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技术现状及提高种植效益的解决措施

作者: 杜平

水稻栽培技术现状及提高种植效益的解决措施0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水稻栽培技术,依靠科学技术及先进机械,以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效益。与此同时,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要根据栽培区域的具体状况,合理制定水稻栽培技术规程,从而推动水稻栽培产量及质量的提高,为我国人民群众创造健康及安全的粮食作物。本文首先对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简单阐述,其次分析了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措施,以期为相关单位以及个人提供借鉴价值。

一、水稻栽培技术的现状

水稻历来是我国南北方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我国是水稻的生产大国,每年的水稻需求量也超过了1.2万亿吨以上。同时我国也是水稻食用大国,有数据资料表明,在我国有超过6亿多人将水稻当做了主食并常年食用,水稻种植业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中源远流长,因地理优势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首个栽培水稻的国家。随着我国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相关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国水稻种植区不断扩大,有利的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均耕地很少,且农村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相对较低,我国同全球主要农业国家栽培技术水平之间仍具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我国水稻生产在产量和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相关人员一定要坚持探索提高水稻栽培质量的办法,合理减少栽培成本,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生产在世界的影响力,巩固我国水稻品质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种植上有许多原因已经成为制约水稻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笔者搜集和整理资料,发现以下因素:一是气候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光照、气温、水分以及自然界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决定水稻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水稻具有感温性和感光性,适合的温光条件能促进水稻生长,进而提升产量和品质。二是肥料因素。在水稻发育过程中,补充必要的氮、磷、钾等矿物微量元素也是其种植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三是管理因素。要想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从而提高水稻种植的精准度和高效性,进而增加水稻的产量。为全面增加水稻种植物的产出、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水稻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近年来,单一的种植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水稻种植业管理向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过渡,以增加农业产出效率,根据以上几个问题考虑,为了探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提高种植经济效益的途径,必须总结出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不足,同时制定有效措施,以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二、水稻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良种推广水平参差不齐

在科技兴农的战略部署下,水稻种植技术已经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水稻种植技术发生了很大的“蜕变”,水稻选种需要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气候条件、水力条件等因素进行。近年来,水稻新品种涌出,水稻良种在推广时,定要考虑区位因素,只有在合适的地区推广合适的品种,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水稻种植中,水稻品种优劣是关键,稻农的信息收集能力较差,对水稻良种的认识水平较差,对水稻新品种的应用相对滞后,导致部分水稻优良品种未能实现大面积种植,未能实现成果转化,或因为部分品种对部分地区适应性和匹配性不佳,导致品种产量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质量和产量上达不到稻种的预期品质和产量,直接影响了稻农的收入。因此,想要实现良种的科学推广,必须加强品种适应性试验,总结品种抗逆性、抗病性和产量情况,进而总结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农技人员应加强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引导农户种植优良品种,提升水稻良种覆盖率。

2、整地环节中的不足

在种植水稻之前,还需要对种植水稻的地区进行整地工作。目前整地工作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整地质量仍有待提高。部分地块由于整地不平整,导致后期同一地块肥水不均,进而导致水稻生长整齐度差。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很多农户采取打坝埂的形式将一大块田地划分为数个小块田地,这样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会大幅度降低插秧、收割等机械的作业效率,增加生产成本。

3、农药使用环节中的不足

当前我国水稻生产目标是提质增效,在保障产量的同时要追求高品质,实现绿色农业发展,人们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的安全。部分农户一味追求产量,盲目施肥,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加重,进而通过增加农药使用量和施药次数来预防病虫害发生。这样不仅增加了病菌的耐药性,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隐患。目前市场上也涌现出一系列高效低毒农药,受到农户的认可。但是这些农药往往因连续多年大面积使用,导致病虫耐药性逐年增强,药物防治效果也在逐年下降,而新药物研发周期长,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以及物理防治技术效果不稳定,都成为制约农药减量增效的瓶颈。

4、自然灾害预防控制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区域广大,且南北天气复杂、温差很大,在水稻播种移栽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各不相同。自然灾害虽然是难以遏制的,但通过合理的防治手段可以降低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从而提高栽培经济效益。但就实践上来说,水稻毕竟属于大田作物,在生产环节,人们很难人为控制田间气象条件,导致在灾害发生前,很难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往往都是在灾害发生后,通过田间管理,进行一些补救性措施,这些措施对于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块作用甚微。因此,大雨、冰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也成为了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

5、田间除草方面的不足

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田间的管理工作,也对水稻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田间管理中,除杂草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倘若水稻种植户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只会让水稻生长当中的杂草不断增长,而且杂草种类也会不断增多,这是不利于水稻生长的。很有可能会出现和水稻争夺水分和养分的现象,也会让水稻的养分减少,只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6、水稻灌溉不合理,缺乏专业性

水稻在栽培过程当中必须实施灌水,而水稻种植户必须对灌水的时机与频次加大注意,保证可以满足水稻的水量需要。而在选用灌水方法时候,稻农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间歇式灌水方法,防止一次浇灌过多的水分。同样,浇水的水量也必须根据水稻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具体加以确定。许多水稻栽培技术人员在实际栽培过程当中经常会选择一次性灌水的方法,虽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该方法没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选择湿润型的灌水形式,以便保证可以良好地适应水稻的生长发育需要。

三、水稻栽培技术分析

1、水稻的育苗与插秧技术

水稻的育苗方法是水稻的基础,插秧技术直接影响水稻在生长初期的发育情况。直接影响了水稻的后期生长。由此可以看出,水稻育苗技术的优劣,插秧方法是否合理,对水稻的品质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要做好水稻种植的根基工作。

水稻的育苗与插秧的时间要合适,时间不合理会影响大田水稻种植质量,育苗和插秧时期的确定要考虑地区气候因素,品种生育期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水稻生长。同时应注意插秧密度,目前丹东市插秧行株距一般在30cm×16cm左右,不同品种不同地块可适当调整。只有实现对育苗插秧时间的精准掌握,才能为水稻后期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带动水稻种植效率的提升。

2、水稻栽培的施肥技术

水稻的施肥技术是保障水稻健壮生长的关键措施,施肥技术水平对水稻的经济效益和生长质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只有通过科学的施肥技术,才能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增加水稻栽培经济效益。

水稻属禾本科植物,在其成长阶段,对不同成分的化肥需量很大,特别是氮、磷、钾、硅等成分的化肥。有几个主要营养元素的施肥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施肥技术等于是合理地给水稻“灌输营养”,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非常有帮助。通过验证营养元素的成分和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力,对肥料进行了排名,第一营养元素是氮肥,然后是钾,最后一个是磷和硅肥。氮肥营养元素对水稻生长来讲,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良药”,使水稻有望达到最高产量,但同时,氮肥施用过多,也会导致贪青晚熟、抗性降低、米质下降等问题。

另外,合理地使用氮肥、钾肥、磷和硅肥,不但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改变水稻整体的外观形态。为了防止由于施肥问题而导致水稻品质和产量的下降,水稻种植的施肥技术必须科学地实施。由此可见,水稻种植的施肥技术对水稻种植业发展具有很大重要性。

3、水稻栽培的除草技术

除草能够有效保护水稻的生长发育环境,促使水稻健壮发育,是水稻种植中关键的技术手段,唯有保护水稻生长发育环境,方可有效增加水稻生长发育效率和生产能力。

在水田中,杂草的产生会给水稻的生长发育带来阻碍作用,杂草在发育过程中可以吸收多种水稻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水稻发生营养争夺,影响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所以,水稻的田间除草工作是影响水稻品质与生产量的重要环节,唯有采用科学的除草方法为水稻实施除草,方可保障水稻顺利安全地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应用除草剂对稻田进行除草是比较常见的除草方法,因为除草剂能够高效清除田间杂草,给水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但除草剂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药害,阻碍水稻正常生长。此外,可加大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通过稻田养鸭、稻田养蟹,来实现物理除草,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4、水稻栽培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的病虫害防控工作是水稻栽培工作所存在的关键性问题,病虫害的“杀伤力”极强,和其他影响因素比较,病虫害是首个限制水稻品质提升的要素,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带来很大的危害,而且还会殃及水稻的生长发育环境。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如果没有做好,其产量和品质均会大幅度降低,会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损失。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一般是利用化学农药触杀或内吸等原理,在水稻表面活植株体内产生药物,从而在一定程度达到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可以说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如果病虫害防治方法的不正确,农药浓度过大,农药残留过多,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则会适得其反,化学成分不合理的农药会对水稻的数量与品质危害很大,即便会杀死害虫,但是农药残留也会在水稻表面产生反应,对人体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所以必须采用合理可行的管理方法预防害虫。

四、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途径

1、建立良种推广机制,为选种提供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当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稻种选择,选择种子前,要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人们在购买水稻的时候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产品,例如籼稻谷、粳稻谷、糯稻谷的粒形、粒质均有差异,稻种不同,所产水稻的质量不同,根据市场偏爱的口味选择合适的稻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稻农的经济收益。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水稻品种,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水稻种植效益,农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引领作用,基层农业单位要加强良种的引入和推广工作,建立良种推广机制,利用休耕期,加快展开良种种植技术培训,举办良种推介会,良种培训班,推出良种补贴政策。积极对接科研单位,建立种子繁育、试验、推广、改进一体化机制,实现水稻种植选种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市场化。

2、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强化农民技术意识

种植业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和注重水稻的科学栽培和技术,通过培训等渠道提高农户科学栽培技术水平。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干预,必须加强在水稻种植的优惠政策、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种植户提供强大的后盾,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利用当地政府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鼓励农民积极引进优良水稻栽培科技。在农村青年人群中,选择优质的农业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以此带动当地种植户的整体水平,农技人员要定期下乡实地为种养户培训水稻栽培技术,强化农民技术意识,转变农民的传统种植模式,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网络化的水稻栽培技术培训体系,比如建立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公众号、微博。利用快手、抖音平台科普水稻栽培技术知识,总之,农民可以利用当下最为流行的网络平台,随时随地的可以通过手机就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栽培知识,以进一步地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量和种植水平。

3、完善灾害防控体系,确保水稻的不受伤害

完善灾害防控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体系。在水稻种植区,加快建设气象预警系统,对于小范围的灾害,通过气象预警系统能够有效防范,减少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次,需要健全稻田补救措施和稻农补贴措施,建立分级制度,按照损失级别划定补贴标准,发生灾害的情况下,统筹推进补救工作,降低次生灾害的风险。未发生灾害的情况下,做好应急预案,以防患意识为先,建立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制度,有序推进灾害防控体系的实施。再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摆脱过去药物防治思维,建立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一体化防治机制,加强农业防治技术的创新,大力研发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鼓励稻农做好病虫害监测,发挥科技的力量,实现科技兴农的目标。

综上所述,近年来由于我国水稻种植业的持续发展,水稻高产和栽培的总体质量得到了提高,但随着各类原因水稻栽培面积逐渐下降,生产不平衡,品质也相应降低。针对目前我国水稻种植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应充分抓住我国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对水稻栽培品种的合理选用、高素质秧苗的培育、科学的水分管理、科学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杀虫剂应用,以及病虫害有效防控等环节要采取相应的举措,从而达到我国水稻优质与高产的双重要求,带动我国农业增产增收和水稻栽培业的突破性发展。

(作者单位:118300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