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媒效应下的乡村振兴
作者: 张强 陈屹婷
摘要:振兴乡村,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进行产业兴旺的系统性设计,以激发乡村活力为导向去构建符合乡村发展的策略框架,尤为重要。文章以花田小镇乡村更新为例,引入触媒系统,探讨其作用于乡村振兴的路径。通过明确乡村的定位、优势资源和产业的特征,寻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最终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的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文章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以花田小镇为例,剖析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旨在揭示触媒系统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地方特色方面的独特作用与实践路径。文章不仅为理解触媒系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也为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与生态宜居目标贡献了可实施的策略。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因时因地、一村一画像,寻找乡村产业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1]。花田小镇地处绍兴市滨海新城版块及杭州市湾上虞工业园区版块之间,以农渔生产为主,基本均为当地户,外来户极少,属于典型的生活生产型村庄。这样的村庄将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其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都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触媒系统与乡村产业
乡村在资源和环境的物理空间方面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更需要以“在地”为核心,以网络为链接,以大数据为抓手,延伸产业集群,优化供应链,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进行跨界的新融合,突破物理空间的承载能级[2]。
触媒作为催化剂,具有的温和性、扰动小的特点,在产业振兴中能够找寻乡村特色,以针灸式、微探寻的方式去探究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避免出现因乡村过度开发而形成的空间失衡和功能失调。
对于乡村空间的再利用是对乡村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对于整个的乡村空间资源利用,会呈现出消极或趋向于消极的状态,需要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更新。因此,可以在乡村更新当中引入触媒系统。触媒系统介入乡村生产生活层面,选择的因子都是乡村现存的,通过链接组合,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的优化,促使乡村的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式的改革。触媒因子是充满活力的,它们可以持续地运转并造成影响[3]。
触媒系统作用于乡村振兴的路径
触媒系统具有发展的策略性,通过系统化设计,导向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点到面、由线及面的模式实现一定范围的产业集群活化。
触媒系统强调因子化,以乡村产业或空间作为载体来驱动关联因子的转换,以纾解发展的方式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同时,触媒系统自明性的特征,不仅能融入乡村空间的整合中,并通过产业整合形成特征型因子,形成乡村产业特色[4],引导特色产业的开发。通过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文化资源因子,重塑乡村特色,促进乡村旅游、特色旅游的发展,保护村庄的原有肌理和特色。
乡村的产业兴旺的路径需要从精神层面、产品层面两个方面出发,两者缺一不可。第一,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在地精神的转化,在地精神的转化要注重村风村貌的塑造,摒弃村庄的陈规陋习,重塑村庄的质朴风貌,建立村民公约,任用贤能,用嘉言善行垂范村里,坚决抵制老无所养、孝道式微的不正之风[5]。
第二,产品方向引入内生动力系统,以产业管理模式对农业业态、文旅特色、农业产品等进行系统化策划与组织。一是提升农业内涵,将农耕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与数字化结合,将农耕文明赋予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涵。二是转变粗加工方式,应用科技手段,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培育产品新形象,赋能农业新发展。三是以民俗活动为触因,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
在尊重乡村生态化前提下,从产品的角度出发,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进行驱动创新。在宏观层面,进行基于乡村特色的产业布局,以在地为基础,以集群为落点。一方面,农业智能化提升“地”的产量;另一方面,让当地居民能更多地参与到产业中来,完成产业集群的全面布局。
在中观层面,乡村的特色和智能化平台产业形成正向驱动。一方面,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给土地赋能,促成并规范农村集市,融入文创等触媒因子,形成特色的农夫集市。随着“精英”下乡,带来更为先进的种植理念和平台化运作模式,以“精英”为首的家庭农场得以产生。另一方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需要集群化和品质特色化,这样才能形成坚实的农业综合生产力,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体系[6]。我们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思考:
一是平台因子介入,打造区域乡村振兴孵化器。乡村振兴孵化器是建立在平台基础上的,平台具有共识性,围绕农民、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愿景建立;平台具有组织性,链接产业、产品、资源以及主体,通过资源调配,供需交互,到达供求的均衡性。平台具有综合性,通过资源链接、文化挖掘、聚力于特色产业集群,拉动文化经济综合体的发展。
二是科技因子植入,以建立农事服务中心。科技智能是农业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因素,大数据化与农业生产结合,全过程监测与管理,更智能地把握如何种地,如何更好地种地等问题,形成农事服务智能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的科技农业。
三是交通因子注入,建立加工物流产业园。交通是组织分配的关节要素,以交通为媒介,组织加工、分类仓储、智慧物流、定制交易,成为连接供需的高效枢纽。
四是产品因子培育,乡村品牌化经营。乡村振兴计划中品牌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产品化管理是达成品牌化的必经之路。通过产品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通过产品管理,规范流程,形成品牌体系,逐步将农品、旅游、文化有序组合,形成品牌综合体[7]。
在微观层面,以行动计划为触媒因子,以农林耕地、建筑/构筑物及市政配套设施作为空间载体,完成农林生态修复计划、乡村居住环境的转化更新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图1 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图(作者自绘)
花田小镇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
花田小镇现状调研
花田小镇处于花卉苗圃种植区,农业基底非常好。花田小镇以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的空间载体,以江浙水乡乡村特色空间意向为发展方向;种植产业已规模化;初步形成花卉盆栽种植特色;在镇层面花卉种植特色明显;具有休闲经济基础:农家乐、采摘园。
1.用地情况分析。花田小镇以农林用地和水域为主,具有较好的生态本底条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相对集中,位于村民委员会片区,设施相对齐全;公园绿地和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相对较小。作为生活型村庄,需要注重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创业环境的建设。
2.村庄经济分析。花田小镇经济发展层面存在的问题是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普遍较低,村庄经济活力不足,大量农田和鱼塘承包给外来人员,村民大量外出打工,不利于村庄的长远发展;花卉种植虽然是村内产业的亮点产业,但由于以个体承包为主,呈分散式发展,未能发挥集聚效应,导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花田小镇发展诉求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村民的诉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2):
1.产业诉求:产业单一化。花田小镇八成以上的农业用地已出租,主要种植花卉等园林植物,但村内无配套花卉交易市场,难以实现花卉种植衍生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随市场行情波动较为明显。
2.环境诉求:设施配置不足。道路设施未完成硬化,村容村貌的整治未完成,居住品质需要提升。
图2 现场调研数据(作者自绘)
花田小镇发展方向分析
一是以村为单位,建立股份制公司,进行产业化集群的布局建设。花卉种植作为花田小镇本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品牌特色,可以推进花卉种植规模化、平台化经营。二是强化花卉种植种源优势,结合农业观光、体验等方式发展休闲农业经济,将花卉种植产业与江浙水乡旅游业相结合。三是在花田小镇建设开心农场,发展个性化农业产品。以生态化为本底,介入平台因子,培育产品因子,构建联系一二三产的生态农业—农特产品加工—平台推送的系统产业链,开启“生态化+社会化+互联网”的农业4.0时代[8]。四是通过建立文旅农产业集群,积极延伸相关体验产业,由消费群体出发,基于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的需求,配置不同类型的需求产品,将花田小镇建设为多元化、高质量、具备品牌影响力的特色村庄,通过给农业赋能,以此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五是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的模式,与龙头企业达成共识,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建立合作社,进行公司化运营模式,以农户为依托,以金融为协同,实现多元共赢,农民不仅是产品的打造者,也是模式的受益者。六是营造优美的乡土特色空间,从环境的改善入手,注重景观生态化改造,注重村文化元素相结合,保持江浙乡村风貌。
花田小镇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以空间资源定主题
依托绍兴市在长三角旅游发展的定位,以乡村田园为特色的综合旅游村庄需要明晰绍兴市旅游资源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向旅游产业化转变。根据绍兴的旅游资源,未来旅游的潜力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地域建筑、江浙文化为核心的老街观光休闲产品平台,江浙文化特点在于水墨诗意,具有非常鲜明的现象级的特点,具有非常强烈的表述能力;二是以工业遗址为核心的工业记忆的探究,不仅是回忆的闪现,也是工业时代的精神传承;三是以广大乡村为依托的田园体验产品,依托于科技智能与大数据,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科技富农,田园富农,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以主题定功能
花田小镇作为花卉大村,同时具有显著的江浙水乡空间格局,结合两大资源特点,将主题定位为“花卉、田园、江浙水乡”,在整个浙江省旅游格局中凸显特色竞争力,打造代表浙江乡村产业兴旺的示范村庄。
建立六位一体的触媒激活体系,以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要素为支撑,以农业科技为触媒因子,进一步激活农业生产潜力,提升花卉、蔬果类农产品品质;以乡野生活体验为触点,激发乡野的场所吸引力;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核心,激发村落再生活力,构建具有特色乡村集市功能的商业体系,优化完善乡村集市功能,开发其丰富的内涵功能;筛选乡村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去芜存青,激活乡村独有的文化魅力,如民俗活动、村墙彩绘等;补全并优化乡村基础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公共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感。
图3 六位一体的触媒激活体系(作者自绘)
以功能定项目
围绕花卉核心主题,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同时,组建农事科技企业,以公司化的方式组织经营,细分功能,分别从农业生产、田园探索、乡村体验、乡村集市、文化植入、基础服务六个方面细分项目,并通过项目管理提升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专业化、管理科学化。项目计划推进过程中,制定近期建设计划表单,以具体的项目形式一一落实(见表1)。
表1 近期建设计划表单
项目 近期具体建设计划表
1 农业生产项目 花卉种植基地、有机蔬果基地、手工艺品作坊……
2 田园探索项目 花卉实践基地、花卉观光区、绿道游线……
3 乡村体验项目 水乡游憩区、农家乐、民宿、农耕体验……
4 乡村集市项目 水上集市、农产市场、街巷、杂货铺……
5 文化植入项目 乡土艺术走廊、农耕文化走廊、民俗舞台秀……
6 基础服务项目 旅游服务项目、村容村貌项目、市政基础项目……
以项目定路径
1.善用金融,支持农业再次升级
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细分,应用好各类金融工具。优化财税;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以城补乡”活动;农村合作社在金融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股份制的改革,农民即是生产者,又是股权的所有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