际来说,立足于新的技术指标与培育模式,研发出比较合理的培育技术,有效地突显出科研技术人员的自觉能动意识,让科研技术人员融入到森林体系建设之中,针对森林体系建设实际存在的问题要有效处理,针对那些先进的技术方法需要有效地推广运用,塑造更多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经营在森林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有效提升森林体系的总体质量。针对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进行有效分析,以此探寻比较科学的森林培育方法,融合到森林的不同经营与技术环节之中,实现森林培育工作的高效性。

5、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推动森林培育工作的高效运行,提升森林质量,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要从源头上加强对森林体系的综合培育与管理,立足于国家的角度,加强对森林体系的保护,以此让人们意识到森林培育的重要性,以此对那些不合理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使得森林资源的质量逐渐提升。目前,大多数人比较重视森林的数量,在森林经营实际中,比较关注造林工作,不能有效落实森林的培育工作,因此,森林资源的管理模式比较粗放,对于我国森林体系的长远运行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林业部门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以往的观念进行革新,国家需要健全森林体系相关的法律,为林业部门提供足够的资金力量支撑,以此实现森林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促进森林生态体系的高效运转,让更多的人融入到森林体系建设之中,使得森林资源的质量不断提高。

6、加强森林培育经营理念的创新

在传统理念下,森林培育工作人员认为,我国的森林资源众多,没有必要做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大部工作人员都缺乏对节约森林资源的重视,导致大量的不节制地开采,严重地破坏了我国森林资源,进而对森林培育工作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实际上,无论立足于国家经济发展,还是自然资源发展,一旦脱离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恶意破坏自然资源,都会导致无法估量的后果。因此,森林培育工作人员一定要革新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原则,加强森林培育工作。深度挖掘森林培育政策,并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分析,加强对管理制度的优化,科学地控制砍伐数量,避免出现国有森林资源浪费的现象,为推动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7、建立森林培育的经营监督机制

树木的成长周期比较长,这也决定了森林培育工作的特殊性,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更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提高森林的整体质量,森林培育工作人员要严抓各个环节,如,苗木选择方面、土地翻新方面,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方面等。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对整体工程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如,在化肥的配比过程中,如果森林培育工作人员疏忽,造成配置比例出现差错,极有可能出现下述两种情况:其一,化肥过稀:无法充分地发挥出肥料的作用,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其二,化肥过浓: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时由于营养过剩而导致苗木生长受影响。因此,森林培育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避免因自身的工作疏忽而酿成大错。

在森林的培育过程中,为了提升森林的整体质量与经济效益,相关部门会派遣专门队伍加入工作当中。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与监督体系,严格按照工作制度要求工作人员,保证森林培育工作能有序、顺利、高效地开展。此外,在森林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坚持公平公正、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开展工作,严格按照规章行事,对于违规的员工要采取相应的处理,不接受贿赂,不接受同情牌,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为森林工作的高效管理竖立警示牌。

8、掌握森林培育技术的原则及方法

(1)生态公益林培育

①生态效益优先:将生态效益放置首位,其他效益都要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生态公益林任何经营活动都要以服务于生态效益,禁止不利于生态效益提升的任何经营行为。②生态效益长效化:立足于生态效益长效性视角,在生态公益林的培育与营造过程中,树种的培育一定要坚持生态效能高与生长寿命长的原则,保证公益林的长寿与高效。③因害设防:依据区域生态灾害的规律与趋势,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加强对森林的生态灾害预防工作,明确培育发展方向,发挥出公益林防灾减灾的作用。④“三利”兼收:在保证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公益林的生态功能、景观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三利”兼收的发展局面。

(2)科学的森林培育技术

①河流两岸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模式:公益林有助于避免河流两岸的水土流失,加强河流两岸100m区域内与第一层山脊以内的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工作,通过合理的封护措施保证经营管理的有效性。②生态脆弱区生态公益林经营方式:高陡坡或者主粱两侧等区域都属于生态脆弱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保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加强滑坡管理,通常将造林区域选在土质、土层优质且植被稀少的地方。③其他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模式。加强对蓄积量低于130m3或者综合生长率低于6%的林体的培育工作,提升公益林的整体质量。

在森林培育方面,为了保证良好的经营状况,以及提高整体质量,还要加强对细节的考虑。如,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所在森林区域的天气状况、气候状况,以及植物的生长特性等诸多条件,创新培育方法。例如:择优保留法、自然恢复法,以及合理密度法等,并加强对方法的选择。保证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实现森林培育方式的优化;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森林培育方面亦是如此,只有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使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优势,才能让培育工作更具高效性与科学性,才能全面提高森林培育质量,才能保证完善森林培育的工作思路。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生产生活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因此,林业部门需要重视森林培育,运用科学的管理策略,对以往的森林培育模式进行科学改革,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使得森林质量逐渐提升,推动森林的有效培育与运营,以此推动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所以,在森林资源培育工作中,为了实现良好的培养成效,林业部门需要注重运用科学的培育技术,有效地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加强森林体系建设,以此为社会的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创造效益。

(作者单位:424200湖南省宜章县林业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