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庭院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作者: 柳家祥

东北农村庭院经济模式效益分析0

摘要:庭院经济作为一种灵活且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庭院经济也成为政策倾斜的主要方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载体。在东北地区,发展庭院不仅能有效应对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的挑战,还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以春徽农业“鲜食玉米地—走地芦花鸡”共育生产模式为例,介绍该模式的运行机制,利用实验样本的土地规模、种植养殖项目、年收入等实验数据,结合经济学理论对模式进行经济与生态两方面的效益分析,得出模式初步的可行性分析。同时,也指出该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东北地区庭院经济未来发展建议,以期实现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国多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倡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房前屋后空余土地和空闲资源,养殖鸡鸭、种植果蔬,将庭院变为增收致富的宝地,让农家小院焕发新生。2022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度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庭院经济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乡村经济、产业、建设、治理等多方面发展,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

农村庭院经济的内涵、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专家定义农村庭院经济为: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庭院地块为基础空间,以聚集劳动或技术为方式,依托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和生产原料,综合利用和处理现有的环境资源和背景资源,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发扬和更新,使传统家庭农业完善自家庭院用途,转变经营模式,丰富可进行的农业项目,更加偏向于盈利性[2-3]。

庭院经济模式相比传统小农模式优势突出。它高效利用农村闲置土地与空间,发展庭院养殖、生态循环等多元经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经济效益显著。例如,云南马关县发展庭院经济农户万余户,收入近亿元;江苏顾庄庭院经济创收显著,逐年递增;河北廊坊市通过庭院经济建设,解决土地与劳动力问题,美化乡村,农民致富,为生态环保作出巨大贡献。

东北地区农产品丰富,农业地位全国领先。市场经济和土地制度改革也促使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向庭院生产。庭院经济让农户灵活开展农业生产,高效组合资源,自产自销,壮大经济。但该地区普遍存在农民知识水平低下、专业农户占比较低以及个体农户较为普遍的现状,因此,该地区的庭院经济也存在认识不足、收入占比低、难以形成产业链等问题。鉴于此,研究庭院经济经营模式及效益、摆脱传统小农形态、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举措极具价值,有助于为庭院经济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庭院经济模式开展系统性研究并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李容芳(2018)[4]的研究表明,在同等耕地面积下,庭院经济的效益是传统模式的15倍左右。我国庭院经济模式多样化始于2001年。蔡涛(2017)[5]指出截至当时已经出现“中小企业+农户”模式、“农户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定向需求”多种高质量庭院经济模式,这些模式既拓宽了农户销售的路径,也壮大了农民企业经济水平。因此,继续探索更多的高效率、可行性高的庭院经济模式十分必要。

国外庭院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根据社会时期的不同而改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出现的主要庭院经济模式有作物生产型、成品加工型和旅游观赏型等。发达国家侧重精神文明,庭院的用途多为旅游参观;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探索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近期国外出现的“屋顶菜园”模式,即在城里有阳台的人们家中开展庭院活动,使居民既能充分利用房屋,又能食用绿色无污染的蔬菜食品,减少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欧洲的庭院经济逐步加快了发展进程。西班牙一些农村小镇将大面积的庭院发展建设成供人们体验宁静田园风光的现代休闲生态园地。这类新颖的模式不仅增长了当地庭院经济的热度,同时,也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效益。由此可见,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庭院经济模式十分必要。

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在近年来随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发达及高城市化地区,庭院逐渐被高楼取代;但在中部及东部部分落后地区,庭院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关键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农闲时间充裕,为庭院经济提供了巨大潜力。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庭院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庭院经济发展前景良好。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文章首先介绍鲜食玉米—走地鸡模式的运行机制,然后利用东师农牧业春徽现代农场(以下简称春徽农业)对此模式进行的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对该模式经济与生态两方面的效益进行分析。在效益分析中引入投资回收期与效益费用比两个指标,通过计算实验样本的指标数据得出效益分析视角下的模式可行性结论,并最终得出模式的现存问题以及东北地区庭院经济未来发展对策。

2.研究方法

在具备一定的庭院经济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春徽农业“鲜食玉米地—走地芦花鸡”共育生产模式为典型案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等方式,结合理论与数据分析其优、劣势并给出未来发展建议。具体来说,文章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文献查阅法

通过搜集文字、数字、表格和图片资料,分析庭院经济发展趋势,为文章提供专业知识支撑。

(2)实地调研法

采用走访法,深入农户家中观察、询问并拍照记录,收集贴近实际的资料。

(3)个案研究法

以春徽农业的“鲜食玉米地—走地芦花鸡”模式为案例,进行长期调查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其可行性及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东北地区庭院经济模式分类

种植养殖类庭院经济

传统型庭院经济产出的时令鲜蔬、名优花木、优质家禽、特色茶果等,既可自产自销,也可就近满足周边城镇消费需求,提高农户收入。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开展多元发展,鼓励农户采取庭院复种、种养叠加、庭院微型采摘园等形式,发展庭院种植中草药、肉牛肉羊养殖等,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户均增收4 163元。全市发展庭院经济25.1万户、1.56万h㎡,规模稳居吉林省首位。打造特色乡(镇)15个、特色村150个。发展庭院辣椒种植1.8万户、0.213万h㎡,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户均增收4163元。全市共落实订单面积0.823万h㎡,占比53%[6]。

庭院生态循环模式

农户利用庭院资源循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庭院生态循环模式融合种植、畜牧、水产业,形成紧密循环链。种植业供饲料给畜牧业,畜牧废弃物转换成沼气原料和有机肥;水产业利用庭院水体养殖,改善环境。该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

庭院园艺模式

庭院园艺模式是指利用庭院空地种植花卉、苗木和特色园艺,既美化环境又产生经济效益。庭院园艺不仅丰富庭院景观,净化空气,还调节微气候,提供舒适环境。同时,特色花卉和珍稀蔬菜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户收入。园艺盆景等也具市场价值,能够拓宽农户收入渠道。

加工类庭院经济

在自家庭院从事特色手工制作与产品加工,是庭院经济第二种常见形式,是传统工业和现代家庭生产的深度结合。哈尔滨市双城区新兴街道东朴村共有常住村民400余户,闲置的农家小菜园不少,通过特色种植“盘活”了本村100余户的小园,同时他又与附近5个邻村对接,盘活了400余户的小园,给农户又增添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与农户开展签约种植的哈尔滨市平哥食品有限公司于2020年落户东朴村,集健康食品原料种植、深加工、销售于一体,总投资2100万元,立足小菜园有机种植,以玉米面条、小园柿子、“大丰收”预制菜为主打产品,打造“一村一品”[7]。

休闲产业模式

围绕城市生产工作人员休闲度假需要,在庭院及其周边发展观光娱乐、度假休闲、农家餐饮等服务。通过定制化、差别化服务满足对象性群体需求,有效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综合发展模式

多种模式共同推进,以立体种养为典型。该模式整合农业技术,形成一个互补、协同的系统。立体种养结合种植养殖、庭院生态循环、庭院园艺等模式形成立体农业系统。其中,循环模式高效利用资源,园艺美化环境并创效。这种模式结合使农业生产多元、灵活、高效。

“鲜食玉米地—走地芦花鸡”共育模式运行机制及效益分析

“鲜食玉米地—走地芦花鸡”共育模式的简介

春徽农业采取种养结合的“鲜食玉米—走地鸡”共育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本模式以有机玉米种植、芦花鸡养殖两大核心环节为基础,针对玉米地种植与畜禽排泄物特点进行设计的经济模式。

目前,春徽农业公司与装甲兵学院将长春市刘家屯的5家农户作为样本对该模式进行了实验并收集到了实验数据。本部分对5个样本的土地规模、种养殖规模进行介绍。土地规模:0.667h㎡、1.2h㎡、0.867h㎡、0.333h㎡、1.33h㎡;种养殖规模:样本1:1000只鸡、1头猪、0.667h㎡粘玉米;样本2:150只母鹅、50只公鹅、1.2h㎡粘玉米;样本3:10头猪、0.867h㎡粘玉米;样本4:38头猪、0.333h㎡普通玉米;样本5:3000只鸡、1h㎡粘玉米、0.333h㎡普通玉米。

模式运行机制分析

该模式融合了有机粘玉米种植与走地芦花鸡养殖两大关键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春徽农业成功找寻到适合东北地区的盐碱地改造方法,使原本不宜种植的土地得以转化为肥沃的农田。种植的有机粘玉米不仅产出高品质的玉米供市场销售,玉米糠叶还为鸡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天然饲料,而秸秆则通过微生物的矿质化和腐殖化作用转化为有机肥,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

在玉米生长的关键阶段,芦花鸡被引入玉米地中,它们以杂草、害虫为食,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又达到了中耕除草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良好的玉米地环境为芦花鸡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使得幼鸡成活率高,疾病发生率低。整个养殖过程简单高效,省时省力,且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模式效益分析

相关经济学理论含义与现实意义

外部性理论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活动时,无意间对其他经济行为人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但未获得相应报酬或承担责任。鲜食玉米与走地鸡共育系统扩展了废物及副产品的利用,如芦花鸡在玉米地中耕犁和供肥,对农机和肥料公司产生外部性影响。

循环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资源效用最大化,通过“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将传统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的经济。种养结合的模式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减少浪费,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成本收益理论关注成本与收益关系,强调只有当收益弥补成本时,交易才会进行。在决策中运用成本费用分析法,通过数据计算证实“鲜食玉米—走地鸡”共育模式具有显著经济效益。

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本部分基于经济学理论视角,运用实验数据重点分析该模式产生的经济和生态等效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