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赋能丽江市古城区发展
作者: 李郁芝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水平,解决长期以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古城区要让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得以有效衔接,真正实现古城区农村美、农民富,要不断探索加快发展的路径。笔者通过对古城区各乡镇的走访,提出能够促进古城区乡村振兴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党中央对“三农”发展的理论认识在深化,我国的“三农”工作也站在了新起点。
古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
古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促进农业升级、农村经济、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推进了古城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要在农村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古城区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扎实有序,让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一村一品”示范建设,走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新步伐,让乡村振兴这条道路真正起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让脱贫的群众不返贫。古城区共有脱贫户529户1 830人,三类监测对象138户461人,其中取消风险58户199人,其余均落实有针对性帮扶措施。共识别“三类监测”对象15户52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9户31人、脱贫不稳定户2户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4户16人)。监测线和人均纯收入10000元之间的巩固提升户401户14 64人
(含未消除风险、已消除风险和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0 000元以上,形成稳定产业就业增收渠道的自我发展农户16 664户72 348人。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水平1.5倍,形成稳定产业就业增收渠道,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美丽庭院(示范)农户3 694户15 844人。按照古城区政府的安排部署,配合其他涉农部门开展“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选点。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思想认识不到位
古城区部分乡镇部门一些领导对工作把关不严,单位业务人员对工作履职尽责不够,存在盲目乐观、松劲懈怠的思想,未能把推进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很好地衔接起来,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乡镇基层存在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的现象,部分村级干部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与村里的关系不大。致使一些工作往往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另外,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少、艺术人才队伍匮乏、经费不充足都是影响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特色产业发展不够
要实现古城区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就是要让乡村的特色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实现特色产业的产业化,这也是构建乡村多元文化和乡土气息的一项重要内容。古城区存在产业体系结构不合理,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产业融合度不高,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产能偏小,精深加工比重低的问题。
乡村振兴人才紧缺
农村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不高,据统计,学历在高中及其以下的农民占半数以上,目前农村人才多为“70后”“80后”,其学历大多停留在中专、大专学历层次,即使有学历高的返乡大学生,他们也大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且愿意回来的也是部分学基础学科的,对于新农业、新技术、新发展理念更不了解,对现在与时俱进的农业发展路径和模式不熟悉,导致农村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由于机构改革后职能职责增加,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艰巨,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但从年龄结构上看,老龄化现象明显,中青年人才短缺;从知识和职称层面看,高层次人才较少,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紧缺的问题长期凸显。
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
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执行力较弱,强化产业支撑、支持创业致富等方面把脉定向作用发挥不够,引领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视界不宽,致富思路不广,创新点子不多,发展能力不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工作干劲有差距。
古城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
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时代发展趋势,农业要不断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发挥各自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古城区要加快乡村振兴的步子,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应着重建设特色产业
要进一步加快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化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坚持运用前沿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坚持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化物质条件来装备农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目前,烤烟、核桃、苹果、蔬菜、药材种植和生猪、肉牛羊养殖业等在全区农村都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但都还不能形成支柱产业,这就需要更进一步下大功夫努力为支柱产业建设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工作,促进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1.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实施农业发展“一二三”行动,加快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花卉产业。依托丽江高效现代花卉产业园建设,重点建设古城花卉产业带,打造花卉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加快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进花卉种球繁育基地建设。创新发展花卉文化艺术,推进花卉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交易中心,拓展花卉市场。
蔬菜产业。加快蔬菜产业带建设,完善菜地基础设施,提升生产能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蔬菜绿色生产。支持企业配备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蔬菜等蔬菜制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特色水果产业。重点发展以文化、大东的苹果石榴,七河四季草莓,金安玉河枇杷、增明三古的五月桃,金安金江芒果、百香果为主的高山、河谷特色林果产业。加大农业企业引进力度,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水果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高山植物所,强化技术研发,发展反季水果。支持苹果、草莓等果种赏花采摘产区结合民族文化、人文文化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区。
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滇重楼、云木香、独定子、云当归、铁皮石斛、白及、川贝等中药材,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基地,打造生物药材产业带。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在适宜范围推广林下中药材、菌类种植。
畜禽养殖产业。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引领,实施生猪恢复生产三年行动,推进生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肉牛羊、优质土鸡等优势产业。
2.合理布局,培育特色品牌
古城区要想做强农业产业,就要制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规划。要将考核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工作体系制定完善;用品牌化、优质化、特色化、绿色化来推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从而推动农业从增产转向提升质量;创建特色农产品区,打造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达到利用产业来兴村强区的目的;打造一村一品,培育农产品品牌,在生产中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保护具有地域标志的农特产品,提升一区一业发展新局面,加快实施兴林富民行动。例如,可以发展现代林业,加强森林生态标志的产品工程建设,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体系等,将养殖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建立科学的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的质量。
3.创新发展,加快三产融合
目前,古城区各乡镇的农产品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首先解决古城区农产品销售中突出的问题,需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通过打造农产品包装和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让古城区的农产品能够走向更大的市场,甚至走向世界,创造更大的利润。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利用市场主体,发展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例如,古城区开南街道办事处打造的四季花开景区等一系列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充分发挥人才在整个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手即人才振兴的作用,破除乡村人才制约瓶颈。
1.建立专门的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库
首先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应用型现代科学方法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通过提高生产技能而实现增收致富。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更好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用于实践当中。比如高级农艺工,在他们这一类人的带动下,在农村让发展农业成为农民的一种荣耀。最后鼓励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人”加入职业农民队伍,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力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并将这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整合,将在培训、实践中业绩突出的人才建档入库,充分发挥其领头的作用。
2.把科技人才和引进各类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
首先,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支持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例如,加强城乡间人才交流,强化相关职称晋升服务乡村年限要求,中小学教育、卫生类等专业人才晋升高级职称应有一定期限的服务农村经历。鼓励城市医生、优秀教师、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文化人员定期为乡村服务。其次,丰富培养模式,通过乡村振兴职业技能竞赛、举办乡村振兴专题高级研修班等方式,实现自主培养,为乡村振兴培育选拔技能精湛的乡土实用人才。
让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中心内容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风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让乡村成为传承并发展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地,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营造积极向上、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让邻里守望的文明乡风普及全区。要增强全区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突出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让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得以提高,通过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来提升农村村民的精神风貌。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文化品牌,讲好品牌故事。
1.传承发展农村本土优秀文化
传承发展农村本土优秀文化,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2.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充分鼓励文艺工作者、热爱文学、艺术的人员参与农村文化的建设,推出能够反映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精神面貌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优秀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如举办庙会、组建合唱团等,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实,精神风貌不断得到提升。
3.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把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一个高度,充分发挥区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效能。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立电子阅览室、移动图书馆等,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资源保障,对于保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1.修复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整治农村河塘清淤、河湖水系。修复健全水生态保护制度,规范合理划定江河湖限捕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