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技术在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黄焯钦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茶叶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茶叶质量也非常重视。目前亟须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以生物防治技术作为基础,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文章就生物防治技术进行概述,分析我国茶叶的发展现状及生态茶园的模式与特征,分析茶园的主要病害与虫害,提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生物防治技术的实践应用策略,保证农业生产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策略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5-010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76; S435       文献标志码:B

茶叶作为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消费品,其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茶叶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注重检查茶叶上的农药残留、非茶异物残留、粉尘污染、重金属残留物等。为了提升茶叶质量,我国致力于加强对生态茶园的建造,推广绿色无公害茶叶,为广大民众提供生态安全的高质量茶叶。在建造生态茶园的过程中,防治病虫害成为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举措,而只有在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中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才能实现茶叶品质的提升。

1 生物防治技术简介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保护与利用自然界中害虫天敌的最佳措施,该技术的优势是成本低、效果佳,无需使用大量农药并且环保。20世纪50年代,我国南方柑桔生产区域利用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北方果园生产区域利用日光蜂防治绵蚜虫,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不仅如此,利用瓢虫、蜘蛛、食蚜蝇、草铃虫等防治小麦蚜虫与棉花蚜虫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以菌治虫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其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此类生物防控技术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物等不会残留,毒性也不会危害人畜,且害虫难以产生抗药性,所以微生物农药防治虫害在所有防治技术中位居高位。昆虫病的原微生物主要是苏云金杆菌等十几科类型,其可在害虫新陈代谢中形成一种毒素,害虫在食入后会麻痹肠道,出现四肢瘫痪、无法进食的症状。有些细菌从害虫血腔中进入后会迅速繁殖,使害虫因患败血症而死亡。苏云金杆菌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稻苞虫、烟素虫、菜青虫等害虫,成为世界上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首选。

2 我国茶叶的发展现状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市场规范性管理机制不足,特别是市场上的准入机制、商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机制、经销商的台账机制、消费者的投诉机制、索证索票机制等尚未有效完善。难以建立产品可追溯系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市场也难以召回产品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导致此类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在于茶叶市场贯彻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力度不足。当然还存在一些外在因素,如市场上的商户质量良莠不一。

3 生态茶园的模式及特征

生态茶园需按照茶树的生物学特点,使用立体化种植及复合栽培技术,将诸多树种组合在一起,生态茶园的特点如下。第一,对生态茶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让茶园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茶树生长环境、水质、土壤、空气等都维持原生态,在生态学指导下严格进行施肥、套种、除草等,在提升土壤生产力的同时,保障生态平衡。第二,生态茶园需按照茶树与其他树种生物学的发展规律,选择生态学指导发展观,综合调控茶园生态,控制水土流失、防污染及基地发展建设,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三,高度集约化运营,通常生态茶园的规模很大,主要栽植茶树,再配以其他良性农作物,立体化种植及多层次复栽,产生一个完整的共生型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1]。

4 茶园的主要病害与虫害

4.1 茶园病害

4.1.1 白星病

茶叶白星病主要为害茎叶,多发于嫩叶上,高发于福建、安徽、广东等地区。此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茶叶的嫩叶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拓展至圆形病斑,范围大约是2 mm,如果园内湿度大,病斑上会呈现出黑色小点,严重时还会蔓延到全梢,甚至导致叶片弯曲变形。白星病的暴发期在5月,如果茶园施肥以氮肥为主,或是过度采摘茶叶,则极易感染此类病害。

4.1.2 茶饼病

茶饼病又名叶肿病,多发于福建、广东等地区。此病的主要症状是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斑点,逐渐扩展成病斑,呈黄褐色,直径为2~10 mm。叶背病斑通常会伴有浅色的粉状物,病斑也会逐渐扩大为黑褐色。在阴雨连绵、高温季节暴发茶饼病的概率较大。茶叶生长在低洼地带或土壤条件不适宜的园中也会增加发病率。

4.2 茶园虫害

4.2.1 小绿叶蝉

茶园中的此类虫害又称小浮尘子,对茶树汁液直接刺吸。茶园在出现此类虫害后,叶片会呈现出浅黄色斑点,且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叶子苍白而掉落。

4.2.2 黑粉刺虱

黑粉刺虱是我国每个茶园种植区域都会出现的虫害,黑粉刺虱寄生在茶叶背部,会对茶叶上的汁液直接刺吸,引起烟煤病。此类病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茶树的光合作用,造成茶树枝叶枯死以及叶子稀疏等一系列问题。

5 茶园发生病虫害的特点与防治现状

5.1 茶园发生病虫害的特点

诸多病害和虫害同时存在,甚至可能会同时暴发,但很少会出现单纯的病害或虫害大范围流行。在茶区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一种茶树害虫是假眼小绿叶蝉,其发病时间很长、种群的增长速度较快,防治困难,属于普发性及高发性病虫害。茶毛虫、茶丽纹象甲、茶黑毒蛾等虫害区域性分布偏差较大,属于地域性害虫。黑粉刺虱子属于间歇性、周期性出现的一种害虫。而具体病害为老叶与成叶的茶煤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等。不同的茶季病虫害的特点不同,3—5月为春茶阶段,通常发生病害的概率较大,虫害概率较小,这个季节极少用药甚至不会用药。6月为夏茶阶段,容易并发诸多病虫害,处于关键用药的季节。7—10月为秋茶阶段,时间较长,出现病害的类型较多,是用药频率最高的季节[2]。

5.2 茶园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通常茶园位于崇山峻岭当中,植被环境相对复杂,生态多样化,虫害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在茶园的粗放型管理中,会出现对病虫害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的情况。若采取相应的病虫害治理措施,需使用化学农药或生物技术进行防治,由于茶农的虫害防治意识较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足,在病虫害防治中,尚未关注天敌资源。若是单纯使用化学农药,就会出现盲目选择农药的情况,使用农药量较大或用药频率较高都会导致茶园生态严重受损[3]。

6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策略

6.1 绿色防控技术概述

茶叶的栽培管理不仅是茶叶生产中关键的技术措施,还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措施,其具备长期管控和预防病虫害的作用。在设计与使用时,不仅要符合生产茶叶的标准,还要发挥其调控病虫害的作用。

6.1.1 茶园的合理修剪和密植,促进茶树健壮生长

选用观行条栽,种植规格的大行距离为150 cm、小行距离为40 cm、单株距离为33 cm。合理修建有利于刺激茶叶发芽,提高茶叶总产量的同时还能将假眼小绿叶蝉等害虫卵与成虫剪掉。修剪工作应选择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间开展,修剪高度较上次剪口升高2~5 cm,保证科学修剪徒长枝。

6.1.2 选择抗性良种,汰除染病劣种

需选择抗旱、抗寒、抗病力较强的良种高产茶树。引进并推广10多种茶树良种,例如龙井长叶、龙井43、迎霜、平阳特早、浙农139、浙农117、乌牛早等广东诸多地区的良种,但当地群体类茶树长时间自由生长,在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本地选育早茶已经初见效果,选择4个早茶单株,即管坑、新湖、东溪、彭溪,开展茶叶种类的比较试验。后续应主要发展从当地群体种类中优选的泰顺良种早茶。

6.1.3 深耕施肥,增强茶树抗性

深耕可让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时还能发挥灭菌杀虫作用。在地表土壤中翻入有害病菌、有害蛹、有害虫卵,使其窒息死亡,将土壤下层中的有害虫卵、有害蛹、病菌翻于地面,充分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杀菌灭虫。通常深耕可在9—10月进行,深浅度需控制在20~30 cm之间。针对相同一块茶园区,需依照行间深、丛边浅的原则进行;坡地类茶园还需进行横坡耕,避免水分流失。基肥施加阶段需与深耕结合开展,应以1 000~1 500 kg/667 m2堆肥或是200~300 kg/667 m2饼肥为主,并配以适量钾肥、磷肥、酶肥、钙肥。

6.2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基于新时期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大范围使用生物农药,并获得了显著成效。伴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当前生物农药种类越来越多,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为害也在随之减少,且降低了生产流程中的成本投入,保障了农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人们对生物农药的无残留及无公害特征非常重视,应以此为前提保障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提高[4]。

生物农药分成动物类、植物类、微生物类三大类别,可对病虫害实现科学防治。如鱼藤酮类生物农药,作为植物类杀虫剂,容易分解且不会污染环境,可有效防治黑粉刺虱、小绿叶蝉等虫害,防治中应注意此类生物农药不可以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另外,白僵菌作为一种防治食叶害虫的生物农药,严重影响害虫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以此对茶毛虫、小绿叶蝉等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6.3 间作套种防治技术

间作套种是指在相同地区进行两类或两类以上农作物的妥善配置,以此来达到控制病虫害及提升农作物产量的目标。有些植物分泌出来的物质会影响病虫害,所以在茶树的栽培流程中,需要对苋菜、薄荷等植物的种植数量合理规划,减少茶园中鳞翅目害虫、蚜虫等数量,减轻病虫害的为害程度。

6.4 天然生物防治资源

天然生物防治虫害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抑制茶园病虫害的物质。如果对这些物质合理加工后再次投用,一方面可对病虫害实现防治,另一方面还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比如将生姜及韭菜等物质榨成汁后,可以起到防治真菌病害的作用;将核桃树叶、巴豆等物质榨成汁后,可以起到防治螨虫的作用;通过分离灰茶尺螨幼虫身体获得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温度合理掌控后,可在防治病虫害中合理运用[5]。

天然生物防治资源类型较多,特别是茶园具有相对丰富的资源。为了确保对茶园的病虫害实现无公害防治,需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大力挖掘此类资源,在减少成本投入及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促进茶叶产量和品质全面提升。

6.5 其他生物防治技术

6.5.1 害虫的趋向性

部分茶园中的害虫都具有趋向性特点,所以需要从生物防治技术角度入手,合理掌握害虫生物属性,以此为前提选择杀虫剂,确保茶园病虫害实现无公害防治。可以在茶园中配置一个黑光灯,以此来诱杀刺蛾、卷叶蛾等;配备频振杀虫灯,可诱杀茶毛虫及黑毒蛾等害虫;混合糖和醋涂抹于物件上,放置在茶园合适位置,可诱杀趋化性害虫;在茶园中设置一个色板,其密度约为50块/667 m2,可对蚜虫进行有效防治。

6.5.2 发挥病虫害天敌的作用

天敌效应的应用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方法。天敌效应指的是将一定数量的、对茶树无害的益虫释放于茶园之中,让这些益虫捕捉田间害虫,确保绿色防控的目标有效实现。

在茶树的栽培中,农户需要对自然加以保护,构建种群,确保对害虫的持续控制。如按照以螨虫防治螨虫的生物防治原则,在安装捕螨袋的上边剪一个洞,约为4 cm,然后在茶丛贴近叶片枝干处固定,密度大约是4袋/12 m2。由于茶园中害虫的天敌有蝙蝠、蜘蛛等,所以农户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维护,对天敌效应合理运用,对茶园病虫害实现有效防治[6]。

6.5.3 黄板诱杀

根据20~25片/667 m2的目标在茶园的示范区挂插粘虫黄板,茶树顶部和粘虫黄板之间的距离为5 cm,农户应该定期观察茶园示范区域的粘虫黄板上的害虫数量,并做好详细记录。据统计,粘虫黄板也能对黑粉刺虱与小绿叶蝉等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与非示范区相比害虫数量会逐渐减少,还能确保害虫虫口的密度降低,从而减少茶园中的用药频次,防治效果显著。

6.5.4 性引诱剂

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逐渐发展,当前人工研发的性激素在病虫害防治中也具有显著作用。可合理运用对性诱杀技术防治害虫,还能对害虫交尾产生影响,从根本上减少田间害虫的数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户也可以采取捕捉田间幼虫的方式,将其饲养至化蛹后分开雌虫和雄虫,将雌虫置于容器之中,让其释放性信息对茶园中雄虫进行引诱,再使用电网将其消灭。此外,由于茶蛋、茶毛虫等害虫的群集性很强,所以将出现虫害的枝条直接剪断,置于浓度为1%的肥皂水之中,可对虫害实现有效防治。

7 结束语

中国作为茶叶故乡,历史以来,饮茶成为一种怡情养性的生活方式。传统茶叶以栽培为主,化学防治是茶园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方式,但会造成大量农药残留于茶叶上,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如今我国提倡生态茶园种植,生产出优质茶叶作为我国种植茶树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建设中,防治病虫害是生产高品质茶叶的关键举措,针对茶叶种植区域存在的病虫害需要合理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在提升茶叶品质与产量的同时,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庆丽,秦刚,黄艳飞,等.四川地区有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现代园艺,2020(4):51-52.

[2]黄泽金.浅析广南县茶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示范与应用[J].科学种养,2016(5):130-131.

[3]陆远强,安传相,汪勇,等.凤冈县有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技服务,2021,38(8):81-82.

[4]王丽珍.生物防治技术在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的应用[J].新农民,2020(10):60.

[5]舒克明,宋建文.峨眉山市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J].南方农业,2016,10(33):67-70,72.

[6]黄育香,黎雨金.丰顺县生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J].农家科技(中旬刊),2019(2):4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