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科学提高的方法策略
作者: 哈申其木格 黄丽丽 迟艳红 玉花
作为一种多用途作物,大豆不仅是人们可直接食用的粮食,也是一种常见的油料作物。新时代下,我国对粮食作物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也是如此。对此,想方设法提高优质大豆种植效益,从插秧、施肥、整地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革,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以此来提高大豆种植产量及品质。
一、大豆种植现状
因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依然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新技术产业改革与发展上,对农业技术的发展重视度不高。目前,针对农业增产方面,大多数农业从业人员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优化作物种类、增加耕地面积等方面,并未将其延伸到田间管理、种植地土壤等细节,使得农作物产量差强人意。同时,农作物耕作的农民,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此,我们亟须研究与分析提高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的方法,实现大豆增产与增质,进而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影响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的因素
作为一种典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是全球特别重要的豆类。相关研究指出,云贵高原地区是大豆的原产地,现阶段所种植的大豆均是从野生大豆驯化所得。我国种植大豆的历史比较久远,大豆已经成为了我国常见、主要的农作物,大多数地区大豆栽培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优质大豆,导致产量并不理想。相比于其他植物,豆科类植物根系有所不同,其会产生根瘤菌,大多数种植人员觉得这根瘤菌可为大豆提供所需氮肥,选择施加磷肥,从而造成大豆在生长期间并未获得所需的氮肥。根瘤菌所产生的氮往往只有大豆生长所需氮量的1/3,这远远不够。在具体施肥中,大多数农民比较盲目,未科学配比氮、磷、钾等各种肥料,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比例逐渐失去平衡。由于施肥方法不合理,也导致了成本的浪费。大多数种植人员未恰当施肥,如施肥不均,会烧伤一些种子。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也是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同一土地若反复种植,那么土壤中微量元素便会有所减少,极易造成大豆低产。同时,有的种植人员未采取科学种植方法,种植密度不科学,不利于大豆光合作用,从而造成低产。大豆种植时,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一种典型的病害,一旦出现,则会导致大豆减产,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土地整理也是大豆种植的关键性环节,一般选择在春秋季节耕作土壤。为了能够预防大豆出现早衰的情况,整理土地时可施加适量的基肥。值得注意的是,地区不同,土壤结构也有所不同,但是可合理控制其中的养分,基于种植的真实所需,改变土壤原来的肥力。种植大豆时,需积极优化土壤条件,采取高效化施肥技术,积极为大豆创设优质的生长环境。不同生产区域,其施肥技术也有所差异,为了能够持续供应大豆所需肥力,需对土壤中养分含量进行准确把控。田间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积极创建满足大豆优质生长的环境,科学管理田间,确保大豆健康成长。
三、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的提高方法
随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优质大豆种植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必须严把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从品种筛选、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均必须做好严格管控,如此才能提高优质大豆种植效益。
1、土壤耕作
对于任何一种农作物栽培而言,其均需要土壤为基础。因此,优质大豆种植时,种植人员应意识到土地耕种是大豆种植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种植人员应基于土地结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可操作的大豆种植方案,如此才能够提高大豆种植产量及质量。在优质大豆种植前,种植人员应对土壤耕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基于分析数据开展科学合理的种植活动。例如,前茬作物为亚麻,种植大豆前应深翻土壤,其深度大约为22-25cm。若前茬作物为小麦,那么土壤深翻深度不得低于30cm。
2、选种与处理
尽量选择种植品质佳、增产潜力大等优质大豆品种,且种植发芽率高达90%,纯度高达98%。播种前精选种子,将杂质、病种予以清除,并基于土壤实际环境、病虫害情况,选取恰当的种衣剂包衣,也可选择使用微肥、菌肥、ABT生根粉等与种子混合,以此来提高种子的整体活性。
3、播种方法
①窄行密植播种法
对于大豆而言,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播种方法为:缩垄增行、窄行密植。将60-70cm宽行距更改为40-50cm窄行进行密植,这一做法可增加10%-20%的产量。播种、中耕管理及收获,均能够实现机械化作业。机械耕翻地,土壤墒情佳,可实现均匀、整齐地出苗。窄行密植后,对群体进行合理布置,巧妙地借助光能、地力,可对杂草的生长态势进行抑制。
②等距穴播法
机械等距穴播可实现高效率播种,也可提高种植质量。出苗后,株距之间比较合理,植株分布恰当,每株植株都均衡生长。整个大豆植株均衡发展,结荚密,相比于条播,可增加产量10%。
③精量点播法
秋翻耙地、秋翻起垄后,刨净茬子,在以往的垄上选择精量点播机或改良耙单粒、双粒平播或垄上点播。这一做法可均匀下籽,播种的深度恰当,保墒、保苗,还能够开展集中施肥,无需间苗。
4、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基于种植地区自然气候、土壤肥力等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计算与试验,确定最佳的施肥时间及用量。一般情况下,选择分层深耕的方式,在垄下16-18cm处施加底肥,占总施肥量中的比例为60%;在种下4cm处施加种肥,所占比例为40%。在始花期到终花期,基于具体长势对叶面进行喷施。这一做法能够为不同生育期的大豆提供营养所需,并且还有利于肥料利用率的提高。
5、田间管理
①大豆的苗期管理
对于苗期管理而言,主要是查苗、补苗和间苗。出苗后,若田间缺苗情况比较严重,甚至出现缺垄、断垄的情况,应及时补苗,确保整个田块苗齐、苗壮。补苗方法主要是补种或移栽幼苗,移栽后应第一时间浇水。同时为了能够确保幼苗成活率,移栽时不得选择在光照强烈、温度高的中午,尽量在阴天或傍晚开展。另外,为了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最好实施间苗作业。对于密度大的豆苗、疙瘩苗,可在播种后半个月内进行间苗,以此来确保田块大豆拥有合理的疏密度及整齐度,幼苗可受到良好的通风及光照,这是提高种植效率的主要条件。
②大豆田中耕培土管理
幼苗时期,大豆生长往往比较缓慢,且群体相对较小,极易滋生各种杂草。对此,间苗后应第一时间进行中耕培土,将各种杂草清除干净。基于根系生产的具体状态确定大豆中耕深度,一般按照先浅后深、再到浅的方式开展。在大豆整个生长期间,中耕培土需要开展3-4次。一般情况下,幼苗出土且子叶展开后,便可开展第一次中耕培土。当豆苗生长到13cm高时,可开展第二次中耕培土。开花前,可开始第三次中耕培土。中耕培土可将土壤聚拢在大豆根部,发挥抗倒伏、耐旱防涝的功效。
③大豆开花结荚期的管理
这一时期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快大豆植株开花的速度及多开花、预防花荚脱落,提高豆荚数量。基于大豆植株的具体生长情况,采取保控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高产田,应予以适度控制,不得过早封垄,确保植株叶面积最大,强化叶片光合利用率。在封垄前,积极开展除草工作,基于植株的具体长势施入适量的肥料及清水。在植株初花期时应予以追肥,不得选择在壮苗期,预防植株贪青徒长。在花荚期,追施磷肥。若叶片渐渐变为深绿色,中午时还出现萎蔫的情况,应及时灌水,为其提供水分。盛花末期,针对大豆植株予以打尖处理,预防植株疯长,出现倒伏的情况
④大豆施肥管理
基肥、种肥、追肥等工作完成后,可基于大豆具体长势及土壤肥料营养情况,在大豆开花初期、结荚期予以叶面肥喷施,以此来满足营养需求,并提高大豆结荚量和籽粒重量,加快大豆成熟,避免遭受早霜的不良影响。可将尿素加磷酸二氢钾同清水进行混合,朝着叶面喷洒。若土壤缺少微量元素,可施加适量的微肥。
6、病虫害防治
据调查得知,大豆病虫害种类比较复杂,危害各异。对此种植人员应高度重视,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特征及危害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有效防治各种病虫害,获取最大化的种植效益。
①大豆胞囊线虫病
症状:寄主被侵害后,根系越来越差,根瘤降低,须根持续增长。
发生规律:对于这一害虫,其最佳发育环境为17-28℃,10℃以下便会停止发育。
防治方法:2.5%涕灭威乳剂2.5kg,10%克线磷颗粒剂2kg。将这些药剂同土壤进行混合处理。以上药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
②大豆灰斑病
症状:成株期叶片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然后慢慢扩散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为褐色,中部灰褐色。
发生规律:大豆苗期主要为低温多雨的天气,发病比较严重,缺苗比较严重。成株期病害严重,降雨量、品种抗性是主要影响因素。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③大豆食心虫
寄主与危害:大豆食心虫食性单纯,只是对大豆造成危害。
发生规律:成虫产卵最佳环境为20-25℃,湿度为90%。化蛹过程中如果频繁下雨,土壤湿度增加,那么便为化蛹和成虫出土创造了条件。
防治方法:用2%杀螟松粉剂喷粉,可对成虫、幼虫及其他害虫进行有效防治。
④豆秆黑潜蝇
寄主与危害:豆秆黑潜蝇寄主除大豆外,还有赤豆、绿豆、四季豆、大青豆等豆科植物。
发生规律:6月上旬降雨量超过30mm,6月下旬到7月上旬降雨量超过40mm,若存在一定量的虫源,那么极易流行。
防治方法:在大豆初花期时,对初孵幼虫、成虫进行防治,可选择50%杀螟松、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
⑤大豆花叶病
症状:植株矮化比较明显,叶片顺着叶脉逐渐褪色,出现了叶脉症状,久而久之变成淡绿。
发生规律:如果种子携带了病毒,蚜虫数量较多,发生早,若遇到干旱、高温的气候,那么大豆发病会更加严重。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治蚜虫,第一时间将病株淘汰。
⑥大豆霜霉病
症状:成株期发病,初期叶片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黄绿色斑点,且密密麻麻,后来逐渐变成了灰褐色。
发生规律:南方5-6月份、北方7-8月份,气候渐渐凉爽,如果出现雨水多、湿度大的气候,那么病害则会大范围流行。
防治方法:可选用1∶1∶2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1-2次。
7、大豆收获
成熟后,及时收获,并积极进行晾晒,当水分降低到13%时便可脱粒入库进行有效的保存。
四、优质大豆种植效益提高的保障措施
1、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加农户种植信心
对于优质大豆种植而言,为了提高种植效益需科普宣传为基础。广泛科普宣传的好处较多,主要表现为:其一,可全面指导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其二,可激发与强化种植户的种植信息。对优质大豆种植技术进行广泛推广,可借助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媒介,如抖音、微信、快手等,将优质大豆种植技术制作成一个个短视频,并定期推送给特定群体,也可开展直播互动的方式,同种植户进行在线沟通、现场答疑解惑。另外,积极动员基层组织,开展“三下乡”文艺演出活动,且在其中巧妙地渗透优质大豆种植技术,这样不仅宣传了种植技术,而且还可实现振兴农村文化。总之,将优质大豆种植理念根深于种植户脑海中,传授相关种植技术,让更多的人看到增产、增量、增收的希望。
2、加强种植技术科研,不断持续优质增量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想提高优质大豆种植效益,还需深入研究优质大豆种植技术,为其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对此,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及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其中当地政府应积极发挥带动、主导作用。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科研技术人才,组建一支科研技能强的优质大豆种植技术研究队伍,为科研攻坚克难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另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撑,拨付科研经费、减免企业税收政策、奖励科研技术成果等,调动各种有价值的资源,促使其渐渐靠近优质大豆种植技术这一目标。另外,重视种植技术科研结果的转化,注重其操作性、实践性,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实际所需。
3、注重示范基地效应,强化以点带面联动
农作物种植基地的示范效应较为良好,可发挥以点带面的强大作用,口碑相传,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品牌价值。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的提高,可积极借鉴这一有效经验。基于我国大豆种植范围,选取恰当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科学布局。具体而言,其一,做好、做细、做精示范基地相关基础性工作;其二,同基地所覆盖范围的农户进行密切交流沟通,如定期开放示范基地,邀请农户进行参观学习,也可聘请当地农户到示范基地进行工作,这样不仅可获得报酬,也能够掌握大豆种植有益的技巧;其三,加强示范基地信息化建设,利用好大豆单产基本投入、产量等数据,为优质大豆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其四,积极建立示范基地短视频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介绍优质大豆种植技术,为农户学习创设优质条件。
综上所述,探寻提高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的方法尤为必要。相关部门、研究单位及工作人员应引起重视,注重优质大豆种植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并积极参与其中。所以土壤管理、科学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尤为关键,需进行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操作与处理,使得大豆能够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获取所需的养分,避免病虫害的不良影响,为优质大豆种植效益的提高创设优质条件。当然,还需广泛推广与应用这些优质大豆种植技术,调动起种植积极性,保证大豆拥有广阔的市场,守护好大豆耕种的基线,从而助力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1.028100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28200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