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 张维奎

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0

伴随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林业工程也是如此。但是,从林业资源管护的实际状况来看,还存在着资源紧缺、林木较少这一现象,这也导致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而林业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实施上很难达成预期目标,若想提升林业建设工作的效果,就需探寻出有效的林业栽培种植技术,并做好后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互助县全县林业用地2215.88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6.1%。其中有林地676.97k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0.6%;疏林地35.68k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6%;灌木林地1015.17k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5.8%;未成林造林地220.79k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0%;苗圃地145.9k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1%;宜林地265.79k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2%。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2.34%,全县林木绿化率为49.6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690.82万m3。

一、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森林培育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稳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促使我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提升,必须要充分重视森林培育工作,合理应用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从而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促使我国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且积极发展生态生产理念,我国对于此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制度。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森林培育工作,通过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森林培育效果,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有利的条件,在加上我国森林的覆盖面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林业育苗栽培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提高森林培育水平,在保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社会生态效益。

二、当前林业育苗栽培管理存在的问题

1、技术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育苗栽培管理工作中,造林苗木的选择不具备合理性,并且在实际工作相应的技术理念过于落后,对当地林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首先,林业部分并没有深入分析林业发展实际情况,导致造林苗木的选择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最终由于立地条件等因素与苗木生长习性不同,导致苗木大面积死亡,浪费了大量经济成本与生态资源。其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较低,在林业育苗栽培管理工作中没有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林业苗木的培育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后,过于重视研究新型树种,而忽视了本土树种的培育。大部分林业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新型的树种一定是最好的,导致森林培育技术失去了本质上的意义。

2、病虫害防控不足

在林业育苗栽培管理工作中,病虫害防治具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会直接影响林业苗木的生长质量,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性。但从当前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整体现状来看,大部分人员都没有提高病虫害防控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实际防控工作中,几乎很少使用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的手段,都是通过播撒大量农药进行处理,虽然防控病虫害非常有效,但也会影响苗木的生长环境,甚至一些药性强的农药使用过多导致苗木死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地区在苗木培育工作完成后,没有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任由苗木自由生长,导致苗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受到病害、虫害的侵袭,最终造成苗木大面积死亡。

3、监管力度不足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个体户在开展森林培育工作时没有严格标准和要求,并且林木种苗许可证的获取方式过于简单,当人员获得许可证后开展苗木培育工作后,没有相关的监管人员参与其中,培育人员随意性较强,最终导致市场中出现大批不合格的树苗,严重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栽培种植技术要点

1、树种选择

在开展林业栽培种植工作前,做好树种的选择非常关键,这将会直接影响树苗的成活率。在具体工作中,应结合当地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选择树种,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以此来保证树种的成活率。这是林业建设过程中提高其质量的必要因素,这也是为我国林业发展奠定基础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林业工作人员应首先分析气候因素、温度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内容,明确种植区域的降水、温度以及土壤等信息。这些自然因素都是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因此并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只有充分掌握这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种造林树种,才能够有效提升林业建设质量。根据苗木生长习性、种植方式和对于周边环境与气候的要求等条件,开展苗木选种工作,以此来保证森林培育工作的效率。现阶段,在林业建设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技术便是植苗造林,其主要是在苗圃中培养树苗,待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移植到造林区域。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树苗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可以将用于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此外,还要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实施规划,避免相关工作人员盲目研发、引进新型苗木,强化自身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种子培育

①温水催芽技术

温水催芽技术具体指的就是将树种浸泡在40℃左右的温水中,通常要浸泡8h以上,然后将种子储存在木箱中,并覆盖草席,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同时,还要清洗种子并更换温水,待2-3d左右对其进行阴干便可以进行播种。

②容器育苗技术

容器育苗技术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育苗技术,主要作用是保护苗木根部,以此来提升林业苗木的成活率,保证林业栽培的质量。容器盛有养分丰富的培养土等基质,常在塑料大棚、温室等保护设施中进行育苗,可使苗木的生长发育获得较佳的营养和环境条件。苗木随根际土团栽种,起苗和栽种过程中根系受损伤少,成活率高、缓苗期短、发棵快、生长旺盛,对不耐移栽的作物或树木尤为适用。在养护树苗的过程中,育苗容器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树苗本身冰盖对成活率造成的影响,却很容易被人员所忽视,因此要提高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提高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效果。

3、细致整地

细致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环境,转变土壤耕层构造,同时还能够实现空气水分、热量以及养分等因素的协调作用,增加土壤肥力,从而为树苗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林业建设质量提升的目标。通常来讲,林业建设前的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种,其中全面整地指的就是翻耕种植区域的所有土壤,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通过土地翻耕的方式还可以将杂草全部清理干净,避免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养分被吸走。而局部整地指的就是翻耕种植区域部分土壤,具体可以通过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若是土壤条件良好,那么就可以同时进行整地与种植,若是条件有限,那么就需要在种植前1-2个月完成整地工作,确保造林区域的土壤水分环境能够得到改善。

4、科学造林

播种造林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栽培种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人员只需要将提前培育或挑选的种子放入相关种植点,这种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并且还可以省略育苗环节,通常在规模较大的林业工程中常用。但这种方法无法控制苗木的存活率,因此在后期需要做好相关的维护工作,提高苗木管理水平,确保苗木能够健康生长。其次,分殖造林法就是将树木某一器官作为养料,从而完成营林造林工程,和播种造林法相比,分殖造林法的效率更高,但其缺点就是对土质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受地区限制影响较大。对此,可以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应用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树种,当树苗分枝后让其持续生长,并与母体在生产上拥有共同性,从而快速适应当地种植环境。此外,栽植造林法也逐渐成为了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栽植已经培育好的树木幼苗。虽然这种造林方法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树苗几乎都可以存活,但是对幼苗根系部分要求严格,只有保证幼苗根部完成才可以提升存活率。因此在应用这种造林方法时需要合理选择树苗品种,并加强后期的灌溉养护,提升幼苗根系的吸水能力。不同的造林方法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缺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要人员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造林方法,以此来提升林木培育种植的质量。此外,还可以采用种植多种类型的树木的方法,有助于完善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大量的栖息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生物的多样性,这也会避免林木遭受病虫害的侵袭,促使林木在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5、后期养护

后期养护是林业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苗木的养护工作能够切实提升树苗存活率,以此来实现造林效果的提升。一方面,要做好苗木的灌溉养护,相关人员要结合生长情况控制灌溉时间与频率,避免由于水分缺少而影响苗木生长。同时,还要加强对苗木的施肥监测,根据苗木的生长状态合理选择施肥点,在提升森林培育质量的同时,有效减少育苗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在为苗木进行灌溉时,选取的水质应符合相关标准,避免其中含有细菌,威胁苗木的生命。另一方面,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在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保证防治的时间点科学、合理,并充分发挥机械化设备的优势,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冬季和春季属于病虫害高发期,春季来临时人员要根据病虫害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化防治,可以清理发生病虫害的枝叶,也可以应用一些化学药物,冬季来临时应向苗木喷洒于一定的药剂,避免树苗由于冻伤而出现各种病菌。

①林木种苗检疫技术

为了能够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问题,那么在选择林木种苗时就要开展相应的检疫工作,严格控制苗木检疫质量,从而培育出病虫害抵抗能力较强的苗木,起到一个良好的预防效果。在林木栽培种植过程中,具体可以采用混栽的方法,确保林业生态更加丰富且具有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出调节功能,避免病虫害问题的发生,为林木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②营林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中,营林防治技术的应用十分关键。育苗阶段并没有较强的病虫害抵御能力,这时若发生病虫害将直接影响苗木的未来生长,甚至还有可能导致苗木死亡。因此在育苗阶段就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保证树苗培育的科学性,加强苗圃土壤管理,通过不断翻搅土壤使其具有透气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减少土壤中的病虫体基数。也可以开展混交林栽培工作,确保生物多样性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使林木具备更强的病虫害抵抗能力,有效控制各种病虫害问题。

③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具体指的就是利用微生物药剂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相比于其他防治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具有高效、安全以及污染小等优势,非常符合我国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使用以菌治病虫、以病毒治病虫等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木霉菌剂改善林木根腐病、枯萎病等;使用阿维菌素防治线虫、鳞翅目等害虫;使用性诱剂防治舞毒蛾;天牛等。也就可以在林间放入害虫天敌,如啄木鸟可以捕食大量害虫,降低林木生长受病虫害的影响。

④物理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用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性起到防治效果。现阶段,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常用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性诱杀、色诱杀以及光诱杀,且有着十分良好的防治效果。如利用害虫趋色性的特征,在林间设置黄板、蓝板;利用害虫趋光性特征,在林间设置各种杀虫灯;利用害虫趋味性特点,将农药与糖、醋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这些技术都能够为林木健康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⑤化学防治技术

在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用化学防治技术,通常是以化学药剂为主,其优势在于见效快、效果好,但是却很容易产生农药污染问题,并且还有可能会误杀益虫,若是一直使用会导致病虫产生抗体,不利于后续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应选用一些低毒性、高效以及无残留的药剂,并控制好用药剂量、方法以及时间,轮换使用化学药剂,以此来提高林木病虫害防治效果。

四、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战略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已经进入了可持续经营阶段,并分为了四种经营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态系统经营模式和生态为主的林业产业模式。森林培育不仅要做好林业产品的生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要不断调整森林资源结构,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能力,为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对于环境和林业发展有影响的技术和物质也会被逐渐淘汰,如化学除草剂、农药等。

2、森林培育技术集约化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木材的需求量。因此,森林培育工作必须要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同时,合理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并培养人员管理观念与责任意识。近年来,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其中包括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其有着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木材。我国也应该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

总之,林业发展建设关乎国计民生。从林业栽培种植入手,选用合理的技术,并采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以此来提高林木栽培种植水平,促进林业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810599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北山林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