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对策研究

作者: 韩磊

摘要: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增收上来。文章对农村三产融合主体及模式研究进行了论述,对L村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其它地区推动三产融合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产融合;产业发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4-0036-04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F323       文章标识码:A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再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和关键[1]。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村三产融合做了大量研究,现阶段有关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部分学者着重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例如,崔园园(2022)[2]通过对上海“大经济、小农业”现状的分析提出要聚焦新业态发展方向;丛丽、薛成宇、刘美玲等(2022)[3]借鉴国外“六次产业化”的提法结合辽宁省三产融合现状提出辽宁省三产融合亟需政府提供外部条件和保障;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2016)[4]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行定义,并提出农村横向融合开展欠佳的观点,对公地认识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对策。二是部分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框架,创新产业融合路径,提出新观点,例如,曹哲(2022)[5]从功能-主体-要素-效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分别以一二三产业为带动的三种融合模式;陈廉、廖婷婷(2023)[6]以GTWR模型分析为基础,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基于“内聚-外拓”两个主层面进行研究,从区域空间视角提出不同因素对三产融合的发展的影响。三是部分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下研究农村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例如,胡海、庄天慧(2020)[7]通过引用生物学里的“共生”概念,创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共生系统,发现共生理论语境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对策;李治、王东阳(2017)[8]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交易成本的视角下分析农村三产融合的涵义、动因以及效应,提出要牢牢把握住农业产业化与三产融合的关系。

1   农村三产融合主体及模式研究

农村三产融合研究即是对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研究,农村三产融合的实质是产业经营发展界限的模糊与重构[9]。实现农村三产融合不仅可以打造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又能创新农村产业经营发展模式。

1.1   农村三产融合主体研究

1.1.1   农业生产主体

农业生产主体由普通农户向合作社等专业生产团体的转变是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首要条件。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普通农户规模小、抗灾害能力弱的劣势不断凸显出来。作为农业生产的最小单位,普通农户已经逐渐不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需求。农民为了适应农村发展潮流逐渐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入股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或向专业农产品种植生产大户发展,形成新的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生产主体的变化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了劳动力并为农民向特色农业服务者的转型提供了机会。

1.1.2   农产品加工主体

作为农村第二产业主要的生产内容,农产品加工是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农村农产品销售模式多为生产-加工-销售三步走,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高附加值关键就在农产品加工上。农产品加工主体即是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企共建作为农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一环,衔接了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产品加工。农产品精细化加工由地方龙头企业负责完成,而一些初级加工由一些小企业承担负责。对农产品的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1.3   特色农业服务主体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要关注产品的高质量产出,同时要注意构建特色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在三产融合过程中,特色农业生产服务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最直接体现。要构建特色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要做好仓储运输、信息技术服务以及旅游服务等工作。第一,仓储运输是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特色农业产品销售的基础,仓储运输在农业特色产品储存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现阶段农村各类特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服务推动了农村三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旅游服务业参与农村三产融合推动了各类特色生态产业园的发展,生态园、采摘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息放松的好去处,这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同时也加速了一、三产业融合的进程。特色农业服务主体作为专门服务农村“第三产业”的存在,其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农村三产融合模式研究

1.2.1   一、二产业融合模式

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二产业之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对农产品生产的生产器具的投入上,通过一、二产业融合形成机械化、产业化生产,例如,对养殖场的小鸡孵化的光照设备投入,禽畜养殖饲料自动投喂装置的投入等。另一方面,农村一、二产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由最初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的延伸,该融合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形成“企业+农户”“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工业的产业融合形成的聚集性规模性加工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利于高效整合农村资源,对农村产业化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1.2.2   一、三产业融合模式

一、三产业融合模式早期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为农业提供便利服务方面,主要是第三产业为农业提供金融、运输、信息技术等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便利;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农业为第三产业提供服务基础,包括乡村生态园观光旅游、民俗馆、采摘园、鱼塘休闲观光等都属于农业为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并成为现阶段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主要体现形式。一、三产业的融合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业生产后,在农业生产初期很少有一、三产业融合现象的产生,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具体表现在除农产品生产环节外的其它环节,例如,餐饮、旅游、观光、物流、批发、电子商务等服务以及零售环节,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市场的需求和支撑,因此,实现一三产业的融合模式需要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

1.2.3   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优质高价农产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但是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多要素的投入,生产成本高。因此,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运而生,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一定范围内以农业为主导的多功能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平台,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以及生产观光为一体,属于多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的产品生产、加工能有效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有效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随着农村三产融合的不断加深,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产业发展,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是三产融合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农业集约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农业产业园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农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   L村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劳动力、专业人才缺乏

L村发展新型农业,促进产业融合与发展传统农业相比对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的需求更高。农业高技术人才、专业种养人才的缺乏是产业规模扩大的一大难题,农村现有人群缺乏产业管理技术和经营能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等综合素质较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等,发展产业意愿不强烈,同时农村产业发展对他们的经济水平改善也不明显,因此参与热情度较低。且部分人缺乏大局观、合作精神,只顾自己发展,图小利失大局,具有典型的小农意识,不愿意参与到新型农业产业发展中来。

2.2   产业融合基础因素薄弱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会受土地、人才、科技、资金等一系列基础因素制约,现阶段L村存在产业融合可用地紧张的问题,国家对耕地的使用要求严格,为了保证国家粮食产量稳定,政府严格控制耕地面积,并且农村大多数可用地属于零散破碎的状况。因此,L村缺乏用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大面积可用地,这就导致农产品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仓储等所需的土地资源供给不足。资金问题也是制约L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在L村三产融合的过程中,资金投入量较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各种专业设备的购置、产业发展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虽然现阶段国家对于农村信贷发布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整体来说农村贷款融资还是比较困难,融资水平较低、资金链不完整、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2.3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L村产业发展迅速,农村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农业生产本身对农村环境就有着极大的污染,并且现阶段农业生产对农村产生的环境污染逐渐成为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规模的增加,各种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各种塑料大棚的兴建对农村环境都产生极大的污染。

3    促进L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人才返乡

人才是第一资源,针对返乡创业就业人才,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人才回乡返乡,形成雁归巢效应,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农业人才创新机制,奖励有贡献的相关科技人员,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大力支持引进科学技术和创新型人才。政府在不违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还应当出台相关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为农村产业资金、用地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便利,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时应多方考虑,全面从推动乡村振兴的角度思考对策,引导制定适合地方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地方的各项优势,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发展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农村三产融合模式。

3.2   加强产业链的纵横向延伸融合

促进产业融合要做到产业链的纵横向延伸融合。一方面,加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产前后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初加工、深加工的统筹结合,农产品深加工有利于推动农村由初级农产品原料销售向农产品成品销售转变,提高销售利润,同时有利于形成新的农产品加工集聚群。对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小微企业鼓励其在农产品产地进行原料的熟制、阉制、烘干等初级加工,推动由单一农产品销售向初级食品加工销售过渡。对于一些大型企业,鼓励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由农产品原料销售向高端产品加工销售过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空间。加强农产品纵向延伸融合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模式制定新的销售模式。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链横向延伸。要积极开发农业产业的多种不同功能,要充分利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的不同特点,开展观光、旅游、采摘等一系列新兴的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农产品生产向生活、生态的过渡,增加农业生产的不同过程的增收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