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仲育苗技术的探讨
作者: 林毓人摘 要:杜仲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树种,同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树种与常见的大宗药材。目前对于杜仲的开发利用已经从过去单一的皮、叶、籽等药用模式向成分提取方面转变,其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化工等领域。杜仲的适应性非常强,病虫害发生少,具有较强的抗污染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方面。这些优势使市场对高质量杜仲苗木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加强杜仲育苗技术研究,培育更多优质的杜仲苗木,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结合实践对杜仲育苗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杜仲;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3-010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7.19 文献标志码:B
杜仲为杜仲科落叶高大乔木,喜欢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耐寒性,成年杜仲树在-30 ℃温度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同时,杜仲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土层深厚、肥力条件好、疏松、湿润、排灌方便的土壤中生长旺盛。杜仲速生期一般出现在7~20年,20年后生长速度逐渐下降,50年后杜仲树的高度生长基本停止,并出现自然枯萎现象。
杜仲树各组织器官含有丰富的硬橡胶,即杜仲胶。杜仲胶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绝缘材料,可用于生产制作海底电缆。杜仲胶的价格远超天然橡胶,经济价值较高。此外,杜仲树还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名贵中药树种,主要以树皮供药用。杜仲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杜仲叶具有利尿、安神、降低血压等作用,由此可见杜仲的药用价值很高。近几年,杜仲还常被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化树种推广应用于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为了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杜仲栽培产业价值,提高杜仲开发利用程度,加强杜仲优质苗木培育工作显得越发重要。
目前,杜仲育苗方法当中,播种育苗法、嫁接育苗法以及插枝育苗法苗木成活率高,得到了普及应用,现对这些育苗技术方法进行总结。
1 播种育苗技术
1.1 选择育苗地
选择育苗地时,应首选年均气温处于10~20 ℃的区域,同时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具有较好肥力条件、向阳背风、排灌条件优越、土质疏松且土壤pH值在5.0~8.4的沙壤土地块。果园地或菜地、重茬地不应作为苗圃地。
1.2 翻耕整地
选择苗圃之后,应当翻耕冻垡。应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 000 kg/hm2,然后进行翻耕,深度保持在25 cm左右,同时清除土壤中的树根、石块等各类杂物。翻耕之后实施1次浇水作业,确保地块湿润,能够很大程度促进种子出苗。等土壤不黏时再次进行旋耕,深度保持在15 cm左右。之后进行细耙,耙细整平苗圃地。根据南北向设置苗床,宽度控制在1 m,高为20 cm,长度结合育苗量合理确定。为了便于后期阶段开展松土、除草等各项工作,应合理留步道沟,根据倒梯形进行设置,上部宽度设置为50 cm,下部设置为30 cm,深30 cm。苗床间根据东西向设置水道,便于灌溉或者降雨时排出多余水分避免幼苗被水淹。
春季播种时,2月需要对苗床进行精细整理,保证苗床平整、土壤疏松与细碎,每1 hm2苗床应用45 kg的50%辛硫磷和450 kg细土拌匀之后撒施,充分耙平后待播[1],同时运用22.5 kg的50%五氯硝基苯粉剂或3%的硫酸亚铁溶液,用喷壶对苗床全面喷洒,之后再开展播种工作。
1.3 良种选择
应首选国家和省级林木良种审定的优良品种,如密叶、大果一号、华仲系列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生长迅速,在很多适生区均可栽植。各地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杜仲优良品种作出合理选择,这样才能确保杜仲苗木健康生长、高产优质。
1.4 种子采收与贮藏
应当适时采集杜仲种子,通常在每年10—11月霜降之后开展采收工作,如果采集时间较早,会对发芽率造成不良影响。确保杜仲种子适时采收,是提高杜仲出苗率的关键。应首选无病虫害、生长旺盛、种粒饱满的优质母树进行采种,之后开展选种工作。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纯净度达到90%、发芽率达到75%以上的优质种子,置于阴凉通风处将种子阴干。阴干种子之后将其合理贮藏,播种时将其拿出。贮藏过程中要进行观察,避免种子发霉或生虫,提高种子纯净度和种子质量。
1.5 种子处理
播种工作实施之前对种子进行催芽,利于种子出苗快且整齐。催芽前首先运用药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运用0.3%的高锰酸钾对筛选好的杜仲种子进行浸泡,也可运用1.0%的硫酸铜溶液浸泡杜仲种子,浸泡6~9 min之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经过消毒的种子根据1∶3的比例混合湿沙,沙子的湿度以用手握成团但不滴水为最佳。将混合湿沙的种子放到16~20 ℃的室内摊开,厚度保持在13 cm左右,并定期翻动检查,合理喷水,保持良好的湿润度。当种子露白率达到40%以上时,可开展播种工作。
1.6 播种
杜仲播种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都可进行。春季播种一般以4月上中旬为最佳,秋季播种需要在土壤封冻之前完成。运用条播法进行播种,苗床上开挖深度为3 cm的播种沟,行距按照20 cm进行设置,播种量控制在120 kg/hm2。在沟内均匀撒入种子,之后覆盖细土,厚度为2 cm。春季播种时,完成播种之后需要用地膜覆盖,幼苗全部出齐之后选择阴天或者傍晚将覆盖物去除。秋季播种时,需要用草帘覆盖,加强保温、保湿。
1.7 苗期管理
幼苗出土期间,应合理喷水,提高土壤湿度,避免苗床出现板结,影响幼苗出土。幼苗出土之后,选择傍晚时分将稻草揭除。幼苗生长真叶达到2~4片时,合理间苗,追施尿素30 kg/hm2,并充分做好浇水、除草、施肥等工作。浇水工作应充分考虑天气情况,晴天一般于16:00之后浇水,浇水量要适宜。雨季应做好排水工作。冬季土壤上冻前以及春季土壤解冻后都需要进行1次浇水。幼苗生长期,通过人工手段及时拔除苗床上的杂草,保护幼苗根系,避免对其造成损伤,通常每天进行1次除草即可。应当在首次追肥之后30 d起,每月进行1次追肥,并结合幼苗生长情况合理增加施肥量,6—8月每1 hm2追施150 kg尿素、150 kg过磷酸钙以及75 kg氯化钾。最后一次追肥需要在立秋之前完成。幼苗生长出5~6片真叶时,根据37.5万株/hm2进行定苗[2]。
1.8 病虫害防治
猝倒病、褐斑病、立枯病、根腐病、蛴螬、小地老虎、蚜虫等是杜仲苗期阶段主要病虫害。猝倒病防治过程中,在病害发生早期阶段运用25%的多菌灵或者5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间隔7 d喷施1次,持续喷施3次,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褐斑病作为杜仲常见的一种病害类型,整个生长时期都有发生。为了防治此类病害,可在发病早期阶段用75%的百菌清1 000倍液或者50%的多菌灵5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间隔7 d喷施1次,持续喷施3次,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立枯病与根腐病防治过程中,需要首选地下水位相对较低且具有较好排水条件的地块进行育苗,播种工作实施之前加强土壤消毒。幼苗有病害发生时,运用0.5%的波尔多液1 000倍液或者36%的甲醛1 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每10 d喷施1次,持续喷施3次,能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地下害虫防治方面,可运用毒饵进行诱杀,每1 hm2应用90%的敌百虫750 g和鲜草150 kg充分拌匀之后,在幼苗基部撒施。蚜虫在杜仲整个生长发育季节都有发生,发生较少时可以将病虫叶片及时剪除,同时运用90%的敌百虫1 000倍液喷施防治,每7 d喷施1次,持续喷施3次,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秋冬季可通过人工手段将树枝上的越冬虫囊及时摘除,减少害虫数量。
2 嫁接育苗技术
嫁接育苗时选择苗圃地和整地等工作与播种育苗相同。整地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每1 hm2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万kg,并施入2 250 kg复合肥。将健壮生长的一年生杜仲苗木作为砧木,地径要达到0.8 cm以上。插穗应当选择优良杜仲品种采穗圃进行采集,要求无病虫害,生长较好,具有饱满的芽体,以粗壮的一年生枝条或新梢作为接穗更好,接穗采集之后用湿布将其包裹。大量采集接穗时,可运用塑料袋盛装,并放到冷库进行贮藏,温度保持在3~5 ℃,以免接穗出现失水萎蔫,嫁接工作实施之前还需要及时剪砧,保留地上15 cm高。运用方块芽接或者带木质嵌芽接方式进行嫁接,嫁接部位距离地面12 cm。春季进行嫁接时裸露接芽,秋季嫁接过程中不露芽。嫁接之后2~3周,便可检查接穗是否成活,并及时开展补接工作。如果芽体以及芽片非常新鲜、叶柄脱落,证明接穗已成活。倘若芽体变黑或者芽片出现萎缩,触及叶柄不易脱落,则接穗没有成活,需要补接。
另外,在春季嫁接后,需要在嫁接的当年适时开展剪砧、除萌与解绑等工作。秋季嫁接的接芽一般不会出现萌动,所以应在第二年春季树木萌动前15 d左右开展剪砧工作。剪砧部位应在接芽芽片上2 cm处,接芽萌动之后及时进行解绑。在此过程中还应充分重视接芽芽片是否成活、主芽脱落等问题,并合理进行抹芽。一般情况下,很多芽片上的副芽都会萌发1~2芽,不会对嫁接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接芽萌动后,还应将砧木部位的其他萌条及时抹去,加强叶片保护,并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提高水肥管理水平,防旱排涝。
苗木出圃标准方面,苗木必须有发达的根系、生长健壮、色泽正常、木质化程度高、没有机械性损伤与病虫害为害,并具有适当的茎根比。秋季应在落叶之后进行起苗,运用裸根起苗法进行单株挖掘,避免对苗木枝干造成损伤,起苗之后要将苗木根系蘸泥浆。运输距离较短的,可将一层湿润物放置于筐底或车上,将苗木根对根分层放置在湿润物上。运输距离1 d以上的,必须细致包装,避免苗木根系干燥失水。运输过程当中,需要对包装内的温度、湿度加强检查,避免过热。起苗之后无法及时栽植时,还应当进行假植,首选具有较好排水条件、荫蔽、背风区域开挖假植沟,深度应超过苗木根长,把苗木成捆或者单株放置于沟内,埋好土并踏实,土壤较干时,需要合理浇水。越冬假植应当覆盖相对较厚的土,并运用防寒物进行加盖,以免苗木出现冻伤,影响成活率。
3 插枝育苗技术
苗圃选择好之后,应科学整地与作床,将厚度为3 cm的沙土铺设到苗床上,当年春夏之交进行育苗,地温应保持在20 ℃。在健壮的优良母树上,选择一年生实生苗顶梢或大树根段萌条当做插穗进行扦插。插穗长度控制在5 cm,平截插穗顶端或者不截,下端修剪成斜面,下切口应与最下面的芽距离达到2 cm,插穗腋芽保留3个。为增加插穗成活率,对插穗修剪之后的粗端用0.05 moL/L的萘乙酸溶液进行24 h浸泡,之后再开展扦插工作。生长季节均可进行扦插,尤其以4—9月为最佳。扦插过程当中,插穗尖端朝上,并插入苗床3 cm,按照5 cm控制株行距。完成扦插之后及时洒水,合理设置遮阳棚,确保苗床墒情适宜。一般30 d左右插穗便可生根,当根系长度达到4 cm左右时,便可移入苗床[3]。
4 杜仲栽培技术要点
4.1 选地整地
杜仲属于阳性树种,选择的造林地应光照条件较好、地势平坦[4]、土层深厚、肥力条件较好、湿润疏松、排灌方便。深耕整地时,深度控制在30 cm以上,之后按照60 cm×60 cm×60 cm的规格挖种植穴。将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将10 kg农家肥、0.5 kg磷肥以及1 kg充分腐熟的饼肥施入其中和表土充分混合,填入到坑穴2/3处待栽。
4.2 栽植
选用Ⅰ、Ⅱ级苗,苗木高度应当达到0.8 m。根据2 m×2 m控制造林密度。可选择宽窄行栽植方式,根据1.5 m设置宽行行距,根据0.5 m设置窄行行距,株距为0.5 m,每株保留4个侧枝[5]。苗木起苗之后根系蘸泥浆,直立放置于栽植穴内,回填心土,保证根系充分舒展,回填表土踏实,浇水。
4.3 幼林抚育
4.3.1 间作
杜仲幼林阶段可以和经济作物进行间作,这样不仅能够大幅提高林地利用率,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达到以耕代抚的效果。可间作黄豆、花生和油菜等低秆作物。收获作物之后,还可将作物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3.2 除草追肥
每年实施两次中耕除草工作,在4—8月实施。造林当年进行浅锄,之后每间隔1年进行1次深翻。应充分结合中耕除草及时追肥,每株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者0.5 kg尿素,也可在苗木芽体萌动之前15 d左右进行1次追肥。幼林阶段每株按照1∶1∶0.6的比例追施氮磷钾复合肥450 g,采用沟施法进行追肥,完成施肥后覆土[6]。
4.3.3 定干修剪
杜仲果园化栽培时可按照自然开心形、疏散两层心形以及主干形设置树形。造林之后及时落实定干工作。采用自然开心形、疏散两层心形树形时按照80 cm高度进行定干,主干形按照100 cm高度进行定干。为保证杜仲健康生长,每年还要结合实际及时进行修剪与抹芽。
通常在春季幼树萌动之前进行1次修剪,将2/3的侧枝全部修剪掉。完成修剪之后,剪口又会有很多萌条萌发,保留1根生长粗壮的萌条,剩余的全部去除。留下的萌条在生长过程中腋芽会萌发,还需要及时抹去下部腋芽。
5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杜仲育苗技术进行分析与总结,希望能够为育苗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促进杜仲育苗技术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有效增加杜仲栽培面积,为推动杜仲林业绿化与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淑明,梁宗锁,董娟娥.土壤水分对杜仲剥皮再生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6(9):44-48.
[2]张康健,王亚琴,马希汉,等.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态学研究初报[J].林业科学,1999(6):28-34.
[3]王平,翟文继,王瑾,等.杜仲栽培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11(2):70-71.
[4]杜红岩,赵戈,卢绪奎.论我国杜仲产业化与培育技术的发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0(5):554-561.
[5]杜笑林,朱高浦,闫文德,等.基于叶、皮、材兼用的高密度杜仲栽培模式研究[J].经济林研究,2016,34(3):1-7.
[6]周晓伍.杜仲栽培及产品加工[J].安徽林业,200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