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北青680选育报告

作者: 郑耿廷,武晓攀

玉米新品种北青680选育报告0

摘    要:北青680由郑州北青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高台县公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以母本H5、父本Q26733组配而成。该品种2014—2015年连续在河南等夏玉米种植区经过两年的产量测试,表现为高产稳产,比对照郑单958增产了3.5%~7.0%。该品种籽粒含粗蛋白质10.4%、粗脂肪3.6%、赖氨酸0.33%、粗淀粉73.41%、容重736 g/L。2020年7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200007)。

关键词:玉米;北青680;品种;选育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5-002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适应性强、分布广、附加价值大,除了作为赖以生存的粮食保障,还具有饲料、酒精原料等畜牧业、轻工业、医疗领域的重要用途,为保障国家经济、民生有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3]。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玉米产需形势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玉米供求关系已转向产不足需[4]。

面对当下的严峻形势,除了不断恢复国内玉米种植面积,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中,品种选育和改良至关重要,有35%~40%的产量增益源于品种改良[5-7]。因此,选育优质的玉米新品种是实现玉米增收增产、优化升级种植结构、改善供需关系的重要手段。

郑州北青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高台县公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多年选育,于2013年育成北青680。该品种连续在河南等夏玉米种植区经过两年(2014—2015年)的产量测试,表现高产稳产。2020年7月,该品种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玉20200007。北青680综合性状良好,适应性广,适宜在河南推广种植。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北青680由郑州北青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高台县公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在海南选育而成。北青680的母本H5是2009年以美国杂交种M166为原材料,经过多代自交和严格选择,稳定成系;其父本Q26733来源于自选系Q04与系338的选系,经过多代自交和严格选择,稳定成系。该品种2013年冬在海南以自交系H5为母本、自交系Q26733为父本组配而成。

世代系谱如图1所示。

2 特征特性

北青680夏播生育期为103~104 d。初生第一叶为圆形,叶片呈绿色,芽鞘为紫色;半紧凑株型,茎叶夹角20°,主茎叶片18~20片,株高256.7~261.0 cm;穗位高99~105 cm,果穗为筒型,穗粗4.7~4.8 cm,穗长17.8~18.3 cm,穗行数14~20行,行粒数32.6~34.5粒,秃尖长1.0~1.5 cm;雄穗倒伞形、分枝数8个、属中间型,雄穗颖片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大,花丝绿色;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穗粗2.8 cm,出籽率为87.1%~88.0%,籽粒千粒重为304.6~325.4 g,容重733~736 g/L;倒伏率0.1%~2.3%,空秆率0.6%~0.9%,平均田间倒折率0.0%~1.6%。

3 抗性鉴定

经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于2017—2018年两年综合接种鉴定抗性,北青680表现为中抗镰孢穗腐病,感小斑病、镰孢茎腐病、南方锈病、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

4 品质分析

北青680于2017—2018年连续两年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进行蛋白质、粗淀粉、粗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检测,品质稳定优秀,具体见表1。

5 品种主要优点、缺陷及风险控制措施

该品种抗倒伏能力强,但种植密度过高容易秃尖减产,因此要控制种植密度在6万~6.75万株/hm2。

6 产量表现

北青680于2017—2019年连续3年参加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相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效益显著,具体产量表现如下。

2017年,参与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6.75万株/hm2),增产率为72.7%,平均产量为9 579 kg/hm2,相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3.5%,差异不显著。

2018年续试,增产率为70.0%,平均产量可达9 333 kg/hm2,相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7.0%,差异极显著。

2019年参与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增产率92.3%,平均产量为10 522 kg/hm2,相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5.6%。

7 栽培技术要点

7.1 播期与密度

河南省夏播,6月上中旬直播,适宜的播种密度为中等水肥地6万株/hm2、高水肥地不超过6.75万株/hm2。

7.2 田间管理

首先,应做到科学施肥。播前施足农家肥75~150 kg/hm2、磷酸二铵300~375 kg/hm2、碳铵300~600 kg/hm2、锌肥30~45 kg/hm2、硼肥15 kg/hm2作底肥,缺钾地区应补充适量钾肥。其次,拔节期结合灌头水追施尿素225~30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375 kg/hm2,灌浆期追施碳铵300~600 kg/hm2。再次,在不同生长时期注意浇好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等。最后,苗期注意防治蚜虫、蓟马、地老虎等害虫,大喇叭口期注意防治玉米螟虫。

7.3 收获

观察到玉米籽粒乳线消失或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时为最佳收获时期,以获得最大产量。

8 技术要点

8.1 北青680亲本原原种及原种生产要点

1)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原原种生产,繁殖时要选择具备隔离条件的地块区域,且该地块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隔离距离不应少于1 000 m;收获的原种,其中一部分可用于原种生产,可整穗贮存于低温干燥的条件,以备分年使用。

2) 北青680亲本进行原种生产时,应严格选择生产田,建议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距离不少于500 m以上的地块进行亲本原种繁殖。保证严格去杂,去杂工作应贯穿全生育期,最迟在开花前全部清除不符合原自交系性状的杂株及可疑株,相关标准需达到田间杂株穗率0.02%以下,田间种植检验纯度99.8%以上。

8.2 北青680杂交种生产要点

8.2.1 选地、整地、施肥

选建的制种基地应当满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旱涝保收且当地可匹配制种所需的技术条件和技术人员。

制种田具备一定的隔离条件,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相隔距离不少于300 m;播前做好秋耕冬灌,春耙镇压等保墒工作。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腐熟的农家肥75 000 kg/hm2、磷酸二铵450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锌15 kg/hm2作基肥。

8.2.2 种子处理

亲本种子晾晒、精选后用15%福美双·烯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2%包衣。

8.2.3 适期播种

在气温10 ℃左右时进行播种,播种前7 d用间距1 m的划行器划行,覆盖幅宽70 cm的白色地膜,拉直膜面,压实膜侧,在膜中间2~3 m打土埂,防止大风掀膜。

父母本按1∶6的比例分行种植。先播母本,采用“滚葫芦”(播种器)双粒播种,母本6行,行距40 cm,株距22 cm。母本破胸播一期父本(播1 m留1 m),父本株距24 cm,再过5 d播二期父本(播于剩余的1 m内)。父母本播后都要封土镇压,以防跑墒。

8.2.4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放苗,3~5叶时间苗,5~7叶时定苗,去除病、弱、小、杂苗,选留大小一致的壮苗。及时中耕施肥,去除杂草。5月下旬至6月上旬灌头水,同时追施尿素150 kg/hm2、三元复合肥450 kg/hm2;抽雄前后追施尿素600 kg/hm2,以后每隔10~15 d灌1次水,9月上旬停止浇水。

8.2.5 病虫害防治

预防玉米红蜘蛛时,在苗期(5月10日前)进行第一次防治,在地块四周田埂及埂草、树干、渠沿等所有螨蛛越冬寄生区域,用28%阿维·螺螨酯1 000倍液+阿维哒500倍液+杰效利助剂3 000倍液均匀喷雾,以杀灭越冬虫卵及若螨。

中期(6月15日左右)结合防治瘤黑粉、玉米螟、瓢甲虫等,用20%氯虫苯甲酰胺1 500倍液+16%四螨·哒螨灵600倍液+4A(5%阿维菌素)1 000倍液+杰效利助剂3 000倍液均匀喷雾植株叶正、背面。

后期防治视田间实际情况决定,但每次防治都必须进行整片区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技术防治,不留死角。

8.2.6 去杂去劣

第一次去杂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根据苗色、叶鞘色、叶片形态等特征,去除高大、粗壮的杂苗和病弱苗。

第二次去杂在抽雄、散粉前进行,根据植株高矮、叶片形态、对父母本进行一次彻底去杂,特别是要对父本逐株检查,去杂时要做到不打叶、不掐尖,从根部砍除。

第三次去杂在收获、晾晒交售过程中,主要根据穗型、粒型、粒色、轴色等特征,去除与标准穗型不符的杂穗。

8.2.7 母本抽雄

母本抽雄采取摸苞带叶抽雄的办法,在母本剩两片未见叶片时进行。全部雄穗在散粉前彻底拔除,保证去雄干净,不留分枝,拔出的雄穗在地外集中掩埋。若在任何一次检查中发现母本散粉株率超过0.2%或累计超过0.5%,所产种子降级直至报废。

8.2.8 收获晾晒

玉米种子灌浆完全,达到生理成熟时,即可收获,收获后果穗及时送到晾晒场或烘干炉。配制成的杂交种要单独脱粒,精选加工分级,单独贮藏,保证田间检验纯度在97%以上。

参考文献:

[1]王鹏冬,杨新元,赵晓军,等.山西食用向日葵种质资源对列当抗性的初步鉴定[J].甘肃农业科技,2007(1):16-17.

[2]潘燕,王朋,杨好伟,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玉米进出口格局及演变[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0):227-228.

[3]邓家琴,潘中山,李树林.我国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2):40,42.

[4]高璠.甘肃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甘肃农业,2021(5):57-59.

[5]杨丽,陈义翔.玉米产需形势分析概述[J].黑龙江粮食,2021(9):34-35.

[6]卜华虎,任志强,肖建红,等.玉米新品种润丰99选育报告[J].中国种业,2021(12):100-102.

[7]王玺,林杉,程红光,等.施用超富集植物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22(8):1-10.

(编辑:郝焕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