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作者: 徐庆坤 李跃琼 杨兰芳 唐绍翠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0

摘    要:十字花科蔬菜品种众多,栽培中常因根肿病发生造成严重损失。通过查阅文献和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防控根肿病的农药信息资料,结合防控根肿病的生产经验,全面介绍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病害,提出了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并介绍了目前用于防治根肿病的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芸薹根肿菌;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蔬菜病害;绿色防控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3-0090-04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6.3       文献标志码:B

十字花科作物是蔬菜中主要的菜品,包括大白菜、小白菜、京白菜、青菜、甘蓝、苤蓝、西兰花、莲花白和花椰菜等很多品种,种植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就是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菜农习惯称之为“大根病”。从病害名称就很容易掌握该病的识别症状,即根部肿大。该病害在蔬菜生产中发病普遍、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大。

蔬菜绿色种植技术是确保蔬菜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求从选地、选种、施肥、用药等方面按照蔬菜绿色种植的管理技术规范进行,尤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注意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防治原则,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不能随意使用未经许可的农药,这样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标准的蔬菜产品。

为便于广大菜农正确认识、掌握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科学防控技术,归纳介绍该病害的历史、病害症状、病原及发生规律,查询登记防控该病的农药,让广大菜农在正确认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基础上,结合蔬菜绿色生产技术要求,掌握针对该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1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1.1 病害历史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具有分布广、为害重、常发生的特点,是一种在温带地区最严重的世界性土传病害。根肿病的历史可追溯到1737年的地中海西岸和欧洲南部,病原则是由俄国科学家Woronin于1878年鉴定。1936年中国台湾发现该病,迄今已经成为蔬菜种植中普遍发生的病害,严重影响油菜、大白菜等蔬菜的生产,成为世界范围内十字花科植物最严重的根部病害之一[1-3]。

1.2 病害症状

发病蔬菜地上部分生长不良,长势矮小,早期形同缺乏肥料导致的营养不良,表现为长势弱、生长缓慢,后期发黄、枯萎,甚至死亡;地下部分早期主根畸形肿大,中后期随着畸形根的增大逐渐坏死,甚至腐烂。

根部畸形肿大形成的肿瘤大小不一,有大有小,表现为主根肿瘤大而少、侧根肿瘤小而多的特点。图1、图2是典型的蔬菜根部发病症状。

1.3 病原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按照《菌物词典》第八版,芸薹根肿菌不属于真菌,属原生动物界一种专性寄生菌,分类地位为菌物界原生动物界根肿菌门根肿菌纲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是一种专性寄生于十字花科植物细胞活体内的病原菌,不仅寄主范围广泛,而且休眠孢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数量特别多,在土壤中可存活至少7年,休眠孢子在无感病寄主植物的土壤中存活可达20年之久,土壤一旦污染,将不再适宜栽培十字花科植物。该病菌可侵染大白菜、小白菜、油菜、甘蓝、萝卜等100多种十字花科植物[4-6]。芸薹根肿菌有不同生理小种、对农药抗性强、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繁殖量大、寄主广泛的特点,不仅土壤受到病菌污染,而且植物发病后无法防治,这就是该病难以防治的根本原因。

1.4 侵染传播规律

芸薹根肿菌病在土壤pH值为5.5~6.5、温度10~30 ℃(19~25 ℃最适宜)、相对湿度60%~98%(70%~90%最适宜)的环境下易发生[7]。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在环境适合后先释放出初级游动孢子,初级游动孢子随后吸附在植物根毛表面并形成孢囊,孢囊通过管腔将原生质体注射到寄主根毛细胞内形成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释放出的次生游动孢子侵染根皮层细胞,发育成次生原生质团,引起寄主细胞的异常增大和分裂,导致植物根部肿大和植株地上部分萎蔫、矮化、黄化、早衰。次生原生质团最终发育为休眠孢子,释放到土壤中,根肿菌以休眠孢子囊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新的休眠孢子继续萌发产生初级游动孢子再次侵染寄主[8]。芸薹根肿菌的侵染发病规律揭示了减少初侵染源,在病菌休眠孢子萌发、侵入植物根部之前用药是病害防治的关键。

1.5 田间发病规律

从作物的生育期来看,作物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十字花科根肿病,但主要是在苗期发病,成株期发病较苗期轻;苗期发病导致成株期症状严重。从不同季节看,高温降水多的夏、秋季是发病重的时期,而低温、干燥的冬、春季相对发病较轻。

从不同栽培条件来看,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连作田比轮作地块的发病情况重。因此,良好的栽培技术对于防控该病十分重要,生产中应高度重视。

2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首先要正确识别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能充分认识病菌生物学特性、侵染发病规律,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指导下,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病害,尽量少用化学农药[9-15]。

2.1 生态控制

未发病的田块应采取预防措施,可通过增施优质有机肥、少用酸性化肥、和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避免病菌传入等措施保护区域土壤不受病菌污染,避免土壤酸化,从根本上预防病害的发生。

已发病的菜区要提高重视,并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尽量不要将带病菌的根块留在土壤中,也不要随意将病根扔在田间、沟渠及路边,应收集后集中深埋或者无害化处理,避免染病残根内大量休眠孢子成为下季初侵染源。其次,要科学轮作,用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或者选用抗病品种等,避免病菌在土壤中繁殖。轮作是比较理想的生态防控措施,在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同时,还可防治其他土传病害、调控土壤养分。生产时可选用不同种类作物轮作,也可以选用同一类作物但有更好抗病性的品种进行轮作。

2.2 土壤改良

土壤酸化是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土壤pH值>7.2时,该病不再发生[16]。生产上要避免或减少酸性化肥施用量,同时可采用多施优质有机肥、添加一定量的石灰等措施来调节土壤酸碱度,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需要注意的是,过量施用生石灰会导致土壤板结,要适量或仅在移栽位置局部少量施用。可通过增施熟石灰来调整土壤pH值,土壤pH值在5.0~7.0时,施用熟石灰5.6~1.7 t/ hm2,再施入有机肥20 t/hm2,翻犁后熟化30~90 d再栽播作物,避免发生土壤硬化板结[17]。

2.3 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是防控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关键措施。采用漂浮育苗、土壤深耕、滴灌喷灌代替漫灌、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物抗病性,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2.4 生物防治

有益微生物是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一种环保性措施,生防细菌、生防真菌和生防链霉菌都可用于防控根肿病。

生防真菌能够通过产生活性物质抑制或杀死根肿病菌,刺激植物产生抑制土传病害的次生代谢产物,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直接或间接防控根肿病,生产中可选用获准登记、效果较好的产品防控。

使用生物制剂需要注意的是,活体菌产品的使用时间是在作物移栽或播种后7 d内,且不能和其他化学杀菌剂混合使用。要让生防菌有定殖、繁殖的条件,使生防菌大量繁殖,才能发挥出生防真菌的作用。

2.5 化学防控

2.5.1 依法登记用于防治根肿病的农药

化学药剂的选择和使用要结合各项预防措施,并严格按照农药的推荐施用量和方法科学施用,一般只需在播种或移栽定植前进行土壤施用一次,不能随意加大用量和增加施用次数。

目前,能高效杀死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的化学药剂还不太理想,只能选择能抑制休眠孢子萌发、减少侵染的药剂防治。当前获准登记防控根肿病的杀菌剂主要有氟啶胺、氟胺·氰霜唑、氟啶胺·精甲霜灵和氰霜唑等。

以根肿病为关键词,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获得当前登记用于防治根肿病的化学农药如表1所示,共有14个产品[18]。表1列出用于防治根肿病的代表性农药及使用方法为:100 g/L氰霜唑悬浮剂,用量为2 250~2 700 mL/hm2,灌根处理,播种前拌细土撒施1次,定苗后灌根1次。30%氟胺·氰霜唑(氟啶胺20%、氰霜唑10%)悬浮剂,用量为1 350~1 800 mL/hm2,在移栽定植前,打碎大块土壤后进行土壤喷雾处理。50%氟啶胺悬浮剂,用量为4 000~5 000 mL/hm2,土壤喷雾施用,先兑水喷雾于土壤表面,然后充分掺混10~15 cm土层。10%氟啶胺·精甲霜灵颗粒剂(氟啶胺5%、精甲霜灵5%),用量为18.75~22.5 kg/hm2,在播种或移栽定植前拌土撒施1次。

2.5.2 防治根肿病的其他农药

根据文献报道[19-21],苗床拌种、消毒、土壤处理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等,防控药剂可选用氟啶胺悬浮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氰霜唑悬浮剂、石灰氮(50%氰氨化钙颗粒)等。

2.5.3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根肿病的注意事项

化学农药使用不合理,是导致农残、破坏生态、污染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实现绿色防控不等于不用农药,而是要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属于难防治病害,不能有“病急乱投医”的想法,出现多种农药混用、随意加大农药用量等错误用药现象。这种农药混用、随意加大用量和增加施用次数的错误方式,可能对作物产生药害,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

3 结束语

基于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难防难治的特点,生产中仅依靠某项单一措施很难有效控制,一定要充分认识该病的为害性、病原特点、发生规律,通过生态控制、改良土壤、加强水肥管理等农业措施,结合必要的生物、化学药剂进行综合防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绿色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凡,李林梅,崔海芳,等.十字花科植物抗根肿病研究进展[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7,4(3):57-62.

[2]索欢,陈龙正,徐海,等.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4):115-117,126.

[3]田雅琳.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123-126.

[4]Wallenhammar AC.Prevalence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in a spring oilseed rape growing area in central Sweden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infestation levels[J].Plant Pathology,1996,45(4):710-719.

[5]Wallenhammar A C,Almquist C,Soderstrom M,et al. Infield distribution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measured using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J].Plant Pathology,2012(1):16-28.

[6]杨佩文,李家瑞,杨勤忠,等.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2(5):43-4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