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具体应用分析

作者: 滕玉明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粮食作物,它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传统稻作生产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无公害生产。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绿色种植业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又能保证健康安全。本文以金寨县为例对水稻绿色生态种植展开技术分析,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一、安徽省金寨县种植区域情况

1、地理位置

安徽省金寨县从西南到东北,地形呈现出一个阶梯状的下降趋势,其中南部和北部各有77km。大别山脉横贯全境,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多样,为多层次开发和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的资源环境条件十分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气候资源

金寨县地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潮湿,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降雨充沛,水热同期,但也会出现一些灾害性天气。持续时间在216~173d之间。多年来,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311.8mm,年平均日照时间超过2160h,这使得金寨县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

3、土地资源

金寨县土地资源的特点是:面积大、山场多、水面广、耕地少、类型多,共有一级八大类,二级三十三类。拥有3814km的国土面积,是全省最大的山区县。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棕壤、草甸土、粘盘黄褐土、黄棕壤、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在这些土壤中,黄棕壤和粘盘黄褐土是由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风化物形成的,占81.7%,土地的酸碱度在5.5~6.5之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8.2万亩,产量稳定在1.4亿kg。

4、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壤资源,为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优质稻的生产是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

二、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

1、水稻绿色生态种植环境的建设

绿色水稻的种植对空气环境存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应要保证周围环境无污染,同时还需要确保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才能够使得水稻能够健康生长。在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不能超标。土壤中镉的含量不能超过0.6mg/kg。汞的含量不得高于4μg/kg。铅的含量不得高于300mg/kg。砷的含量不得高于90mg/kg。铬的含量不得高于200mg/kg。

2、育苗品种选择

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一些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以及适应能力较高的种子。在对种子进行筛选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考虑到其发芽率与出苗率等相关指标,而且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种子是否会影响到后期的生产性能。如果发现了劣质或者不合格的种子则需要及时淘汰掉。些比较高的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比较差,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倒伏现象应要加大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实验我们得知,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一般在金寨县对于品种会选择籼型杂交稻为主。同时还要注意搭配好各类水稻品种的比例。才能够保证所培育出来的水稻具有良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并且能够更加适合当地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

3、浸种催芽技术

在播种前先晒种,利用太阳光进行杀菌处理,可以在50mL的水中掺入0.5kg的石灰乳或者是1g的多菌灵粉剂等药剂,然后将种子放入其中浸泡48h左右,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如果采用干种子直接播种则不需要进行这一步骤。之后要用清水进行冲洗,再使用湿润纱布包裹起来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催芽,大约经过7d可以发芽了。

4、育苗技术

这种技术在应用时秧龄比较短,通常为6~8d,而且需要对幼苗进行移栽。首先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性能好以及土壤肥沃的田地作为育苗田,同时还应该确保灌溉水源充足。其次,在育苗过程中应保证床土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并及时做好施肥工作。再次,在育苗期间应该注意控制温度,一般情况下白天温度不能超过25℃,夜晚不低于15℃。最后,在育苗结束以后,应该将薄膜揭开,让幼苗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要将苗床设置在背风向阳的环境中,才能够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如果是在夏季播种育苗,最适宜的时间段是每年的3月底到4月初。在这个阶段内,外界气温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因此可以有效避免高温天气给秧苗带来不利影响。

5、移栽技术

在对秧苗进行移栽时,需要选择晴朗无风或者微风天,尽量避开阴雨天。通常情况下,在早上或傍晚移栽效果更好一些。此外,在移栽前一天晚上应该浇足水分,以便为秧苗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为了做好秧苗的移栽,插秧的深度可以在2cm左右,株行距控制在4×8cm左右为宜。水肥管理秧苗在移栽后,其根部会长出大量新根,这些新生根主要分布于地表以下6~8cm处,所以应保证秧苗具有良好的水分和营养吸收能力。如果发现秧苗缺水缺肥现象比较严重,则要及时采取补水施肥措施。一般情况下水稻需施尿素4kg/亩、氯化钾7.5kg/亩作底肥。追肥时间最迟不能超过移栽后一周,并且每次用量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烧苗。另外,还应当结合实际天气状况进行灌溉工作,确保田间土壤湿润度适宜,避免出现干旱等不良问题。

三、绿色水稻田间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1、合理应用肥料

首先是基蘖肥,它能够为水稻提供充足养分供给,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同时也可以提高产量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基肥施用量一定要足,以免影响到后期穗粒数与千粒重。其次要注重氮磷钾三种元素之间配合比例,保证在科学范围内达到最佳配比状态,尤其是推广氮肥后移施肥技术,才能有效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再次是对于微量元素来说,主要作用在于改善水稻根系生长环境,从而增强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最后则是有机肥料施加环节,这项操作不仅仅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够改良土壤结构,使得土质更加疏松透气,有利于水稻根部呼吸以及营养吸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而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在具体的施肥中可施基蘖肥15kg/亩、穗肥20kg/亩左右,同时结合追肥进行补充,并且适当增施硫酸铵等肥料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或是采取叶面喷施方式来完成追肥工作,一般情况下以磷酸二氢钾为主要成分的叶面肥效果最好。另外,氮磷钾应按照比例为氮元素占总养分的60~80%之间,磷元素和钾元素分别占到了剩余部分的40~60%与20~40%之间。除此之外,对于土壤pH值也需要加以重视,通常情况下要求其维持在中性或者偏碱性状态即可。

2、滴灌网络布置

要安装滴灌带,并将滴头流量控制在1.5L/h以下,才能够保证水分能够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如果土壤中含有较多杂质时,则可以通过增加滴头数量、减少滴头间距以及降低滴头压力等方法来达到改善灌溉质量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管径则不能超过20mm,而且还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塑料材质的管道。应选用PE复合软管与滴灌带两头连接,以便有效防止堵塞问题发生。另外,为了确保灌水均匀性,还应当合理调整滴灌带铺设长度,一般情况下不宜小于8m。

3、科学除草

杂草会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及时进行人工拔除或机械割草。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可伤害到幼苗根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深度和速度,同时也要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人工除草的操作为:先将田间水排干后再进行浅翻处理。然后按照15cm标准来确定株距并开始进行浅耕。最后再利用锄头等工具来完成深松工作。机械割草的操作为:先将田间水排干净后再进行浅翻处理。然后沿着田埂方向进行切割。接着使用拖拉机来牵引割草机实施割草作业。最后再用耙子等工具来完成平整土地工作。另外,对于除草工作也可以使用高效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如43%二甲戊灵乳油600~900倍液兑水喷雾防治杂草。

4、水稻收获

当水稻成熟后,含水量会低于25%,这时需要及时地开展收割工作。首先进行脱粒、清选以及风净工作,之后还应该做好晾晒与储存工作。在具体的收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①要选择晴好天气,才能够保证稻谷能够快速干燥。②要严格控制收割速度和时间,避免出现过快或是过慢现象。③如果遇到阴雨天时,则不能够进行作业,否则将会影响到最终产量。④为了防止机械混杂,应要将稻穗上面的杂物清理干净。

四、水稻绿色种植技术中病虫害的防控

1、纹枯病

纹枯病是指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及茎秆等部位。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暗褐色水渍状小斑,以后逐渐变成云纹状大斑,最后变灰白色而破裂穿孔。该病常发生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尤其当田间湿度较大时最易流行,一般出现在抽穗前后至灌浆结实阶段。此病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一旦蔓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主,采用合理施肥和灌溉、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同时还要注意化学农药的施用,避免滥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也可使用70%克霉唑1000倍液加75%代森锌500倍液加50%多菌灵3000~40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加25%三氯杀螨酯2000~2500倍液加40%三乙磷5000倍液喷洒或喷施。

2、恶苗病

恶苗病是指在水稻生产上容易发生并导致死苗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茎叶,病部有黄色斑点,后期产生白色霉状物。该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为多形性细菌,无臭,无色透明,革质呈棒状或类杆形,分生孢子梗短而弯曲。水稻苗苗期长出畸形病株所表现出的一种症状。该病症多发生于早稻期,幼苗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分蘖能力差,后期易倒伏,容易受病菌侵害,使秧田土壤变黄,田块积水,导致秧苗死亡。本病通常从6月下旬开始危害,8月份进入盛发期,10~11月为死亡高峰时期。

对于恶苗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和药剂治疗为主,结合做好后期管护工作,提高苗木质量,减少损失。也可选用7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吡虫啉乳油1000倍液加80%敌百虫乳油1000倍液喷洒,或者用25%苯醚甲环唑500~600倍液喷灌。

3、稻曲病

稻曲病是金寨县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是由稻绿核菌引起的、发生在水稻上的一种病害。该病仅在穗部发生,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其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为墨绿色或橄榄色,最后开裂,布满墨绿色粉末,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稻曲病的发生与品种、施肥及气候条件等关系密切,因此,在防治上要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统筹安排,一般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水稻植株抗病能力.药剂防治一般在水稻破口前6天左右,每亩选用15%井冈霉素A(绿色认证可用)水剂100g,或2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00g,兑水喷雾,效果显著。

4、稻瘟病

稻瘟病是主要病害之一,危害严重时使稻谷减产10%以上。该病菌侵染禾本科植物茎秆表皮或土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蔓延,引起田间病残体积累,成为第二年流行条件。该病具有极强传染性,一旦感病就会大量扩散。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小、矮倾或倒伏。被害嫩茎基部枯死,叶柄变褐色腐烂死亡。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情发展,湿度过大、土壤粘重都能促进病情加重,甚至诱发纹枯病。

针对于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可以采取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等措施来提高水稻抗逆性,减少此病的发病率。同时要做好农业防病工作,适时播种早播,防止晚稻秧苗过早抽穗扬花,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也可以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喷洒预防,或者采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预防,或者使用25%甲基托布津悬浮剂2000倍液喷洒预防。

5、褐飞虱

褐飞虱是指介壳虫类害虫。该虫具有食叶能力强,成虫有趋光性和吸吮性,能吸食叶片中的汁液。该虫害主要分布于春夏秋三季,尤其秋季严重。其特点是幼虫蛀食叶肉或嫩茎皮,造成植株枯死。若不及早消灭,受害程度加深而引起落叶与枯梢,影响产量与品质。每年4~5月出现最早,7~9月最多。因此,一旦受害会造成大面积落叶或植株枯死,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危害。

对于褐飞虱的防治应注意做好监测工作,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更要重视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也可使用75%敌杀死乳油1000倍液喷洒田间,或喷施40%乐果1500倍液喷洒叶面,都可以有效地控制褐飞虱卵孵化及扩散蔓延。

6、白背稻虱

白背稻虱是指寄生于水稻秧苗上的一种鳞翅目害虫。它以卵块为害幼嫩枝叶,使之萎蔫枯黄,最后导致全株死亡。通常出现于6~8月份稻秧抽穗前发生危害。其初孵若虫体长约1毫米左右,淡黄色至灰白色,头稍尖,触角2节,前胸背板后缘中央各有一条黄色横带。老熟若虫体长12~13mm,黑褐色,头部呈褐色,头端两侧有长三角形斑。

针对白背稻虱防治技术,首先应加强农业管理,降低温度、湿度,增强对害虫的抵抗能力。其次要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比例。最后要勤检查农田积水情况,防止水淹田,提高排水效率。第四要以虫治虫,如瓢虫、草蛉等。另外,可使用5%辛硫磷500mg/亩喷杀效果最好。在发病初期可用20%溴氰菊酯800~900倍液进行喷雾处理,按10d/次,连续3次,共喷5次即可。也可以选择5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

(作者单位:237300 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