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作者: 张迅雷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农村经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将会造成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均衡,同时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后,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有力抓手,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选择的根本举措。农村广大群众应该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确保该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补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短板,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早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过去十年,经过全力建设,我国农村实现了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农村居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农业强的目标任务

农村是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过去十年,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保住耕地面积、提高科技含量,让我国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端牢端稳“中国饭碗”的同时,增质提效的农业生产也给老百姓的餐桌上提供了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农村美的目标任务

过去十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逐渐提档升级,农村公路总里程净增90多万公里,达到446.6万公里;农村自来水、互联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分别达到84%、59.2%、7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脏乱差面貌明显改变,农村居民文明生活观念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一些农村变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是都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吸引一些青年返乡创业、建设乡村。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农民富的目标任务

这十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发展路子,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富民产业,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水平不高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普及率。虽然近十几年来,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东北、华北等地区推广使用了多年,但也只是做到了在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上的大规模高效率使用,即使在这些主要农作物上,某些环节仍然存在机械化不足、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进展缓慢等问题,更不用说在棉花、山药等这些种植规模小的作物方面了。另外,在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并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同时在推行农业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机装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足,农机装备后期维修保养服务保障力度不足,不少农民群众习惯传统工具的使用,对于新兴科技装备缺乏信任不会主动加以使用,同时购买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费用高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处在“买不起、用不上”的尴尬境地。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就是从事农机销售的人员对设备的实际操作不熟悉,对现代化农机装备的多功能性了解不足,这会影响现代化农机装备销售推广速度,即使进行了交易也会因为售后问题出现矛盾。以上因素都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2、农村电商物流运转成本高,物流体系建设不健全

第一,相比于城镇来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广大农民的购买力较低,加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那一部分群众已经在城镇买房定居下来,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基本都选择在城镇就业和买房,这样一来,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空心化严重,这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购买力,导致在农村开展运转运输成本高。第二,与其他基础设施一样,农村地区的物流方面的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原本就存在建设不完善、标准不高等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只能越来越严重。第三,一般来说,农村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规模实力较小,一次性对外销售的货物量较小,物流配送容易因运输量没有达到一定标准而导致运输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

3、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支撑,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就难以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投资建设所需的资金量大,而当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是由村集体或农民自主承担,政府扶持力度相对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效益低,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我国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不完备,影响村民生活品质;未建立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农村生活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支撑力薄弱,农业机械设备落后,部分地区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力耕种阶段;田间道路不畅通,雨后道路泥泞,不利于农业生产;防洪防涝设施建设不足,无法有效抵御暴雨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农业生产环境面临挑战

近年来,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总量不足和耕地质量退化日益威胁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

目前我国年用水总量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且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12个百分点。我国水资源短缺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多水少”,并且水污染、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我国人均水资源量非常少,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整体呈“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南少北多”的分布特点。耕地亩均用水量上全国平均为355m,海南以881m位居全国第一,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以120m占据用水最少的位置。产粮第二大省河南和产粮第三大省山东的用水量仅为148m和146m,两省用最少的水产出了占全国总产量17.5%的粮食。

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且耕地质量退化严重。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对我国维护粮食安全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特别是近几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确保粮食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沙化土地逐渐增多,盐碱地面积广,耕地缺少有机质,其他微量元素也同样缺少。

5、农民群众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农业开拓型人才

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农业开拓型人才,但目前农村在人口、人力、人才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第一,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一些人口因农村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公共服务不健全等因素而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去打工定居,时间一长,他们就不再返回农村,这造成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第二,在农村外流的人口中,基本上都是青壮年、大学生等群体,留在农村的都是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这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活力。第三,因留在农村的人群中,以老年人、留守儿童为主,青壮年很少,本来农民群体就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弊端,加之青壮年外流严重,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解决措施

1、深化综合改革,赋予农民更多权利

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农村改革活动不仅要注重经济方面的改革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改革,所以要进行综合改革。只有进行综合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才能逐步改善直至彻底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在国家政策的逐步推动下,农民群众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权益,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铺路奠基的良好作用。

2、大力促进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

一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围绕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结构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二要进行农机装备技术创新。通过各种资金渠道立项支持农机装备重大技术创新。加快动力、传动、电液及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研发,提升关键零部件自给能力和智能高效型、资源节约型等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形成一批高水平成果。三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要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放开申请,能补尽补,通过现场演示、科技培训和政策宣传合力进行先进机械的推广与应用,对部分工作能力强、农民反映好、经营规模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种植大户进行政策倾斜,先办快办,扶强扶大,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3、完善农产品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是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的融合。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要更加重视农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大力完善农产品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精深加工、特色加工延伸产业链,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以丰富业态提升价值链,加工业要向前后两端延伸,统筹推动原料生产、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积极引导城镇工商业资本下乡,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文创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串珠成线、集群成链。

4、促进生产方式现代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现代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首先,综合分析农业各种发展要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划。同时,可以充分吸收政府部门中的农业专家、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以及社会上的“土专家”组建一支专业的农业经济发展队伍,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农机等方面的农业专家,持续不断开展农业技术志愿服务,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其次,突破以往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号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再次,应当建立和完善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增强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发展落后,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要更加重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农民群众满足感、幸福感的重大作用,想方设法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同时加快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积极引入工商业资本,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其次,在农民生活方面,建立污水处理厂、完善农村电网、农村供水等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和推广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同时在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加大对农民相关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农业生产设备。

6、建设信息化平台,发展智慧农业

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将“互联网+”模式加快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来,以创新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坚持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农业部门要牵头建立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平台要与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市场化主体无缝连接起来,要将种植业技术管理、农机作业调度以及畜牧业养殖等方面全部融合到平台中去,完善数字乡村、数字农产品可追溯、科学规范化种养等综合性便民功能平台。

7、搞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及新技术新平台运用能力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中,加强对农民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畜牧业疫病防控等知识的宣讲,多设置一些相关课程,使广大农民群众快速提高相应的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及新技术新平台运用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短板、补弱项,加快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256200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农业农村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