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 莫贺昌
摘 要:为了探究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具体应用,文章以广西灵山为例,分析了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基本内容,总结了灵山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和主要类型,发现种植户田间抚育管理措施不当、施肥不及时等都会导致病虫害的大规模暴发和蔓延,而利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即使降低农药施加量,通过植保技术、生物技术和物理防控仍然可以降低病虫暴发概率,防治效果良好。因此,各部门应加大推广力度,通过统防统治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进行集成性、示范性推广。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灵山;农药;减量增效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4-009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农药防治法是应对水稻病虫害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将直接对水稻田带来负面效果,因此,应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利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和绿色植保防控方案,可以在降低施药频次和施加量的基础上,增强防治效果,降低病虫害暴发率,有效控制防治成本。
1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概述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从本质上讲,是现代农业发展措施之一,通过推进高效、节约、安全的绿色农药,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残留污染,同时降低病虫害蔓延,重点理念为“控”“替”“精”“统”[1]。其中,“控”就是指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保护生物天敌,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最终减少用药频次和数量;“替”就是指尽量取消或者替换小型低效农药,通过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甚至无残留的农药,减少农药损失和浪费,通过机械化、规模化使用,淘汰“跑、冒、漏、滴”等落后机械;“精”就是指对病虫害的发生和预警进行精准测量,对症用药,配方选药,坚持达标防治,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切忌盲目加大药量,最终做到精准防控;“统”就是指统一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宣传绿色植保机械和农药进行配套,解决“一家一户乱打药”的现象,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农药施加示范性效应,从而增强防治效果。
2 广西灵山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和主要类型
2021年广西灵山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多发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黑条矮缩病(多发于8月上旬至10月下旬)、稻瘟病(多发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稻飞虱(多发于8月上旬至10月下旬)、细菌性条斑病(多发于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稻纵卷叶螟(多发于8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三化螟(多发于7月中旬至10月上旬)。灵山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等级如表1所示。
3 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具体应用
为探究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具体应用,以灵山县为害最严重、发生面积最广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稻瘟病为例,总结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对措施。
3.1 稻飞虱
3.1.1 农药减量技术
产生稻飞虱的原因主要是水稻生长期间田间通风透光性低、水稻贪青徒长、土壤湿度较高,直接为稻飞虱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因此,种植户应选择抗虫丰产的水稻品种,使用精细化栽培和管理手段,对水稻种植合理布局,防止稻飞虱来回迁移。比如设置草丛障碍或者连片种植,避免稻飞虱为害,科学管理水肥,做到增钾、控氮、补磷,也可以结合冬季施肥,消灭越冬虫源,通过田间灌溉法,避免害虫大规模蔓延和暴发,以此来降低农药施加量,实现尽量不施加农药就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数量的目的。
此外,也可以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法,释放茧蜂、赤眼蜂、蜘蛛等,保护稻飞虱的生物天敌,科学调整施药时间,避免农药对生物天敌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分蘖期的稻田,可以施加废机油或者清柴油,施加量分别为1 kg/hm2和0.5 kg/hm2,等油扩散后,用木棍摇动稻株,使飞虱触油而死,通过该种方法可尽量少施加农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虫源。
3.1.2 增效技术
农药增效技术是指种植户使用低毒、高效的药剂,尽量利用绿色植保技术,与施药器械结合,加大防控力度,降低稻飞虱数量,比如可以利用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或者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进行综合性防治,施加量分别为90 g/hm2和300 L/hm2,在必要时增加激健助剂225 mL/hm2,与3EBD-2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结合,在8月稻飞虱大规模暴发期进行常规喷雾,施药当天气温应该在26~30 ℃之间。利用该药剂法,应该始终遵循“压前控后、突出重点”原则,田间始终保持浅水层,提高施药期间防治效果。此外,种植户可以交替利用58%吡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2 kg/hm2、20%吡虫·杀虫单乳油1.5 L/hm2、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5%丁烯氟虫氰悬浮剂750 mL/hm2,按照1∶1 000的比例进行喷雾,与3EBD-2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结合,可以有效防治稻飞虱。
3.2 稻纵卷叶螟
3.2.1 农药减量技术
稻纵卷叶螟也被称为白叶虫、苞叶虫,广泛分布于各个稻区,也是灵山县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可以发生9~11代,产生的根本原因如下:种植户未能利用精细化抚育措施,不能在前期进行田间抗卵,导致水稻后期贪青迟熟,从而增加第三代、第四代虫源。如果是早稻,应抓紧夏收,并及时翻耕,将稻根踏入泥中。为了减少第三代、第四代虫源,可以通过灌水灭蛹方式防治,灌水深度在10~12 cm,可以消灭大量虫源越冬。物理防治法:可以在稻田内设置杀虫灯,将杀虫灯悬挂在田间电线杆上,每盏灯控制水稻面积4~5 hm2,两灯间距横向为120 m,纵向为150 m左右,杀虫灯接虫袋距离地面1.2~1.5 m,在6月中旬使用,19:00开灯,4:30~5:00关灯,有效利用稻纵卷叶螟驱光性特征,降低虫口数量,减少虫源密度。
3.2.2 增效技术
在施加化学药剂时,种植户要想提高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可以选择新型绿色植保技术,交替利用40%毒死蜱水乳剂22.5 L/hm2(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5 L/hm2(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1.8%阿维菌素乳油12 L/hm2(拜耳)、80%氟虫氰水分散粒剂750 mL/hm2(浙江升华拜克生物有限公司)、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1.25 kg/hm2(美国杜邦公司)。
从6月开始施加,每7~10 d喷施1次,8月下旬结束(可以根据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灵活选择施药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施药后不排水,并且利用田间灌水法进行药剂喷雾。从以上药剂增效技术中可发现,种植户的施药量和施药频次降低,但仍对水稻的保苗效果有所增强,杀虫效果逐步提升,尤其是运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虫口密度从34头/丛降低到12头/丛,虫口数量骤减。以上几种药剂均具有高效性和广谱性的特点,通过胃毒、触杀等方式降低虫口数量,使害虫瘫痪,阻止害虫肌肉收缩,防治效果明显。
3.3 稻纹枯病
3.3.1 农药减量技术
水稻纹枯病主要由立枯丝菌核侵染,广西灵山高温高湿环境为水稻纹枯病的暴发提供有利条件,导致叶枯和水稻梢枯、千粒重下降,影响水稻抽穗。田间菌源量的提升与种植户不合理施肥方式有关,如迟施氮肥、多施氮肥、水稻栽培密度过大、连续灌水等都会导致纹枯病的大规模暴发[2]。要想降低化学农药的施加量,必须注重前期栽培管理,早施肥,控制追肥频次和时间,确保水稻中期不长、后期不贪青,晒田促根,不早断水,根据“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保证水稻生长的水分和养料所需,合理密植,从而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病害发生率,抑制水稻纹枯病。
3.3.2 增效技术
为提高化学药剂施加效果,种植户应结合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如可利用3WBD-16B,交替施加19%啶氧甲环唑悬浮剂1.2 L/hm2、枯草芽孢杆菌1.2 L/hm2、烯唑醇乳油1 000倍液15 L/hm2、50%苯醚甲环唑乳油800倍液15 L/hm2、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12 L/hm2、25%井冈蜡芽菌800倍液7.5 L/hm2、10%己唑醇乳油750 L/hm2、35%噻呋酰胺悬浮剂进行综合性防治。
种植人员尽量掌握“初病早治”原则,当发病率达到50%时,就应结合药剂进行喷雾,当发病率达到10%~15%时,在水稻分蘖末期应利用井冈霉素进行治疗,抓住纹枯病关键时期,交替使用以上几种药剂,可对枯草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进行综合利用,该两种药剂的持效期更长,可以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效影响,在水稻拔节期抑制水稻茎秆徒长。也可以防止水稻倒伏,特别是有轻微包茎现象的水稻,使用该种药剂可以避免水稻抽穗不良等问题,提高结实率。应注意35%噻呋酰胺悬浮剂的施加方法,在施加时应该将药液喷施到稻株的中下部(即茎秆部),维持浅层3~5 d后,方可施药。
3.4 稻瘟病
3.4.1 发病原因
稻瘟病也是广西灵山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会使水稻减产40%~50%[3]。病菌主要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形成中心病株,后借助风雨传播,进行第二次侵染。产生稻瘟病的根本原因:高温、高湿环境为菌丝侵染提供有利条件,导致病情扩散,尤其是穗期抗病能力较弱,再加之部分稻田光照不足,迟施氮肥,导致水稻抗病能力降低。
3.4.2 增效技术
要想抑制水稻稻瘟病,常用的高效药剂为稻瘟灵和三环唑,也可以与井冈霉素进行配合使用[4]。主要施加方法:在发病初期,利用40%稻瘟灵乳油800倍液,结合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抓住抑制稻瘟病的关键时期,早抓叶瘟,适时用药,狠治穗瘟。在发病中期利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结合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综合性防治,也可以利用50%稻瘟净8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1 0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1 000倍液进行综合性防治,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针对水稻叶瘟病,应施加春雷霉素600 mg/hm2,在暴发期和流行期可以在第二次施药7~10 d后,利用75%三环唑1.2 kg/hm2、40%稻瘟灵1.5 kg/hm2、有机硅300 g/hm2进行综合防治,兑水225 kg喷雾。对于病重区、多发区喷湿25%吡唑醚菌酯20 g,结合富尔农易施35 g、25%咪鲜胺100 mL进行综合防治。对于发病风险高的地区,每7 d喷施1次,连续喷3~5次。通过以上施药方法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种药剂,施药频次和施加量都有所降低,但整体上仍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4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成效与推广路径
综合利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后,水稻病虫害暴发率和蔓延率降低,虫口密度减小,不再采取传统单一病虫害防治策略,而是将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促进水稻增产增收,防治效果良好。具体效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发现,利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可以有效抑制水稻病虫害发生率[5]。病株数量、病情指数、虫口密度都大幅降低,尽管种植户没有增加药量,但是通过多种防治手段,使用低毒、高效、无害的绿色植保技术,结合农业防治法和物理防治法,仍然可以提高水稻生物性状,株高、叶长、千粒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未对水稻植株产生消极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有所提升,防治效果大幅增加。
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户进行绿色防控,不能依靠单一化学农药,而应该对绿色植保和物理防控、生物防控法进行集成示范性推广,通过统防统治,降低病虫害蔓延速度,尤其是病虫害暴发次数较多的乡镇农业部门和推广站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力度,兴办专业化服务组织,满足农户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需求,降低病虫害防治压力,引导农户科学用药、精准施药,切忌盲目加量,同时利用自动式喷雾机或者无人机提升施药精准度和均匀度。
5 结束语
传统单一式化学药剂防控法不利于水稻健康生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户科学用药,提高农药施加示范性效应,从而增强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巧凤,徐洪胜,谷莉莉,等.盐城市盐都区水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J].乡村科技,2020,11(35):93-96.
[2]谢忠萍,孙登娥,赵阳.江苏射阳县水稻、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32-33.
[3]田红.潜江市水稻化肥减量增效配方肥示范展示项目概况及配套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1(15):44-45.
[4]王晓慧,杜文平,谢桃,等.测土配方施肥在四川丘区水稻种植化肥减量增效中的作用[J].四川农业科技,2021(3):45-47.
[5]张印,余政军,吕广动,等.稻鸭共生系统中鸭品种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22,41(1):58-65.
(编辑:徐昀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