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王萍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心林业的发展趋势。而林业资源一直是未来林业工作的关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明了林业发展的必要性。林业病虫害会严重为害林业健康,为更好地保证林业健康发展,必须专注于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林业发展质量,保证绿色生态环境效应得以实现。文章对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具体阐述,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病虫害防治;预防对策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0-007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A

林业生态环境绿色健康、舒适融洽,可以净化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减轻温室效应,缓解空气污染,避免土壤侵蚀,为人们造就和谐健康的生存条件。与此同时,有效开发和运用林业资源,是当地政府拉动内需、提高就业机会的合理对策。

但现阶段人工林地山林栽种类型较为单一,林业生态体系相对性不稳定,加上林业副产物的流通,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呈持续上升趋势,一定程度限制了当地林业资源发展。在此情况下,应探索适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林业资源和有关副产品品质的同时,合理预防林业病虫害,采用有效防治对策,保证林业生态环境健康,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1 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林业病虫害总面积具有逐渐扩大的特点,如不及时进行有效防治,小病虫害会逐渐成为关键病虫害。有些病虫害顽固不化,有些病虫害可通过防治有效控制,但一些病虫害存在复发的可能性,这类复发性病虫害所产生的影响非常严重,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例如,甲壳虫、松鸡、蜂鸟等害虫,这些害虫一旦出现,就难以彻底消除。除此之外,监测设备和林业单位无法完全保证所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能尽早发觉植物病虫害,进而耽误了最佳防治阶段。

2 研究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的意义

秦州区现有林地总面积68 266.81 hm2。其中按地类分:林地47 629.58 hm2,疏林地884.13 hm2,灌木林地8 852.47 hm2,未成林地5 245.13 hm2,苗圃地35.36 hm2,无立木林地215.59 hm2,宜林地5 404.55 hm2;按权属分:国有林地12 464.52 hm2,集体林地55 802.29 hm2;按起源分:天然林16 337.83 hm2,人工林43 825.31 hm2,无起源林6 279.38 hm2;按林种分:防护林45 716.58 hm2,经济林1 913 hm2,其他林地17 059.04 hm2;按林地保护等级分:II级51 315.45 hm2,II级14 505.46 hm2,IV级2 442.06 hm2。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5.43%。

近年来,秦州区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完善。在不断发展中,将传统式工业生产转变为智能化加工制造业,显著推动了秦州区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凸显了经济收益。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因未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秦州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1世纪,秦州区不断提高绿色生态防护意识,而林业良好发展不仅有力地维护绿色生态,也与秦州区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林业发展的进程中,病虫害一直是困扰林业资源良好发展的重要问题。受林业栽种地域和条件的影响,应用传统药物开展病虫害相关防治工作,但长期采用该方法容易使病虫害产生药物抗体,导致中后期难以控制林业病虫害。应科学研究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明确病虫害出现的本质要素,采用合理的预防对策,更好地防治林业病虫害,为秦州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搭建给予有益的支持。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不断开展科学研究,生态防治技术就是自主创新成果之一。生态防治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其具备合理有效的防治效果,优点比传统式防治技术更加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形下,可以合理地防治病虫害,实现林业自然环境和林业发展的互利共赢。生态防治技术中包括许多内容,可依据林业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整合利用多元化防治技术,均衡生态自然环境,对林业资源起到有效保护的作用。此外,在利用多样防治技术的基础上,应实现技术应用的严谨性和合理化,促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防治成本方面分析,应用生态防治技术,能合理控制成本,不断提升林业病虫害的实际防治效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1]。

3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3.1 林地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各地退耕还林,林地总面积相比之前大幅增加,其中人工造林明显增多,极大地改变了固有的山林构造。人工林结构单一,害虫与其天敌之间的均衡关联被破坏,导致林地中的害虫明显增多,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发生,严重时直接导致林地植物大面积死亡。

3.2 防护工作不严苛

在甘肃省局部地区,相关部门未能深刻解读生态资源最新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造成本地绿色生态林维护工作执行不顺利。在秦州区偏僻山区地带,森林保护工作量大,维护难度系数高,同时专业、专用设备不充足,无法开展保障工作,导致本地绿色生态林恶化,滥伐状况也较为严重[2]。

3.3 林业农药应用不合理

林业有关部门在农药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问题。第一,过于相信农药。很多人在林业发生病虫害问题时,先想到的是多用农药,片面认为可以通过农药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防治林业病虫害。

第二,不能有效地把握农药用量。一部分林业员工对林业资源的农药施用量不了解,因而在农药使用中,极大增加了农药用量。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应用农药的药量增加,林业病虫害预防成本明显提升,实际病虫害防治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

目前,秦州区预防林业病虫害方面大多采用农药防治方式,该防治方式容易使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同时,乱用农药的情形也较为普遍。虽然秦州区早已倡导无污染防治,但在林业病虫害具体防治工作中,农药用量依然没有降低,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4 天然林总面积变少

林业的基本建设用途分为经济林木和非经济林木。经济林木是以生产木料或其他林产品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非经济林木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环境而建造的。由于利益诱导,对林业维护的力度不足,许多天然林被肆无忌惮采伐,天然林总面积逐渐变少,林业的总体品质逐渐降低。而人工造林绝大多数绿化植物的栽种较为单一,加上天然林的减少,无法体现出林业系统多样化特性,导致林业资源容易受到病虫害侵害[3]。

3.5 外来病虫害类型侵入

在秦州区林业人工造林中,一部分植物是从外省引入的,而这类植物入境时没有进行病虫害查验。在树木生长发育历程中,带有病虫害的树木将省外的病虫害带进秦州区,由于林地缺少病虫害天敌,外来病虫害将会大量繁育,对林业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4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4.1 改善检测预警制度,应用无公害防治方法

预防林业病虫害的前提条件是创建合理有效的病虫害预测管理体系,对林业病虫害发生种类、发展趋势、发展水平等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防治措施,进行初期预防、早期预防、科学合理预防。因而,近些年辽宁省为避免地区林业病虫害蔓延,在林业病虫害预测机制的构建和健全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对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应融合预测分析系统,把握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特性、规律性,在预防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4.2 全面加强防治和检测预防工作

第一,各地政府应深刻认识优化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合理增强林业病虫害的预防观念,从源头增强使命感。应按照本地状况采用充分、高效的对策,尽量避免病虫害造成的危害。

第二,加强林业病虫害检测预防。为了更好地加速害虫调研的动态性,各地区要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检测工作,指派专业性人才,采用新科技做好病虫害检测工作。体系建设的要点是国家中心测报点,必须合理运用各种预防规章制度,保证预防工作进一步开展。此外,应对林业病虫害地域进行专业追踪管理,切断病虫害的散播源,将要点工作精细化,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但这要求权威专家必须持续重视和把握病虫害防治,从而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整体质量。

4.3 提高种植质量,提升主动防治病虫害意识

现阶段,秦州区局部地区的林业改进工作减少了破坏林业资源的外界因素,为树木提供安全、适合的生长环境。局部地区因为封山育林、植绿护绿等缘故,无法依据本地天气自然环境进行人工调控,使整体效益降低。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据当地的标准和山区地带林业发展趋势的特性,制订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对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丰富树种,加强对林业自然环境的保护,使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4]。

要把“以预防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主要核心理念落实于林业病虫害预防中。靶标害虫、有害病原菌是林业生态体系食物网体系的必要构成部分,是保持林业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当靶标害虫、病原菌总数低时,不仅不会影响花草树木,还具有修剪树枝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效果。仅在靶标害虫、病原菌数量达到经济阈值,或害虫、病原菌对花草树木的为害程度超出病虫害预防费用标准时,才应采用有效的对策开展相关治理工作。

因而,在病虫害检测、预防和防治过程中,只需采用合理的对策,造就利于林木生长、林业生态平衡稳定,不利于病原菌发展的条件,将病原菌和靶标害虫的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如发现病原菌或靶标害虫时,不可立即喷洒农药,避免一些有益菌和有利害虫被消灭,影响生态平衡[5]。

4.4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完善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

现阶段,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关键是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主要利用病虫害天敌或者微生物开展防治工作。物理防治主要通过加大森林巡视力度,除去病虫害树枝,实现病虫害防治。这类病虫害防治对策的执行不但可以合理减少传统式防治对森林稳定性的影响,还能保证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良性发展,相关部门务必建立健全防治体系。

第一,相关部门深入分析本地林木的品种和生长发育状况,采用合理的防治方法,提升林业病虫害实际防治效果。

第二,本地林业单位要融合林木生长发育状况,创建科学合理的防治体系和规章制度,严格把关有关防治机构,明确服务项目方法和规范等。除此之外,有关林业管理单位应明确自身的工作,以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总体目标。同时,依照相关要求,加强产品质量及生态环境治理,禁止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用残余量较高的农药。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支持,积极主动引进权威专家,给予充足的防治经费,开设林业病虫害防治项目资金,制定制度等,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稳定进行。

4.5 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态防治

细菌、真菌也能够应用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真菌应用较多。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态防治的方法可以立即杀掉虫卵,杀虫率相对较高,可有效避免虫害繁育。同时,这类真菌的应用对其他生物没有危害。利用真菌防治虫害的关键在于可以人工培育真菌微生物,制作对应的菌粉或菌液后将其按比例喷撒到树木中,从而达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此外,林业工作人员可以应用抗菌素,并按一定比例配制药水,这类药水具有迅速消灭虫害的功效,无污染性,实用价值高[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