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 王笑笑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占据重要位置。地方高校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为探索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通过分析当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优势,结合宁波未来乡村学院的实践,找出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多元主体沟通合作机制、立足相互促进四个方面的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建议。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贯穿在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及各领域,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
地方高校是由省、市级的地方政府管理的高等院校,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包括地方专业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不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院校。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其数量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占九成以上,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具备深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天然优势,但现阶段对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事业的实践研究探索较少。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构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文章将以国内外有关研究为基础结合宁波未来乡村学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基于上述疑问,开展对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问题的有关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
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以及科学研究的高地,地方高校受到地方文化的深厚滋养的同时,也得到地方政府财政方面的积极支持,并且其所承担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与当地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契合度,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
人才培养和输送优势
人力资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文化建设要能吸引人、留住人。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乡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迁移,这使得乡村文化事业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乡村各种文化人才不断流失,村里的年轻人日益减少,很多乡村陷入“人口老龄化”、“结构空心化”的境地。
地方高校拥有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在培养文化工作人才、推广先进文化理念以及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凭借自身具备的教育培训能力,通过汇聚专业师资队伍、制定文化人才培养方案、组织针对性的教育实践等方式,为乡村文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其次,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会开展针对村民群体的各类培训主题活动,这些讲座、宣传等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引导村民了解如何更好地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也能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重构乡村文化环境,弥补因人才不足出现的文化断层。
科研引领优势
我国乡村地域分布广泛,各乡村区域在经济繁荣程度、社会构成模式、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鉴于这些多维度的差异,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应该因地制宜,需要服务人员对乡村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质、生态环境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乡村特色,分析关键问题,这样才能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文化振兴的举措,避免乡村文化振兴中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使每个乡村都保持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活力。
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基地,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可以发挥科研引领优势,其专业的人才团队可以开展对乡村的深入调研,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建议。通过对乡村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深入研究,量身定制乡村文化发展路径。此外,地方高校可以以乡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比如咨政报告、研究报告和论文专利等成果,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乡村文化的整体谋划和科学规划。这不仅为乡村文化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进一步提升高校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影响力。
文化产业赋能优势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体,涵盖文化产品、设施、项目、品牌、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不仅能够为乡村提供雄厚的经济支持,而且可以与文化事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受到当地文化的滋养,也熟悉当地的商业和文化,可以借助专业优势,根据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地区的商业环境以及文化特色,帮助当地乡村开发设计特色文化产品。同时,还可以依托其人才和学科等优势,为当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推广提供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考古文博以及旅游开发等多元化的支持。此外,很多地方高校具有项目策划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储备,可以借助这些优势为乡村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助力乡村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
资源整合与引入优势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充分参与,而地方高校可以成为连接各种力量的桥梁,将各方资源进行紧密的联结,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经济文化资源,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动机制,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地方高校的研究团队以及专家学者,可以向政府提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推动政府出台支持乡村文化振兴的配套政策。在产业发展方面,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校友或校办企业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引进并整合行业资源,协助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实现供需之间的有效对接。另外,地方高校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还具有地缘和人缘方面的优势,地方高校多和所在区县的乡村临近,更容易觉察到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这种近距离的互动和沟通,使地方高校能够形成对乡村文化发展需求的系统、全面认知。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整合当地“政校企村”的资源,探索综合服务乡村振兴模式。
宁波未来乡村学院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
宁波未来乡村学院由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与宁波财经学院于2021年4月合作共建的服务社会平台和该校的专业特色学院,聚焦当地乡村振兴,探索“未来农业、未来农民、未来农村”建设,为宁波“三农”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推动校地合作,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打造“宁波未来乡村实验区”,自成立以来在服务当地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积极构建校院两级专家团队
宁波未来乡村学院积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和科研支持,组建了校院两级43个乡村振兴师生团队,成立了文艺乡建、规划设计、乡村研学、数字裕农等12个乡村振兴工作室。师生团队深入乡村走访调研,为助力乡村振兴落地多批项目,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对策建议,多个建议和项目获得省委和省政府领导批示,多项乡村振兴类课题获立项。
实行“校村协同振兴行动”专项计划
积极开展“校村协同振兴行动”计划,发挥该校艺术类学科专业优势,依托“艺术乡建”,建构校村政企协同育人机制,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每年重点对接2-3个乡村,帮助其提升乡村空间品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等,截至2023年底,深度对接27个村,初步形成“一院一村、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局面。例如,对接的茂新村开展“未来乡村设计”,针对茂新村资源禀赋和特色文化,通过“艺术+”帮助茂新村开发一系列文旅项目,打造文化IP,以文兴业赋能当地产业发展。同时,还积极组织协调举办了“创意点亮乡村”毕设展、未来乡村创新设计论坛、文创乡村设计大赛、沉浸式话剧演出等主题活动,汇聚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和创意,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创新力。
开拓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培训
主动对接组织部和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同时在校内开设“乡村振兴经营管理人才卓越班”,吸引有志趣的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依托艺术乡建,创新教学模式,将乡村文化振兴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打造跨专业共建共享、能力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此外,积极结对帮扶对接乡村,培育农村文艺骨干和团体,不断提升村民艺术素养,组织师生扎根乡村搞创作,拍短视频、排小戏小品,推进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通过数智课堂把国家一流课程“生活景观艺术”向村民开放,激发村民发展内生力等。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中,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积极成效,但结合宁波未来乡村学院及各高校的实践,目前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可持续发展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文化职能认同不高
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仍存在乡村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建设不足的情况。比如,从事乡村文化振兴服务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兼职教师和学生团队,乡村文化振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完善。新形势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是需要社会学、文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工作,进行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研究需要大量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教授,但是目前真正搞乡村文化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的人还不够,特别是缺乏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也远远不足。此外,很多工作人员对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在认知上也存在偏差,如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学院对于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高校的“第四职能”认同度还不够高。在服务乡村振兴时,主要集中精力都在发展乡村经济上,一定程度忽略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
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服务动力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激励机制方面尚未完善。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服务人员下沉基层,这不能单靠个人的担当和奉献,无奖励、无津贴、无政策倾斜等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服务人员积极性。首先,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在乡村文化振兴资金投入仍相对不足,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也相对有限;其次,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内部评价机制科学性、激励性不足的问题。例如,选拔晋升激励不够精准、职称评定激励合理性有待提升、模范表彰激励覆盖率不足、绩效管理不够科学性等。这些问题都会阻碍高校乡村振兴服务人员的研究干事动力,从而影响地方高校在促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有效发挥。
多元主体沟通欠缺,责任不明,乡村内生动力不足
目前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校地合作运行机制并不健全,高校、政府和乡村三者之间缺乏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而且各个主体责任不明,影响乡村文化建设实效。首先,在政府和地方高校方面,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因存在缺乏有效的组织机制和合作平台,导致政府和高校双方工作存在沟通不畅以及脱节的现象。比如,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时不是连贯性的,这需要地方高校碎片化开展和完成工作,另外,高校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时很多都是单向输出模式,未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其次,高校和乡村方面,地方高校虽然积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贡献力量,但也会因缺少对乡村实际发展状态的了解,对乡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不足,导致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服务质量不高,在乡村服务过程中的努力流于形式。最后,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地方政府为主导,采取自上而下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发展模式虽然有高效、快捷的优点,但是容易使乡村及村民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导致乡村发展自主性缺乏,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互促效果一般,服务成果产出不足
高校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彼此相互促进。在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下,高校积极投身其中,同时也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协助,其研究成果需获得社会的认可。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同时,也想将乡村文化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和科研体系及校园文化生活中,培养师生乡村振兴的情怀,但在实际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这种促进效果并不突出。地方高校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形成的品牌成果并不多。特别是在结合地方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方面进展较为缓慢。地方高校具有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而且这些潜力和优势与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有较好的耦合性。然而,这些优势尚未被充分挖掘利用,全国各类型模式的乡村文化振兴成功案例也仍需结合各地特点进行优化、创新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