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作者: 于子洋当下,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关注度不断提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林业建设中。在林业工作开展中需要大量苗木,做好林木培育工作,能够保证林业工作持续开展,提高林业建设水平。本文阐述了林木种苗培育在防护林建设中的作用,结合育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育苗工作改进措施和育苗工作具体开展方法,希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林木培育有助于林业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和实施。开展苗木培育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环境,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总结培育经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培育过程中,要保证培育水平,确保木苗数量和质量都符合种植需求,不断提高目标品质,完善环境建设工作。
一、林木种苗培育在防护林建设中的作用
1、丰富苗木来源
林木种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林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通过大力发展林业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林业的建设,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而林木种苗的培育,为我国的林业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苗源,既可以满足我国的林业发展和建设需求,又可以促进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促进防护林建设可持续发展
林木种苗培育既要为我国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优良的苗种,又要在树种上进行改良。随着国家对防护林建设项目的重视和支持,林木种苗培育得到了高度重视,促进了我国林木种苗培育行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林木种苗培育产业,不但在造林面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良种利用和苗木培育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提高造林的质量和产量,也是我国防护林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促进防护林建设规模化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防护林的建设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传统的防护林建设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防护林项目的规模化、体系化发展。而我国防护林的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对种苗品种、质量、数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发展林木种苗培育行业是我国防护林建设工程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4、促进防护林建设生态体系构建
建立和平衡自然生态系统,是保证防护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我国防护林建设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我国的防护林生态系统建设,需要在树种种类、品种数量、品种品质等方面有所规定。重视和强化造林种苗培育工作,是适应我国防护林生态系统建设的需要而进行的。既能为我国防护林生态体系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苗木,又能促进我国防护林高质量发展。
二、林木种苗培育存在的不足
1、场地方面的不足
培育场地是进行林木种苗培育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国家对林业发展的重视,国家陆续推出了大量的退耕还林等相关政策。然而,许多地方把大量的土地资源用在了种植经济作物上,而用于林木种苗培育的土地却很少。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状况存在差异,有些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并不适宜品种培育。这既会影响到培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也会影响到培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建设和发展不够全面
林木种苗的培育建设与发展,既要有先进的技术,又要有经营模式,还要有市场的支持和指导。然而,我国的林木种苗培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严格的、健全的监督与管理机制,这给我国的林木种苗培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障碍。其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林木种苗市场上不但存在着不合理的竞争,而且还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取私利,利用质量低劣的苗木。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种苗市场的混乱,使一些地方的种苗培育工作逐步落后于市场需求,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种苗培育的建设与发展。
3、林木种苗培育技术问题
种苗培育技术是种苗培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直接关系到种苗培育的质量和效益。然而,目前国内的林木种苗培育技术不管是技术成熟度,还是应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容器育苗技术是目前广泛使用、使用频率较高的一项技术,它的技术种类、容器种类繁多,既能满足不同树种的需求,又能有效地提高苗木的繁殖效率和使用的便捷性。然而,目前我国在容器育苗技术的实践中,许多从事容器育苗的工作人员缺乏细致全面的知识,难以依据其品种和生长特点科学地运用容器育苗技术。这不但会影响到种苗的正常生长,也会影响到幼苗的生长发育,也会阻碍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发展。
4、管理机制问题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管理是影响其创新与发展的关键。而目前我国育苗技术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育苗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国育苗技术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是:一是育苗技术利用规划不到位,这主要是由于各地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计划和方案。二是目前我国育苗技术问题解决机制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技术上的问题和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形成合理、健全的解决方法,制约了我国育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对我国防护林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林木种苗培育改进措施
1、加强建设与优化
林木种苗培育环境的建立和优化必须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考虑到苗木培育的实际情况,苗木品种的需求,苗木的数量需求,开展培育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状况、发展趋势、实际需求、市场变化等情况,对种苗培育建设工作进行了合理的优化。保证了培育市场供求均衡,促进了种苗培育行业的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强对苗木市场的监管与控制。一是要建立和实施种苗培育质量审核体系,严格控制劣质苗木的流通渠道,降低劣质苗木对市场的冲击。其次,利用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对市场上的幼苗进行价格调查,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减少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如哄抬幼苗价格。
2、加强基础建设工作
加强林木种苗培育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种苗培育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经费。一方面,可以从地方上拿到一些财政上的扶持。同时,也要求种苗培育企业从长期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与其它企业或个人的合作,扩大育苗资金的来源。其次,要在确保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加强造林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苗木培育技术、知识、质量检验技术和相关设备,促进了苗木培育工作的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提高了苗木培育质量和效益。第三,加强对林木种苗培育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举办专门的培训课程,定期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高种苗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种苗培育工作的质量。
3、加强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是种苗培育的先决条件,也是种苗培育的主要支撑力量。加强种苗培育技术改造和创新,对于提高种苗培育水平和促进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对当前林木种苗培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完善。在容器育苗方面,容器的制造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它的改良方法是从新的容器材料开发和制造过程出发,以改善容器的整体性能,减少容器的制造成本。在容器育苗技术中,通过对基质的改良,使其能适应不同品种的生长需求,合理地调节和优化基质的比例,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种苗的生长发育,提高种苗培育的品质和产量。其次,在种苗培育技术上进行创新,既要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又要摆脱现行的技术体系。从种苗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长需求入手,对种苗在不同生长期所需的各种要素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我们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材料技术,研制出了一套特殊的种苗培育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使我国的种苗培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加强管理机制的完善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管理机制是培育技术发展的关键。而要完善培育技术管理机制,必须从健全的技术问题解决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技术问题提交渠道和收集渠道入手,把技术问题的解决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身上。同时,针对培育技术问题的解决需求,组建技术队伍,不但能及时地对所发现的、所搜集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同时也能为育苗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技术支撑机制。一方面,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同时,还应派出专门技术人才,为推广和应用培育技术提供技术指导。同时,通过到苗木基地实地指导,进一步提高了苗木的培育水平和质量。第三,要强化先进的种苗培育技术管理理念。促进林木种苗培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是育苗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引进先进的培育技术管理理念,就必须加强有关部门对技术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对育苗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育苗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种苗培育行业的蓬勃发展。
四、育苗技术
1、播种育苗
在林木工程长期以来的建设过程中,播种育苗是最传统且古老的育苗方式,一直被广泛应用,播种育苗技术的质量和效率受林木种苗的品质、播种时节和播种地区与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现阶段,在采用播种育苗技术时,都会对种子进行一定处理,适温水浸、湿砂层积催芽、激素药剂等都是常用的播种前浸种方式,其中,层积催芽浸种法适用于大部分的林木品种的浸种处理,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经济性价比最高,其优势主要表现为:能够唤醒处于生理休眠期的种子,调整不同种粒的生长态势,提升种子的活力,确保发芽机率等。除此之外,在种苗培育的过程中考虑到一些树种的个体差异性和特殊生长习性,还要采用特定的育苗催芽方式,例如暴晒催芽、石灰沤种,以确保树种的发芽率。
2、容器育苗
容器育苗是近年来的新兴林木工程育苗技术,容器育苗相比于普通育苗的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可以大幅度缩短树种的育苗期,而且能够稳步提升树苗出圃的比率;其次,容器育苗的方式还能有效避免起苗和育苗期间损失破坏根系的问题,节约树种总量、还能削弱升腾作用对树苗水分的流失情况;此外,在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活动时,可以确保整体的存活率。容器育苗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科学地配比基质并选择适合容器是确保技术有效性的关键,应根据树苗的类型和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育苗容器,当前为了节约成本投入并确保育苗效果,通常会选择纸质容器、塑料袋或塑杯等作为育苗容器。
3、无性繁殖育苗
我国的无性繁殖育苗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并成果颇丰,陆陆续续地实现了对常见树木育苗技术的无性繁殖选育,其中包括杨树、柳树、榆树、桃树、桉树、槐树等。现阶段,林木无性繁殖育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占有一定比重,并逐步确立了重要的发展地位,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相关人员发现运用无性繁殖育苗技术不仅可以不改变树木的遗传生理特性和生长习性,还可以保留优良性状、提高整体的成活率,而且繁殖速度快、优点突出,可以实现自主调节树木生长规律。在具体的操作中,通常选择树种的不同部位进行无性繁殖培植处理,以促进树种的生根发育,嫁接、压条、留根、扦插等方式是该育苗技术的常用繁育方式。
五、种子处理
1、种子的采集和存储
选择合适的种子是种苗培育的关键,也是育苗种植的首要步骤,它直接影响到树苗的生长和发育。因此,要加强对种子的选育,保证种苗的发芽率,保证林木以后的成活率。选择种子的时候,既要按照正确的科学方法,将种子中的空粒和杂质去掉,又要以饱满、健康的种子作为筛选标准,通过风选、水选、精选等层层筛选,以保证种子的生长良好和抗病虫害。在采种过程中,要根据所选树种的生长条件,确定适当的采收时间,以保证其能达到成熟期。在采集结束后进行烘干,以降低种子水分含量,方便后期的贮藏。另外,要保证种子不会受潮,还要保证贮存环境的干燥,并采取预防病菌、防虫等措施,防止种子受到外界的污染,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2、种源选择策略
为保证树种的存活率,在培育工作开展前,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气候、降水、土壤等因素,进行适当地选品,以确保种源能适应不同地域的生长状况,使苗木能健康生长。一方面,因地制宜是种源的选育指导原则;要对本区域土壤墒情、空气湿度、气温、降雨量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在地区大气含水率、降水偏少的情况下,要选用对土壤含水率不高的种源。相反,在降雨较多的区域,应选用具有较高的抗涝能力、较强根系的树种。同时,要保证整个种源的品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全面掌握有关部门、各区域的有关林业法规,并加强种源的检疫。同时,要对种源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全面、仔细地审查,以确保种源和种苗的可信度。并尽可能地采取就近原则,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客观环境而损害树种。
3、催芽消毒
如果不经过催芽和消毒处理,很可能会影响到种子的发芽,所以要保证种子在播种过程中的发芽率,必须对种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催芽和消毒。目前普遍采用的催芽法有层积催芽法、温水浸种催芽法、去蜡除油法。层积催芽法是将精选的种子与湿润物如河沙、泥炭、锯末等混合或分层摆放,用于消除种子的休眠,加速发芽。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一种适合深休眠期和浅休眠期种子的有效催芽方式。温水浸泡可以使种壳和种皮柔软,有利于发芽促进种子的生长。去蜡除油法是指一些树种的表皮被油脂和蜡质覆盖,不能用浸泡的方法来促进种子的发芽,需要用碱性的溶液浸泡来促进种子的发芽。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种子的消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采集、运输、贮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病菌发生接触,甚至有些时候,种子里还可能存在着虫卵。因此,应根据不同树种的具体条件,采用强效的对靶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
综上所述,林木培育工作有利于丰富林业物种,保证林业规模。林业人员要充分了解林业工作,学习先进理论,选取和引进树苗,保证育林成功,保证树木覆盖率,从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264400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