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香菇全产业链发展探索与实践
作者: 赵仕国 赵德亮 杨叶 齐荣赵仕国,赵德亮,杨叶,齐荣,陕西省宝鸡市园艺技术工作站,邮编721001。
收稿日期:2023-04-12
摘 要 概述了陕西省宝鸡市香菇全产业链发展现状,从菌种研发实力、标准化生产程度、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剖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利用木材、加大菌种选育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强化培训提高种植户素养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香菇;全产业链;对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陕西省宝鸡市香菇产业利用代料栽培取代段木栽培,实现了由室外自然栽培到设施栽培,由农户零星栽培到企业、合作社规模化栽培,极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产量和效益大幅提高。近年来,宝鸡市紧紧围绕陕西省“3+X”设施农业发展和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扎实推进香菇全产业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香菇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22年全市代料栽培食用菌1.28亿袋,总产鲜菇14.6万t,实现产值13.1亿元,其中香菇9 980万袋,总产鲜菇8.98万t,实现产值9.67亿元。
1 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1.1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渭河沿岸及城市周边以平菇、金针菇栽培为主,陇县、千阳、扶风等北部山区以香菇栽培为主,太白、凤县等南部山区以木耳、天麻、猪苓栽培为主,陈仓、凤翔等渭北塬区以羊肚菌、灵芝、赤松茸、杏鲍菇等珍稀菇类栽培为主,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其中夏秋高温季节,香菇主要在太白、凤县及眉县秦岭北麓部分地区栽培,冬春低温季节全市绝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基本实现了周年供应。
1.2 菌种繁育体系日益完善 依托陕西省菌种研发中心,宝鸡胜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100万袋香菇菌种标准化生产区、爱尔兰恒温养菌区5 000 m2,菌种检验检测及生产设施装备水平得到改造提升。全市现有10个香菇菌种生产企业和合作社,2022年共生产一级菌种4.1万支、二级菌种40.7万袋、三级菌种145万袋。注册了“第六元素”菌种商标1个,食用菌菌种生产持证技术员21人、持证检验员16人。
1.3 品牌营销战略初见成效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65个。其中国人菌业、陇县宏盛等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宝鸡胜利食(药)用菌园区先后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星创天地、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开发出香菇面、香菇酱油、五菇上酱、五菇上汤、香菇脆片、香菇酱等香菇精深加工产品,注册了“虢人良品”“宝菇娘”“益珍禾”“关山”“陇关”等香菇品牌12个,“陇关”牌香菇被评为陕西省驰名商标,陇县香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出口韩国、美国等地。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香菇的原料以木屑为主,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原料价高货少。二是菌种研发实力薄弱、质量参差不齐,加之母种大部分来源于外省市,菌种适应性有待提高。三是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管理跟不上,导致产品品质低,效益不高。四是精深加工水平滞后,冷链运输及流通体系不健全。五是品牌化销售意识淡薄,品牌多而杂,难以发挥集团优势。
3 对策建议
按照“集中连片、板块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树立“扩规模、强加工、创品牌、增效益、促融合”的发展理念。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香菇菌种研发和生产水平,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提高产能和效益,增强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补齐弱项短板,夯实产业链基础,促进香菇产加销、科工贸融合发展,打造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提升香菇全产业链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促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3.1 依托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利用木材 一是在太白、凤县等秦岭山区,培植香菇菌材专用林,科学制定采伐计划,有序采伐,实现香菇菌材良性发展。二是在渭北苹果主产区充分利用果树修剪枝条,加大循环经济推广力度,开发果树枝条→香菇→有机肥→农作物、果树枝条→香菇→饲料→养殖→沼液→农作物等多种循环利用模式,实现香菇生产良性循环发展。三是开展棉籽壳、玉米芯为主料栽培香菇的试验研究,筛选出合理的代料栽培配方。
3.2 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菌种选育繁育力度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菌种繁育体系建设;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胜利食药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围绕菌种繁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培育力度,筛选出适合全市不同区域、不同季节栽培的香菇优良品种;健全三级菌种繁育体系,依托现有持证菌种生产企业,改造提升菌种检验检测及生产设施装备水平,增强菌种生产能力,优质菌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依托陕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宝鸡市食用菌协会,聚焦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主体培育,做强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壮大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二是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香菇生产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研制节能、高效的香菇生产设施设备,优化设施结构建立轻简化栽培设施设备和管理技术,为全市香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三是实施龙头企业联动行动,支持企业强强联合,推动香菇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较高知名度的行业领军企业,补齐加工短板。
3.4 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全产业链提档升级 一是针对产品加工短板,统筹发展香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产品多元化开发、多环节增值,建设预冷保鲜、烘干包装、灌制炸制等商品化处理。二是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攻克关键环节和制约瓶颈,通过外引内联,培育一批科技型、贸易型企业,研发一批保健品、化妆品、辅助药品等功能性产品,延伸产业链,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谋划建立综合交易市场,完善分拣、加工、展示、信息发布、产销对接等功能,加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增强市场话语权。
3.5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做大“陇县香菇”区域公用品牌,做强“虢人良品”“益珍禾”“关山”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产品品牌。二是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为抓手,制定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建立生产全过程监管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香菇专卖店,利用节会、展会、推介会及苏陕协作、粤陕合作平台,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优势,全方位强力宣传推介,全面提升陕宝鸡香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结合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健全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大产地交易市场、区域仓储冷链物流中心、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县区建设区域香菇交易平台 2个、区域仓储冷链物流中心 3个。四是鼓励主产区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配套建设产地冷链仓储设施,在食用菌专业村、示范镇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站点 10个;引导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物流企业等,加强与京东商城、盒马鲜生等平台合作,开设特色产品馆,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利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发展私人订制,减少物流仓储成本,增加效益。
3.6 狠抓技术宣传培训,提高种植户科技素养 一是建立技术人员培训、轮训制度,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加快知识更新换代。二是抓住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和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契机,全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带领周围群众发展香菇产业。三是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服务食用菌产业,在现有技术组织、专业协会的基础上,发展多类型民间服务组织,完善其服务功能,壮大香菇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