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乡村语言景观构建

作者: 李琛

摘要:乡村语言景观在促进乡村日常活动及提升旅游体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与品质提升,显得尤为迫切且富有现实意义。新文化地理学除了分析景观在地理空间中的布局外,还深入探索那些常被忽视的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新文化地理学对于深度挖掘乡村语言景观风貌具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引入新文化地理学视角,通过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乡村语言景观的文化意义,同时构建乡村语言景观传承与发展路径,以期为乡村语言景观保护与地域性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语言景观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学强调景观的文化符号意义[1]。目前,已有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语言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语境中。乡村价值重现的新语言景观不断涌现,对乡村语言景观的多维度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乡村的语言态度、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文献回顾

乡村语言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和社会历史记忆。近年来,乡村语言景观的研究根据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政策、规划与语言服务,等(2011)通过对北极圈以北村庄语言景观的探究,关注语言政策如何影响语言景观[3]。二是语言教学及商品化,Banda与Mokwena(2019)研究语言在语言景观中的商业化现象[4]。三是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刘慧(2020)对广州石牌村的研究,探讨语言景观与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关系[5]。四是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毛力群和朱赟昕(2020)对义乌淘宝村的研究,探讨语言景观如何映射意识形态和语言权势关系[6]。这些研究成果从社会性、身份认同等方面来理解乡村语言景观,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与见解,为乡村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乡村语言景观跨学科研究还有待加强,理论有待创新[7]。新文化地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新文化地理学的表征与非表征理论为研究乡村语言景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表征理论由英国学者Hall提出,他强调意义依赖的是符号的功能,符号功能与意义共同组成表征系统[8]。非表征侧重人和环境的互动建构人类认知活动[9]。从表征的角度来看,乡村语言景观是通过各种语言标牌、标语、广告等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元素构建的。从非表征的角度来看,乡村语言景观的构建不仅仅依赖直接的语言表达,还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因此,运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表征与非表征理论作为研究乡村语言景观的理论依据,旨在深入分析和探讨党家村语言景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为乡村语言景观的保护和地域性传承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支持。

研究设计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以实地拍摄的语言景观图片作为资料来源,探求语言景观的类型和特征,以解构其意义。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及网络平台游客评价话语的收集,进一步分析语言景观的价值。质性资料是对量化数据的进一步求证和更深入的阐释。

样本选择

党家村是一座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东北部的古老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它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历经明、清两代的扩建与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规模和格局。党家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距108国道仅1.5千米,东距黄河3.5千米,南面有泌水河东西向流过,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命的源泉。对于研究者和游客而言,党家村不仅是一个了解历史、体验传统的绝佳场所,更是一个感受中国古老村落魅力和历史沉淀的重要目的地。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党家村的标牌作为语言景观考察对象,运用影像记录、实地观察等方法。2024年3月上旬,笔者对党家村进行了田野调查,使用数码影像实地收集村落街道可视范围内的语言标牌,包括建筑名称、路牌、门牌、广告牌、信息牌、店名招牌等,收集有效语言景观图片413张。根据Backhaus(2006)提出的每一个语言实体无论其大小,都算作一个标牌的观点[10],剔除重复图片,最终分析出有效图片367张。同时,收集党家村的资料信息,结合调查数据和图片资料,对党家村语言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在网站选择上,考虑到网络平台的权威性与数据样本的及时性,选择在第三方消费点评平台携程网、去哪儿网、大众点评网,收集截至2024年7月1日的针对党家村旅游的评价话语文本。这些网络平台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高可信度的点评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客观、全面的旅游信息。收集文本遵循以下原则:(1)剔除重复点评;(2)甄别真实点评以“图片+文本”结合模式为判断标准,确定评价话语的有效性。共收集有效评价话语文本803条。

党家村语言景观的表征分析

体现宗族文化

党家村语言景观是其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不仅反映了村庄的历史文化,还揭示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与宗族认同。党家村体现宗族文化的语言景观主要分布于祠堂、门额题字等方面。

门额题字或者牌匾等语言景观,内容主题包括家族历史、宗族历史以及宗族成员的和睦相处、自我约束。党族祖祠的门额题字有“钦点翰林”,是光绪皇帝赐给进士党蒙的。将这块牌匾挂在祠堂门前,一是为了光宗耀祖,二是为了勉励子孙后代向祖先学习,考取功名。祠堂院中有木刻对联,“由朝邑迁韩邑,五百载人文蔚起;自元代迄清代,二十世俎豆常新”。对联内容朴实无华,概括了党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发展盛况。贾祖祠门额上书“贾祖祠”,厅房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题有“德垂后裔”的牌匾。厅房正面墙壁上方也有一块牌匾,上书“追远之堂”四个大字。这两座祠堂悬挂的牌匾,书法精美,多为歌颂祖宗功德,宣扬崇本追远思想。“敬长亲亲,和睦友邻”,体现了党家村宗族成员对和谐相处的重视。“克己明理,慎思慎行”,是对家族成员行为规范的一种提醒和约束,体现了党家村宗族成员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感。

近年新设语言景观,如“天下党姓一家”强调了党姓族群的凝聚力,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蕴含着共同的价值观及认同感。“祭祖文”追述了祖先的生平与功德,展现了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成员的凝聚力。这些语言景观不但规范了族人的行为,而且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反映伦理文化

党家村语言景观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智慧。门楣题字等语言景观,是党家村村民对于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处世哲学和丰富经验的凝练和象征。这些题字被精心地悬挂在门楼之上,与整个建筑的风格和谐统一,形成了一种激励、训诫和警示的家族训导,代代相传。党家村门楣题字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如“树德滋”“树德第”展示了人们以德立身的良好品行。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历来被视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具体道德准则。这种儒家思想的传承,在党家村的门楣匾额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忠诚于君主,守信于朋友,如“忠恕”“忠信”“忠厚”等门楣题字所示。在家族关系中,则强调“孝悌慈”,即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慈爱后辈,如“居仁由义”彰显了专心于仁、安心于仁以及善行于仁的态度。“诗礼第”直接反映了以《诗》和《礼》两部儒家经典为家族教化的传统。可见,儒家圣人的智慧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他们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又如,“平为福”“和为贵”,充分展现了孔孟思想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和广泛普及。这些思想无形中塑造了党家村村民谦虚内敛、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壁刻家训是党家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照壁还是厅房两侧的山墙,都刻有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和修身养性的格言警句。例如,“遵祖宗二字格言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行事要谨慎,谦恭节俭择交友”,这些警句闪耀着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光辉,充分展现了党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党家村的语言景观不仅是其文化特色的一部分,更是其伦理文化的体现。通过语言景观,党家村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关于如何做人处事、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启示。

彰显民俗文化

党家村语言景观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沿革,也反映了村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例如,党家村的建筑与其他公共设施名称,这些语言景观体现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展现了家族的团结和秩序,长辈与晚辈居住有序。“文星阁”表达了党家村人“修身治家”的生活理念。“节孝碑楼”不仅是一座纪念碑,更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民俗文化元素的综合体。“走马门楼”“看家楼”“哨门”“泌阳堡”“古井”等,这些建筑及公共设施展示了党家村人的生活方式和家族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党家村语言景观也展现了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四合院内墙上关于“党家村剪纸”“党家村花馍”的介绍、私人店铺外悬挂的“花椒酸奶”“羊肉饸饹”等都反映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和资源优势。

党家村语言景观受众感知的非表征

党家村语言景观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通过门额题字、牌匾等有形之物展现了村落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体验中实现了对村落无形的非表征。结合语言景观受众的评价分析,可以有效了解游客和村民的具身体验的感知度和满意度,进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村落语言景观的价值。总体来看,党家村语言景观受众主要以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为主。

一方面,历史文化村落的旅游群体怀揣着特定的体验憧憬来到现场,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试图运用现代人的视角与经验解读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和景观中蕴含的深厚意义见(1),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也能欣然接受一定当代文化元素的融入。他们判断历史文化村落维护是否得当,主要基于整体风貌的协调性这一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为他们带来了愉悦的空间体验见(2)。通过分析游客话语可知,历史文化村落的游客不仅是旅游消费的主体,也是村落文化展演的观众和乡愁情感的体验者,他们的行为和需求对村落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见(3)。

党家村语言景观受众感知示例:

(1)几乎每户宅院门前都会在门匾上刻有家训(语言景观),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2)家家户户都有治家格言(语言景观),细细品来也很受启发。

(3)居民照壁上刻的家训(语言景观),主要是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

另一方面,党家村语言景观的文化价值是游客与景观互动过程的结果。文旅装置所蕴含的价值必须依赖游客的主体参与,“凝视—沉浸”相互渲染,形成主客体相互交融的互动化[11]。其中,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语言景观,让游客将历史与空间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感回忆。游客的旅游文化体验,凝视着语言景观,沉浸在历史与文化叠加空间的“怀旧”情感当中见(4);语言景观作为文化载体,引导游客不断探寻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从而追求旅游文化体验最大化见(5);同时,游客与语言景观的互动,属于情感与感知的互动,使游客在历史空间中找寻文化旅游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如游客凝视文星阁的对联,引发其沉浸于古代科考文化中,是主体能动性的审美体验见(6)。

(4)丰富的家训文化(语言景观),也是这里的一大看点……

(5)醒目的门楣题字(语言景观)显映着主人的地位和信仰……

(6)党家村文星阁很受家长推崇,“文星阁”门外也悬挂一幅木制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语言景观)。

游客对党家村旅游的感知情感倾向,有助于从语言景观受体直观把握和验证非表征路径。在分析游客体验话语过程中发现,多数游客对体现历史文化渊源的评价呈现出积极情感态势,如“充满了浓浓的历史厚重感”见(7),“传承了古代人商业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见(8)。消极评价较少,主要针对没有合理开发的语言景观,如“多设置一些标语”见(9),“增加展示部分”见(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