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03”线辣椒栽培技术
作者: 谭学祥摘 要:文章阐述了青龙镇栽培的“2003”线辣椒生物学特性,并结合实际提出了“2003”线辣椒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要点、采收时间、栽培发展前景,以供参考。
关键词:线辣椒;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防治措施;发展前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06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641.3 文献标志码:B
青龙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8.1 ℃,最热月平均气温20.5 ℃,最冷月平均气温10.2 ℃,最高气温32.5 ℃,最低气温-3.5 ℃,全年日照时数2 302.8 h,日照充足,光热条件好,年降水量750~800 mm,集中于6—9月,全年无霜期长达328 d。全镇最高海拔2 210 m,最低海拔1 389 m,土质以山地红土居多,其他还有沙壤、水稻土等,全镇主要栽培的作物有烤烟、水稻、玉米、甘蔗、辣椒等。青龙镇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降水较多,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2003”线辣椒[1]。
1 线辣椒的栽培情况
线辣椒是青龙镇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其适应性强,加之对光、温、水、肥等条件要求不高,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开胃驱寒等多种功效,是城乡居民不可缺少的副食品。制成辣子酱后,口感微辣,辣中回甜,是人们膳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佳品,而且也是食品工业色素提取的天然原料,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青龙镇在2016年通过与县农业局联系,与建水县上海洪宁责任有限公司合作,并由该公司领导带队到陕西省和开远市考察,之后通过青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实施,把“2003”线辣椒投放青龙镇试种6 666.67 m2。2022年落实面积10万m2,涉及5个村委会、8个村民小组,目的是通过2022年的大范围试种,在不同海拔观察“2003”线辣椒的种植情况,为2023年大面积推广打下基础。截至2022年1月,全部辣椒种已育完,其中有2万m2大田移栽的辣椒种还实施了漂浮育苗。漂浮育苗试验是继青龙镇烤烟漂浮育苗成功之后的一种新尝试,为青龙镇下一步扩大线辣椒种植面积、实施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
2 线辣椒的生物学特征
2.1 线辣椒的植物学特征
线辣椒属于茄科辣椒属蔬菜类,在温带地区作一年生栽培,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可在露地越冬,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陕椒“2003”又名“2003”线辣椒,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协作,经多年精心研制并共同育成的新型酱用、干制二用型线椒新品种。该品种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8819”线椒品种作母本,用线椒突变品系“板栗色线椒”为父本,通过配组杂交技术,对分离后代进行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生产健壮,株型紧凑;根系发达,叶色深绿,结果较集中,果实线形顺长,果色红亮,商品性好;果长15~18 cm,果径1.2~1.4 cm,植株高约70 cm,开展度45~55 cm,始花节位15~18片叶;中熟,单株平均结果数38个,鲜椒平均单产1 800~2 100 kg/667 m2。抗病力强,抗逆性强,抗重茬,耐肥性强,广适性,增产潜力大。比全国主推线椒品种增产30%左右,适宜制干、酱用,是目前销售线椒中最好的品种。该品种由于增产潜力大,在种植过程中除按常规栽培技术外,应注意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增施磷肥,适当施用钾肥。降水少、凉爽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2]。
2.2 线辣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线辣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番茄和茄子相似。适合发芽的温度为25 ℃,高于30 ℃或低于15 ℃均不能发芽。幼苗期要求的温度较高,温度低则生长缓慢,随着植株生长,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增强,开花结果初期白天适温为20~25 ℃,夜间适温为15~20 ℃,早春在10~15 ℃,低温下不能开花,但进入盛果期后,适当降低夜温有利于果实生长,温度为8~12 ℃时也能结果。进入结果期后土壤温度过高,尤其是遇到强光暴晒,则不利于根系发育,严重时致使暴露在外的根系死亡,从而诱发病毒病[3-4]。
3 “2003”线辣椒栽培技术
3.1 苗床准备
培育叶面肥厚、叶色浓绿、幼茎粗壮、根系发达的适龄壮苗是青椒丰产的关键。所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3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地块,地块选好后深翻晒垄,细碎土壤、施足底肥,按畦宽1 m,沟深、宽30 cm的要求开墒,整理苗床,再按每10 m2苗床地施优质腐熟细粪50 kg、普钙14 kg、草木灰2 kg拌匀后撒入,并充分与苗床表土混合均匀[5]。为防治辣椒病害,苗床应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方法如下。一是辣椒播种前,苗床平整土地后,将1.2%精甲噁霉灵颗粒剂4~4.5 g/m2均匀撒施于苗床上。二是用有效成分含量1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1 000倍液喷雾,或苗床用菌养元哈茨木霉微生物菌剂5~10 g/m2淋喷苗床。
3.2 种子处理
将晒后准备播种的种子放入55 ℃热水中不断搅动,当水温降至30 ℃时,停止搅拌,浸种12 h。或者在浸泡1~2 h后,用硫酸铜100倍液浸泡15~30 min,捞出后用清水洗净播种,也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6],以上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防治大辣椒疫病、白粉病、炭疽病、病毒病。播种量为每6~7 m2播种50 g左右。
3.3 苗床管理
加强苗床水肥管理,及早追肥,适时防除病虫草害。务必做好苗床的防涝、防寒、防霜保温工作。
3.4 线辣椒播期及移栽期
辣椒栽培季节不同,播种期、定植期和上市期不同。辣椒在无水灌溉的山地上栽种时,可在3月下旬播种,5月上中旬雨水来临时移栽,苗龄30~40 d,大田用种量为150 g/667 m2。
3.5 线辣椒定植
3.5.1 大田整地施肥
在前茬收获后,要及时翻犁土壤晒垄,使土壤地温升高,土壤风干,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 kg、尿素23~30 kg、复合肥10~20 kg作底肥。应遵循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为辅的原则,控制氮肥施入量。犁耙细碎后,开沟理墒,宽墒1.5~2 m,窄墒0.8~1 m,沟深、宽30~40 cm。
3.5.2 定植密度及移栽方法
大田移栽必须依据耕地肥力大小采用适宜的株行距,一般行距65~70 cm,株距约50 cm,每塘种2株,种植密度约为6 000株/667 m2。并覆盖地膜,移栽后浇足定根水,根据土壤含水量,浇缓苗水保证土壤湿度,提高辣椒苗成活率,最好选择早晨和下午浇水。
3.6 线辣椒的田间管理
线辣椒的特征是喜欢温暖、喜欢肥料、喜欢湿度,但是又不抗高温、高湿。要依据辣椒生长的特征、特性规律进行田间管理,移栽后要使根系发达,盛果期要控旺催花保果,后期要稳苗稳产增收。定植后,要查缺补塘,保证种植株数,若有死苗,应及时补植,以免造成减产,同时要对线辣椒进行大田中耕培土、薅除,防止线辣椒倒伏减产。
3.6.1 要注意排、灌水
线辣椒比较抗旱,但不抗涝,大田线辣椒要想获得丰产,必须加强水分管控。夏季辣椒生长期正好处于雨季,应做好排水防涝工作,四周的边沟要保证畅通,以免糟根死苗,同时减少病害的发生。开花结果期如遇干旱,要及时补水灌溉,保持土壤水分充足。线辣椒到盛果期后,正是高温高湿季节,气温高又干旱,早晚要浇灌少量水。降水过后要补施少量复合肥,加强线辣椒植株的抗逆性。
3.6.2 追肥
大田移栽后,土壤的温度较低,线辣椒根系生长缓慢,应勤浇水,勤施肥,避免因多浇水而降低土壤温度,造成僵苗的发生概率。所以应适时进行中耕松土,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渗透性,使地温升高,促进植株根系生长。
3.6.3 要轻施苗肥
大田移栽定植成活后,结合中耕灌水或浇水,以促根为主,应防止大肥大水,让植株蹲苗,但需要以氮肥为主或以稀释的沼液粪尿为主追肥。一般用人粪尿1 000 kg/667 m2或尿素5~6 kg/667 m2。
3.6.4 稳施花蕾肥
植株到开花盛期,应多施磷钾肥料,以免造成营养过剩引起落花落果。可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植株坐果率,每667 m2施沼液粪尿1 500 kg、普钙15 kg,或烟草专用肥20 kg。当第一个丫椒长到3 cm后,植株开始从营养生长转变成生殖生长时期,要及时结束蹲苗,补充肥水。
3.6.5 重施花果肥
第一个丫椒采收时,其他丫口辣椒正迅速膨大,4~6层树枝上的果也相继开花坐果。植株进入结果盛期,大田辣椒应迅速追肥浇水,配合施用氮肥、磷肥、钾肥,每667 m2施沼液1 500 kg、普钙15 kg、硫酸钾15 kg、尿素5 kg或烤烟复合肥25 kg,两株间穴施,施后盖土浇水,以免烧根或肥料直接接触根茎造成腐烂[5]。
3.7 预防线辣椒落花、落果、落叶
3.7.1 造成落花、落果、落叶的原因
早春落花主要是由于低温影响了授粉及花粉管的伸长。此外,土壤和空气干旱,也是引起早期落花的原因。在气温正常情况下,主要由营养不均衡造成,此时氮肥过多或不足、植株徒长、光照不足等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而导致落花。盛果期落花、落果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温干旱导致病毒病发生,或是高温雨涝,使根系吸收能力减弱,致使植株生理失调而引起落花[7]。
3.7.2 预防落花、落果、落叶的措施
培育壮苗,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性,特别在炎热的夏季要及时追肥、灌水或排涝,同时用地膜覆盖,降低土表温度,减少雨水冲刷,保护根系。根据线辣椒根系生长发育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促根、保根、发根、壮根为中心的技术管理措施,才能防止落花、落果、落叶,获得丰产。
4 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措并举,注重采取生物、农业、物理等防治方法,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限量应用、交替使用低毒、高效、低(无)残留农药。
4.1 病害防治
4.1.1 疫病
辣椒定植后,用25%甲霜·霜脲氰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150 mL;发病初期,每667 m2用36%氟啶胺·精甲霜灵悬浮剂34~44 mL均匀喷雾,或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60 g兑水45~80 kg喷雾。中后期发现中心病株后,用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30~40 g均匀喷雾,或喷施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30~40 g。
4.1.2 炭疽病
田间发现病株时要及时喷药,选用30%甲硫·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或用36%啶氧菌酯·二氰蒽醌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均匀喷雾。
4.1.3 白粉病
发病初期,每667 m2选用30%四氟·唑乙嘧酯水乳剂40~50 mL兑水喷雾防治,或用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0~50 mL兑水喷雾防治。
4.1.4 青枯病
可采用药剂防治。每667 m2选用50%甲霜·噁霉灵水剂130 g兑水喷雾,或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 g兑水喷雾,每隔10 d喷施1次,连续喷2~3次。
4.1.5 病毒病
初发病时每667 m2用2%香菇多糖水剂40 mL兑水喷雾,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65~110 mL兑水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喷3~4次。
4.1.6 软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